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说理文应该这样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3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礼貌》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理文,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可以使社会更加美好”的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选取了三个经典恰当的事例,极具说服力。通过本文的學习,应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事例说明自己观点”的写作方法。
  说理文在小学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小。这类课文往往借助几个小故事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小学高年级说理文该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呢?下面笔者结合特级教师刘寿华执教的《谈礼貌》的三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片段一】
  统计学生对课前预习单的完成情况,扫除学生阅读障碍。
  师:同学们,平日里遇到多音字你们会怎么读呢?(出示字典中“校”的两个意思,生思考,选取“小校场”中“校”的含义。)
  师:很好,理解了多音字的意思,读音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这就叫音随意定。接下来齐读这个词语,把“校”的意思牢牢地记在脑海里。(生读“小校场”)
  ……
  师:在预习单上,有一位同学把生字“嫌”的左半边的第三笔横写出头了,请这位同学再来关注这个字,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生在黑板上再次书写,书写正确。)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学语文,把字写正确是基本的,当然,不光如此,要上升一个台阶,还要把字写美观。(师范写,注意结构上左瘦右胖,最后撇和捺要相互礼让。生按要求写美观。)
  对于说理文教学来说,第一步要注重扫清阅读障碍,关注朗读和写字的指导。刘老师针对课前预习单,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了难读的多音字,还进行了一个生字“嫌”的教学。刘老师这样进行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将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与自己的点拨和引导相结合,很扎实,很细致。
  【片段二】
  关注体裁,引导学生找到文章观点,用最简洁的话概括三个事例。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说理文。小学阶段说理文的共同特点,就是作者先提出观点,中间进行论证,最后再总结自己的观点。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哪一句呢?(生在开头寻找后得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师:和它对应的一句,又在什么地方?(生找到课文的最后一句)
  师:很好,这就是作者所提出的观点,我们来一起朗读。(生齐读)
  师:读后大家思考一下,就凭这一两句话,作者所说的道理能让你相信吗?
  生:作者仅仅表达了观点,缺乏说服力。
  师:是的,接下来作者该干什么?
  生:列举事例进行论证。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第3自然段,说说每个事例写了什么事。(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你把整个故事为大家复述了一遍,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呢?(生概括)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思考牛皋和岳飞向老人问路,还可以把哪个词语省略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你会选哪个词?(生说出“问路”一词)
  师:好的,请你把这个答案写到黑板的第一个红线上面。(师指导生写出:问路、踩裙、刮脸。)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读书,能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概括成一个词,这就是高度概括的能力。
  小学说理文教学的第二步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刘老师开门见山地提问,学生轻而易举地找到文章的观点,刘老师层层进行引导,逐一和学生概括三个事例,拔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制造出一个个矛盾和疑惑,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探索和发现。学生一下子答不上来便会冷场,而刘老师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耐心地等待学生领悟,这种等候和耐心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把自己发现的答案写到了黑板上。
  【片段三】
  聚焦三个事例,比较三个事例在写法上的异同。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这三个事例以后,再来看文章的题目——谈礼貌,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用三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2~4自然段,比较这三个事例,看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每一自然段都是先讲一个事例,在结尾处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师:第一个事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生:向别人求助时要讲礼貌。
  师:很好!我们把这种写法叫作先叙事后总结说理。那么第2个相同之处是什么?(生含糊其辞)
  师:你这是小发现,有没有什么大发现呢?
