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带和烟摊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63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在镇有句民谚:裤带儿松松,累死老公。
  这老公有家老公和野老公,谁家老公死了,我们自然都怀疑是累死的。
  我们常在镇的男人前赴后继,既不怕累,也不怕死,特别是有权的官儿和有钱的老板。
  李丽已经好久不让男人王跃武累了,而王跃武却硬是要累才快活,他不得累,就有些疑神疑鬼。李丽想,老娘要是有你疑的,肯定不会下岗了。
  李丽闭着两腿和衣而睡,裤带系的是上好的牛皮带,军用的那种。王跃武想解,一是李丽不让,二是这裤带是解放军系着是用来保家卫国的,不是谁想解就能解的。王跃武强行试了几下,不成,但又不想栽倒在李丽手里,就换招数。他先是厚着比城墙拐角还厚的脸皮赔笑脸,后来朝自己的手心吐了一泡口水,硬上,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王跃武开始觉得气歪的是鼻子,后又感觉肺都差不多气炸了,反正他是全身的气都在使力,没有办法,他只得生气。他抱着衣裤走出了卧室,在客厅沙发上躺下,没有好气地把电视机打开,把电视机调到新闻频道。新闻不是新闻,全成了嚼舌根,他更气,干脆把电视机关了,于是他就变成了一只无头苍蝇,在客厅里来回地嗡嗡嗡。
  李丽又去了一次人才市场,她已经下岗三个月了,凭她的才干和颜值,说什么都不应该是她下岗的。但说不应该并不等于就不下,一般说这些话的人大都没权,要是有权了,也许就不说这些话了。这几年,我们常在镇什么怪事都在发生,比如说女儿带男朋友来家,结果男朋友变成后爹了;再比如侄女去看姑妈,姑爹就变成老公了。更多的怪事林林总总,反正难以尽书。李丽不想书也不会书,她只想找一个活儿,凭自己的能耐养活自己,但别人看不上她自己认为的能耐,别人看上的“能耐”她又不愿给,时间就这么耗着,一耗就是三个月。在这个什么怪事都有可能发生的常在镇,她的遭遇终究不是个例外。
  她记得三个月前,她的顶头上司找她谈话,说厂子要改革。她说,改革好啊。她左算右算,再怎么改,都改不到她的头上。她认为常在镇这么大,厂子也不小,怎么说能让几个人就把持了呢?然而事实胜于雄辩。虽然她没有雄辩,但事实胜于她的想象,事实证明她的想象是错的,改革改到她的头上了。
  她知道她可以不被改,只要不怕把老板累死。老板是新任领导委任的,虽然在法理上认同厂长是为国家工作人员,但多年前早就成了老板。
  厂长一成了老板,厂子里所有的主人都会成为打工仔。当她的闺蜜于咏琳最初向她陈述这个观点时,她觉得于咏琳似乎也太悲观。她想,打铁还得本身硬,不论是厂长还是老板,不都是要人干活吗?不都是以挣钱为最终目的吗?于咏琳说,目的自然是钱,但得看钱揣在哪个兜里。李丽自然没有闺蜜想得那么多。
  于咏琳没有被改,和一大堆草包都还在厂子里。于咏琳不是草包,如果是草包就不可能是她的闺蜜了。李丽也知道于咏琳也不是靠松裤带留下的,她有不松裤带的底气,她有一个好老子。李丽没有好老子,老公王跃武既不跃武也不能扬威,自己又不松裤带,就落得现在的结果了。
  下岗这三个月,原来没受的罪全受了,比如生存的艰辛和人情的淡薄。老公还算是好老公,说家里只要有一碗水,得先让她喝。她想,自己是为等喝那碗水的女人吗?在她自己看来,自己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人,她学的是财会,她对数字特别的敏感,像前世就和数字有缘似的,那些数字也特别听她的,这么多年来,就没有哪个数字不听她的,也没有哪届厂长不认可她的。
  可现在,厂长认的是人,而不是数字。她走后,接替她的人自然长得比她好,胸也大。之前她也想过胸大无脑,结果她错了,别人有的是脑子,听于咏琳说,那人把厂长都拴在裤腰带上了。她想到是谁说的:男人不好色就像狗不吃屎。那么,好色的男人是可以和狗画等号的,自然就可以拴了,只要能拴,拴在哪儿不是一样呢?
