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当代语境与未来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2月3日至5日,首届传统工艺研究学术论坛在上海衡山北郊宾馆举行。论坛聚集了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传统工艺研究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主要围绕传统工艺的历史文脉、当代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理论研讨。
  当前,传统工艺日益显现其活力,对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聚焦于传统工艺的历史文脉、当代研究以及未来发展,并对其相关领域展开研究。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研究所所长金晖主持,在研讨会开幕致词中,上海大学段勇副校长代表上海大学向莅临本次研讨论会的全体来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进入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而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人类共同的文明,又承载着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教授的致词,表达了他对本次论坛的期望:希望本次论坛可以成为一个传统工艺发展的学术赋能的平台,深化专业研究,传播发展理念,激发工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教授也在致词中提到:传统工艺研究要注重发掘当代价值,并且希望本次论坛能够开创一个工艺史向设计史转化的先机。剑桥大学费兹威廉博物馆林政异高级研究员、日本宇都宫大学松岛樱子(Sakurako)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尚刚教授都在致词中表示对论坛的殷切期望,希望该论坛可以成为一个持续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而促进传统工艺领域研究的发展。
  本次论坛为四场,专家们分别就“传统工艺与工艺史构建”、“传统工艺的范式与边界”、“传统工艺的案例与视角”、“传统工艺的语境与未来”等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研讨。
  一、传统工艺与工艺史构建
  “传统工艺与工艺史构建”主题论坛由尚刚主持。这一主题着重于传统工艺历史文脉的梳理,并以此来探讨其理论建构和在社会文化发展中重要作用。
  方晓风教授着重探讨了“工艺未来的可能性”,提到工艺美术的审美和纯艺术的审美是有所区分的,当前工艺美术行业在审美方面越来越趋向艺术化。针对该现象,引出了柳宗悦先生在其著作《工艺之道》里的观点:强调工艺审美的生产性,不提倡炫技性的手工艺。列举了当代日本民间艺术博物馆的例子,该博物馆大量收藏了日本的民间器物,从而进一步说明柳宗悅先生反对单纯的视觉审美,而是关注“用”与“美”之间的关系,认为工艺的发展要与日常生活相关联。最后,方晓风教授通过青瓷的艺术化与欧洲玻璃艺术的例子探讨了传统工艺当代创新的正确方式。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朋川教授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对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材料和技术的演变进行分析。指出龙山时期模制陶器脱胎为夏商模制青铜容器,是高级材料沿袭并发展了低级材料运用内模的方法。春秋战国模仿青铜礼器的原始瓷器,是用廉价材料模仿和替代贵重材料制成的工艺品;另外,以瓷器代替宗庙青铜礼器的南宋官窑瓷器也是如此。这三次工艺材料和技术的转换,都是由于在制作礼器时材料短缺而促使转换的,并且由于采用了新的工艺技术,也相应地创造出了新的工艺品种。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论述的主题是“手工艺发展的当前形势与未来趋势”。他认为手工艺当前正处于历史转型期,是由工业化向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双重社会属性转变;传统手工艺未来发展的主流形态应该是生产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的家族式小微企业方向。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胡玉康教授从漆艺研究的角度出发,针对近年有关漆工艺的专著做了统计和分析,认为漆艺研究必须要重视漆艺理论研究,特别是漆文化与漆艺美学价值的研究。同济大学邹其昌教授阐述了他对中国当代设计理论体系建构问题的思考。指出“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工匠文化”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巨大精神驱动力。
  二、传统工艺的范式与边界
  “传统工艺的范式与边界”主题论坛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主持。这一主题倡导多领域、跨文化背景下有关传统工艺的内涵阐释、历史研究、文献考证等,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费兹威廉博物馆林政异高级研究员首先从剑桥大学与徐志摩的渊源说起,介绍了费兹威廉博物馆馆藏的来自英国、埃及、韩国、中国和日本的传统工艺品,并且分享了费兹威廉博物馆在对公众展示传统手工艺藏品方面的创新的做法。最后希望加强与国内工艺行业以及广大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发掘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价值。湖南博物馆聂菲研究员的论题“百乌向西飞:中国款彩漆屏风的西传”,从德国穆恩斯特漆艺博物馆的展品清康熙黑漆款彩“百乌朝凤”图十二牒屏风谈起,对中国款彩工艺与17世纪以来款彩屏风西传的路线进行阐述,指出款彩屏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西工艺与物质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的吕静教授对中国漆器和漆艺在日本的传播交流做了论述。分别探讨了日本早期对中国漆器的接触与接纳,天平时期和镰仓室町时期的唐物漆艺以及中国漆器在日本的收藏现状。
  东南大学长北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手工技艺的传承创新”,认为传统工艺的首要任务是传承,其次是创新。提出传统工艺传承中应该秉承的原则:抢救濒危,恪守流程,确保核心,设计创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志先生以“设计学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研究”为题,首先分析了工艺美术学科背景的演变过程:从工艺美术学到设计艺术学,再到设计学。提出工艺美术研究的方法论:理论与历史研究并重,推动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转变;通过应用与实践研究,推动传统技法向现代创新发展。
