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是我国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之一。在当今前的语境中绘画专业应该如何发展?尤其是设立在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具有民族文化本色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中国画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综合形大学的中国画教学做以探索。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综合性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65-02
  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美术专业的学生与日俱增,综合性大学为了完善学科建设和满足社会需求也纷纷建起了美术学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是热爱艺术的,其中的一部分人更多的是为了考大学而学习艺术;考上大学的学生即使读到博士学位也不一定会成为画家。因为决定成为“画家”的因素很多,绝不是靠高等美术教育能培养出来的。高等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培养的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当代高等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尤其是建立在综合性大学的中国画专业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应该有所改变和调整,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综合性大学通过文理工等多学科的整合教育给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开阔其文化视野,充实其文化底蕴,最终提高其综合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虽然隶属于艺术学学科下的美术专业只属于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背后的文化背景确实宽广和雄厚的,依托这样的学科平台对于中国画教学应该适时调整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
  在人才的培养上,改变培养“画家”的理念,树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因为四年本科教育的时间对于培养出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来说时间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知道,在美术专业的招生上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学生的考前专业加试成绩要比专业院校的专业考试成绩低,而文化课的成绩相对于专业院校来说要高,而且是文理科学生兼招。所以,建立在综合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应调整为以培养交叉学科型人才为主。中国画专业的优势在于造型、视觉审美、想象力的再现、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等几个方面。造型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会接受长时间的造型训练,而且会一直伴随其四年的本科阶段的学习之中;视觉审美的能力是绘画专业学生的特长,在长期的造型训练下绘画专业的学生们训练出独特的视觉审美观和敏锐的审美捕捉能力,能够从普通的物象之中发现独特之美;想象力是绘画专业学生的特长之一,他们不但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具有将想象到的景象通过画笔将之再现出来,将抽象、无形的想象转换为具象的形体呈现出来;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具有与种不同的艺术魅力。所以中国画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立足于本专业的优势与借助于综合院校人才优势的平台,培养出具有学科专长、综合文化背景的“立体型”人才。比如,依托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中的考古专业,可以培养出文物修复人才;依托文学专业可以培养出绘本、插画人才;依托传媒专业可以培养出动漫人才……
  为了适应教学理念的改变,课程的设置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应该加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增设哲学、文学和历史学的课程,并在满足本专业课时的基础上加大文化素养课程的可是比例,而不是进行公共课程的选修;或者,进行校内学科间的交换学习,保障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化的学科培养。其次,增设数字化媒介教学课程。“媒介”和“工具”是绘画表现的手段。当今的社会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数字化、数据化的时代,这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无论是传统的毛笔还是今天的数字绘画板,其实都不过是再现人类想象的工具、媒介而已。在当今的时代里就应该掌握当代的绘画媒介,熟练掌握它的性能,做到得心应手。数字绘画板可以运用其优势达到传统工具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可以高效、最大化地再现艺术家的想象,这是传统工具所不可替代的。打破学科间的媒介壁垒,贯通媒介的应用无疑是这个时代的趋势和发展方向。因此,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数字绘画软件的课程,更好地补充和发挥绘画中不足和优势。第三,强调研究性的写生与创作。未来的人才需求一定是强调其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于对生活得观察。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研究型的写生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典型的造型和物象,真实地体会对象的精神意象,从而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典型性。同时,通过研究性的写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为其日后独立创作和思维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画家”,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可能从事相关的专业或者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就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活动空间和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效时间,变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创作构思、表现方法方面给予启发、引导和绘画技巧的传授。除了课堂教学还应充分利用好“社會”这个大课堂。由专业教师带领,依托不同的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成不同的课题小组,带领小组同学深入“社会”进行专业研究。例如对古代绘画修复感兴趣的课题组可以进入博物馆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动漫感兴趣的课题组可以深入动漫公司或传媒公司进行考察和学习;对于绘本和插画感兴趣的课题组可以深入到出版社考察究……正如德国包豪斯学院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干中学”一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调动他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去应用专业知识就会反思自己专业上的不足。通过实际的工作,学生就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必然就要在课下自主学习;在时间中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专业课成的设置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现如今综合院校的中国画课程设计多以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为母本,并未考虑专业依托平台和时代性。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迷茫、困惑和焦虑,最终导致厌学。从而国家浪费了资源,学生又感到一无所获。在长期的教学体会中本人认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合理安排。   首先,强化古画临摹,强调整体临摹。临摹,是中国画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黄宾虹先生说:“后世学者师古人,不若师造化,有师古人而不知师造化者,未有知师造化而不知师古人者也。”[2]过去的教学要求只是以临摹范本的内容为关注主体,强调临摹对象的线条、造型和设色,而且多是以印刷品代替自己手打的线描稿。其实这样临摹最后的收获只是联系了线描的勾勒和设色的技巧,而并没有达到在临摹过程中解决对原作者在构思立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理解,也就不会有学术上的收获。当今院校中取用的多以古代优秀作品为临本,而这些作品随着岁月的久远已经呈现黄褐色,色彩也会有斑驳感。因此在对这些临本进行学习的时候应当树立大临摹的观念。在临摹样本之前应学习相关的知识,包括绘画作者、创作背景、材料特性、绘画手法、绘画工具等,这个过程中就会应用到考古学方面的知识,就会将相邻学科的知识应用于绘画学习之中,促使本专业学生在立足于本专业的前提下向交叉型人才发展。