  生:里面都有人物。
  师:你关注到作者写人物时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点?三个事例中都有这一特征的。
  生:三个事例都抓住了人物的对话。(生扮演牛皋和岳飞进行对话)
  师:接下来,哪个同学能把人物角色体会得更到位呢?(一组读)
  师:这“岳飞”不光语气语调好,还加了一个动作,了不起。谁还想读?(另一组读)
  师:觉得他们两组读得怎么样?想不想一起试一下?(全班扮演读)
  师:再次快速浏览三个事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有的事例是正面描写,有的是反面描写,有的是古时的名人大将,有的是现代生活中的普通人,这样广泛选取人物更具有说服力。
  小学说理文教学的第三步是关注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在整个板块的教学中,刘老师带领学生聚焦三个事例,比较写法上的异同之处,从关注语言内容到关注语言运用,从一篇文章到关注一类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和探索。接着,刘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演读,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含义。最后学生发现事例中人物的选材很广泛。刘老师深入挖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纵观刘老师的三个教学片段,笔者认为小学说理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扫清文本阅读的障碍,还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深入思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可以追求以下境界。
  1.真诚,朴素,指向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以上案例中刘老师洞悉学生的心性,用有效的、真诚的、直接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紧扣核心问题,不停地拔高学生的思维,用高标准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2.深刻,优化,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上案例中笔者敬佩刘老师对于文本内容匠心独运的选择。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关注体裁,优化教学内容,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段的概括和如何选材这两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刘老师要求学生叙述事情、介绍人物、说明观点都要思维清晰,表达完整,语言规范,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每一句话都有意义,有价值。
  3.丰富,高效,促进学生思维和兴趣的发展。这节课资源、方式、思路、语言等容量很大,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刘老师以生为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用积极的思维影响学生,让学生总结、体验和分享学习心得,探讨学习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审美是鉴赏、欣赏、评判美丑的一种能力,更具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任务。审美素养的发展,需要从体验中获得。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从学生对美的认识、接收、欣赏中,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从感知文本形象、汲取语言之美中获得美的熏陶。  一、挖掘文本情感,感知美  在阅读中强调“进行美感教育”“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这些都是对审美教育的直接体现。刘勰提出:“夫缀文者情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中国汉字是最美的,也是最难学的文字之一。因为它的美丽,所以它对儿童充满了吸引力。又因为它的难学,使原来亲近它的儿童,在初遇它之后,便很不情愿地躲避,甚至远离。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不仅仅是记录的符号,而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汉字是对社会生活、人情风俗、自然万物等现象的记录,蕴含着丰富的字理,甚至探寻汉字的发生学意义,能形成一门方法论学科——字源学。  二年级开始,随着学生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识字写字,这是学生开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都会感到非常困惑,识字教学远不及阅读教学那般情感饱满、诗情画意,也不像习作教学那样可以天马行空、异彩纷呈,甚至也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妙趣横生,所以识字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始终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就造成了当下识字教学的整体效率严重低下。其实,识字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如何才能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文本典范化的语言特征,开掘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发挥教材作为范例的资源价值。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很多语言和句式都极为规范严谨,需要学生在深入推敲、细细揣摩、悉心品味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而正确的认知。为此,我们不能放过文本语言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要让学生在对比、咀嚼中感受语言的内在神韻,体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智慧和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规范性
【教学目标】  1.感受雪的意象,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2.在诗歌学习中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准备】  搜集、背诵有关梅花和雪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领  (观看梅花的图片)寒冬来临,梅花傲雪。谁来背诵和梅相关的诗句?自古以来,人们喜欢梅花,赞颂梅花,不仅仅因为她的美丽脱俗,还因为她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除了梅,还有不少自然景物被文人墨客赋予了特定
一、探访心灵的家园  “我”在一日之内就访遍山中好友,跟他们倾诉衷肠,交流情感。“我”去登山,并不是要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也不是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的理念得以体现,而是在于,“我”与山中的景物是一体的,“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登山,就是要去寻访好友,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从大自然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山之于“我”,不在于攀登,不在于征服,而在于寻访,在于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训练学生的语言,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一切听说读写都是在思维转换下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是怎样写的”,更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为什么这样写”。当下,在很多课堂中,存在着抑制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教学中学
从核心素养视角来关注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侧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对朗读指导的巧妙运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升学生的人文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课标指出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涵盖“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教材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教师要重视课文朗读,从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言,体会课文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文的要求,设计的课堂语言训练统称为随堂小练笔。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和提升语文能力。不过,目前很多随堂小练笔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主要表现在不讲课堂效率,不顾学情,为随堂小练笔而安排随堂小练笔,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而加重了。那该如何提高高年级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适宜组织仿写,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肤浅化、功利化的阅读较为盛行,这也说明了教师在这一阅读中的“缺位”,或者说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阅读无法形成默契。筆者根据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情况,按照阅读过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与阅读后三个时间段,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助学单进行有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更高效。  一、开启阅读之门,激发阅读期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整本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