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休息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认识的网络红人A是一个激情四射的男人,感觉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时间:写书、讲课、看书、赚钱、参加各种节目,他把自己的时间分割成很多个小部分,今天这个部分干什么,那个部分干什么。這些部分被分割得很细致,以至于每天的时间都不浪费,一年内,他的事业突飞猛进,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粉丝数量多得吓人。每次看到他的微博,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你怎么可以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呢?你不需要休息吗?你是铁人吗?”
  他的回答很简单:“做不同的事情,就是休息啊!”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今天学习了三个小时的英语,好累。于是,犒劳自己一下,睡了一下午,换来的是晚上的头疼不已,接下来什么事情都无法继续去做。这种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明明睡了一下午,偏偏不解乏,依旧觉得累,做事效率不高。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休息的方式根本不是疯狂地睡大觉,而是换个脑子去做其他的事情。多条腿走路,才是那些高效人士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他们不比那些天天睡觉的人要累多少。
  我的好朋友H的故事是我一直难以忘怀的。我刚开始北漂时,和他一起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日子,他自学考研课程,准备年底奋战考研。因为我是英语老师,我身边有很多学生:刻苦的、打酱油的、效率不高的、天才的。虽然我不喜欢把人分类,但是我见过了很多学得很刻苦但是不痛苦的,也见过很多看似学习非常痛苦但最后没有什么好结果的学生。好朋友H属于后者。
  一天,他做了两个小时的英语题,背了一些单词,翻译了几个句子,累了。他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倒在了床上,就像黏在了床上一样无法自拔,打了几个滚,睡着了……我弄醒他,说:“你还考不考研?”
  他说:“我休息一下再学。”
  他睡了一个小时,起来后,效率低得吓人。书一直翻在那一页,一个多小时,还在盯着那几行看。我走近一看,才发现他已经拿出了手机翻阅着网页。
  他考研考了两次,都失利了。有一次他问我:“我是不是已经老了,总觉得睡眠不够,白天困,晚上还失眠,学习效率还不高。”
  和他做室友这么长时间,我非常明白,他一天超过十个小时的睡眠,肯定是够的。于是,我告诉他:“你试试不要用睡觉来放松。学累了,去跑跑步。”
  在我的号召下,他和我一起办了一张健身卡。那段时间我在努力减肥,于是带着他一起去健身房,他本来疲惫的身躯,在跑得汗流浃背后,精神不仅没有萎靡,反倒变得更加有活力。那天,他学到了晚上十一点,没困。当他做完了最后一道题后,伸了个懒腰,困意袭来,睡着了。那天晚上,他没有失眠,我听到了他的呼噜声。第二天,他给我打电话:“尚龙,去不去健身?”
  第二天,他继续跟我去了健身房。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很累,打不起精神去做一些事情;我们觉得很困,却在床上睡不着。其实,不是因为我们老了,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地运用时间。我们的时间如此宝贵,为什么不去规划地用,很多所谓的休息时间,根本不是去蒙头大睡,而是去调整生活状态,换个大脑。睡觉只是众多放松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方法。
  我曾经的一个学生是北大学霸,在考研中,他每天的时间都被自己计划得非常详细,每天英语学了两个小时后累了就开始画画,因为学英语用的是大脑记忆背诵的部分,而画画用的是大脑创作的部分。他画画累了,就继续去背政治。坐累了,他就站起来跑两圈,跑得出汗了就继续学习。他每天让自己的学习不那么单调,生活不那么无聊,虽然考研的日子不会好过,但至少能做到不那么痛苦。
  可汗学院的老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个成人的集中力也就15分钟。如果我们迫使的话,可以长一些,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去换个脑子,继续发挥生产力,这样,坚持下去就没那么难了。
  很多人在长跑的时候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面只有自己的脚步,那一步步重复的步伐无聊且沉重,不久就会崩溃。一个个坚持下来的,都是把眼睛盯着一路的风景。你看,所谓休息,并不是睡大觉,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添加一些料,变得不一样,变得多彩一些而已。
  回到我的生活。在刚当老师的时候,我觉得很新鲜,每天遇到不同的学生,讲的课每天都不一样,去的地点也换来换去。可是时间久了,不愿意备新课,讲的内容一样;学生即使不一样,但反应相同;地点就那么几个。于是,我开始觉得生活特别无聊、枯燥,每天都觉得很累,上完课只想回家睡觉。那段时间,我觉得时间就像上了发条,无奈、无聊且无情。每天虽然忙碌,但是不开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个导演系的朋友,他教我写剧本,推荐了一些作品让我去阅读、去学习。后来我考上了青年导演培植计划,成立了自己的“龙影部落”工作室。写的文章也开始被很多人阅读。原来我喜欢一天上够十个小时课,然后用剩下的时间睡觉;现在,我减少了很多上课量,而换了一个脑子去写杂文、写剧本,看书、旅游。也总会有人问我:“你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又写书又上课又拍电影,还充电看书,这么忙,还休息吗?”其实,休息这事儿很简单,换个脑子而已。上课是体力活,上完后,也该动动脑子了,脑子动累了,看看书休息一下,眼睛难受了,听听音乐,坐久了,跑跑步,休息不代表一定要睡觉,其实只是换个脑子去工作而已。
