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作为贵州省内唯一一所国家师范性高职院校,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交通特色,秉承“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面向市场、瞄准企业、依托社会、融入行业,形成了“工学交替、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贵州交通技能人才基地”等,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提升正能量 文化促发展
开展素质拓展教育课程 为深入贯彻“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将素质教育与学历教育挂钩,细化素质教育考核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身的素质拓展课程。同时,探索校企联合素质教育模式,根据企业实习要求,制定了《顶岗学生素质考核表》,由实习单位负责考核和评价。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实施,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培养团队协作、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成效。
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院深入开展“两书一示范”活动,将创业创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鼓励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编出版了《毕业生定岗实习创新案例》《大学生自主创业实务》等教材,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成功率。同时,为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资源,在校内规划开辟了“创业示范店”一条街。在学院的扶持下,创业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能够得到一定的实际经济利益,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及创业活动。
开展正能量校园文化活动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正能量”等具有新时期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后,学院积极响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实践中国梦、传播正能量”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建成四大品牌活动,以实现“中国梦”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以传播“正能量”作为活动的核心目的。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精神气质。
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活动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职业心理教育,依托专门成立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自主研发了“心理健康主题辅导体系”,全面覆盖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该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系统性的心理辅导机制,体系共分为13个主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院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专属心理健康档案,动态监测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思政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覆盖。
开展志愿者服务文化活动 学院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号召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鼓励青年学生成立志愿者协会。学院先后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上百次,先后为农民工子弟小学、社会敬老院等机构提供志愿者服务。此外,在纪念日、节假日等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不仅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而且多次受到省内媒体的报道,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正能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创新求发展 改革见成效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背景下,制定了《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作为省内唯一一所示范性交通高职类院校,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创新教学入手,全力培养有利于水运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同年,正式开办了航海技术、港口、航运管理等专业,邀请省内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省内知名航运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的实施规划。
此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院制定了《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教授培养工程”暂行办法》等措施,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坚持“竞争选才、实践砺才”的人才理念,以实用为标准,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在丰富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多样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学院积极参加人才交流活动,将引进人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人才工作紧锣密鼓、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学院已经引入高层次人才数十名,其中博士以上学历者6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者3人。2013年中期,学院实施了“教授培养工程”,设立“教授培养工程”专项基金。“教授培养工程”实施后,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被充分调动。目前,已经确定的培养对象已达15人,培养期内每人可获得2万元的科研补助。此外,在培养期内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如果继续留任本校,将获得一次性3万元的奖励。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学院启动了“教师质量工程”,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条件、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分考核,从中选拔出一批具有治学能力、教风严谨的优秀教师。同时,开展了“教授讲堂”活动,要求具有教授职称的教授或是教学名师,每月必须开展一次学术报告,或是示范性教学活动。
校企联动 共育人才
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院积极探索教学资源引入机制。多年来,学院与省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形成校企联动机制,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促进了教学改革,加快了学院的整体发展。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2013年,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作为“产业支撑型”专业类型参与到“高等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内多家知名电信企业的支持。学院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以“师徒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中,在企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在“师徒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得到在校所无法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和企业之间形成特殊的交流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毕业后的就业。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有160余位学生和企业达成了“师徒培养协议”。同时,企业承诺,如果学生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毕业后将优先录取这批学生。正是由于让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让企业成为教学的主体,企业才能够更加信任学院、信任学生。
在教师人才培养问题上,企业资源也发挥了十分突出和有价值的作用。2013年,学院实施了“引企入校”工程,在贵州大西南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建成了开放性实验室,用以从事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培训及施工安全防护设施质量管理实训等。实验室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同时,学院积极和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利用实验室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截至目前,培训已达1500人次。
提升正能量 文化促发展
开展素质拓展教育课程 为深入贯彻“素质拓展教育课程”,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将素质教育与学历教育挂钩,细化素质教育考核方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身的素质拓展课程。同时,探索校企联合素质教育模式,根据企业实习要求,制定了《顶岗学生素质考核表》,由实习单位负责考核和评价。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实施,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培养团队协作、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成效。
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院深入开展“两书一示范”活动,将创业创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鼓励在校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编出版了《毕业生定岗实习创新案例》《大学生自主创业实务》等教材,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就业、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成功率。同时,为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资源,在校内规划开辟了“创业示范店”一条街。在学院的扶持下,创业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能够得到一定的实际经济利益,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及创业活动。
开展正能量校园文化活动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正能量”等具有新时期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后,学院积极响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实践中国梦、传播正能量”活动。2013年以来,先后建成四大品牌活动,以实现“中国梦”作为活动的核心内容,以传播“正能量”作为活动的核心目的。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精神气质。
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活动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职业心理教育,依托专门成立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自主研发了“心理健康主题辅导体系”,全面覆盖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该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科学性、系统性的心理辅导机制,体系共分为13个主题,通过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院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专属心理健康档案,动态监测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到思政教育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覆盖。
开展志愿者服务文化活动 学院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号召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鼓励青年学生成立志愿者协会。学院先后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上百次,先后为农民工子弟小学、社会敬老院等机构提供志愿者服务。此外,在纪念日、节假日等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不仅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而且多次受到省内媒体的报道,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正能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创新求发展 改革见成效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背景下,制定了《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作为省内唯一一所示范性交通高职类院校,学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从创新教学入手,全力培养有利于水运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同年,正式开办了航海技术、港口、航运管理等专业,邀请省内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省内知名航运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的实施规划。
此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院制定了《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教授培养工程”暂行办法》等措施,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学院坚持“竞争选才、实践砺才”的人才理念,以实用为标准,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在丰富人才队伍、增强人才多样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学院积极参加人才交流活动,将引进人才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方针。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人才工作紧锣密鼓、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学院已经引入高层次人才数十名,其中博士以上学历者6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者3人。2013年中期,学院实施了“教授培养工程”,设立“教授培养工程”专项基金。“教授培养工程”实施后,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被充分调动。目前,已经确定的培养对象已达15人,培养期内每人可获得2万元的科研补助。此外,在培养期内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如果继续留任本校,将获得一次性3万元的奖励。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学院启动了“教师质量工程”,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条件、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分考核,从中选拔出一批具有治学能力、教风严谨的优秀教师。同时,开展了“教授讲堂”活动,要求具有教授职称的教授或是教学名师,每月必须开展一次学术报告,或是示范性教学活动。
校企联动 共育人才
为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学院积极探索教学资源引入机制。多年来,学院与省内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形成校企联动机制,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促进了教学改革,加快了学院的整体发展。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院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人才质量不断提高。
2013年,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作为“产业支撑型”专业类型参与到“高等职业学院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建设中。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内多家知名电信企业的支持。学院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平台,以“师徒培养”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企业中,在企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在“师徒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得到在校所无法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和企业之间形成特殊的交流合作关系,有利于促进毕业后的就业。
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有160余位学生和企业达成了“师徒培养协议”。同时,企业承诺,如果学生符合企业的用工要求,毕业后将优先录取这批学生。正是由于让企业深度参与教学,让企业成为教学的主体,企业才能够更加信任学院、信任学生。
在教师人才培养问题上,企业资源也发挥了十分突出和有价值的作用。2013年,学院实施了“引企入校”工程,在贵州大西南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资源的基础上,快速建成了开放性实验室,用以从事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培训及施工安全防护设施质量管理实训等。实验室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同时,学院积极和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利用实验室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截至目前,培训已达1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