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o_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语文 自主 合作 探究 高效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高效课堂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因此,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
  课堂教学集各种要素于一体。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在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和人文的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给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突出贡献这个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社会交际的言语必然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它是每一个成员一天也离不开的。人们凭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以及用语言形成的文章、文学作品等为样式,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协调工作、组织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尤其是“言语作品”充当文化传播的工具,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从远古先人传留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不但不会减弱,反而越来越大。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去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这个语文的新性质给语文学科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方向。
  关键在二者的统一上,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较难。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是要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學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3)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
  三、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與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  体育器材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因为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的教具也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工具,它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生活、强身健体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学校体育器材的规范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  体育器材 规范管理 分类管理 保养 护理  1.前言。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体育的
期刊
【摘要】  鸦片战争后,在封建体制的压制下和列强的工业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的经济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更是艰难。在此情形下,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提出了“商战”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关键词】郑观应 商战 爱国思想  “商战”是中国近代形成的一个经济概念。反对“重农抑商”,主张政府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从商人员的社会地位。 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商战
期刊
2011年9月,我重新回到我的专业岗位-音乐教师。已经两年没接触音乐课程了,没上课之前,我幻想着孩子们是如何的喜欢我,如何的喜欢我唱的歌,如何用他们美妙的声音感染着我。  当我走进音乐室,和孩子们唱起了欢乐的儿歌时,孩子们的声音让我吃惊了。本该甜甜的、美美的嗓音怎么成了像破了洞的锣声似的。失落感顿时充满我的脑海。经过一个周对六年级各班孩子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嗓子都有这样的问题。我反复询问、检
期刊
玩,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主要内容,而学前儿童的大多数游戏都离不开玩具,玩具是学前儿童的亲密伙伴。学前儿童在玩玩具过程中认识世界,培养能力,所以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玩具既是教具,教具有时亦是玩具。  古往今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玩具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工具,与人类,特别是与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丰富了学前儿童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前儿童的视野,促进了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和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新课标的前提。体育教师作为主要实施者,必须首先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1.“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贯彻  在以往的體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而时代在前进,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期刊
本次听课活动共听了五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的题,福建的老师讲的是《超重失重》、乌鲁木齐一中的老师讲的是《曲线运动》、克拉玛依的老师讲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北京的老师讲的是《行星的运动》,还有一节录像课《超重失重》,每一节课都有他们的独特地方,值得让我们学习和反思。总体来说,这些课有如下共同的特点:  1.源于课本,不拘泥于课本,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在《超
期刊
我校地处赣西北边远山区,小山竹资源十分丰富。这止,我尝试性地将其运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自制了一系列简易器材。设计了一些练习身体素质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节省了开支,缓解了器材严重不足的现象,而且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1.自制器材  1.1 竹制环圈:运用于各种钻圈、套圈游戲和圈操等练习。  1.2 竹制标枪、标志杆:用于掷标枪练习和蛇形跑、往返跑等插标
期刊
身为教育多年的体育教师来说,深感每一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新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环境,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才能力。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1.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
期刊
【摘要】  善于用典是《纳兰词》的一大艺术特色。纳兰词中的典故用法多样,有正用和反用,有明用和暗用,借用、化用。用典自然贴切,典故多与词境结合为一,许多地方达到了化精巧为浑成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纳兰性德 纳兰词 用典 特色 效果  纳兰性德是清朝滿族著名的词作家,初名成德,后因避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现存词作349首。他的词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
期刊
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曾提出“电脑应从娃娃抓起”。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把计算机这门学科提到与传统学科同等地位列为中小学的必修学科。也有的地区在初中升学时将信息技术操作考试记入中考成绩。然而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计算机还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摆在与传统学科同等的地位上。  1.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课程安排上,给文化课让路,从师资配置上,优先保证其他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