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其声则知其人

来源 :新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wang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刻画人物的一个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要求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精神状态等,去选择富有人物个性特点的语言。而《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极具性格化的语言特色十分独特,往往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成功的人物语言不仅能充分地传达人物谈话的内容,还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从而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人物的性格也更突出。
  一、千人千腔
  《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形象,每个人物的性格都很突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也都各有各的特色,真可谓“千人千腔”!
  吴用智多谋,李逵粗鲁壮。
  吴用语婉转,李逵直无藏。
  吴用笑识江,李逵为江奴。
  首先,我们把《水浒传》中人物分为两种,一是以吴用等人为代表的儒雅型,二则是以李逵、武松等人为代表的豪放型。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两种类型的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呢?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语言中来感受一下。
  我们就通过对比不同人相遇同一人时语言的不一样这种方法,来突出《水浒传》中“千人千腔”的语言特色。简单截取一个“初遇宋江”的片段,将吴用、李逵、武松这三人进行对比。
  吴用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里。这大恩人姓甚名谁?”晁盖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吴用道:“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
  ——摘自第十八回
  李逵毛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恁么粗卤!全不识些体面!”李逵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卤却是甚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宋江连忙答礼,说道:“壮士大哥请坐。”
  ——摘自第三十八回
  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哪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宋江扶起那汉,问道:“足下是谁?高姓大名?”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矣。”宋江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柴进道:“偶然豪杰相聚,实是难得。就请同坐一席说话。”
  ——摘自第二十二回
  首先是态度。李逵的态度是有点过激的,以戴宗说其粗鲁为侧面描写,更加突出了李逵率性豪放的性格,而其如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在“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此句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又描写李逵知道宋江真实身份时的“拍手叫道”突出了李逵对宋江的崇拜,既为下文李逵对宋江的忠心耿耿做铺垫,又将其崇尚忠义,欣赏英雄好汉的性格表现了出来。
  而武松的态度既不如李逵那般激动,也不如吴用那般平淡。但是从“那大汉听得是宋江,跪在地下,哪里肯起,说道:小人‘有眼不识泰山’!一时冒渎兄长,望乞恕罪”这句充分表现出武松对宋江这等英雄好汉的赏识与崇拜。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不仅仅将语言加入了性格元素,更将动作、表情等等与语言水乳交融,使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整体。正如金圣叹所说:“杨志有杨志声口,……不是史进,不是鲁达,不是林冲,细细认之。”这足以体现《水浒传》的人物描写能达到“闻其声则知其人”的效果。武松的态度前后有十分大的反差:“引得那汉焦躁,跳将起来就欲要打宋江。”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两者之间的态度反差来表现出武松易燥易怒的情绪与崇尚忠义的豪放性格,更为下文武松景阳冈打虎时的表现做了铺垫。
  相比来讲,吴用对待宋江的态度就平淡多了,既没有李逵的“拍手叫好”与“扑翻身躯便拜”,也没有武松的“跪在地下,哪里肯起”。但却从“小生”“虽”等字眼表现了其谦卑、崇尚忠义和英雄好汉的人物性格。但他的谦卑又不如李逵那般,只是淡淡地用几个字词带过。“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这句朴素而又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初见英雄之喜悦与懊恼无缘见面的淡淡伤感,表现出他朴实不做作的性格。
  其次是自称方面。李逵与武松的自称大多比较直爽,例如:洒家、铁牛等。吴用的自称“小生”就显得儒雅多了。作者细心地将自称带入人物语言当中,更加突出了这两种类别的性格。
