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颁布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精细化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体现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这种管理模式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成本与高效率而受到肯定与欢迎。伴随着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来也被借鉴于高校经费管理。众所周知,高校总是在经费有限与事业发展的矛盾中前进的,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用有限的资金来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仍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已进入高校领导者的视野之中,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包含预算精细化、决算精细化、成本精细化、会计人员管理和财务制度的精细化等方面,本文就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提几条建议。
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一)经费预算细化、量化
细化是根本,细化预算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细化预算科目。在资源配置中,预算起着全校经济工作指挥棒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高校校内的预算应尽量细化,这不仅有利于预算执行,更有利于经费管理的精细化。预算科目分为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两大部分,在每个部分,并行设置类、款、项、目4级,从经费上保证每一分钱花到实处。收支项目越往下细分,内容就越细致,预算细化有利于经费管理细化。二是目标分解细。将财务总体目标在纵向、横向和时序上进行分解,具体到各层次、各部门以及个人,从而形成细化的目标体系。三是职责界定细,根据目标分解,细化各级岗位职责,重点解决职责漏洞、职责交叉和互相推诿问题。四是过程监控细,过程监控要关注实效,通过过程监控主要解决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坏一个样的问题。五是制度要求细,规章制度要具体,必要时建立配套的制度,以便于理解、操作和考核。六是考核评估细。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细化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过程、奖惩措施等,将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提高考核评估的可信度,发挥考核评估的效力,促进经费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执行。在经费预算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指标的量化。在任务分解、制度制定、监督控制和绩效考核过程中,要注重细化和量化的有机结合,能够量化的指标要量化,给执行者以明确的概念,增加执行者的可操作性。
(二)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健全预算定额体系
定额配置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经费管理过程中要注重额定体系的建立,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教学经费,水、电、办公实验用房等统一测算预算定额,按定额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对专业建设费定额、学科建设费定额调增,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可以调增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生实习费,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高校财务部门在年度考核时,要将经费定额执行情况作为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有明确定额的根据国家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确定额的,学校可对连续几年的各类支出进行追踪分析,并参考同类高校水平制定。对预算定额实现动态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对于重大预算调整事项,除履行预算调整程序外,还要经过分管校领导的批准。
(三)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高校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预算执行具有严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高校实际运转过程中,可以对原有预算进行微调,只要保证预算不偏离高校的实际需求即可,因为最初编制的预算不可能完全准确。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现状,测算预算项目收支具体数额。本着从精细着眼的原则,严格控制办公费、差旅费等维持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经费开支,而对于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提高的支出,在纳入财务预算时要酌情倾斜,保证连续年度要有均衡、乃至不断增加的预算支出。
(四)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提升预算执行效果
根据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流程科学、规范和高效。同时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保证预算的公开公平,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流程的透明度。在整个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以便在今后的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二、完善财务监管体系
高校经费管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监管缺失,违反规定得不到应有惩处,“羊群效应”进一步助长了违规违纪行为,导致高校出现了许多替代现象:行政指令替代了规章制度,合理性替代了合法性,变通处理替代了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加强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使经费审批人和经办人时刻感到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自觉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实行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第三方、高校审计监察部门和高校职工等共同参与的财务监管体系。
(一)加强高校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监督。要细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职责、审计内容、审计频率等。对审计项目要分类管理,按照经济业务重要性分为重点审计项目、抽查审计项目,重点审计项目要保证每年至少审计一次,抽查审计项目要保证每年抽审一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跟踪整改,一抓到底,并将整改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提高内部审计的实效。充分发挥学校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使其参与基建招投标、设备采购、大宗物品采购等关键环节,并受理经济业务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加强民主监督,对涉及全校教职工利益的重大经济事项要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对涉及学术的重大经济事项要征求教授委员会的意见,建立大额支出集体研究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保证教职工生的知情权、监督权。
(二)加强高校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社会第三方审计等的监管,高校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差,有些合理不合法的事件本身就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进行的,这时的内部监管就显得无济于事,外部财务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政府要建立有效的高校监督机制,使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监管合力,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范围
完善大学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打造“阳光学校”,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强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内容不仅仅是年度财务预、决算数据,还应该包括相应的财务报告、重大会计事项、重要经济决策等。
