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应用题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longk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运用数学知识,主动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当主体面临需待解决的问题时,能自觉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寻求解决的途径。它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改革应用题的教学,重点是要改革传统应用题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开放现实问题的探究过程,解放学生的脑、口、手,给他们想、说、做的自由;开放学习空间,校内与校外学习相结合,让他们在解题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方法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一、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累解题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应用题的学习也只有经过学生亲身的参与、探索等实践活动,才能内化形成新的认识和经验,而不是模仿、记忆解题程序就能掌握的。基于以上认识,对应用题的教学,我们由过去“教会学生做题”转向“引导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思考,在交流中互相启迪。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的兴趣和意识。例如:我们从现实背景下引出题目,引发学生想要解题的心向后,改变了过去那种繁琐、枯燥的讲解结构。采取读、找、想、算、答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尝试做题,教师试着沟通现实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再组织小组和集体交流。如果学生有疑问,则针对问题组织讨论,最后比较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采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应用题的学习不是繁难、无味,而是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2.独立思考,尝试做题的活动,可以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和潜能,让他们通过尝试抽取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数学算式表达的过程中,积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3同学之间的交流、质疑、释疑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策略的效果。同时质疑、释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比较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沟通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用数学来表达更简洁、更清楚,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多方式、多思路解题
  
  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解决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式,而不是以教材上或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标准,限制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脑、手和口,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教学不搞“一刀切”,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这一点对学生形成良好解题心态很重要。
  1.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
  分析应用题应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让学生说由教师精心编排的分析过程,即大家常说的“套话”,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说“套话”既难懂,又难说,即使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勉强说下来,直接的影响就是简单的模仿和记忆,直接的感受就是歇息应用题的艰深难懂,使一部分学生丧失解题的兴趣和信心,这不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
  语言是通过交流来学习的,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过程的能力,重要的是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积累“说”的经验,逐步提高“说”的质量,而不是将统一的模式塞给学生。
  2.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制约,学习的方式会不尽相同,解决现实中的同一问题,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完成得快些,有些学生可能需要借助一些材料,比如:用线段图或实物操作帮助理解。在小学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从自己的学习实践及别人的学习经验,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办法或途径,比得到最后的结果更重要。
  3.鼓励多种方法解题。
  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还要关注个体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思维过程,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某班学生排队做操时,一共有6行,其中一行7人,一行5人,其他都是6人,求共有多少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连加,也可能会用乘加,还可能通过移多补少进行解答。首先,教师要肯定这些方法都是对的,其次要加强交流与比较,让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的思想,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应用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拓宽应用渠道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除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外,还要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们到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自觉应用的意识。例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做一个金鱼缸,然后组织学生在班上交流,要求每个学生汇报时向大家说明:“你是怎么准备的?事先做了哪些工作?金鱼缸几个面,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它的表面积一共是多少?”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增强了把现实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意识。
其他文献
有效的课堂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预设,不仅体现在整体流程上,更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上。如果我们把数学课堂教学流程看做一条“线”,那么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看做一个个教学“点”。教师惟有在细节上下功夫,才能使课堂更扎实、有效。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对促进自己教学发展的教学细节的研究。  初探: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在哪?  “植树问题”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现在我面对的是二年级
在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防治作用。本文通过对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学术期刊文献的计量学研究,分析其在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上的
群文阅读是指在规定的课时内,围绕一个议题,对多个文本进行任务性解读。在群文阅读中,群文放在一起肯定是有目的和解读策略的,这个目的就是议题。我们把这个目的不称为“主题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改变了视频消费模式,点播化消费行为、碎片化观看体验、移动化观看形式推动着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向IP化视频技术转变。通过对有线电视IP视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语文教学寓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呢?    一、活动形式的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开展活动课要创新,
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然后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在作文本发下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一切了事;也常常听到有些学生议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似乎修改作文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这些说法、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的修改,从某种意义上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中。如材料的选择、中心的提炼、语言文字
优秀语文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智慧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优秀语文教师执教的经典课文进行研究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分析这节课好在何处,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财富。钱蓉芬﹑余
语文是一门是由“听、说、读、写”四要素构成的学科,而新课改理念下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将读与写结合教学形式提出全新的要求,这是一次创新性的变革,能够充分发挥初中学生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有效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趣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创设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有
《原机启微》是元末明初医家倪维德所著,辨病诊病颇具特色,常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重视病性,注重整体辨证,形成了以络脏腑定病位、病性,审症求因、分经辨证的独特眼科辨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