  于咏琳是个热心人,李丽一下岗她就开始忙碌,陪李丽去找人,李丽知趣,找人是要带礼物的,空手进门狗都不闻。每次都带上礼物,但所有的礼物最后都成了肉包子打狗。当李丽决定不再找人的时候,于咏琳也支持她不再找了,于是就换成了找职业中介。中介要钱是明码标价,李丽觉得这好,公买公卖。后来她上过两回当,一回是去一家财务公司,公司就试用一个月,她刚交完中介费,第二天就被那家公司开了;第二回是去一家酒店作财务主管,也是试用,酒店的老板开的薪水很高,在常在镇,除了收黑钱的官员和卖屁股的小姐,也许就是这个岗位的薪水最高了。她乐意啊,她很爽快地交了中介费,再只争朝夕地去上班,她急于投入到工作中去,可老板不急,老板性子很平和,說,凡事得慢慢地来,好酒慢发着。正当酒发到快一个月的时候,老板要她上了。不,是老板要上她了,她哪里肯啊。不肯没关系,走人,她自然就走了人。当于咏琳再次要陪她去找中介的时候,她坚决地回绝了。
  再就是人才市场。于咏琳说,人挪活树挪死,要去人才市场就去个大的。在这事上,于咏琳还和她持了一回不同意见,说那地方基本没戏。她也知道没戏,但不能没有念想,念想是希望,没有念想就是没有希望了。她认为常在镇还是有一个角落让希望滋生的。
  她填了表。她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让她填表的老头儿说,闺女这字要是放在前二十年,何愁没有一份好工作?她不止一次听人夸她写得一笔好字,她字写得好不是她爱写而是怕打。她母亲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好人,在棍棒下她的字写好了人也变得不坏了,可这一手好字有何用?单位的字是电脑写,那不叫写字叫打字,打字员把电脑的键盘打得呱呱叫,字就被打出来了,她这手好字就没有用了。
  表填了无数次,字也被表扬了无数次,填下的表自然是没有结果的,没有办法,没有结果也是结果,她得认。
  她不是不想去跑大城市的人才市场,大城市是大林子,能够容下各式各样的鸟,但她不能去,她不能去的理由有三:她是独苗,父母年纪大身体又不好,隔三岔五她得去照料;她膝下也有一棵独苗,那是她的心头肉,她得时时刻刻焐在心里;再就是王跃武那个冤家,他从没有亏她,她也不想亏他的。他在的时候她有时觉得心烦,他不在的时候她觉得心更烦。她想,人活一世不就想活到对一个人见不见都心烦的这个份上吗?所以她就决定不去大城市去闯,虽然她还算年轻,但她选择终老在这里。   于咏琳无疑是她最铁的姐妹,那些不铁和半铁不铁的,经过三个月,全都不是姐妹了。她有过一个半生不熟的姐妹叫吴艳,现在回想起来吴艳也怪可怜的,一个女人,爹不疼妈不疼老公也不疼,全都指望她。她为她家那些亲戚可算是赴汤蹈火,结果呢,别人又有了更大的指望,她只能永远走在赴汤蹈火的路上。
  吴艳对她说,何必较真啊,那玩意,就如背痒了搔痒、肚皮饿了吃饭、口渴了喝水。李丽说,我不痒我不饿我不渴,我一日三餐,痒了有搔的,饿了有吃的,渴了有喝的。李丽不知道,她说的话虽然是实话,但这话伤人。吴艳也有人搔也有人管饭有人管水喝,但这些水都是远水,远水解不了近渴。吴艳的近渴就是她的亲戚不断升温的指望。吴艳甚至觉得,那些指望已经裂变成永远填不满的欲壑。
  就是李丽的那句不痒不饿不渴,她们断绝了往来。