高校经费科学精细管理是一个“化”的过程,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的程序,建立预算分析、考核评价机制等相应措施,使精细化管理落在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实现我国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计划财务处)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仍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已进入高校领导者的视野之中,为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包含预算精细化、决算精细化、成本精细化、会计人员管理和财务制度的精细化等方面,本文就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提几条建议。
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一)经费预算细化、量化
细化是根本,细化预算科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细化预算科目。在资源配置中,预算起着全校经济工作指挥棒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高校校内的预算应尽量细化,这不仅有利于预算执行,更有利于经费管理的精细化。预算科目分为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两大部分,在每个部分,并行设置类、款、项、目4级,从经费上保证每一分钱花到实处。收支项目越往下细分,内容就越细致,预算细化有利于经费管理细化。二是目标分解细。将财务总体目标在纵向、横向和时序上进行分解,具体到各层次、各部门以及个人,从而形成细化的目标体系。三是职责界定细,根据目标分解,细化各级岗位职责,重点解决职责漏洞、职责交叉和互相推诿问题。四是过程监控细,过程监控要关注实效,通过过程监控主要解决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坏一个样的问题。五是制度要求细,规章制度要具体,必要时建立配套的制度,以便于理解、操作和考核。六是考核评估细。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细化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过程、奖惩措施等,将相关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提高考核评估的可信度,发挥考核评估的效力,促进经费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执行。在经费预算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指标的量化。在任务分解、制度制定、监督控制和绩效考核过程中,要注重细化和量化的有机结合,能够量化的指标要量化,给执行者以明确的概念,增加执行者的可操作性。
(二)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健全预算定额体系
定额配置是一种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在经费管理过程中要注重额定体系的建立,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教学经费,水、电、办公实验用房等统一测算预算定额,按定额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对专业建设费定额、学科建设费定额调增,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可以调增学生社会实践与学生实习费,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高校财务部门在年度考核时,要将经费定额执行情况作为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有明确定额的根据国家规定执行,国家没有明确定额的,学校可对连续几年的各类支出进行追踪分析,并参考同类高校水平制定。对预算定额实现动态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对于重大预算调整事项,除履行预算调整程序外,还要经过分管校领导的批准。
(三)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高校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预算执行具有严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高校实际运转过程中,可以对原有预算进行微调,只要保证预算不偏离高校的实际需求即可,因为最初编制的预算不可能完全准确。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现状,测算预算项目收支具体数额。本着从精细着眼的原则,严格控制办公费、差旅费等维持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经费开支,而对于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科建设和科研实力提高的支出,在纳入财务预算时要酌情倾斜,保证连续年度要有均衡、乃至不断增加的预算支出。
(四)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提升预算执行效果
根据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健全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等各项工作流程科学、规范和高效。同时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保证预算的公开公平,提高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流程的透明度。在整个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以便在今后的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为其提供参考意见。
二、完善财务监管体系
高校经费管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监管缺失,违反规定得不到应有惩处,“羊群效应”进一步助长了违规违纪行为,导致高校出现了许多替代现象:行政指令替代了规章制度,合理性替代了合法性,变通处理替代了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加强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使经费审批人和经办人时刻感到头悬“达摩克利斯之剑”,自觉遵守财经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实行来自于教育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第三方、高校审计监察部门和高校职工等共同参与的财务监管体系。
(一)加强高校内部监管
内部监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和监察部门对高校经济活动的监督。要细化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职责、审计内容、审计频率等。对审计项目要分类管理,按照经济业务重要性分为重点审计项目、抽查审计项目,重点审计项目要保证每年至少审计一次,抽查审计项目要保证每年抽审一次,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跟踪整改,一抓到底,并将整改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提高内部审计的实效。充分发挥学校纪委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使其参与基建招投标、设备采购、大宗物品采购等关键环节,并受理经济业务违规、违纪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加强民主监督,对涉及全校教职工利益的重大经济事项要征求职工代表的意见,对涉及学术的重大经济事项要征求教授委员会的意见,建立大额支出集体研究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保证教职工生的知情权、监督权。
(二)加强高校外部监管
外部监管是指教育主管部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以及社会第三方审计等的监管,高校内部审计自身独立性差,有些合理不合法的事件本身就是在单位负责人授意下进行的,这时的内部监管就显得无济于事,外部财务监管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政府要建立有效的高校监督机制,使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监管合力,促进高校财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三)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及范围
完善大学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打造“阳光学校”,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加强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内容不仅仅是年度财务预、决算数据,还应该包括相应的财务报告、重大会计事项、重要经济决策等。
高校经费科学精细管理是一个“化”的过程,不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的程序,建立预算分析、考核评价机制等相应措施,使精细化管理落在实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高校经费精细化管理,实现我国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计划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