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热度在全球范围内升高,与此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基础阶段的培养尤其重要。本文将就教材本身特性 及学生使用情况两方面对四川大学本科新生所使用的《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进行简要评估。
关键词:原典性;基础性;国际性;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81-02
评估一本教材,首先就是要了解这本教材,如果对一本教材不甚了解就进行评估,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出的评价也是无效的。其次应该至少注重两个角度,第一是从编写者的层面来看——即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体系,主要着眼于其包含的内容是否丰富,结构的设置是否明晰,要点的选择是否新颖等问题。另一个角度是从使用者的层面来看——即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主要着眼于教材的可接受程度,教材的利用率,教材的吸引力等问题。因为一本教材如果不考虑实用性,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一、被评估教材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傅其林教授主编,四川大学以及海内外多所学校的教授学者参与编写的。全书共分为 8 大章 29 小节,从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实际课堂教学,国别化的教材选用及其汉语习得情况,汉语水平测试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几个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且选用了 30 余篇国内外的原典供学生阅读。本书的主要编写理念: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立足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之名称由“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精神,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其对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是突出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所以下文将就这三个理念对该书的知识体系进行评估。
二、编写者角度——专业知识体系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该书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而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上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时所使用的教材,该书充分考虑了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阶段的接受能力,并未使用晦涩的语言和抽象的概念进行描述。转而采取较为简单、明确、易于接受的语言。该书命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显而易见,有两个要点,一为汉语国际教育,二为导论,明确的表达了课程名称以及课程性质,“导论”二字表示本书主要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可能很多刚入学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都不太了解,在提到自己的专业时,所作出的解释就是“教外国人说汉语”。这是不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它具有跨专业,多样性的特性。
该书第一章介绍了学科基本概念以及知識。将汉语二语教学与普通语文教学区分开来。第二章就明确的提出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一来解决了新生对怎样发展完善自己的困惑;二来增强了从业者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第三章根据汉语四要素选取了几种常见的课型进行介绍,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和发展目标之后,感受汉语作为二语进行教学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此时可结合校内海院真实课堂进行观摩学习。内容安排合理是本书优点之一,也体现了本书的基础性。在学生熟悉课堂之后,四至六章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国别化介绍。介绍了教材以及怎样对待母语负迁移等内容。该书收录了部分教材原文影印版本,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体会不同教材的差异。并以美国为例,对其小学至大学的教材选择做了一个整体介绍。而有一个问题是,在国别的选择方面稍显片面,应介绍一下不同国家的选择,以便学生更好的对比分析。但是考虑到美法汉语发展情况比较好,又有何宝章教授、白乐桑教授这些知名学者和汉学家的支持,着重介绍合情合理,又因该书只是引导学生对于本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不求面面俱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可通过课外或其他课程进行补充。测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快捷有效的手段,所以第七章适时的提到了HSK相关问题。通过前七章的讲述,新生们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所以第八章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回顾学科历史,分析现在,并展望未来,让学生对这个专业充满热情和希望。
(二) 原典性。
原典性是《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编写的另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本教材最具有创新之处,目前国内外还很少见到立足于原典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材,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作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对原典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视,所以在每一小节的基础知识内容之后都会附上一至两篇论文供学生拓展学习。在该书绪论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原典’之‘原’突出原汁原味;‘原典’之‘典’则突出文献的代表性、普遍性。”基于这一理念,该书选择的原典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多为最新的、广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界接受并认可的文章。原典作者包括中外学者,并且对于原典的选用,坚持原汁原味,所以也包含了很多的英文文献。这些文献多是小节所讲内容的延伸。阅读原典,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科研的眼光,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业内较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们的前瞻性,因为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具有语言教学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培养新型的科研型人才,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三)国际性。
自 2013 年起,“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我们不难看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已经在向“走出去”阶段发展。而新名称中“国际”二字更是深入强调了该专业的国际性。的确,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汉语学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甚至很多国家和地区汉语教学已经做的相当成熟。该书紧跟新形势,用了很大篇幅来培养学生的国际性视角。不仅在引入的原典中加入外文文献,让同学们了解到国外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并在四至六章进行了国别化介绍。
