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学的研究也犹如雨后春笋,获得迅猛发展。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育人需要遵循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必须对“人才”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铺就“养才”的康庄大道。鉴于此,师范院校增设人才学课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师范教育;人才学;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这是教育界义不容辞且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新世纪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要求,为更好培养下一代,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师范教育是人才培养基地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基地,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师范教育就应该培养和输出什么样的师范生,师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师资。
何谓教师?古人云:“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新华字典》作如下解释:“教”即传授、指导、教诲之意;“师”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引申为榜样之意。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传播知识、育人成才的职责,至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更具有时代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基本教学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能力,以造就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还应该明确,作为21世纪的师范生,教育的目标应当由传统的侧重知识传授转向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个富于变化和挑战的时代,只有创新型人才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奠定基础。
放眼综观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虽然仍不忘其培养师资的神圣职责,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创造教育,没有真正做到按科学人才观培养人才,造成我国师范教育弊端重重。
2 我国师范教育弊端重重
我国师范教育经过百年起伏,各级各类师范学校为中小学培养、培训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师范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不协调。从人才观看,误把人才等同于学历,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从培养目标来看,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从教学内容来讲,多停留于书面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自主创新空间不够;从教学形式来讲,重课堂教学轻现场实习,师范生的特色优势无处可寻。这样的教育导致培养出的教师还是走教学的老套路:重知识轻能力,学生考试作弊成风;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只会学不会用;重灌输轻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二十一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也只有在创造实践中才能成才,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按遵照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我们未来的教师将苦于难有成才之日,中小学教育也必然难以创新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失去基础。
人才学是研究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新兴学科,以人才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综合、复杂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时间学、社会学、脑生理学、科学史和潜科学等许多学科。1979年,基于各种客观需要和现实基础,我国首先提出把人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人才是人才学的基本范畴,人才学界首先给人才这个概念予以了科学的界定,揭示了其本质,为其后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才教育的主体,教育人才必须首先懂得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怎样成长的,但是我国当前的师范教育对人才学理论并没有很好的了解,导致有一些教学理念是不符合科学人才观的。培养人才不按人才成长规律是不可能科学培养人才的,所以,师范院校师生必须熟知人才学理论。
3 人才学理论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具高度的指导作用
人才学主要研究人才的发现、培养、发展、使用和管理等问题。人才学理论对人才进行了科学、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包括人才的概念、人才的本质属性、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如何培养人才等。从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片面人才观和育才观的影响,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人才学课程,对师范教育培养人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1 把握科学人才观,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才标准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人才是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师范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才”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人才,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吸收了人才学研究的成果,形成科学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才标准,不仅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基本素质,同时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贡献,即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一定知识或技能,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和创造型人才,师范教育应当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师范生,使他们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并在毕业后,有能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结构的人才。
3.2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科学地培养人才。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重复的一一对应及多一对应的变换关系或概率性重复的变换关系。人才成长规律是指人才成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重复的必然关系或概率性重复的概然关系。人才成长规律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和被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必然性和概然性的综合,对于人才开发和培养具有借鉴作用。
3.2.1 时势造就人才规律,要求育才之师认清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时势造就人才规律,即: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综合作用,必然造就出一定量和质的人才,并且人才出现的数量和质量由社会需要度和社会条件发展度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人是社会的人,人才作为人群中的精英,同样要受到社会关系制约。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才,是以当时的社会作为评价标准,具有历史特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人才的特征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师范教育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3.2.2 人才成长基本原理,要求育才之师辩证认识学生成才动因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才的成长发展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此,人才学总结出人才成长 的基本原理——综合效应论,即“人才成长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内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师范教育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人才成长非单因素决定的,让未来的育才之师树立在一定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积极调动一切教育因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扬长避短,加快人才的成长步伐。
