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恩来的“三用”大衣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是周恩来穿过的一件深褐色皮质大衣,长115厘米,胸围142厘米。因长期使用,局部有褪色,里衬有破洞。这件大衣是周恩来1940年2月从苏联回国时带回来的,从此他一直随身携带,时常穿用。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延安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和周恩来带领中央直属队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岁月。
在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恩来夏天把这件大衣当作雨衣来挡雨,晚上则将大衣当作被子来保暖,冬天再让大衣回归“本色”,抵御陕北的严寒。因此,这件大衣被称为“三用”大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件皮大衣结束了它陪伴主人征战南北的任务,但是周恩来却舍不得扔掉,就把它送给了邓颖超。邓颖超穿到1956年,把它交给卫士长成元功保存。
彭雪枫珍藏的《拂晓报》
彭雪枫珍藏有一套《拂晓报》合订本,他在封面上题写了“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精确概括了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拂晓报》人所做的努力。
《拂晓报》与骑兵团、文工团被誉为新四军四师的三大宝,它的创刊人和领导人是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这份报纸一经面世,便受到根据地军民的欢迎。此外,《拂晓报》还发行到延安和国统区,后经国际新闻社介绍传播到苏联、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在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和《拂晓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叶丹的队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面绣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字样的队旗。它是小叶丹和妻子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地区,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歃血为盟,成为朋友。
小叶丹护送红军安全经过彝区,与刘伯承分别时,收下了刘伯承给他的一面队旗,建立了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这是红军建立的第一支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武装。小叶丹一直打着这面红军支队的队旗,独自率领这支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
1942年6月的一天,由于当地反动当局的挑拨,小叶丹在一次外出时,遭到另一支部落的伏击,突围中身负重伤。牺牲前,小叶丹嘱咐妻子:“丢命都可以,不能丢旗。”
大凉山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找到部队驻地,把队旗交给部队并请转交刘伯承。
邓小平的马鞭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起义纪念馆藏着一根戴铜套头的黑色藤制马鞭。这根马鞭,邓小平领导百色地区革命运动期间一直带在身边,见证了当年他骑马奔走在革命一线的身影。
1929年9月,邓小平化名邓斌,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广西领导革命斗争。在短短50天时间里,邓小平成功组织和发动了百色起义,又取得了龙州起义的伟大胜利,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秋的一天早上,邓小平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来到林凤区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座谈会开了一整天,他的马鞭被遗忘在林凤区苏维埃政府。
最先见到这根马鞭的是炊事员黎爱廷。老黎见邓政委的马跑远了,便将这根马鞭收起,此后,黎爱廷把这根马鞭当作一件宝物,藏在自家的墙缝里。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其他东西都化为灰烬,唯独这根马鞭还完整保存。解放后,百色起义纪念馆筹建时,黎爱廷的外甥就将这根马鞭捐给了纪念馆。
任弼时的半截牛皮带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两条皮带,其中一条是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长征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
在长征途中,这一天,任弼时的警卫员李少清问任弼时:“首长,任何吃的都没有了,怎么办?”
任弼时无意间瞥见李少清身上的手枪背带,顿时有了主意,便说:“有办法了,你身上背的牛皮带可以吃啊!”
李少清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把身上的枪套解下。任弼时让李少清拿来一把小刀,他们一人拉住皮带的一头,隔一寸割开一段,一共割下八块。然后他们找来一些树枝,点起火堆烤皮带,过后再把它放到锅里煮了一个多小时。任弼时招呼警卫员道:“差不多了,咱们吃‘牛肉’吧。”说完任弼时带头吃了起来。
于是,红军发起吃皮带的行动,暂时缓解了粮荒。就这样,为了成功走出草地,任弼时将自己的两条皮带吃得只剩下半条。在这半条牛皮带上,任弼时用钢笔写下一行字:“越吃越健康,将革命进行到底!”然后将它送给李少清,鼓励他继续革命。
掩护身份的箩筐
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色长征出发纪念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陈列着一担破旧的箩筐,这一担箩筐没有丝毫特殊之处,然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为红五军党代表的滕代远为掩护身份,挑着它完成“光荣的使命”。
滕代远,湖南麻阳人,年轻时就参加革命。1929年3月6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连同地方革命武装合力进攻于都县城,在战斗中滕代远负伤,被安置在里仁的一户老乡林列圣那里,林家是制作爆竹的商户,滕代远不安于养伤,总想着去刺探情报。于是他借来爆竹,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箩筐里,然后乔装成商贩的模样,前往县城。他一路走,不停地吆喝着“卖爆竹喽”,可眼睛和心思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一有机会还要和老乡攀谈几句,打听国民党军的情况。到了县城,他就悄悄地搜集报纸和文件。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搜集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给红五军。
