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传统工艺的解读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e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古人有“装潢为书画之司命”之说。由于中国书画的材料主要是绫绢及宣纸,质地比较薄及柔软,一旦着墨上色后往往褶皱不平,所以为了便于收藏鉴赏,必须对之进行加厚加固,这便是装裱最为根本的作用。
  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据史书记载,至迟在两晋时代,中国独立的书画装裱技术已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技法并不完善。唐代的张怀瓘曾言“晋代装书,真草混杂,褙纸皱起”。南北朝时期,书画装裱技艺有了初步的发展,并得到了皇宫贵族的重视,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现存最早记载装裱的史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当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裱工,但当时书画装裱并未达到平整不皱的水平。隋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书画艺术逐渐繁荣,书画装裱技艺大大前进,这一时期,装裱在绫绢图案及纸张品种、色彩、轴头等方面都十分讲究。在唐宋时期,装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加之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提倡书法,喜好书画,大幅人物、山水、楼宇绘画勃然兴起,内府收藏更加丰富,丝绸业的兴盛也为装裱创造了物质条件,书画装裱有了很大发展。当时史书记载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这一时期继卷轴之后,又出现了挂轴和册页形式。至此,书画装裱的三大基本形制均已出现,装裱技艺也日臻成熟,并出现我国第一部有关装裱收藏的著作——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进入成熟阶段,宋徽宗颁布了专门的装裱格式,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四周以古绸绢边栏之,做工十分考究,称之为“宣和裱”。元代的书画装裱基本延续了宋代的装裱样式,而所用工料不及前朝考究,装裱业发展缓慢。明清时期,是中国书画装裱发展的鼎盛时期,装裱的形制及品式百花齐放,装裱技法更加完善。装裱技艺从宫廷扩展至民间,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在社会上被广泛推崇,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除了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形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得到普及。康乾之时,琉璃厂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出售古玩、字画的文化街,京城的书画装裱在此基础上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古朴庄重为特点的“京裱”出现,并与苏裱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出现许多有关书画装裱理论方面的著作,如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周二学所著的《赏延素心录》、高濂的《遵生八笺》等都涉及了书画装裱与修复,成为日后研究字画装裱的重要理论依据。现代中国书画装裱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装裱工艺在民间得到普及,并形成了不同的装裱风格。
  那么一张字画如何从最初的画心到最后装裱成一件艺术成品。以下以一幅作品为例,介绍一下装裱书画的艺术过程。


  1.一幅需要装裱的字画,首先要根据画心的大小,先配一张比画心稍大的宣纸,称作“命纸”,配时注意“命紙”的材质及纸纹最好要和画心相同。
  2.拿毛笔沾些清水试一下画心是否掉色,如掉色要将画心放入蒸锅中蒸20分钟固色,如不掉色,就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


  3.将画心正面向下放在案子上,喷少量清水,用排笔将事先准备好的浆水均匀地刷到画心上,用针锥及镊子将刷好的画心上的脏东西去掉。装裱中的浆糊是匠人按传统工艺提前用面粉冲制的,成分天然无任何添加剂。
  4.将事先配好的命纸卷成卷状,左手持纸卷,右手持装裱工具棕刷,将命纸刷到画心的背面上,并用棕刷反复刷平、刷实。
  5.将刷实的字画背面四周上浆水,手持棕刷将托好的画心刷到板上干透,并将四周的绫绢辅料备好托好上板绷平。
  6.将干透、绷平的画心下板、四面裁齐,提前将作品整体尺寸算好,按尺寸裁切绫绢,准备镶料镶接。
  7.将裁齐的画心背面向下,在四周边涂上三分之一厘米的厚浆糊,镶锯条,锯条的制作方法为提前托好双层宣纸上墙晾干、绷平,下墙后裁成半厘米宽的小条备用。锯条起到分离画心及绫绢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画心在再次修复中不受损伤。