3.2.3 人才成长的最佳年龄规律,要求育才之师为学生进入“最佳年龄区”积累优势。最佳年龄成才律的含义是:人在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内学习和创造,其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概率)最大,质量最高,数量最多,速度最快,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小,质量相对就低,数量相对地少,速度相对地慢。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人才取得成就的年龄分布曲线上,客观存在一个最佳年龄,不同行业、学科、类型人才的最佳年龄也有不同。
最佳年龄成才律是一个概然性规律,这个规律存在的前提是:成才主体必须在继承期积累优势,即不仅要奠定提高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由此启示育才之师应清醒认识自己的教育职责和作用,正确认识基础教育与成才的密切关系,教育学生为进入最佳年龄区作准备。
3.2.4 人才成长过程转化规律,要求育才之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人才成长过程转化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才的—个具体过程完结之后,向与它有必然联系的人才过程过渡或飞跃的变换关系。人才过程转化趋势,从总体上说,是一个由非人才发展转化为人才,由低层次人才发展转化为高层次人才的无限过程。人才成长有一个从“潜”到“显”的过程,从潜人才成为显人才,其中的关节点是人才创造成果被社会承认。及时承认人才之创造成果,对人才成长具有导向、激励作用。
中学生尚处于学习的继承期,但作为育人者如果能根据“潜”“显”人才转化功能率,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质,这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点点滴滴的创造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成长。因此,育才之师也应掌握人才成长过程转化规律。
3.2.5 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要求育才之师掌握创新教育内核。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即:在一定条件下,以成才为目标的创造实践中,其有效的劳动量达到必要的水平,则个体必然成才。而人才的层次水平与其掌握科学方法的层次以及有效劳动量的多少成正比。
人才作为人群中的精英群体,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才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多重因素决定的,其中,实践对人才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才要取得成功,成才主体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创造性的,其创造实践必须是有效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途上的向导,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敢于面对挑战,用自己的思考战胜困难,勇于创造新事物。
总之,作为育才之师,要有效培养人才,必须正确认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而人才学理论为育才者提供了如何育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师范学校应适应未来教师的需求,开设人才学课程。
4 人才学应成为师范教育必修课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些都是教师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教师应当对人才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把握人才的成长规律,更好地培养人才,否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大量人才埋没。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已经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人才学作为师范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理应走进师范院校。
人才学理论对于师范教育有指导作用,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同等重要,也应该成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人才学要想走进课堂,首先要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与师范教育适应的、根据教师素质要求专门编写的人才学教材。目前国内人才学的书目众多,有很多都值得师范教育借读,如王通讯的《人才学新论》,杨敬东的《潜人才学》,叶忠海的《人才学基本原理》和《人才学教育理论》等等,这些书可为师范院校人才学课程教材开发者提供借鉴。要使师范教育人才学课程顺利开展,师范院校还要致力于人才学专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授人才学的教师在掌握基本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熟知人才学理论,在科学人才观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设置人才学课程,保证科学效果,高效培养人才。
总之,师范教育要科学培养人才,就得知道什么是人才,了解人才的本质特征、掌握人才的成长规律,而人才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作为未来的培养人才的教师理应学习和研究人才学,师范院校理应开设人才学课程。
关键词 师范教育;人才学;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这是教育界义不容辞且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新世纪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要求,为更好培养下一代,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因为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师范教育是人才培养基地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人才的基地,我们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师范教育就应该培养和输出什么样的师范生,师范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师资。
何谓教师?古人云:“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新华字典》作如下解释:“教”即传授、指导、教诲之意;“师”即传授知识技能的人,引申为榜样之意。自古以来,教师就肩负传播知识、育人成才的职责,至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更具有时代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基本教学能力,更要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能力,以造就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师范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还应该明确,作为21世纪的师范生,教育的目标应当由传统的侧重知识传授转向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个富于变化和挑战的时代,只有创新型人才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奠定基础。
放眼综观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虽然仍不忘其培养师资的神圣职责,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创造教育,没有真正做到按科学人才观培养人才,造成我国师范教育弊端重重。
2 我国师范教育弊端重重
我国师范教育经过百年起伏,各级各类师范学校为中小学培养、培训了数以千万计的教师,师范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间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不协调。从人才观看,误把人才等同于学历,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从培养目标来看,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从教学内容来讲,多停留于书面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自主创新空间不够;从教学形式来讲,重课堂教学轻现场实习,师范生的特色优势无处可寻。这样的教育导致培养出的教师还是走教学的老套路:重知识轻能力,学生考试作弊成风;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只会学不会用;重灌输轻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二十一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也只有在创造实践中才能成才,如果我们的教育还按遵照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我们未来的教师将苦于难有成才之日,中小学教育也必然难以创新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失去基础。
人才学是研究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新兴学科,以人才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综合、复杂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经济学、时间学、社会学、脑生理学、科学史和潜科学等许多学科。1979年,基于各种客观需要和现实基础,我国首先提出把人才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人才是人才学的基本范畴,人才学界首先给人才这个概念予以了科学的界定,揭示了其本质,为其后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才教育的主体,教育人才必须首先懂得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怎样成长的,但是我国当前的师范教育对人才学理论并没有很好的了解,导致有一些教学理念是不符合科学人才观的。培养人才不按人才成长规律是不可能科学培养人才的,所以,师范院校师生必须熟知人才学理论。
3 人才学理论对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具高度的指导作用