  再来就是语言特征。吴用的话语中大多透露着一股文绉绉的雅致;在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当晁盖与其商量对策时,吴用道:“今三十六大计,走为上计!”其间表现出来的不是胆小与懦弱,而是一种深谋远虑的冷静的气质,更加突出了吴用做事的井井有条。
  李逵的语言特征恰好与吴用相反,一点也不冷静,一点也不转弯抹角。得知宋江将要受招安时,李逵皱着眉头叫道:“招安做甚?我定当杀了那个狗皇帝,让宋哥哥当皇帝。”这句话既体现了李逵说话冲动、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语言特征,更加将其如孩子般天真烂漫的性格一展无遗,又从侧面写出他对宋江的奴性和无原则的义气,一语三关。
  武松的语言特征与李逵有一点点相似,但又不同。这就体现了作者在写同一类别的豪放派人物的过程中下了极大的功夫,在性格描写中突出他们的“同”,又在细节描写上突出了他们的不同,真可谓“粗中有细,同中有异”!举个例子吧:在《景阳冈打虎》中,描写武松喝酒与店家争吵时是这么描写的:“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这一躁,却道出个真武松!这句话将武松自大、不听他人劝告、自我主义的性格一展无疑,也为下文武松看到大虫后怕别人嘲笑他时的心理描写相互照应,更加突出他好酒、嗜酒的性格缺憾。但是正是从闪光点到性格缺憾的描写,才显示出了《水浒传》语言特色的魅力,让武松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有血有肉,外表和内在细节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一人千腔
  下面我们通过对比一个人遇见相同的人,但感情发生变化,也就是在不同的时间段时其语言的不同,来分析《水浒传》中“一人有千腔”的语言特色。
  首先看看差拔对待林冲。第九回写到林冲刺配沧州时,差拔对他说话的情形——
  差拔指着林冲骂道:“我看着贼配军,满脸都是俄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死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也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
  ——摘自第九回
  而当林冲取五两银子与他时,此时差拔说话的情形却大不相同了——
  差拔看着林冲却笑道:“林教头,我也闻得你的好名字,端得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摘自第九回
  这前倨后恭的两段话,十分具有典型性,使读者看后,觉得书中所描写的人物就生活在自己周围,似曾相识。这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熟识的陌生人”,而袁无涯本眉批亦云:“看他前后话头转别,曲尽小人情态。”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动词来突出其对比,如“笑”“骂”,这两个动词充分表现了差拔前后态度的差异,揭露了当时宋朝社会的腐败,同时与林冲“官逼民反”的举动做了铺垫和照应;这样的差拔,这样的社会,怎能不反?而两个“发迹”也成了明显的对比,一个是“一世也不发迹”,一个却是“久后必然发迹”。前面说是“贼配军、贼骨头”后面却是“好男子”“必不是等闲之人”。作者充分利用对比方法描写语言,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把人物写活了!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并不少见,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林冲面对前一秒是友人的陆虞侯和后一秒又是要害他的人,语言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
  且说林冲连日闷闷不已懒上街去。巳牌时,听得门首有人道:“教头在家么?”林冲出来看时,却是陆虞候,慌忙道:“陆兄何来?”陆谦道:“特来探望,兄何故连日街前不见?”林冲道:“心里闷,不曾出去。”陆谦道:“我同兄去吃三杯解闷。”林冲道:“少坐拜茶。”……林冲叹了一口气。陆虞候道:“兄何故叹气?”林冲道:“陆兄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沈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陆虞候道:“如今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兄的本事?太尉又看承得好,却受谁的气?林冲把前日高衙内的事告诉陆虞候一遍。陆虞候道:“太尉必不认得嫂子。兄且休气,只顾饮酒。”
  ——摘自第六回
  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哪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摘自第九回
  我们从称谓、语气这两个方面来对比林冲面对陆虞候前后的反差,也从这种反差分析林冲的性格。从称谓上来看,前文是“陆兄”而后面却成了“泼贼”;从语气和态度来看,前文林冲面对友人陆虞候的语气和态度是十分真挚的,而后文的语气与态度却充满了震怒与愤恨。而从前文他对友人的语气、态度可以知道林冲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而从后文他对害自己的敌人的语气与态度也可以体现出他的嫉恶如仇。作者巧妙利用了语言性格化的描写表现出了林冲的两种性格。
  三、总结
  当然书中不仅仅只有这些能表现出《水浒传》人物语言的魅力,容与堂总评写道:“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妙手,且《水浒传》文字妙诀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右边,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道某人某人也。”如第十回中写沧州开店的李小二两口的善良、热心而又怕事,《王婆贪贿说风情》那一回描写的那个甜言说诱、贪图钱财、“扯着疯脸取笑”的王婆,也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正因为作者在语言描写上花费了如此大的精力,才使读者在小说中仿佛看到了人物,才使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性格如此之鲜明,才使我们陶醉于其语言魅力当中。