  就在李丽万般无奈的时候,付国来了电话。付国是她高中时代的同学。
  付国算是常在镇的狠人,十年前他就离开了常在镇,把业务搬到了省城。
  李丽对付国可是刻骨铭心,十八岁花季的李丽,就遭遇过他的非礼。当时的李丽投之以桃就报之以李,她对准他的脸“啪”的就是一巴掌,算是回报。
  付国恼羞成怒。付国有一个权倾常在镇的老子,有老子撑着腰杆,他一天就只顾着找人交配。尽管李丽不愿意,还是有好多姑娘愿意的。如果按书上的写法,这样的人迟早会遭报应,但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十五年也过去了,就是没有看到他遭报应的影子。
  细说来李丽对付国还有一次救命之恩的,那时他们都还小,有一回,付国落水了,是李丽找人来把他从水中救起来的。要是常人,救命之恩不报,一辈子都会欠别人的;但付国就是付国,他既然是人中的狠人,自然就下得狠手,也就不管恩人不恩人了。
  付国在电话那头说,李丽啊你猜我是谁?李丽自然知道他是谁却故意说不知道。付国说贵人多忘事。李丽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顾听着。付国在电话那头说我是付国啊。李丽假装想了一会儿说,啊,是付大老板。付国说什么老板不老板啊混口饭吃。李丽想你都叫混饭吃,老娘这又叫啥呢?付国问你呢?李丽客气地说托你的福。付国说我哪有福啊只有想念。李丽问他想谁?他说想她。她问,想她做什么?他答想日。李丽回了他一句:想你闺女去。李丽立马就把电话给挂了。李丽还狠心,直接关机。
  李丽想虎落平阳受犬欺,这些狗,厚颜到无耻。李丽好强,可常在镇却不给她一次好强的机会。李丽感觉到在常在镇就连空气都在逼良为娼。你看,这空气拼命地闷热,衣服脱了一层又一层,街上那些时尚的小姐已经脱得只剩一根吊带了,所有的肉体几乎都应和着空气这个老色鬼。你想凉快,不应和又怎么办呢?你不应和空气,空气就热死你,你不让空气摸,空气就燥死你。这是怎么样的空气呀!这些无形的空气,把握着一个城镇的命运,逼得满城的人迎奸卖笑。
  李丽再次去人才市场,听于咏琳说这次那家招聘单位可有来头,准备在常在镇砸上百亿的钱。李丽说我不信。于咏琳说,信不信没关系去看看就知道了。李丽说,我实在是不想去了。于咏琳说,死马当着活马医,万一运气来了呢?
  还是于咏琳陪她去的,宣传单上的开价很高,比上一回酒店老板的开价还高。李丽看着小小的常在镇 的人才市场门庭若市,简直就是人挤人。她们好不容易地挤到里面去,于咏琳更厉害,直接拖着她到了面试室。
  面试室有外间和里间,外间面试形象,形象过关了才能到里间去面试才艺。李丽和于咏琳到的自然是外间。她们看到应聘的全是二十出头的年轻美貌的女性,外间的面试官肆无忌惮,一会儿摸美女们的头一会儿摸这儿一会儿又摸那儿,美女们也非常职业,别人摸她们时还面带微笑。她突然就回想起有一次和朋友到一个禽兽交易市场,一些人在翻开黄牛的嘴巴数牙齿,一些人伏在地下数母猪垂下的奶头,一些人在看公鸡的毛色,一些人在摸大雁身上的肉……她想起自己这三个月来的求职经历,她在若干个招聘点千篇一律地填年龄、性别和学历,看她的五官和身材,有的还趁机摸一把她胸前,酒店的老板还另有打算。她想,这是什么世道啊!