人才学主要研究人才的发现、培养、发展、使用和管理等问题。人才学理论对人才进行了科学、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包括人才的概念、人才的本质属性、人才的评价标准、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如何培养人才等。从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片面人才观和育才观的影响,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人才学课程,对师范教育培养人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1 把握科学人才观,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人才标准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人才是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师范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才”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人才,人才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吸收了人才学研究的成果,形成科学人才观:“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科学人才观中的人才标准,不仅强调德才兼备的人才基本素质,同时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对社会贡献,即人才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一定知识或技能,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这是当今时代对人才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强、智能型和创造型人才,师范教育应当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师范生,使他们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并在毕业后,有能力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结构的人才。
3.2 把握人才成长规律,有利于科学地培养人才。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重复的一一对应及多一对应的变换关系或概率性重复的变换关系。人才成长规律是指人才成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重复的必然关系或概率性重复的概然关系。人才成长规律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和被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是必然性和概然性的综合,对于人才开发和培养具有借鉴作用。
3.2.1 时势造就人才规律,要求育才之师认清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时势造就人才规律,即:一定时代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条件综合作用,必然造就出一定量和质的人才,并且人才出现的数量和质量由社会需要度和社会条件发展度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人是社会的人,人才作为人群中的精英,同样要受到社会关系制约。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才,是以当时的社会作为评价标准,具有历史特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人才的特征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师范教育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3.2.2 人才成长基本原理,要求育才之师辩证认识学生成才动因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人才的成长发展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此,人才学总结出人才成长 的基本原理——综合效应论,即“人才成长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其中,内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因素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创造实践在人才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师范教育应该渗透这样的思想,人才成长非单因素决定的,让未来的育才之师树立在一定条件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积极调动一切教育因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刺激,扬长避短,加快人才的成长步伐。
3.2.3 人才成长的最佳年龄规律,要求育才之师为学生进入“最佳年龄区”积累优势。最佳年龄成才律的含义是:人在学习和创造的最佳年龄内学习和创造,其取得成果的可能性(概率)最大,质量最高,数量最多,速度最快,而在最佳年龄之外取得成果的可能性就小,质量相对就低,数量相对地少,速度相对地慢。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人才取得成就的年龄分布曲线上,客观存在一个最佳年龄,不同行业、学科、类型人才的最佳年龄也有不同。
最佳年龄成才律是一个概然性规律,这个规律存在的前提是:成才主体必须在继承期积累优势,即不仅要奠定提高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由此启示育才之师应清醒认识自己的教育职责和作用,正确认识基础教育与成才的密切关系,教育学生为进入最佳年龄区作准备。
3.2.4 人才成长过程转化规律,要求育才之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人才成长过程转化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才的—个具体过程完结之后,向与它有必然联系的人才过程过渡或飞跃的变换关系。人才过程转化趋势,从总体上说,是一个由非人才发展转化为人才,由低层次人才发展转化为高层次人才的无限过程。人才成长有一个从“潜”到“显”的过程,从潜人才成为显人才,其中的关节点是人才创造成果被社会承认。及时承认人才之创造成果,对人才成长具有导向、激励作用。
中学生尚处于学习的继承期,但作为育人者如果能根据“潜”“显”人才转化功能率,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质,这可以及时肯定学生点点滴滴的创造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成长。因此,育才之师也应掌握人才成长过程转化规律。
3.2.5 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要求育才之师掌握创新教育内核。有效的创造实践成才规律,即:在一定条件下,以成才为目标的创造实践中,其有效的劳动量达到必要的水平,则个体必然成才。而人才的层次水平与其掌握科学方法的层次以及有效劳动量的多少成正比。
人才作为人群中的精英群体,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是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才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后天教育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多重因素决定的,其中,实践对人才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人才要取得成功,成才主体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创造性的,其创造实践必须是有效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路途上的向导,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敢于面对挑战,用自己的思考战胜困难,勇于创造新事物。
总之,作为育才之师,要有效培养人才,必须正确认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正确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而人才学理论为育才者提供了如何育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师范学校应适应未来教师的需求,开设人才学课程。
4 人才学应成为师范教育必修课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些都是教师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教师应当对人才学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把握人才的成长规律,更好地培养人才,否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大量人才埋没。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已经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人才学作为师范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理应走进师范院校。
人才学理论对于师范教育有指导作用,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同等重要,也应该成为师范院校的必修课。人才学要想走进课堂,首先要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与师范教育适应的、根据教师素质要求专门编写的人才学教材。目前国内人才学的书目众多,有很多都值得师范教育借读,如王通讯的《人才学新论》,杨敬东的《潜人才学》,叶忠海的《人才学基本原理》和《人才学教育理论》等等,这些书可为师范院校人才学课程教材开发者提供借鉴。要使师范教育人才学课程顺利开展,师范院校还要致力于人才学专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授人才学的教师在掌握基本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熟知人才学理论,在科学人才观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需求,科学设置人才学课程,保证科学效果,高效培养人才。
总之,师范教育要科学培养人才,就得知道什么是人才,了解人才的本质特征、掌握人才的成长规律,而人才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理论和知识,作为未来的培养人才的教师理应学习和研究人才学,师范院校理应开设人才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