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e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个特殊的时代。
   如同漫长的河流在此处倏然宽阔了起来,湍急的水流在此前和此后都像盘古的肌肉一般孔武,唯有这处放慢了流速,伴着一曲曲歌声,送来一杯杯流觞,也许,还有一枚枚浮卵。风流、名士、风度等等词汇似为此时专有,即使除却这些不说,还有一个名字,也许与风度、风流、名士等等雅词全然无关,可它完全可以成为诗意的代名词,它叫陶渊明。有了这个名字,我们可以感觉到,时代的水流的确慢下来了,被诗人汲进壶中,酿成春醪,配上菊花,暖进腹中,而馨香却弥漫了整个时代。当然,甚至无需等到这么晚,早就有孙登善啸、嵇康师心、阮籍使气、刘玲病酒、徐孺下榻、蓝田狂放……这么多的奇人趣闻,竟然悄悄都集余在这三百余年中,这是多么大的幸事啊。
  然而,如果我们稍稍关注这三百年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时代的政权更替异常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战事频发,瘟疫横行,我们今天品藻的名士几乎都在这个时代惨死、流亡、隐居而莫知所终。魏晋是风流的,魏晋也是惊心动魄的,多少士人在政治阴谋中受制、受害,不必说钟会之诬谤嵇康,不必说司马之迫醉阮籍,且想玄言诗和山水诗的盛行,便知“莫谈国事”,自此始耳。魏晋的风流却似乎将这些血腥默默遮盖了,致使今天回想,只觉清风拂面、碧竹沁心。然而,再稍一想,便也淡然了,何以故?血腥的乱世终究不能永远慑人,我们记住的是永恒的诗意的气味,那些阴郁早已随渊明在东篱下的不意转身而得以超越了,取而代之的,是悠然而见的南山,一种瞬间直达顶峰的宏大宁静决定性地淘洗了一切,这也许才是魏晋风度、魏晋风流的真意所在。
  再往前回顾一下,战国。战国也是个名副其实的乱世,然而,百家争鸣在这个乱世的战尘中熠熠生辉。儒、墨、法、阴阳、纵横诸家纷纷出来大声疾呼,这之中有一个身影呈现了不同的姿态。
  庄子捏着钓竿的时候,天下已经迥然而丧。诸子争论世界之本来面目时,庄子还在秋风里咬着一棵小草,在灼热的争论外继续钓鱼。也许这个时候,他刚刚骂走了来聘的使者,而之前,结发妻子离世后,他击节而歌,毫无哀色,这是庄子的姿态,再向前一步说,这也是道家的姿态。道家并非拒绝救世,实际上,凡在政权变易、百姓困苦不堪或内心郁结、怀才不遇时,担当起济世救民这一责任的儒家精神常常遇挫:或自我终结,如屈原;或隐居山林,如陶渊明;或佯狂避世,如阮籍;或自我超越、遁入清净如司空图;或著书立说,如刘勰。这时候,道家的精神开始起作用。面对乱世,庄子的态度是冷眼的,然而这冷眼不是任其破败,庄子时刻关注着天下苍生,对所处世界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选择冷眼的原因,他反思人心的深处,在自在自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种答案不是具体的,而确乎是内心的超越,这有一系列经过他体验的境界:逍遥,游世,心斋,坐忘等等,这与其他诸子的实践正相反,庄子实际于现实并无所成,但是他所成就的正是一种永恒的艺术的人生之境!毋宁说,魏晋风流正是由庄子所导出。
  那么,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又如何少得了诗意呢?