  李丽对于咏琳说,咱们回去。于咏琳准备回答,好,一歪脸,发现了付国。
  付国神气十足地走过来和于咏琳打招呼,自然也和李丽打招呼。
  于咏琳说,付国啊哪股风把你吹来了?付国答,不是回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嗎?于咏琳问,这招聘会是你搞的?付国说,那还有谁?于咏琳说,怪不得。
  付国有意邀她们去办公室去叙旧,于咏琳看了看李丽,李丽说家里还有事,于咏琳就顺着李丽的台阶往下走,接着谢绝了。
  李丽说,今天算遇到了鬼。于咏琳没有答话,她知道李丽不痛快,决定不再添乱。
  李丽和于咏琳懒声无气地朝家走,走到一半的时候于咏琳说咱姐妹俩好久没单独待了,今天我家那口子不在你就上我那里去吧,一会儿咱俩小酌两口。她真想喝两口,曹操不是说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今天就让杜康来陪我。
  杜康把李丽和于咏琳都陪了,杜康没有陪她们之前,于咏琳说话还有顾忌,一陪上就不顾忌了。于咏琳醉醺醺地问她,姐妹,你就说句真话,除了和你家那个你就没有和别人那个过?李丽答,没有。于咏琳怀疑地再加重语气地问,真的没有?这回李丽诅咒发誓:真的没有。于咏琳问,就没有想过?李丽答,不知道想谁。于咏琳再问,如果有想的了呢?李丽答得也很直爽:那又另当别论。于咏琳说,我就知道是诱惑不够。李丽想,的确是诱惑不够,真要是有足够的诱惑她也可能会赴汤蹈火,但她真的没有遇上足够的诱惑啊。于咏琳说,这不就得了?
  李丽想到她的爱人,她实在是太爱他了。她不知道他有多好,可就是对他死心塌地。她想到她刚大学毕业时,有多少人让她用青春给自己换一个满意的工作啊!想换她青春的,就有不少大权在握的人。在这一段时间里,她是众人眼中的凤凰。她这只凤凰,只要把裤带松一松,或者即使不松,给某些人一个有可能松裤带的承诺,好事就一串串地跟在她的后面……   李丽的心思很乱,不只是乱,还堵得慌,这一乱一堵,她感觉胸口快要炸开了。她下岗的原因一直没有给王跃武讲。她知道丈夫的脾气,平时这个温顺如绵羊的丈夫,要是知道了真相,说不定常在镇会无端地出几桩人命。她丈夫不是武夫,却是一副硬骨头,一副让宝刀绻口的硬骨头。要是他那把硬骨头把别人弄死了,他自己自然也活不成了,他活不成了她活着又有什么味道呢?
  于詠琳再次来找李丽,说这次绝对是好消息。李丽问是什么好消息?于咏琳说老板要请她出山。李丽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哟。于咏琳说,就是,老板说了,那个大奶子女人做爱行做账不行,把财务搞得一团糟。李丽说,老板是司马昭之心啊。于咏琳说,你不要老是把人往坏处想。李丽说不是我想,本来就是。于咏琳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李丽想也是,老娘反正有一肚子的气,反正是走投无路,如果一切都如于咏琳说的那么好,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不是,那就另做打算。
  见面自然是在老板的办公室,于咏琳带她去后就走开了。老板今天显得很客气,先是给她泡了一杯茶然后就和她聊财务上的事情再后来,老板就给她诉苦说他是多么多么不容易,再后来就问她,如果请她回来她要什么样的价码?她要什么样的价码?她有什么样的价码呢?之前她没有想过现在她也没有想过,前几天她实在无聊的时候看过几句话。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行家,那么他脚下的路就会越走越窄。她对照自身细想了一个下午,发觉这句话就是真理。她除了财务什么都不会做,就连做饭和洗衣她都不会做,她还和现在的女人一样只会生孩子不会养孩子。她想了想,对老板说,还是让我干我的老本行吧!老板说,行。
  既然行了她就决定走,可老板不让,老板说再聊聊。老板说,要不参观一下我的办公室?她想,不就在办公室吗,还有什么参观的?老板说就不一样啊,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我的办公室里别有洞天。
