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uaye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状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消除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歧视。本研究采用涂沅澄和陈学志编写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对南充市大学生进行调查,随机发放问卷500份。由此可知: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越来越宽容,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差异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同性恋 态度 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莹,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17
  一、问题提出
  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同性恋是指以同性为恋爱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群体是指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人(男人或女人) 。同性恋由古至今一种及其特殊的现象,在人类的进展史中存在于各种文化中且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都趋于一致。近年来有关中心城市公众对同性恋态度调查越来越多,并且发现媒体对同性恋的负面报道屡有出现,公众对同性恋仍持有负面、消极的态度 ,而公众的态度直接影响同性恋的生活状况以及其该享有的合法权益。大学生是一群高文化素质的人群,较容易接受新文化、新观念,其对同性恋的看法和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群体的认知和态度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 。因此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有利于了解社会群体对于同性恋人群的态度。届时为高校开展同性恋的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提供了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南充市几所高校随机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以及在性取向上选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被试,获得有效问卷464份。
  (二)研究工具
  采用由台湾地区学者涂沅澄和陈学志编写的《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该量表包括18个问题,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分量表。采用6级评分,1-6分别代表“非常不符合”、“很不符合”、“稍微不符合”、“稍微符合”、“很符合”、“非常符合”。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对同性恋态度越消极。在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上,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分量表的a分别为0.85、0.81、0.88,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93,信效度良好。
  (三)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分析处理。
  三、結果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认识的总体情况
  通过表1可知,大学生总体对同性恋持较宽容的态度,能够接纳不极度排斥(总分均值介于37-54份之间)。从三个分量表可知,大学生不管在认知、情感还是行为上对同性恋都能够合理的接纳、持包容的态度,不怎么排斥(各分量表均值均介于13-18分之间)。
  (二)对比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在性别的差异
  通过对比男女大学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各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在认知、行为情感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行为分量表上接近显著差异(P=0.054)。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同性戀态度差异
  对比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各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结果可知:无论理科大学生还是文科大学生在情感、行为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认知分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对待同性恋的态度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然而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通过更多的二渠道认识同性恋并且接受同性恋。
  (四)大学生生源地差异性对同性恋态度对同性恋态度的比较
  比较自城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可知:在认知、情感、行为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得分上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态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五)不同学历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
  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在《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量表》的得分通过单因素方差方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可知: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分量表和总分上的得分上不同类别大学生的态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可知,无论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分量表和总分得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各分量表和总分的得分上专科生均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生高于研究生(M[专科生-本科生]=2.597,P<0.001;M[专科生-研究生]=3.176,P<0.001;M[本科生-研究生]=3.991,P<0.05);即表明专科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更为消极,本科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比研究生更为消极。
  四、讨论
  (一)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总体情况的分析   分析数据可知对同性恋的态度大学生总体上能够合理接纳、态度宽容,不怎么排斥。随着经济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对信息的获取有了更多的渠道,变得更为便利,大学生与其他群体相比能够通过这些渠道获得更多关于同性恋的信息和知识,因此相较于其他群体对同性恋更为宽容能够合理接纳;特别是近年许多国家同性恋婚姻合理化、合法化之后,对我国还是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两者都能合理的接纳同性恋,不排斥,这与张笑笑等人的结果不一致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如下:1.现代中国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在很多事情上都是注重男女一致,特别是现在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强调男女之间是没有差异的,因此男女观念越来越趋近一致。2.2005年复旦大学首次向本科生开设同性恋公选课,课程反响热烈,之后许多高校陆续开设此类课程。这说明许多高校越来越重视性教育和婚恋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此类教育之后对同性恋的看法越来越趋近一致。3.当今社会公众的性别观以及社会文化也是趋近一致,因此高校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专业上的差异分析
  在认知分量表上文科大学生和理科大学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分量表和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从总体看文科大学生比理科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更为宽容并能合理接纳。文科类的大学生较理科类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同性恋和了解同性恋的相关信息,特别是英语系的学生他们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和接触到国外关于同性恋的电视和文学作品。在生活中文科学生的情感比理科学生更加细腻,遇到不幸的事儿或者处理问题时文科更为感性,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做决定。大多数文科女生受耽美小说和漫画影响更深,文科女性是其受众,对其男男爱情达到痴迷的态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科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 在总体上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现在不同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而且由于获取知识的方法日益增多,在学习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之外涉猎面广,专业差异就会越来越小 ,因此文科生和理科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生源地差异对同性恋态度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这与张笑笑等其他人的结果不一致 。我国推行城乡一体化已有多年,农村和城市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农村几乎家家户户互联网都开通,因此城市和农村的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触到新鲜事物和新奇的观点,对同性恋的相关知识了解的机会也是平等的。特别是不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他们的身边都不乏同性恋,甚至一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同性恋的朋友,在通过交往之后认识到其实同性恋并没有传言中所说的那么可怕,只是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差异。
  (五)不同学历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的差异分析
  高校大学生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学历越高对同性恋的态度越宽容,能合理的接受。纠其原因可能如下:1.学历越高的大学生的阅历和社会经验相较于学历较低的大学生来说更为丰富,能够接受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所以對同性恋的知识了解更多,不会对同性恋产生误解和偏见。2.学历越高的大学生遇見事情能够理性的处理,不会感情用事,更加不会遇事儿就产生从众行为,对事儿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看法。
  注释: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
  谢天勇.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的新特征及形成原因.江淮论坛.2013,16(4).158-162.