其他文献
翻杜工部诗集,《江畔独步寻花》跳到眼前: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杜甫少有的欢愉之作。最后一句中,“恰恰”两字用得简直太美妙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饱经战火离乱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他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把几间草堂建成,再也不必东奔西走风餐露宿了。人一旦有了固定的屋子,将身体安居下来,心境也会变得明朗开阔一些。我想象着,杜甫站在自
期刊
“封建”一词被现代人说滥了,现在常有封建社会、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等名词,把“封建”与“专制”等同起来,但“封建”原本不是这个意思,至少在清朝末年不是这个意思,封建社会与专制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封建”一词被赋予新的含义还不到一百年。    “封建”被现代人张冠李戴  “封建”一词在古代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它是一种分封制度。夏朝的历史还缺乏考古方面的支持,从殷墟考古来看,商朝的文化很发
期刊
李敬一老师的激情澎湃和李里先生的温婉儒雅,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他们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喜欢笑,或开怀,或恬淡,让人觉得亲近、舒畅,如果这笑容是一朵花,那这花朵一定是被美好心灵所滋养着的,才能这么自然的感染着身边的人和事,他们不是诗人,但他们已活出了诗意。
期刊
诗的情感  记者:从前觉得诗应该是静的,沉淀的,听了您的课,觉得诗也是激情的,有爆破力的,那么,您如何理解诗中的这两种感情呢?  李敬一:诗当然是动的,是一种激情的爆发,没有激情就不可能写诗,但这个激情有的是深沉的,有的是慷慨的,有的是悲怨的,有的是思考的。诗一定是有感情的,而且诗中的感情一定是丰富的,没有丰富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不可能写出很好的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期刊
唐代的踏青习俗颇为盛行。每当春风拂煦,冰雪消融,原野上草芽出土,青蒙代替了枯黄,城中的人们便成群结队地走到郊外,踏草寻花,赏游春色,这个活动俗称“踏青”。    唐时,这个习俗遍布全国,风行各地。诗人孟浩然在《大堤行》中记载了踏青的盛况:“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大堤上车马奔驰,足见踏青的游人之多,人群中的贵族子弟,手持弹弓,打鸟取乐。那些衣着华丽
期刊
看不见的诗意  诗意,似乎是一个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词。你也许会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整日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甚至都没有时间停下匆匆的脚步抬起头看看天,还谈得上什么诗意?  诗意,其实是一个距离我们如此切近的词。我要对你说,生活就是一片开满了诗意的花圃,只要你愿意在人生的旅途中放慢脚步,驻足观赏,那些诗意的芬芳就会钻进你的身体,种在你的心间。  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维柯说,“在世界的儿童期,人们按照
期刊
初识李里先生,是2010年的夏天。醒狮国学院邀请先生来大庆讲学,乘电梯上楼,电梯门一开,我一眼便认出了正准备下楼的先生,身着淡青色长衫,笑意温暖。  再次相逢,是一年后的初夏,先生来讲授《诗经》《论语》,依旧是座无虚席,依旧是儒雅长衫、笑意温暖,先生总是快乐的,他的快乐也传递给了我们。     诗的教育  记者:儒家行的是君子之道,《论语》中也多处提及《诗经》,孔子为何会选择用诗来培养君子呢?  
期刊
三国时,吕布与刘备交恶,用武力赶跑了他还不解气,想找个文笔好的人,写信辱骂这个织席贩履的大耳贼,以出他胸中恶气。想来想去,想到了袁涣。    袁涣是当世有名的才子,原在袁术手下干事,阜陵之战为吕布所擒,现在给他一件差事立功赎罪,想来他一定求之不得,令吕布始料未及的是,未等他把话说完,袁涣眼睛都没眨一下就断然拒绝了。怒火中烧的吕布拔出宝剑,架在了袁涣的脖子上,威胁说:“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
期刊
大海既容纳清净的水,又容纳污秽的水,这才成就了其浩瀚无边;明月既照耀渺渺的山河,又照耀茫茫的大地,人间始得玉宇澄清。  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了快乐!    包容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古语云:“将军额头跑得马,宰相肚里能行船。”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鲍叔牙深知人才的可贵,不计前嫌,包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蔺相如懂得合作的重要,三次避让,包容了廉颇的公然挑衅;诸葛亮
期刊
“中学为体”就是我们要坚守住自己的传统文化,以“中学”为根本;“西学为用”就是把西方的科学技术拿来为我所用。   甲午战争——  打碎了中国人固有的“文化自信”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建立自己的海军舰队。当中国北洋舰队远航到日本停在横滨、长崎时,日本举国出来参观。日本人看到中国的两艘铁甲巨舰时,整个国家开始感到震惊,举国都在讲大清国的海军太厉害了,我们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