  老板先是用手邀,继而用力拉,李丽已经知道接下来老板想干什么了。李丽心头很乱:是从了呢还是不从?如果从了,这么多年的坚守就全都鸡飞蛋打,你不就是一个婊子吗?不但操她的人看不起她,就连她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不从,你看眼下这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灰头土脸。她还没有想明白,老板却更进一步催促。这下她打定了主意,她说,老板,你的心思我明白,我们也用不着偷鸡摸狗,就在这儿吧,既宽敞又亮堂,我们光明正大天日可见,她还主动去给老板宽衣,直至把老板宽得一丝不挂。
  接下来她脱去了自己的外衣,老板在沙发上乐着一边涎着口水一边拨开胯下的活儿。李丽接下来先是松裤带,裤带先是松了再是直接解下来了,解下来的裤带李丽先是把它理直,然后是对折。李丽不急,老板更不急,反正眼前这女人是煮熟的鸭子。李丽对老板说,老板,快把你那活儿发大啊。老板一边应声一边专心致志去拨弄。就在这当儿,李丽拿起裤带朝老板劈头盖脸一顿猛抽,先是抽脸部,当他用手来挡脸,她就使劲地抽他裆部。老板被抽急了,就朝李丽来个猛虎仆食,李丽飞快闪开。谁知老板用力过猛,头卡在窗玻璃上嘴巴啃在破碎的玻璃框上。破碎的玻璃如一把把匕首直卡着他的脸和脖子。他动弹不得了,这就给李丽留足了逃跑的时间。李丽没有要她褪下的外衣。当她逃出老板的办公室后,她就大声地喊救命,老板的所有亲信或者说宿敌,就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老板的办公室。
  常在镇公检法的人也第一时间来了,不用调查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赤身裸体的老板还卡在窗户的碎玻璃上,谁也不能伪造这一现场。公检法的人几乎是同时地摇了摇头,就给李丽让开了道。李丽从厂子走向常在镇的大街,再从大街走回家,她发觉沿路上好多人都向她行了注目礼。
  从那以后,李丽再没有去求职了,她先是在家里把自己关了两天,她借这两天静下来思考,但哪有她静的?她成了常在好些男人和女人的英雄,大家都想登门拜望。到第三天的时候,她走出家门来给大家放了个话,从明天起,我就在常在镇的十字路口让你们观赏,风雨无阻。
  她没有食言。她在常在镇的十字路口摆了一个简易的烟摊,面带微笑迎接各类顾客。说来真让人为她舒了一口气,她的烟摊生意兴隆,最先照顾她生意的是男人们,接下来是女人和孩子们。我隔三岔五也去,每次买烟回来的路上就想,我们常在镇的男人和女人孩子们,骨子里是崇尚李丽的,只是在生活中为了一己私利,又不得不去向权贵们讨好和卖笑。
  徐必常,贵州思南人。中国作协会员,现供职于贵州文学院。 出版作品集多部,长诗《毕兹卡长歌》获中国作协2010年重点扶持作品。
其他文献
叠合的光阴  孩提时,我蹒跚走进树林  一排一排的树,在地上烙出一脉一脉的阴影  树叶间的空缺,是洒落人间的青春碎片  夏日,母亲在树荫下浣洗被套和衣物  我骑单车压过树影,仿佛压过我的童年  一段阴影,便是一段光阴  路过的人事一幕幕后退  如今,二十三岁注定漂泊的我  從许多树影里进去,又出来  却一刻也不敢停留,靠坐  两位老人送我到村口  送走我的牵挂  回头,看到他们的背影  正慢慢与树
期刊
五显泰山庙,前身是甘蔗影院,往前是红旗礼堂,再前是华侨礼堂,更前是泰山庙,名由周而复始,剧场自有命运。五显庙因旧城改造而毁,归入泰山庙,诸神合并办公。  ——摘自《甘蔗志·建筑》  一  进场也迟了,摸索着碰到众人膝盖噼里啪啦响着,犹如一路拨开饱满的玉米林。落座就问邻座,前面演什么。加演了一个新闻片,刚完。新闻说什么?毛主席接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  现在电影不这样,会设置一个章节出现在开端,有時
期刊
潼关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如雷贯耳,为它带来名气的不是和风细雨的天时,而是雄奇峻险的地利。  从西安一路向东,经过坦荡的临潼后进入渭南,山势渐起。渭南境内高耸着五岳之一的华山,其险其凶位列五岳之首。我始终没有勇气去爬华山,不为别的,只因为胆怯。图册上,游玩归来的朋友们指着薄薄的照片,向我讲述着华山的凶险奇伟,其中不乏惊险刺激的经历。我听着他们的经历,在他人的话语中一次次完成翻越华山、一回回目睹日出
