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改革新思路的展望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德治国”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针,道德教育更是立国之本。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受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的确存在着一些让人十分担忧的问题。高校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必须从实践中研究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了解道德的本质,加强德育工作的细微品性。从而寻求以提升道德能力来构建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能力。关键词:德育; 改革; 新思路; 展望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3-0105-03
  
  德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铸就灵魂的教育工作。所以,能否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到下一代青年的品格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前途与兴衰。由此我们应该对出于素质教育整体系统之内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促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一、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特点
  
  1.高校学生爱国主义的行为取舍中呈现出更加理性和更加务实的特点
  据调查显示,在回答“国家突然遇到危险或困难(灾害、敌国入侵等)时”你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有30.9%的大学生回答“如需要,可献出自己的一切”,回答“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59.1%;回答“看看别人的表现再决定,随大流”的仅占3.83%,表现出高校学生虽然政治倾向明显,但爱国主义情感趋于理性和务实。①
  2.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呈多元化,参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有所淡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政治和生活鉴别能力不断增强。据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也有一些让人感到欣慰的,100%的学生赞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95.3%的学生觉得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其人格魅力;有9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各种形式的捐助;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需要座位的人让座的有89.8%;学生择偶的条件中依次为人品90.1%、性格88.2%、才能74.7%,而看重财产的只有4.8%。在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上有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奉献多于索取。当所在集体获得荣誉时,80%的同学感到激动和高兴;当做了有利于集体和他人的事时,80%的同学有愉快情感的体验。在“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的调查中有62.7%的学生较认同,有近20%的学生回答无所谓。从整体上看,多元并存,从个体上看,多数高校大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和无奈。一方面也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赞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的是另外一番境况: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自觉意识,有将近75%的学生选择的是“随遇而安”,有将近32%的学生选择“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环境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虽然对“及时行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竞争不能顾及他人;宁可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等观点有80%以上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但在另外一些问题上,学生价值观迷惘,人际关系上,选取“先人后己”的只有18.8%。一些学生夸大个人的作用,认为事业的成功仅靠个人的努力就行了,“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择业主要考虑依次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占87%,千方百计地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占74.5%。②
  3.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与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一致的,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出现脱节
  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内还是处于比较高的层次,但在某些方面,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尊老爱幼、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言行举止要文明等这些日常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在实际调查中,有100%的学生认为在公共汽车上应该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让座,但在现实中,就有近20%的人假装闭上眼睛,装作没有看见;有100%的学生认为不应该随地吐痰、不应该乱扔果皮纸屑,却有67%的学生为自己的这些问题以“习惯成自然”来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有100%的学生认为应该学习雷锋,但实际生活中有接近50%的学生不愿学习雷锋,认为那已是过时之举;校园内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视如陌生人;在教室里庸俗的课桌文化随处可见,这些在学生心目中也是司空见惯之事,并不会受到众人的指责。30.5%的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动力是出于内在的需要,27.2%的学生是“内在需要大于外在需要”,25.7%的学生是“内在需要”和“外在需要”各占一半,仅有7%的学生认为道德修养仅是外在要求或外在要求大于内在需求。③
  这些现象表明,高校学生对道德认知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没有形成自觉的行为。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道德认知尚没有有效内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自律意识不够,道德行为相对滞后。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还不强,对自身及周围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或处之泰然或视而不见,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在日常事务中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同时由于道德意志力的薄弱,有些高校学生游戏世界中迷失自我,在欲望的追逐中放逐道德,导致自律失败,规范失效,道德失血,人生失重。
  