  8.四周镶好锯条后,将画心向上,在锯条上涂上厚浆糊镶绫绢。
  9.将镶好的画作四边用刀裁齐,在整体的画作两边用针锥划出一个半厘米宽的小边,上浆糊,用棕刷卷边,防止画作在以后的保存中绫绢脱丝,影响整体美观。
  10.提前裁出宣纸,用浆糊粘到整体画作的上下两边,上方宣纸为2英寸,下边宣纸为5英寸,以供日后上天地挂杆用。裁出7英寸以托好白绢并卷好边,作为包首提前备用,在日后对画作起到保护作用。
  11.用尺子量好比画作整体稍大的宣纸2张作为褙纸,用稀浆水托好、排实、搭起来晾干,将画作正面向下,将褙纸上刷上浆糊,并用棕刷将褙纸带浆糊的一面刷到画作背面,反复刷实。
  12.将刷好的画作四周涂上厚浆糊,使之固定在墙上绷平、晾干,放置一周以上时间。
  13.将画作从墙上取下来,将多余的费边裁掉。并在画作的背面涂上石蜡,用砑石将画作压平、压光滑。砑石为光滑的鹅卵石。
  14.将天地挂杆依画作的大小用机器锯好,天杆处平均分为四份,将提前准备好的铜鼻安到天杆上。铜鼻是用铜丝制作的挂钩。
  15.将准备好的天地挂杆,用浆糊固定在画作的上下两端,裁好画作的签条,贴于画作反面的左上方固定,待干后完成装裱。
  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以及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是离不开装裱的。无数事实表明:尽管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但就书画保护而言,迄今为止,还未曾出现另一种方法,可以超越或者取代装裱这门传统技艺。
  历代许多珍贵的书法、绘画,乃至书籍、碑帖等,能够保存至今,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经过了装裱加以保护的缘故。可以这样说:离开了装裱工艺,就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古代书画珍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除此之外,书画经过装裱后,还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分画七分裱”之说,此说也不无道理,但从中亦能悟出装裱与书画之间的密切关系。总之,中国书画不经装裱就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
其他文献
绵竹木版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是流行于我国西南的年画品种,其自古就享有“四川三宝”和“绵竹三绝”的美誉。它创于明末,清代乾隆、嘉庆前后为盛期,是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绵竹木版年画体现了古老的汉民族风尚,以及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为绵竹民间画师们世世代代勤劳与智慧的结晶。1963年,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的郭沫若,欣赏了绵竹木版年画之后诗兴大发,即兴作《 西江月》:“真是洋洋大观
期刊
1300年前的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一天唐玄宗和宰相宋璟谈论音乐,其中最为有名的话是“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这是唐代皇帝与宰相提到的唯一一次关于瓷器的记录,这表明鲁山花瓷是唐代最大的陶瓷名牌产品。但是这种瓷器是什么面貌?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得其详,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花瓷腰鼓在一段时间里被标为郏县黄道窑。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冯先铭先生首先造访鲁山窑,但是没有发现花瓷标本。2
期刊
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东南部的滩头镇,始称“楚南滩镇”。由此地孕育的中国民间美术珍品、国家“非遗”——滩头年画,为湖南(明代时称为楚南)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9年5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在考察滩头时曾高度赞誉:“隆回民艺浓似酒,滩头年画艳如花”。  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據《邵阳地方志》载:“元初大德年间(1297—1307)流行在江南一带的赵元帅像,就是邵
期刊
有一种币在中国近代造币史上,历经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让我们大多数钱币收藏爱好者难以理解的事。很多人也许会问:真有这种事?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这种币的真假之说。  2014年5月中旬的一天,悠闲的我站在自家阳台上,出神地凝望着不远处风景如画的大院,感受缕缕阳光照耀,阵阵微风拂面,内心生起一股愉悦之情。都说江山如画,岁月如歌,生活如诗,确实不错
期刊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民间年画,产于天津杨柳青,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它产生于明崇祯年间,清雍乾至清光绪初期为鼎盛期。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板雕出画面线纹,再在纸上印墨,然后套单色版两三次,并用彩笔填绘,而勾、刻、刷、画、裱等则采用纯手工制作。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明艳的色彩、形式多样的丰富内容,构成了杨柳青年画气氛祥和、鲜明活泼、情节幽默、题材感人的独特风格。为此,中国
期刊
备受我国人民喜爱的梅花纹,是华夏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亦为中国历代陶瓷艺人惯用的装饰题材。梅花顶风凌雪、岁末吐芳的高贵品质,一直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而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也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传达自身思想的方式之一。因此装饰在陶瓷上的梅花纹,充分彰显了时下人们的时代精神之需求。  中国历代陶瓷上的梅花纹装饰,不仅受“阳春白雪”的喜爱,亦受“下里巴人”的广传,是当时极具
期刊
籍贯江南无锡(今属江苏)的邹一桂(1686─1772),与董邦达、蒋廷锡、钱维城等皆属满清朝前期词臣画家,各自画风均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昔日皇家文化生活中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邹一桂从政之余,创作了不少丹青作品,尤以花鸟画成就最高;他亦能诗文,乃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代表人物之一,因此在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享誉一时。  根据史料记载,邹一桂字元褒、原褒,号小山、让卿,晚号二知老人。其父卿
期刊
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叫乐僔的僧人西游敦煌,“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一心修行的乐僔被这奇妙的佛光影景感动了,他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他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经北魏至元代十几个朝代连续千年的营建,在1700多米长的崖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千余身,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形成了今
期刊
近些年来,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国学热,儒学重新兴起。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备受尊捧。他的塑像、画像也从文庙里、画册上请出来,竖立在一些学校的操场上,培训班的教室里,让学生、学员顶礼膜拜。曲阜“三孔”游人如织,不但有国人,还有许多外国来客。祭祀孔子的仪式更加宏大、庄严、肃穆,成为和上帝、国家、祖宗同等级的“大祀”。历代文人墨客、官宦、雅士都称自己是孔子的学生,都在践行“孔孟之道”。自然有人会将孔子的
期刊
官窑和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一直是陶瓷史中研究的重点,但仍有较多问题,如哥窑的产地及时代,“官哥难辨”的历史疑案等。1998年安徽省繁昌县发现的元代窖藏出土的官窑贯耳瓶,为研究“官哥”两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贯耳瓶的发现及细部特征  当时现场发现三只大罐(2件青花兽耳大罐,1件龙泉窑荷叶盖罐),直接埋藏于地下,小件器物装在青花云龙纹、孔雀纹大罐内,除一对贯耳瓶之外还有造型各异的13件青花龙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