期刊
记不清那山谷里有几条河流,也忘记了那风铃花是否还在壁崖。可永远记得那风,春风拂面,吹得人眼睛总是眯着。  我胆儿小,即便和伙伴们去爬山,也不敢爬上那陡崖,望着峭壁,心里打怵、脸红,于是伙伴们常常在上去后要拉我一把。夏天,后山是我们的乐园,我和伙伴们去摘莓子果。这是北方,或是我的家乡特有的果子,呈橘红或是红色。麦子收完时,土壁上就露出了果子,所以我又叫它麦果。自识物、识得那些果子时,我们便在山上一年
期刊
小土豆,小土豆,  滚来滚去,  如果我是你,如果你是我,  我就要变成小蜡烛。  门听了这句话很好奇。  门,门,门,  快来我家吃蛋糕,  門,门,门,  快速地来。  梳子听了这句话很好奇。  梳子决定弄一些洗头水,  拿起自己梳梳头,  也来我家吃蛋糕。  原来,今天是梳子的生日呀,  怪不得大家都来啦!  责任编辑|刘思雨
期刊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塞芦子》里的诗句,早在师范时,我就背诵过。也知道《塞芦子》所写的芦子关,就在我的家乡靖边白于山深处。可惜只在县志里看到记载芦子关的几行文字,一直无缘寻访。  今年盛夏的一个周末,县委书记刘维平邀约寻访芦子关,我欣然随行。其实,在我心里,与其说寻访芦子关,不如说是寻访杜甫留在陕北高原那一行艰辛而光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如星
期刊
川南腹地,荣宜关隘,苍翠掩映间,越溪河穿境而过的一方土地,养育了三万多勤劳的人们,也养育了我辛劳的祖祖辈辈和我。  故乡坐落在四川省宜宾市最北部,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农业小镇,连接宜自(宜宾自贡)两市,是革命烈士郑佑之的故乡。两百多年前,先人自湖南永州,过贵州经四川叙永到达宜宾,再北上定居在古罗镇。从此,祖辈便与这块土地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我的根也深深扎在了古罗镇的田地里。  正是和祖辈有着密不可
期刊
无意间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幅图片:遍地废墟瓦砾中,一截残存的树桩新绿盎然。仔细看去,那是一棵树围合抱的大槐树,半截树干陷落在砖瓦乱石中,已经中空的树干被削去了一半,另一半则向一边倾斜着,看上去随时都有可能倾倒,但残存的树干上仍有绿葱葱的枝叶摇曳。不知哪位好心的过客找来一根细长的木棍支撑在树干的上部,一个撑着单拐、遍身重伤依然斗志昂扬的战场勇士便豁然眼前,大拆迁断壁残垣、废墟瓦砾的背景倒更显得这位勇士
期刊
只要有人喊他“老魏”,不论是老人,还是三岁小孩,他都会爽快地满口答应,笑眯眯的脸上,被人形容“开放了一朵菊花”。  老魏真名魏皆泰,名字立意很好,却老气横秋得很。老魏是我同学兼把兄弟天正的父亲。我们半大不小时,天正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个词——发小,一次,在别人面前他用这两个字介绍我俩之间的关系。懂其意后,我在一旁默许了。  我和天正很铁,那是没得说的。读中学三年,我们可谓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天正经常
期刊
老路的光脑门由远而近,疏朗的头发在脑门和头顶的中心地带下去绕了脑袋一圈,中间空出的地方像杂草上落了一片古铜色的三角枫叶子。这片叶子飘进小区,三轮车的轮子“咔哒”一下从大门微凸的水泥汀上落下时,他抬起左手看了一下手表,时钟、分钟准确无误地指向8:30,他得意地笑了一下,随带着小心翼翼地把袖口勾在老式松紧表带上的毛线丝绕开,拂了拂。  八点半,小区早上的生活已经告一段落,安静下来的样子像停摆的现实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