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化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体会
【Abstract】In the chemical class, to student-centered, it is necessary to believe that the students, launched by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real achieve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chemistry; Experience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基于以上理念,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去学。这里就我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切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也可以从趣味实验入手等等。
如:在讲《中和反应》一课时我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馒头发酵时发酸的处理,蚊虫叮咬时的处理,设置悬念:难道酸与碱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可是看不到任何现象。学生头脑中又产生了疑惑:(1)难道它们之间不反应?(2)如果反应了,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它们发生了反应。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问题也就层层剥开。
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以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要将知识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或探索,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仍在《中和反应》一课里,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这一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识别酸与碱的方法(利用石蕊试剂,酚酞试剂,PH试纸),同学们在老师这一提醒下,很快想到了很多方法,然后我让同学们将方法交流,并让他们一一实验,得出最佳方案。在此问题上,不限定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大胆畅言并实验。同时在此探究中学生获得了不少新知。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小组互助作用
最近,烟台市教体局就课堂改革提出了尝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模式,在这一模式指导下,我们大胆进行了课堂改革,最大的收获就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设立了问题小组。问题小组成员带着教师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其它组的问题热烈讨论,解决问题,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原本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尤其在习题处理课上,在学生疑题错题的讨论中,学生处理问题的角度多方面了,方法也多方面了。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当然,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总之,在化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体会
【Abstract】In the chemical class, to student-centered, it is necessary to believe that the students, launched by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real achieve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chemistry; Experience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基于以上理念,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让学生主动去学。这里就我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切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前提。问题情境的设置手段是多样化的,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也可以从趣味实验入手等等。
如:在讲《中和反应》一课时我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馒头发酵时发酸的处理,蚊虫叮咬时的处理,设置悬念:难道酸与碱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将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反应,可是看不到任何现象。学生头脑中又产生了疑惑:(1)难道它们之间不反应?(2)如果反应了,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它们发生了反应。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问题也就层层剥开。
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以培养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要将知识生搬硬套地灌输给学生,而是采取启发引导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或探索,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仍在《中和反应》一课里,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这一问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识别酸与碱的方法(利用石蕊试剂,酚酞试剂,PH试纸),同学们在老师这一提醒下,很快想到了很多方法,然后我让同学们将方法交流,并让他们一一实验,得出最佳方案。在此问题上,不限定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大胆畅言并实验。同时在此探究中学生获得了不少新知。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小组互助作用
最近,烟台市教体局就课堂改革提出了尝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模式,在这一模式指导下,我们大胆进行了课堂改革,最大的收获就是将课堂还给了学生,设立了问题小组。问题小组成员带着教师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其它组的问题热烈讨论,解决问题,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原本的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尤其在习题处理课上,在学生疑题错题的讨论中,学生处理问题的角度多方面了,方法也多方面了。
以上是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当然,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总之,在化学课堂上,要以学生为本,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发展学生,真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