  二、高校德育改革的新思路展望
  
  1.加强师德建设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道德教育从其根本宗旨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具体目标来说就是成就人德性的教育。人们常说:先做人,后做师。教育职业是高道德含量的特殊职业,培养的是特殊精神产品,德育教师的责任尤为重要。教师劳动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优秀的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自己学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靠自己人格上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终身的。
  教师要求既能讲理论课又能做学生生活上的“向导”的“双师型”人才,使教学与德育走同一条路线;教学内容实行“模块教学”,把学生生活设计与教学融合在一起,以用模块的方式结合学生感兴趣话题,像就业、生活、择友、人生等……用模块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真、善、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治学作风,敬业态度,展示给学生的是教书育人、以身礼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学生充满师爱,形成讲道德、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风尚。广大教师在工作上爱生敬业,严于律己,自觉地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和为人师表上,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来影响学生道德的不断提升,充分体现出“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课堂”的理念。
  2.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树立德育生活观
  人的道德是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人的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具有偶然性的真实生活情景中,道德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中。道德教育的鲜活生命是人的创造与生成,是人的体验与不断建构着的道德感受。学校德育就是要揭示人的生活意义,重在对学生的引导和理解。德育发生作用的前提是要得到受教育者在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接纳和认同,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使学生就日常生活和发展中遇到的困惑获得指导,改变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生活感受的做法,因为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现实,才能获得真实、动态和可靠的理解,实现道德的内化。
  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而实际教育中往往把学生视作可以盛放各种美德的袋子——“美德袋”。要么就把社会公众认为的美德,利用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牢记,不容学生先怀疑,再独立思考,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些内容,形成道德灌输。现在的道德教育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道德推理能力的形成,而不是向他们传授道德规则,造成道德价值的个人相对主义和整体混乱,造就了一代“道德文盲”。
  在实践中,面对德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倡导“底线道德”,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天上”回到“地上”,切实使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知、情、意、行等完整的道德体系,防止德育的架空和伪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认识社会、时代和人生,如何设计、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何能够顺利地走向社会。一句话,就是德育必须面向社会,正视现实,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和社会化,这是德育的生态观的一种体现,所以,进行德育必须“授之以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德育的主体间性,改变一言堂。积极采用辩论、演讲、讨论和个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学习。同时,在道德评价方面,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用考试等定性评价的方式,用分数去表达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方法应走向全面评估学生,在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方面,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行德育量化,使学生的道德成长成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东西。鼓励学生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和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鼓励学生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公益活动、摄影、访问、参观等……让他们自觉观察社会,体会人生,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鼓励学生制定明确的修身计划,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由知到行,再由行到知。如此不断的良性循环,使道德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不断提高。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道德的本质,加强德育的细微品性
  任何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和把握都具有双重关系:他们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体现者和创造者。人的道德主体一方面表现为把接受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积极主动的对现有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现象作独立思考,并作出选择;另一方面,个人在道德生活中不仅可以做既有道德的理解者和接受者,更重要的是对既有道德保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和超越精神,超越现成的道德体系,作先进道德的探索者、创造者。勇于突破陈腐的传统和规范,为新道德的确立开辟道路。
  据此,要想让德育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可以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身体力行地体验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中像《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脍炙人口的名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做理想和学问的双赢者;学习古今中外历史中的“天下为公”的理想,乃至于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字里体会其中强烈的理想信念,以及从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词境中,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做人的意义与崇高,理解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的深刻含义。
  另外,通过美的熏陶,有机渗透道德教育,从老牛的“哞,哞”到拖拉机的马达的轰响;从方正的农田到田野里辛苦的农民;从田野边寥寥无几的低矮的小屋到耸立在林边的一幢又一幢新建的小楼房;从老街上石子铺成的小路,到今天宽阔繁忙的大街,无不饱含着生活的德育内容,成为我们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活生生的素材。在一些特殊日子,诸如各种节假日都应成为我们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是我们每年进行的道德教育活动,烈士墓前的苍松、翠柏、花束和散发着春的气息的泥土,连同学生手中的鲜花与心中的激动与悲壮,构成热爱祖国、提升思想道德的经典之例。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德性修养的选择权。尤其是要尊重学生符合社会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兴趣、爱好,对德育的内容、方式、途径、手段等的自由选择权。而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德育和停留在观念层面上的德育,以人的生物属性来取代或抹杀对真、善、美的追求等都是对德育的异化。倡导德育的细微品性,因人而异、因情而变、融入心灵、多样深入细致地开展德育,从日常生活细节处着眼,注重细节行为,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真实可信,真情感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借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同时心理健康辅导,也是了解学生在生活中自然流露的思想观念的有效方法,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启迪学生,打动学生。
  4.提升学生道德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和网络时代。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对高校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带来了多元化的趋向。过去许多道德价值观正在受到新的道德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而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到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环境,如果我们没有阻止不健康道德价值观念和信息的蔓延,问题会更加严重,所以,我们选择一条路——提升道德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道德取向。
  首先,要把认知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大学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真理性的道德知识,明确是非善恶的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观念上的道德选择,从而提高道德的认知水平。从一个人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看,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先导和基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中许多错误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并不是学生道德品质不好,而是对道德认知的一种茫然和肤浅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除了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力度,突出其实践性特点,把道德回归生活,采用灌输教育法、讨论说理法等传统教育方法还要借用西方德育的价值澄清法,两难问题分析法等具体方法。特别是一些典型问题,诸如:“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等,采用教师讲解分析要点,邀请学员中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和年轻有为的教师介绍自己成功、成才的经验体会,用他们人生轨迹中的光芒影响高校学生;开展学生大讨论,就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探讨德育与生活的必然联系,体会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含义。
  其次,要把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外因是一切外在的教育条件,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因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我们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等拓宽教育空间和渠道,尝试诱导的方法,对一些表现明显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在思想品德课的考核成绩中予以体现,使“德者”有所“得”,使“不德者”有所“失”来诱导学生选择善行,避免恶行。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要想使教师的外部教育起作用,必须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与学生个体修养相结合。经常组织一些道德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初步的训练,又培养自身的道德能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日常生活中加强引导学生自我修养的提高,采用思想日记、座谈等方式,鼓励学生用不断学习、自省、见贤思齐、改过迁善的方法提高自己。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明天,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在为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明天而努力。“德”字为先是大学教育永恒的旋律。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于2006年河南省社科联结项课题(SKL-2005-767)第6-7页,8-11页,13-14页。
  