第四章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除了大陆本土教材《基础汉语课本》还介绍了何宝璋等人编写的最新美国大学汉语教材《现代汉语课程》以及法国汉学家白乐桑编写的《汉语语音文字启蒙》。第五章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大区域范围内分别介绍了欧美和亚洲的汉语二语习得情况。第六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从总体上概括了美国、法国、意大利和韩国汉语教育状况。这三章的原典阅读也倾向于选择当地汉语教育学者的著述,比如美国祖炳民的《中文教学在美国》、法国白乐桑的《法国汉语教学历史沿革与现状》、意大利图莉安的《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韩国孟柱亿的《韩国汉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等等。 作为日后将会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国际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能将目光只聚集在国内领域中,应该放眼世界,了解所从事的专业在整个二语教学界这一大范围内的发展情况。
三、 使用者角度——教材利用率
(一)学生水平影响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本书一大特色就是引入了原典阅读,其中包括了一些英语文章。的确中文翻译有时不能完全表达出撰写者的本意,尤其是学术文章中,一个词的意思理解不对可能整个思路就偏了,所以外语原文是很有必要的,但本书主要面对大一的新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可能在理解学术论文这一方面有些吃力,可以在原文后面附上一些注释。除了英语水平之外,还有专业知识的影响,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位图来代替晦涩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理解,但作为初学者,可能学生对于音位图的掌握也有一定的困难。文字的辅助很有必要。
(二) 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对教材的使用程度
学生在高中时的学习大都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记。而本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現,所以插入了大量的原典供学生阅读拓展。但考虑到学生刚进入大学,可能尚未适应这种改变。一方面,没有高中时面对的升学压力,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放松自己。另一方面,有更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大一新生很难真正做到自己钻研课本中的原典,从中吸取学科前辈丰富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伊始,有些原典可以适当带领学生统一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从学术论文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其学习理解本书,也有助于其日后的学习与科研。
四、 总结
总体上来说,《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符合教材编写的原则,并且能够立足于基础性、原典性和国际性。针对学科热点问题,针对大一新生学习特点,针对培养研究型人才等进行教材编写。作为一本一版教材,有一些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我相信通过实际的使用,编委们会逐渐发现问题,并能够在后期的修订中弥补这些不足,结合学科当前情况,使之更适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新生使用。
参考文献:
[1]潘红. 试谈教学法与教材编写原则的协调统一[J]. 外语界,2001,03:69-73.
[2]李禄兴,王瑞.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特征和编写原则[A].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九届国际 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08:8.
[3]曹顺庆.“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3:88-90+95.
[4]傅其林,邓时忠.汉语国际教育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关键词:原典性;基础性;国际性;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281-02
评估一本教材,首先就是要了解这本教材,如果对一本教材不甚了解就进行评估,那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做出的评价也是无效的。其次应该至少注重两个角度,第一是从编写者的层面来看——即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体系,主要着眼于其包含的内容是否丰富,结构的设置是否明晰,要点的选择是否新颖等问题。另一个角度是从使用者的层面来看——即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主要着眼于教材的可接受程度,教材的利用率,教材的吸引力等问题。因为一本教材如果不考虑实用性,那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一、被评估教材简介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是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傅其林教授主编,四川大学以及海内外多所学校的教授学者参与编写的。全书共分为 8 大章 29 小节,从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实际课堂教学,国别化的教材选用及其汉语习得情况,汉语水平测试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几个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且选用了 30 余篇国内外的原典供学生阅读。本书的主要编写理念: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立足于教育部本科专业之名称由“对外汉语”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的精神,旨在探索四川大学独特的汉语国际教育培养模式,其对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是突出基础性、原典性、国际性三大原则。所以下文将就这三个理念对该书的知识体系进行评估。
二、编写者角度——专业知识体系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该书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而本书在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上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作为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时所使用的教材,该书充分考虑了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阶段的接受能力,并未使用晦涩的语言和抽象的概念进行描述。转而采取较为简单、明确、易于接受的语言。该书命名为《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显而易见,有两个要点,一为汉语国际教育,二为导论,明确的表达了课程名称以及课程性质,“导论”二字表示本书主要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可能很多刚入学的新生对自己的专业都不太了解,在提到自己的专业时,所作出的解释就是“教外国人说汉语”。这是不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交叉学科,它具有跨专业,多样性的特性。