  日本宇都宫大学的松岛樱子教授介绍了亚洲的漆文化概况,指出在老挝、越南、中国和日本普遍存在的漆文化低迷的问题。接着分享了“亚洲漆工艺交流计划”,该项目始于2005年,学者和研究者辗转在亚洲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传授和交流漆艺术,并合作举行相关交流活动。她还表达了对漆文化发展的建议和期望:一是漆艺创作要确保使用天然材料,二是重视传统工艺文化的教育与宣传,三是注重创新与物质文化价值的发掘。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刘森林教授重点考证了明代江南地区代表性工艺——刺绣、竹刻、家具的源流与传承。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侯样祥先生的论题是“再释工艺”,重点论述了工艺、工艺美术和设计三个基本概念的差别。汕头大学陈彦青副教授针对中国传统造物意识展开论述,认为造物的背后,有着社会结构背后的生产逻辑。通过“炮皮”的案例,说明以聚合意识进行拼缝制造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集体与个体的关系。   三、传统工艺的案例与视角
  “传统工艺的案例与视角”主题论坛由陕西师范大学胡玉康教授主持。这一主题提倡以具体的工艺案例为切入点,从不同视角对案例进行研究分析。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张健的发言主题为“明中期的工匠逃役现象”,针对传统工艺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一一工匠,结合《明实录》等史料,探讨了工匠逃役现象与政府对工匠及传统工艺的态度、官府造作与民间造作、明中期手工艺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关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陈聪以“数字时代的手工艺与3D打印”为题展开论述,认为手工艺的概念包含了人、技、艺三个方面,3D打印技术只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不会破坏这3个基本元素。提出其在手工艺生产中应用的四个优点:第一是专注设计,兼顾技术;第二是提升工艺,优化成本;第三是尊重个性,差别需求;第四是人机结合,拓展审美。
  中国美术学院连冕副教授从《工部厂库须知》人手,针对其发现过程和相关记载进行了严谨的考证。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陈日红副主任分享了他关于日本传统工艺文化的思考。海南师范大学的张君副教授指出当下对于传统工艺的文化研究,从技术转向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类学中从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再到符号结构的递进研究方法对手工艺研究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上海美术学院马琳副教授从策展人的视角针对传统手工艺的当代策展实践做了介绍。湖北美术馆曾静研究员分析当代漆艺创作者对于传统漆艺转化与活用的三个方向:从工艺到物语,从严肃到趣味,从器用到空间。最后,中华手工杂志社文麗君执行主编从中国手工艺生态现状出发,谈了自身在传统工艺方面的实践心得。
  四、传统工艺的当代语境与未来
  “传统工艺的当代语境与未来”主题论坛由林政异主持,这一主题提倡以当代视角分析传统工艺,并探讨其发展趋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陈岸瑛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实践探索”。他结合湘绣研究所的案例指出传统工艺的两个价值,即作为实用意义的产品价值和产品之外无形的历史文化价值。认为传统工艺可以和现代服饰、教育培训以及文化地产、文化旅游方面结合;并且,传统工艺可以通过专业的分工和合作形成完整的生态和业态。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让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以物质化的、日常化的形态,依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和发展。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汪燕翎副教授从自己的调研项目出发,对英国保存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做了介绍。四川工商学院焦占煜副教授的发言主题是“阿布尔·卡西姆关于陶瓷论述的文本研究”,认为在工艺美术研究方面可以借鉴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突破原有的研究模式,形成针对传统工艺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和研究方法。湖北省博物馆李澜研究员从文物修复者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在战国彩漆竹笥修复工作中对传统工艺的经验和感想。台湾三间艺术馆的修复师范定甫分享了他在书画装裱修复方面的实践,对工艺品的修复也意味着是和千百年前制作者的交流,文物修复是历史和工艺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结合当下热门的Al等技术,分享了对文物修复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瞻望。
  国家博物馆吕埴研究员通过三个案例分析了博物馆在工艺美术保护中扮演的角色。一是博物馆可以在传统工艺作品和收藏研究中发挥统筹作用,以中国工艺美术馆为例。二是博物馆可以利用自身的馆藏、人才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活动,以恭王府博物馆为例。三是博物馆可以尝试开发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故宫为例。接着江苏理工学院高志强副教授列举了台湾丰原漆艺馆的案例,探讨了“文创视角下地方工艺博物馆的发展路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廖江波博士以水墨夏布绣及其衍生品设计为案例,分享了他在“非遗”手工艺的“差异性”保护方面的研究。认为非遗保护的关键点在于维护文化的差异性、历史性和地域性。