  参考文献
  [1]2006年河南省社科联结项课题(SKL-2005-767)[C].2006.
  [2]房宏婷.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2(7):58-59.
  [3]杜萍.德育工作的细微品性刍论[J].教育研究,2005(10):19.
  [4]胡东方.教育新思维[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丽娜.邓小平“尊师”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1-12.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古吉拉特邦南部凋萎病的防治Anon.Sugarcane Breeding Inst.Newsletter(Coimbatore)1988.7.(4).2—3.1985年古吉拉特邦南部凋萎病突然蔓延,主要为害 CoC671和 Co6304;许多蔗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越发凸显。而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形势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务必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德育功能。  关键词:金融危机; 创业教育; 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4-0098-03    2007年夏季发生的美国次
土地是承载人类发展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土地的稀缺性决定国家必须严格控制土地使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建设用地供应有限但需求量大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of spintronics should be ideally massless and dissipationles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ultra-fast and ultra-low-power spint
Hydrogen atoms can provide high phonon frequencies and strong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in hydrogen-rich materials,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potential high-temper
1989年3月云南省科委组织省农科院士肥所、省农牧渔业厅土肥站主持,由玉溪、楚雄、大理、保山、昆明、曲靖6个地州市参加的云南省水稻微机优化施肥技术研究和引进应用协作组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就业工作一项艰巨的任务。文章从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作为切入点,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机遇,进而提出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 毕业生; 就业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
一、选育过程会宁15号是我所于1975年用655—10—19—9作母本,红农1号作父本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的早地春小麦新良种。会宁15号在株系圃先后经过5年时间的鉴定选择,性状基本
2D nanomaterials,including graphene,transition metal oxide (TMO) nanosheets,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TMD) nanosheets,etc.,have offered an appeal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