  就像一个天天在家睡觉的人,永远不知道在跑步机上的人也有另一种幸福。跑着的人,一直觉得世界是动着的,正能量和安全感差不多,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有时候那些每天都像打了鸡血的人,不是他们天生和别人不一样,只是因为他们一直用一颗求知和求新的心去活着。
  关于睡眠,每天保证足够就好,一直觉得,好不容易才有的青春和生命,何必浪费在睡觉上呢。
其他文献
春天过去了。  接着,夏天也过去了。  费雷迪这片叶子已经长大,叶片又宽又厚实,五个角又尖又硬。他长在一棵高大的树上。可春天里,当他在靠近树梢的那根树枝上出现时,还不过是小小一片叶芽罢了。  在费雷迪的周围,叶子真有成千上万,全都跟他一模一样,或者说,看上去全都跟他一模一样。很快他就明白,没有两片叶子是一模一样的,哪怕是在同一棵树上。他左边那片叶子叫艾尔费雷德。他右边那片叶子叫本。他头顶上那片可爱
期刊
政府带头与时俱进  跟中国一样,以色列学生也拥有约两个月的暑假时光。在这段时间里,有些家长会让孩子“远走高飞”去世界各地旅游,有些家长则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来接触高科技创新领域。  以色列孩子早在幼儿园时期就会接触科技,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编程等,而夏令营则是他们深入了解科技的好机会。  以色列教育部、科技部和一些相关机构纷纷为学生开设与科学和技术创新创业等相关的夏令营课程,旨在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
期刊
到了现在,“短信”这个东西,唯一剩下的功能,可能就是接收各种服务的验证码了。  但实际上,我们从过去的用短信和电话联系的时代,转变到如今用什么都用微信的时代,也才过去几年光景而已。  从前我们用短信聊天,大多是文字,而文字是纯粹的信息传达。过去我用短信发过的最多的一句,大概是“你现在在哪”。文字本身并不表达情感,情感产生于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和故事,以及对方对文字的理解。但一些用字符构成的类图像,也可
期刊
濒临崩溃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种类繁多的生物不只是用美丽来装饰地球,它们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过滤水体、循环养分、生成土壤等,没有它们,我们也就无法生存。  衡量全球生物多样性最简单的方法是考察“物种丰富度”——现存的物种数量。据估计,地球现存的物种数量为200万~1000万种,其中不包括细菌和古生菌。目前,通常以物种灭绝率来衡量物种丰富度。英国伦敦大学
期刊
有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一个英俊少年,天天到湖边去欣赏自己的美貌。他對自己的容貌如痴如醉,竟致有一天掉进湖里,溺水身亡。他落水的地方,长出一株鲜花,人们称之为水仙。  奥斯卡·王尔德却不是这样结束故事的。  他写道,水仙少年死后,山林女神来到湖边,看见一湖淡水变成了一潭咸咸的泪水。  “你为何流泪?”山林女神问道。  “我为水仙少年流泪。”湖泊回答。  “你为水仙少年流泪,我们一点也不惊讶。”山林女
期刊
我担任销售经理时,一位销售人员告诉我,他的目标是成为部门内的销售冠军。  “你没有说实话。”我说,“你的目标是进入部门前五名。”  “什么?你怎么知道?”  “瞎猜呗。有一回,我跟在一个人后面爬楼梯,他走到二楼就不走了。所以我猜他的目标就是二楼。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位短跑选手沿著跑道全速飞奔,但只跑了100米就停了。他是个大块头,速度绝对不慢,因此我猜他只想跑100米。”  “的确如此。”  “没错
期刊
我的小说越来越无法用几句话回答到底写的什么,我的初衷里是要求我尽量地写出生活的流动,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扬我的意象。我相信小说不是故事也不是纯形式的文字游戏,我的不足是我的灵魂能量还不大,感知世界的气度还不够,形而上与形而下结合部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我的小说当然写得不尽如人意,但我企图尝试。现在小说的写法很多,小说的观念应该有所改变。我主张在作品的境界、内涵上一定要借鉴西方现代意识,而形
期刊
一个想到中西部小镇度假的美国人,写了以下这封信去预订旅馆房间:  “我想带爱犬同行。它是只打扮体面、彬彬有礼的‘绅士狗’。我可否要求让它留在房里过夜?”  旅馆老板立刻来函回复:  “我经营这家旅馆近十几年了,这段期间,没有一位‘狗’顾客有偷窥毛巾、浴袍、餐具或是墙上图画的记录。  它们不曾在半夜喝酒闹事,而被我赶出旅馆,也不会没付账就溜之大吉。  歡迎阁下的爱犬成为本店贵客。如果它能保证阁下的行
期刊
1823年6月10日,31岁的爱克曼初次拜谒歌德,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幸福的一天。”  那时的欧洲,甚至包括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有大把怀抱热望的文艺青年和贵族富胄渴望去魏玛一睹巨人风采。“好奇和景仰从四面八方涌来。而真正亲密的只是天天伴他左右的几个对他怀着爱戴的恭顺的朋友。”托马斯·曼在1932年的一篇文章里提及老年歌德的孤独和冷漠,他对新一代人明显有种不信任和不耐烦。朝圣者们慕
期刊
有一个钢琴师对德国作曲家马克斯·雷格夸耀自己最近的演奏水平步步提高。接着谈到自己购买了一架钢琴,想在上面摆个音乐家的胸像。他问雷格:“您说是买莫扎特的好呢,还是贝多芬的好?”  雷格知道,钢琴师征求自己的意见是对自己的信任,但他并不认可钢琴师的才能,又不便直接批评,于是答道:“我看还是买贝多芬的吧。他聽不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