  与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介绍了不同领域传统工艺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传统工艺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如何把握传统工艺的本质,应对受到的冲击,突破存在的瓶颈,在守护传承和发展创新中,转化传统工艺为当代生活方式的组成要素、造物方式以及艺术审美创造的智慧源泉,任重道远。上海美术学院传统工艺研究所“首届传统工艺研究论坛”的举办,不仅在于探讨传统工艺的学术意义和研究方法,更是期冀对传统工艺的社会价值和当代语境进行思考,未来还将汇聚海内外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交流。
其他文献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xpression of “enjoyable feeling”in ornamental stone and landscape painting, and incisively expounds on the literati’s passion for natural landscape, pursuit of life at ease
期刊
2017年9月,杨以磊先生(中国版画泰斗杨可扬先生的公子)自美国返沪,向上海图书馆捐赠自己的藏书票与收藏的世界各国艺术家的藏书票200余件。其中大部分作品是限量版,多件作品是记录藏书票艺术发展的重要史料,是艺术家个人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一批藏书票,也是上海图书馆历史上首次实现版画世家(杨可扬、张子虎、杨以磊)持续二十余年捐赠“马拉松”。  藏书票(Bookplate)起源于十五世纪
期刊
HanguangChina is originated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such a pure Chinese local brand that an represent the attain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eramics and regain its place in the global high-end cera
期刊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foundation of physical colle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ayout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commercial packaging paper in 1920s and 1930s, explores the rules of visual format co
期刊
无为剔墨纱灯是安徽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技艺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造型。然而如今它在创新设计、生产组织和推广方式等多个方面存在着与当今社会脱节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将无为剔墨纱灯这项传统技艺继续传承和发展,本文从了解纱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着手,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对其挽救和保护提出了解决方法。  一、无为剔墨纱灯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  清康熙年间安徽无为县艺人蔡静开发研制了无为剔
期刊
随着当下时代文化的发展进步,除了传统方式的文化创意产品推广,我们上下求素,寻求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新方式,而非遗与当代艺术设计的携手是如今非遗传承的新型发展方向。将当代文化发展中所推崇的艺术形式与传统的非遗手工技艺之间跨界融合,从文化领域将古老的手工技艺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使身处钢筋水泥之中的人感受到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白蛇惊变”这部音乐剧正是以此为基础所造就的非遗跨界创新设计的呈现,是传统与当代
期刊
钧瓷因其神奇的窑变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五大瓷器”,之首,并以其独特的神韵,一直散发着诱人的馨香。石管人们承认与否,它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占据着它应有的地位,除了实用价值,还有它的美学价值。本文从钧瓷的造型、釉色、纹饰等工艺特点和美学价值来探讨钧瓷的艺术魅力。  一、钧瓷的工艺特点  钧瓷艺术受其功能要求制约,通常以造型、釉色、纹饰三种因素来体现。造型是器物泥火意匠的形状,具有重要的艺术表现力;釉色
期刊
自1999年发起,2000年首展至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既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已成功举办十届,历时20年。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纤维艺术近20年的发展,梳理出中国纤维艺术从概念的提出到今天更为完善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以及多元化的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引导人们静心思考纤维艺术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引言  据文献记载“ Fiber Art(纤维艺术)”一词最早的出现是“The
期刊
梅是原生中国的植物,其于生活生产中利用之早,可远溯至新石器时代。先秦时代对于梅的利用,多出于实用目的,或与栗树、山楸之类的树木并举,视为“嘉卉”,或食用调味,“馈食之笾”。  魏晋以降,随着大量土族衣冠南渡,性喜温湿的梅成為精英阶层日常多见的植物,其花清逸优雅的独特美感又正契合贵族阶层遗貌取神、追求格调和韵味的美学标准,从此由实用为主的植物转化为观赏为主的植物。宋代之后,梅花清高孤傲的文化形象最后
期刊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本是天主教传教救灵的附属机构,在其存世百年间培育7大批美术工艺人才。采用结合宗教与技艺的双轨制管理,积极吸收西方近代教育理念,形成了中国传统截然不同的手工艺传习方式。在近代中国特殊社会背景下,上山湾屡出佳作,频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融合技术、艺术、宗教、经济、教育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启发当下的工艺美术传承。  一、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建立与发展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始创于清咸丰五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