  苏承、宋振、许志隆,等.异性恋医学生对男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 13,34(9).1039-1041.
  梁斌、亢旭东.成都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12(2).211- 212.
  傅晓龙、苏宁穆其尔、刘安琪、范恒瑞、叶兴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及实质研究.中国性科学.2012(1).22-28 51.
  瞿艳、杨瑶、周文刚、沈凌、唐松源.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5(1).107-110.
  刘晓倩.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4.
  刘璟璇、孙琳. 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1).1700-1704.
  张笑笑、杨晓莉、张奇.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研究.教育科学.2010(2).71-73.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当前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再推行院、庭长审批制度,由承办法官对自己承办的案件终身负责,更易出现“同案不同判”现象,从而影响司法公信力。对于司法责任制后法律统一适用机制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因此,探讨司法责任制后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对司法责任制后我国司法领域中保障法律适用统一的各种机制作系统梳理,特别是提出了专业法官会议、检察建议、中国裁判文书网、参考性案例等新类型的法律统一
摘 要 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极大,国家对于毒品犯罪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但近年来毒品犯罪仍然居高不下,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未成年人涉毒犯罪也逐渐占据一定的案发比例。未成年人模仿力强、辨别力差等心智发育特点是造成涉毒犯罪低龄化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关爱的缺乏,学校德育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诱惑,更加重了这一问题。打击该类犯罪,不仅需要严厉的法律措施,更离不开健康的家庭、社会环境。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摘 要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新颖金融服务模式,因其灵活方便又迎合了大众理财需求与个体消费经营需求,获得迅猛发展。同时因行业竞争无序和监管缺失,盲目逐利的P2P经营者往往自陷法律风险,涉嫌非法集资,被追究刑事责任而身陷囹圄。周辉创立的中宝投资是国内第一家资金链尚未断裂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老牌P2P平台公司,因而也引发了众多P2P企业经营者对法律风险的防控需求。本文对P2
摘 要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新型国际税收问题,对国际税法进行改革成为必要。OECD 发布《BEPS 行动计划》以发挥集体力量应对数字经济的挑战。为落实该计划的实施目标,国际社会各界设计了一系列具体改革方案。本文从《BEPS行动计划》入手,通过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试图为国际税法改革和中国的税制完善提供有益参考,从而维护国际税收秩序和国家税收主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BEPS 行动计划》 国际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当前关于区分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几种学说,在阐明其各自不足之后,从法理的角度分析了二者在规范评价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得出两者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为预害对象设立了实质危险。并在后文中通过对“实质危险”的分析,梳理了打击错误、对象错误、不能犯的区分法理、处理方法。  关键词 打击错误 对象错误 实质危险 不能犯 预害对象  作者简介:邹艳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学(政府法
摘 要 判决主文是判决书的核心,是法律适用的结果。但是由于理论研究较少,部分法官不够重视判决主文表述的精准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对判决主文的表述比较混乱,离婚纠纷的判决主文亟待规范。诉与判决主文存在着内在的映射关系。一旦诉确定,那么判决主文就确定。基于诉的类型不同,判决主文表述存在竞合的情况。具体到离婚纠纷,判决主文只能表述为:原告主张成立的,准予原告与被告离婚;不成立的,不准予原告与被告离婚。  关
摘 要 《刑法修正案(九)》是继《刑法修正案(八)》之后我国死刑改革的又一重大进步。进一步减少死刑适用的罪名、提高死缓犯执行死刑的门槛、修改绑架罪、贪污罪和受贿罪绝对死刑的规定为相对死刑,无一不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现阶段我国不能立即废除死刑,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在宽严相济语境下分析我国死刑改革,对结合我国国情推动死刑改革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宽严相济 死刑改革 刑法修
摘 要 论文主要探讨了当前湛江市残疾人就业状况,从残疾人就业困境入手,分析产生困境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残疾人就业保障的责任,积极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扩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促进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聘用和呼吁社会关怀,从就业前教育培训、扩大就业途径和就业权益保障等各角度协助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  关键词 残疾人 就业 困境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
摘 要 作为区分法系重要标准的法律样式,是法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法律样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经历了从判例法过渡到成文法,进而发展为混合法的变迁。这不仅表现出法律样式的发展轨迹或者规律,也呈现出各法律样式(特别是混合法)的特点。本文试图从法律形式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各朝代法律形式的种类、内容以及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论证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确切表现形式。  关键词 法律样式 法律形式 成
摘 要 偶然防卫是正当防卫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偶然防卫是否具有可罚性,目前理论界仍有争议。争议的焦点概括起来就是关于偶然防卫的成立是否需要防卫意志;偶然防卫是否具有可罚性。当然,这也是主观主义刑法和客观主义刑法,也就是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争议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偶然防卫概念、特点、成立条件的概述,进而结合法的价值与刑法的性质与目的,充分论述了偶然防卫具有的合理性,为我们正确认定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