  其次,强化速写课程的作用。速写在当前的中国画专业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速写具有记录画家瞬间感受,捕捉对象瞬间动势、精神面貌,记录场景气氛等作用,具有照相机和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实中国画中的大写意与速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之间最相近的地方无疑都是写对象其“意象”之内在精神。速写课程的内容可以依据植物速写、动物速写、人物速写、风景速写和场景速写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开展和进行。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点选读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进行绘本或插图的创作,学以致用。因为速写还具有素材收集的功能,可以和数字媒介相结合进行创作,就可以彌补有些学生有想法,技巧欠缺的问题。实现了为当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
  第三,结合地域文化、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绘画创作是集艺术家个体审美、个人感悟和个人思考的集中表现,而这种表现的背后确实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影响和社会生活影响息息相关。面对当代的图像信息发达的现实,如何创作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与众不同的作品一直困扰着画家们,如何突破这样的困惑?唯有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早在唐代的张璪说过:“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所在,没有生活的滋养艺术创作就如空中楼阁一般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对于生活体验其实也就是对于外界事物以及自身的认知,这里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于生活中的事件、食物的感受会引起一些传作冲动或表达欲望,将所见所思通过绘画语言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在生活中逐渐获得一些事物如其本来显现的特质,然后将这种品质体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前者可以赋予绘画“内容”,后者可以赋予绘画以“品质”[3]。
  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合理科学的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合理性。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语境综合院校的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所做的尝试,无论收获如何,其意义是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6期.
  [2]黄宾虹.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5-6页.
  [3]韩奉军,侯薇薇.中国绘画导论——一种个体的叙事[M].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第306页.
  本文系2015年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绘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结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薇(1972-)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日本大阪府立大学访问学者,现就职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理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理念的不断转变,高校的很多课程教育,都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模式来完成,要积极的告别过往的问题。高校政治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自身的说服力充分提升,否则难以确保师生共同进步。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 政治理论课 说服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
期刊
【摘要】針对专科院校综合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效率低和过程枯燥,探究一个建立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改革模式。改革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为两个阶段的渐进过程。以知识点教学为基础,初级阶段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对影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进行干预来实现,成熟阶段注重加强技能。扎实的语言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运用于其它学
期刊
【摘要】微课是以视频教学为主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要求分析的透彻,学生学习的更加直观、深刻,在授课之后,如果没有完全掌握,还可以在以后继续观看和学习,微课教学中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更好。下面分析了微课视频设计基础和设计方法,分析微课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结合实践分析了具体应用,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微课 视频设计 实际应用  【中图分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进行创新型角色定位,是社会教育进步的必然条件,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此需求主要是依靠各个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而在高校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前提,就是看高校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是正确的。所以,在想要培养新世纪社会创新型的人才,高校教师则应该及时的将传统教学的角色进行转换。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教师在转化中角色的创新定位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对学生分档、分层次的管理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89-02  随着我国
期刊
【摘要】积极心理学强调以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将积极心理运用与中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于中职学生的个人潜力挖掘、心理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出发,对于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意义和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 心理危机 干预 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77-02  
期刊
【摘要】高校大学生请假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呈现普遍性、不规范性和虚假性等特征。通过访谈发现,多数大学生的请假动机不纯、过程和方式不规范、请假者及请假对象对请假事件持无所谓态度。之所以出现此现象,主要源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问题。提升大学课堂质量及改善现有的请假制度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 请假现象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为每一章的起始课准备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章引言和章头图.章引言通常是对本章所学内容、思想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发挥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章头图往往展示本章内容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传播数学文化,起着“导游图”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自己在起始课方面作的一些教学尝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如何合理设计相应的章起始课,作些粗浅的探讨,力求发挥起始课在全章内容学习中的指南作用,
期刊
【摘要】心理舞台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形式,作为第二课堂文化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打开了学生情绪的发泄窗口,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索心理舞台剧在高校第二课堂文化教育中的实施与应用。  【关键词】心理舞台剧 第二课堂 心理教育 积极心理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
期刊
【摘要】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互联网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学生的学习和交往提供了便利,也让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日趋严重,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首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归因进行准确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有效纠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不健康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成瘾 心理归因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