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乳杆菌的多样性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的种类以及各菌种在VVC患者阴道微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方法

对象为2014年1月1日至10月1日就诊于北京医院妇科的女患者及在北京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查体的女性,共154人,其中诊断VVC的患者62例,无自觉症状、无明确病史、微生态正常的女性92例。应用种特异性PCR技术分析14个常见阴道乳杆菌菌种的检出率。

结果

VVC女性阴道中各菌种分布为:惰性乳杆菌(6.5%)、卷曲乳杆菌(79.0%)、加氏乳杆菌(37.1%)、詹氏乳杆菌(74.2%)、嗜酸乳杆菌(16.1%)、短小乳杆菌(19.4%)、植物乳杆菌(1.6%)、约氏乳杆菌(51.6%)、发酵乳杆菌(8.1%)、唾液乳杆菌(9.7%)、罗伊氏乳杆菌(1.6%)和副干酪乳杆菌(8.1%)、德氏乳杆菌(3.2%);其中2%(1例)的患者分泌物中未检测出乳杆菌,35%(22例)含有乳杆菌2个菌种,63%(39例)含有3个以上菌种并存。育龄期健康女性阴道分泌物中惰性乳杆菌(82.6%)、卷曲乳杆菌(70.7%)、加氏乳杆菌(67.4%)、詹氏乳杆菌(40.2%)、嗜酸乳杆菌(39.1%)、短小乳杆菌(23.9%)、植物乳杆菌(5.4%)、约氏乳杆菌(3.3%)、发酵乳杆菌(2.2%)、唾液乳杆菌(2.2%)、鼠李糖乳杆菌(1.1%)、罗伊氏乳杆菌(1.1%)和副干酪乳杆菌(1.1%); 3%(3例)的女性仅有1个乳杆菌菌种;15%(14例)女性阴道中同时有2个菌种并存,82%(75例)女性阴道内有3种或3种以上菌种并存。

结论

VVC患者阴道内乳杆菌的种类并未明显减少,惰性乳杆菌可能是阴道微环境改变的一个标志物。在育龄健康女性及VVC患者卷曲乳杆菌均为阴道内优势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去γ–羧基凝血酶原(DC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热反应蛋白70(HSP70)水平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至7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癌患者35例、健康对照者35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各组血清DCP、GP73、HSP70和甲胎蛋白(AFP)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AFP、DCP、GP73水平分别为1.240(0.605~5.310)μg/L、10
目的观察床旁严重度指数(BISAP)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CRP)对急性胰腺炎(AP)预后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对近2年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4例AP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测定24 h血淀粉酶、血糖、血钙、CRP、D–二聚体水平,根据评分标准进行BISA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 Ⅱ)、Ranson's、Balthazar CT严重指数(CTSI)评分,比较BISAP评分各分值中轻度AP(
期刊
目的评价颈胸段骨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单纯后路固定模型与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钢板固定模型两种固定方法的稳定性与应力传导情况。方法采用CT图像和Mimics软件建立C5~T2椎体三维模型,模拟C7全脊椎切除术,并分别构建单纯后路固定与后路联合前路内固定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有限元分析系统,施加20N的分布载荷(模拟人体自重)及中性点施加1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等运动模式下的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女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感染状况及不同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及HPV疫苗的研发、推广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青岛市中心医院的823例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利用PCR扩增、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823例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PEG)/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纳米基因复合物及载基因仿生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骨缺损修复的共同作用。方法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PEG/BMP–2纳米基因复合物,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乳酸(PLA)/聚已内酯(PCL)载基因仿生骨并接种BMSCs于仿生骨之上,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BMSCs转染后BMP–2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BM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