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研究

来源 :中医正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p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昆明市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规律。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中医风湿病专业医师,采用统一制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在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住院部及名医馆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伴随症状、体征(含舌脉)及膝关节X线表现。调查结束后,将有效的调查表资料建立数据库,对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与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分级及X线分级的关系进行列联分析。结果:①总体情况。共发放调查表3200份,回收2 720份,其中2 608份符合要求。男680例,女1 928例。年龄38~82岁,中位数59.5岁;病程2~300个月,中位数57.5个月。2 608例患者中,肝肾亏虚证1 020例、寒湿痹阻证652例、气血两虚证596例、痰瘀互结证200例、湿热阻络证140例;关节功能分级,Ⅰ级156例、Ⅱ级1 636例、Ⅲ级772例、Ⅳ级44例;X线分级,0级24例、Ⅰ级608例、Ⅱ级1 384例、Ⅲ级532例、Ⅳ级60例。②中医证候类型与性别的关系。湿热阻络证患者中男性较多,肝肾亏虚证、气血两虚证和痰瘀痹阻证患者中女性居多,寒湿痹阻证患者男女比例相当。昆明市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类型与性别有关联(χ2=282.082,P=0.000,C=0.312)。③中医证候类型与年龄的关系。肝肾亏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中,以60岁以上患者为主;湿热阻络证以50岁以下患者为主;寒湿痹阻证、气血两虚证患者年龄分布相对均匀。昆明市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类型与年龄有关联(χ2=514.032,P=0.000,C=0.406)。④中医证候类型与病程的关系。肝肾亏虚证患者的病程多在12~120个月,气血两虚证、湿热阻络证患者的病程多在12~60个月,痰瘀互结证患者的病程多在120个月以上,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病程多在12个月以内。昆明市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类型与病程有关联(χ2=1.405,P=0.000,C=0.592)。⑤中医证候类型与关节功能分级的关系。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和气血两虚证患者关节功能分级多为Ⅱ级和(或)Ⅲ级,而痰瘀互结证、湿热阻络证患者关节功能分级多为Ⅲ级。昆明市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类型与关节功能分级有关联(χ2=1.085,P=0.000,C=0.542)。⑥中医证候类型与X线分级的关系。肝肾亏虚证患者X线分级多属Ⅱ级和Ⅲ级,气血两虚证、寒湿痹阻证和湿热阻络证患者X线分级多属Ⅰ级和Ⅱ级,痰瘀互结证患者X线分级多属Ⅲ级。昆明市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候类型与X线分级有关联(χ2=1.528,P=0.000,C=0.608)。结论:昆明市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类型以肝肾亏虚证、寒湿痹阻证和气血两虚证为主,证候类型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均存在一定的关联。
其他文献
<正>农机深松作为一场农业耕种领域内的技术革命,它正在变为一种使粮食增产最有效、先进的技术耕作制度。土壤深松后,可以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下扎,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
目的:观察熄风降压汤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老年性高血压患者90例,根据降压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卡托普利联合熄风降压汤口服,对照
碳量子点作为碳纳米材料家族的新成员,不仅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例如宽的吸收光谱带,优良的光致发光特性,化学稳定性和对环境的无害性等,而且克服了传统量子点毒性大的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以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高校大学生也面临着愈发复杂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产生巨大冲击,这就使得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情感、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软件设计层出不穷,平面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深受人们的欢迎。而手绘作为一种传统的平面设计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性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的"一超多强"格局历经生成、定型和演进三个阶段,演进的成因可归于中国国内和国外两大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密切相关:"一带一路"倡议的
真菌毒素是一类具有极强毒性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及饲料中,严重危害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前,高效液相层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在真菌
以苹果腐烂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轮纹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柑橘炭疽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为供试菌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
莫泊桑短篇小说以它真正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他的小说中,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概括,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简洁、明快、朴实优美、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正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资源与能源,降低环境负担,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问题。如何将能量的转化设计的更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