其他文献
据科学资料调查显示,学校里中5%的人智商超常,90%的人中等智商,5%的学生属于智商偏低。综合看看我们周围,大部分同学属于中等智力,但成绩却千差万别。是什么造成这种悬殊迥异的结局,我们又如何才能变得更优秀?下面来看看一些好学生的特质:  1.上课全神贯注,听课就是思维的碰撞与彼此的交流,遇上新知识涉及一追到底,不放过任何一点疑问。  某些同学就是搞不明白学习写作业是为了谁,在他们看来,听老师话按要
期刊
学校进一年轻教师,校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考10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成为科学家;考80分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要对他好,以后他会捐钱给学校的;考试作弊的你也要对他好,他将来会成你的上司的;中途退学的同学,你也要对他好,他会成为比尔·盖茨或乔布斯……虽然只是戏言,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皆有成功的可能性。  说起“好”学生和“差”学生这耳熟能详
期刊
很多“坏学生”之所以有大出息,正是具备了成大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具备了成功人士的能力。  主见——代表人物:韩寒  韩寒,如今众人皆知的青年意见领袖,初中时开始有文章发表 ,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时(1999年),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期刊
欧洲:“敢于怀疑很重要”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欧洲,不同老师的眼里“好学生”特质也各不相同,为培养这些特质所做的努力也五花八门。  “敢于怀疑很重要!”比利时大学教授简·艾伦说。他11岁的儿子在布鲁塞尔读小学,课堂上老师常和同学们一起读报或上网看新闻,然后会问孩子是否相信文章内容,一旦同学们产生分歧,老师还会启发孩子们进行思考、辩论。“这是特殊的‘随堂测验’,教会孩子们不要笃信事物。
期刊
编辑推荐:  提起鲁迅,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似乎是躲不过的夫子形象,其实鲁迅也有他温柔可亲的一面,《朝花夕拾》里记叙的便是鲁迅童年和青年的青涩回忆。我们读过之后,仿佛搭建了一座时空之桥,思接百年,神游千里,不但体验到鲁迅冷峻的笔法下隐藏的历史沧桑和纤细心绪,而且联想到自身童年,和先贤共享时光的美好。  文章有一种纯粹而沁人心脾的美感,从技法的角度分析或许稍显多余。作者有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愿
期刊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成语,但“马”字该作何解释,似乎并未形成共识。多数人认为“马”就是马牛羊的“马”,所谓“马迹”就是“马蹄痕迹”。连《汉语大词典》也将“蛛丝马迹”释为“蜘蛛的细丝,马蹄的痕迹。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蛛丝”确实细微不易被发现,可是马呢?马可是庞然大物,它留下的蹄痕相对而言要明显得多,称不上“隐约、依稀”,很难和“蛛丝”相提并论。  那么,“蛛丝马迹”的“马”究竟
期刊
真的难以回到那个朝代了,贵公子曹植当初如何在这河岸漫步,朝思暮想着丰秀的洛神,从三国征战的硝烟中暂且退出,用委婉之笔永留一抹人仙眷爱的儿女情长。历史很奇妙,奇妙地都发生在这座依水而居的城市了。  也难以想象阮籍——这个“容貌瑰杰,志气宏放”的男子,如何在洛阳城内打铁,那“哐——哐——”一板一眼的叮叮之声述说着多少无奈,又体现着几许狷狂。“灼灼春华,绿叶含丹。日月逝矣,惜尔华繁!”在牡丹雍容华贵的开
期刊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天已如期而至。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句来形容、赞美春天,而“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情感不同,美好的春天也会呈现出不一般的色彩。上一期杂志里,我们阅读了同学们描写春天的美文,本期,我们再来看看作家笔下的春色如何动人。这里既有对春天直抒胸臆的歌咏赞美,也有对春天特有美丽的怀古幽思;既有对春天民俗的深层思考,又有借春景思乡的淡淡哀愁。作者描绘春天,
期刊
亲爱的孩子:  我理解你的不理解:为什么爸爸妈妈要自讨苦吃?日常工作就常常累得像狗一样了,好不容易有个假期,窝在家里调整休息,上上网,看看视频,打打游戏多好。干吗非要跑出去折腾?爸爸要穿越大半个中国到海南去骑行,妈妈呢,跋涉千山万水到那柴达木的无人区走100多公里……你觉得,大人太奇怪了!  孩子,你还小。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跟你一样不可能理解这样的生活。我跟你同岁的时候,身体还很孱弱,是个体
期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小编当年看网文时一些写手常将其解读为,“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圣人们也没两样,还不是把我们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然后主角便开始大杀四方。但后来小编才明白,其正确解读应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