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理性与自由——洛克儿童自由教育思想论析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克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自由思想渗透于政治、教育和哲学等多个理论领域.洛克的儿童自由教育思想从人性出发,考察儿童的天性、理性与自由的关系.洛克认为,自由因不受保护的自由权利而与主体分离,因无限膨胀的无规定性而与理性分离,因未经检验的文化习俗而与教育分离.洛克重构天性与自由的关系,正视欲望对自由的驱动作用和自然禀赋的不易更改性;重建理性与自由的联系,将理性视为悬置和反思欲望的工具,运用理性控制欲望来实现自由.但是理性并非天赋,需要依靠教育来培育,自由教育的重要主题便在于培育理性.洛克倡导教育者区分和引导儿童学会区分欲望的种类,只满足理性允许的欲望.劳动能够令儿童在保持活力的同时因缓解欲望得不到满足带来的焦虑感.理性的培育必须以经由观察获得的真实又直接的经验为基础,理性帮助儿童在克制自身欲望和审查外部权威两方面保持自由.
其他文献
童年的秘密意象是指成人对儿童身上隐藏秘密的一种观念建构,这一意象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在逻辑上,童年的秘密意象与自然的秘密意象是同构的,童年与自然均为有待揭开面纱的隐秘对象.在历史上,卢梭的儿童发现确立了童年的秘密意象,构成现代教育的重要起源.儿科学、心理学等科学研究一方面强化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童年的揭秘与祛魅,也导致了童年的秘密意象之异化以及儿童的消失,教育由此陷入机械的塑造式教育困境.因此,当下教育需要重构童年的秘密意象,从塑造式教育转向交往式教育,
本文首次将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引入到中国的健康/安全传播中,研究了它的作用及边界条件.依据差序格局,中国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生活在一系列的圈子当中,每一个圈层都意味着不同的“他人”.最近的圈层/他人通常是家庭成员,与个体有着最强的连接.最远的圈层/他人则是陌生的社会成员,与个体的连接最弱.本文先引入戒烟和反酒驾两种情境,结果发现:戒烟广告中“破坏与近圈层/他人的连接”诉求主题,比“破坏与远圈层/他人的连接”主题,更具说服力;反酒驾广告中不同差序的诉求效果却没有显著差异.酒驾瞬间致死,吸烟却是慢性死亡
文学想象是基于对文本知识的符号加工、图像表征和意义建立的认知过程,是语文学习特有的意象思维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想象的参与,通过文学想象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形成形象思维、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理解到文学想象的发生,促生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活动,实现了文本所蕴涵的对学习者的审美期待.文学想象以感知文本意象为基础,主要包括人物想象、情感想象、道德想象、审美想象.其基本过程包括文本的“游移视点”、表象的“塑性形变”、阅读中“唤情”参与三个环节.文学想象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然而,当下道德教育正面临集体道德记忆承续式微、个体道德记忆建构受阻、集体与个体道德记忆整合困难的危机.为此,道德教育应重塑道德记忆的教育价值,通过萃取传统道德文化精华、回归个体道德生活世界、播种道德智慧的逻辑路径,充分发挥道德记忆应有的道德力量.
越过儿童与教化之间的纠缠,儿童现象世界作为一种本真的存在,对哲学上的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儿童是成人的根,童心是儿童存有的根,童心自然是成人的根,童心乃人类文化与自然历史之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童心”“赤子之心”是“善端”之发源地;在西方哲学中,善是理性自然进程中之“普遍原理”.因此,童心是善之奠基.只有首先护持先验之“童心”,个体与城邦之“善”才有可能.以“童心为善奠基”反思儿童研究的地位,儿童研究理应成为未来关于人的研究之中心学科.这并不意味着儿童不需要教育,教育学的理论逻
艺术面向人类心灵而存在,艺术教育则面向未来担当人类心灵的使者而存在.艺术以其绚烂多姿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人类的历史性目的 ,即怡养性情,创新生活.在此意义上,艺术教育难以通过技与术的路径完成使命,其真正的实现要从文化路向上寻找可能性.艺术教育的路径逻辑特别强调重复性训练的艺术实操功能,重技法、重实术,容易淡化“艺”的本色,迷失“文”的价值;而路向逻辑则超越以技法为本质的路径逻辑,融合技、术、艺、文的整体能量,回归“心灵”的艺术原初本质.据此,艺术教育应基于技术的路径逻辑,不断探寻艺术教育的文化路向:艺术教育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避讳”所包含的“信息回避”机制难以直接套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型进行解释.本文提出,“讳文化”包含“沉默”这一特殊传播机制,并分别从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符用论”解释:共时维度上,通过改进的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讳文化”的“语言、书写、行为”诸文本形态,可知其共通表意结构为“是-非似”(being&non-seeming);历时维度上,对“避讳”的“名-实”符号关系考察表明,“\'沉默\'传播”虽然缘起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但对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的符号传播机制的分析依然
本研究选取575名上海市幼儿保育员,对基于Watson人文关怀理论和Mayeroff关怀理论要素编制的关怀能力量表在幼儿保育员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经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19个不符合要求的条目后,修订后的关怀能力量表共有18个题项,包括认知、信任、勇气、耐心4个因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修订后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各拟合指标均达标,支持量表的四因素模型.修订后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能,可以作为测量和评估幼儿保育员关怀能力的工具.
人口结构是一个社会的基础结构,是观察和研判社会整体结构及其变迁的重要指标.把握当下社会结构与变迁的基本性质,是预判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发生了急剧变化,已进入超低生育率、老龄中国、流动中国以及城乡中国的新阶段,将对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应这些变化,我国教育应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及新终身教育、新市民教育和新乡村教育建设的新时期.可以预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将表现为教育资源总量相对过剩与结构性不足同时并存的矛盾.对此,应通过教育质量提升与内涵式发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逻辑是全面开发教育红利.通过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人力资源国情变化,已经步入人口红利中后期,同时也迎来了教育红利上升期,主要教育指标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力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明显改善.基于人口预测模型、全球经济增长模型和核算方法,对到2035年我国人口和经济趋势进行科学测算,教育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关键路径有:创造更大规模总人力资本、促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缩小教育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以更高投入保障人的发展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