后來,这担承载过历史重任的箩筐被林列圣悉心地收藏起来,直到2004年文物普查时,林列圣的儿子林金寿才把它捐献出来。
(摘自《红色传家宝》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是周恩来穿过的一件深褐色皮质大衣,长115厘米,胸围142厘米。因长期使用,局部有褪色,里衬有破洞。这件大衣是周恩来1940年2月从苏联回国时带回来的,从此他一直随身携带,时常穿用。
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延安的重点进攻,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和周恩来带领中央直属队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岁月。
在转战陕北的一年多时间里,周恩来夏天把这件大衣当作雨衣来挡雨,晚上则将大衣当作被子来保暖,冬天再让大衣回归“本色”,抵御陕北的严寒。因此,这件大衣被称为“三用”大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件皮大衣结束了它陪伴主人征战南北的任务,但是周恩来却舍不得扔掉,就把它送给了邓颖超。邓颖超穿到1956年,把它交给卫士长成元功保存。
彭雪枫珍藏的《拂晓报》
彭雪枫珍藏有一套《拂晓报》合订本,他在封面上题写了“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精确概括了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拂晓报》人所做的努力。
《拂晓报》与骑兵团、文工团被誉为新四军四师的三大宝,它的创刊人和领导人是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这份报纸一经面世,便受到根据地军民的欢迎。此外,《拂晓报》还发行到延安和国统区,后经国际新闻社介绍传播到苏联、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曾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在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和《拂晓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叶丹的队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面绣有“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字样的队旗。它是小叶丹和妻子历尽千辛万苦保存下来的。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南地区,彝族果基家支首领小叶丹与刘伯承歃血为盟,成为朋友。
小叶丹护送红军安全经过彝区,与刘伯承分别时,收下了刘伯承给他的一面队旗,建立了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这是红军建立的第一支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武装。小叶丹一直打着这面红军支队的队旗,独自率领这支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
1942年6月的一天,由于当地反动当局的挑拨,小叶丹在一次外出时,遭到另一支部落的伏击,突围中身负重伤。牺牲前,小叶丹嘱咐妻子:“丢命都可以,不能丢旗。”
大凉山解放后,小叶丹的妻子找到部队驻地,把队旗交给部队并请转交刘伯承。
邓小平的马鞭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起义纪念馆藏着一根戴铜套头的黑色藤制马鞭。这根马鞭,邓小平领导百色地区革命运动期间一直带在身边,见证了当年他骑马奔走在革命一线的身影。
1929年9月,邓小平化名邓斌,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到广西领导革命斗争。在短短50天时间里,邓小平成功组织和发动了百色起义,又取得了龙州起义的伟大胜利,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0年秋的一天早上,邓小平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来到林凤区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座谈会开了一整天,他的马鞭被遗忘在林凤区苏维埃政府。
最先见到这根马鞭的是炊事员黎爱廷。老黎见邓政委的马跑远了,便将这根马鞭收起,此后,黎爱廷把这根马鞭当作一件宝物,藏在自家的墙缝里。后来,国民党反动派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其他东西都化为灰烬,唯独这根马鞭还完整保存。解放后,百色起义纪念馆筹建时,黎爱廷的外甥就将这根马鞭捐给了纪念馆。
任弼时的半截牛皮带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两条皮带,其中一条是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长征过草地时吃剩的皮带。
在长征途中,这一天,任弼时的警卫员李少清问任弼时:“首长,任何吃的都没有了,怎么办?”
任弼时无意间瞥见李少清身上的手枪背带,顿时有了主意,便说:“有办法了,你身上背的牛皮带可以吃啊!”
李少清听了,也觉得有道理,就把身上的枪套解下。任弼时让李少清拿来一把小刀,他们一人拉住皮带的一头,隔一寸割开一段,一共割下八块。然后他们找来一些树枝,点起火堆烤皮带,过后再把它放到锅里煮了一个多小时。任弼时招呼警卫员道:“差不多了,咱们吃‘牛肉’吧。”说完任弼时带头吃了起来。
于是,红军发起吃皮带的行动,暂时缓解了粮荒。就这样,为了成功走出草地,任弼时将自己的两条皮带吃得只剩下半条。在这半条牛皮带上,任弼时用钢笔写下一行字:“越吃越健康,将革命进行到底!”然后将它送给李少清,鼓励他继续革命。
掩护身份的箩筐
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色长征出发纪念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陈列着一担破旧的箩筐,这一担箩筐没有丝毫特殊之处,然而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时为红五军党代表的滕代远为掩护身份,挑着它完成“光荣的使命”。
滕代远,湖南麻阳人,年轻时就参加革命。1929年3月6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连同地方革命武装合力进攻于都县城,在战斗中滕代远负伤,被安置在里仁的一户老乡林列圣那里,林家是制作爆竹的商户,滕代远不安于养伤,总想着去刺探情报。于是他借来爆竹,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箩筐里,然后乔装成商贩的模样,前往县城。他一路走,不停地吆喝着“卖爆竹喽”,可眼睛和心思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一有机会还要和老乡攀谈几句,打听国民党军的情况。到了县城,他就悄悄地搜集报纸和文件。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他搜集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给红五军。
后來,这担承载过历史重任的箩筐被林列圣悉心地收藏起来,直到2004年文物普查时,林列圣的儿子林金寿才把它捐献出来。
(摘自《红色传家宝》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