该书第一章介绍了学科基本概念以及知識。将汉语二语教学与普通语文教学区分开来。第二章就明确的提出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一来解决了新生对怎样发展完善自己的困惑;二来增强了从业者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第三章根据汉语四要素选取了几种常见的课型进行介绍,学生在了解专业知识和发展目标之后,感受汉语作为二语进行教学的课堂,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知。此时可结合校内海院真实课堂进行观摩学习。内容安排合理是本书优点之一,也体现了本书的基础性。在学生熟悉课堂之后,四至六章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了国别化介绍。介绍了教材以及怎样对待母语负迁移等内容。该书收录了部分教材原文影印版本,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体会不同教材的差异。并以美国为例,对其小学至大学的教材选择做了一个整体介绍。而有一个问题是,在国别的选择方面稍显片面,应介绍一下不同国家的选择,以便学生更好的对比分析。但是考虑到美法汉语发展情况比较好,又有何宝章教授、白乐桑教授这些知名学者和汉学家的支持,着重介绍合情合理,又因该书只是引导学生对于本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不求面面俱到,其他国家地区的情况可通过课外或其他课程进行补充。测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快捷有效的手段,所以第七章适时的提到了HSK相关问题。通过前七章的讲述,新生们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所以第八章对全书做了一个总结,回顾学科历史,分析现在,并展望未来,让学生对这个专业充满热情和希望。
(二) 原典性。
原典性是《汉语国际教育导论》教材编写的另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本教材最具有创新之处,目前国内外还很少见到立足于原典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教材,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作为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对原典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其重视,所以在每一小节的基础知识内容之后都会附上一至两篇论文供学生拓展学习。在该书绪论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原典’之‘原’突出原汁原味;‘原典’之‘典’则突出文献的代表性、普遍性。”基于这一理念,该书选择的原典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多为最新的、广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界接受并认可的文章。原典作者包括中外学者,并且对于原典的选用,坚持原汁原味,所以也包含了很多的英文文献。这些文献多是小节所讲内容的延伸。阅读原典,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科研的眼光,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业内较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们的前瞻性,因为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具有语言教学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培养新型的科研型人才,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三)国际性。
自 2013 年起,“对外汉语”专业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我们不难看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已经在向“走出去”阶段发展。而新名称中“国际”二字更是深入强调了该专业的国际性。的确,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汉语学习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热潮,甚至很多国家和地区汉语教学已经做的相当成熟。该书紧跟新形势,用了很大篇幅来培养学生的国际性视角。不仅在引入的原典中加入外文文献,让同学们了解到国外的汉语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并在四至六章进行了国别化介绍。
第四章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除了大陆本土教材《基础汉语课本》还介绍了何宝璋等人编写的最新美国大学汉语教材《现代汉语课程》以及法国汉学家白乐桑编写的《汉语语音文字启蒙》。第五章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大区域范围内分别介绍了欧美和亚洲的汉语二语习得情况。第六章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从总体上概括了美国、法国、意大利和韩国汉语教育状况。这三章的原典阅读也倾向于选择当地汉语教育学者的著述,比如美国祖炳民的《中文教学在美国》、法国白乐桑的《法国汉语教学历史沿革与现状》、意大利图莉安的《意大利汉学研究的历史》、韩国孟柱亿的《韩国汉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等等。 作为日后将会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国际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能将目光只聚集在国内领域中,应该放眼世界,了解所从事的专业在整个二语教学界这一大范围内的发展情况。
三、 使用者角度——教材利用率
(一)学生水平影响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本书一大特色就是引入了原典阅读,其中包括了一些英语文章。的确中文翻译有时不能完全表达出撰写者的本意,尤其是学术文章中,一个词的意思理解不对可能整个思路就偏了,所以外语原文是很有必要的,但本书主要面对大一的新生,他们的英语水平可能在理解学术论文这一方面有些吃力,可以在原文后面附上一些注释。除了英语水平之外,还有专业知识的影响,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位图来代替晦涩的专业术语帮助学生理解,但作为初学者,可能学生对于音位图的掌握也有一定的困难。文字的辅助很有必要。
(二) 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对教材的使用程度
学生在高中时的学习大都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记。而本书多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发現,所以插入了大量的原典供学生阅读拓展。但考虑到学生刚进入大学,可能尚未适应这种改变。一方面,没有高中时面对的升学压力,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会放松自己。另一方面,有更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大一新生很难真正做到自己钻研课本中的原典,从中吸取学科前辈丰富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伊始,有些原典可以适当带领学生统一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从学术论文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其学习理解本书,也有助于其日后的学习与科研。
四、 总结
总体上来说,《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一书符合教材编写的原则,并且能够立足于基础性、原典性和国际性。针对学科热点问题,针对大一新生学习特点,针对培养研究型人才等进行教材编写。作为一本一版教材,有一些不足之处是很正常的,我相信通过实际的使用,编委们会逐渐发现问题,并能够在后期的修订中弥补这些不足,结合学科当前情况,使之更适合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新生使用。
参考文献:
[1]潘红. 试谈教学法与教材编写原则的协调统一[J]. 外语界,2001,03:69-73.
[2]李禄兴,王瑞. 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特征和编写原则[A].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第九届国际 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08:8.
[3]曹顺庆.“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3:88-90+95.
[4]傅其林,邓时忠.汉语国际教育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