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作文“寻梦环游记”》作文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
  师:1.电影具有神奇的力量,一个镜头,一句对白就可以动人心弦。影片里人物的一笑一颦,举手投足,在某个瞬间,震撼着你的心。前几天,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一起观看了一部主题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今天这节课借助《寻梦环游记》开始我们“任务驱动作文”的“寻梦环游之旅”吧。
  “环游记”一:情节回顾
  师:时隔七年,李·昂克里奇再次为我们塑造了一部经典——《寻梦环游记》,在这部109分钟的影片里,观众被带进提前设置的套路里却浑然不觉,神一般翻转的剧情让人猝不及防,接二连三地戳中我们的泪点……暂且打住,让我们擦干眼泪,说说你被戳中的“泪点”。
  生1:剧情最后coco听着爸爸的歌曲回光返照,从抽屉取出珍藏一生的爸爸照片。这是coco坚守一生的爱,当全家几代人都在试图努力去忘记这个“背叛”家庭和亲情的人时,她却从未怀疑过父亲对她的爱。她始终保留着爸爸的每一封信和被妈妈撕下的照片,孤独的用一生来坚守着父亲的爱,正是这种坚守,让爸爸没有消失。不得不说,这是我贡献眼泪最多的地方。
  生2:看到曾曾祖父埃克托回忆最初为了寻梦告别妻子女儿离开家乡,但当选择为了亲情放弃事业与梦想决定回家时,却不幸被卑鄙、险恶的搭档德拉库斯害死,让妻子误解了一辈子,让女儿也等待了一生。这段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
  生3:米格(剧中主人公)打碎相框,发现照片中人物手持的那把吉他,开始了寻亲之旅。当米格历经波折找到“歌神曾爷爷”享受着无边亲情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这短暂的美好和谐,原来真正寻找的人就在身边——埃克托。剧情突然翻转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我猝不及防。当埃克托对米格说出“我们是一家人”的那一刻,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动。
  生4:我的第一个泪点是“猪皮哥”因为被人遗忘而灰飞烟灭前说的那句“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真的消亡”,“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最后一个泪点则是曾祖母Coco即将去世,记忆几乎消失的时候,米格再一次唱起爸爸的歌《Remember Me》,通过歌曲唤醒她的记忆,让全剧归于圆满。
  师:电影本身是欢乐的,能让人打心里感到开心的同时,还能让你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动的眼泪,那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那么,我们的考场作文要想打动阅卷者,必须要有自己的得分点;想要阅卷者对你的作文感兴趣,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写作方向。
  “环游记”二:(1)探讨电影的主题
  师:对于电影主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梦想主题的电影。默默坚持音乐梦想的米格,希望有一天成为“歌神”那样的人。但梦想和现实是冲突的,米格的家人极力反对他追求音乐,对于这个家庭而言,音乐是被诅咒的。在这样的冲突下,米格的梦想在家人看来显得离经叛道,祖母甚至砸碎了他的吉他。怀揣梦想的米格意外看到照片里曾曾祖父的吉他,从而断定曾曾祖父就是自己的偶像歌神,更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生2:这并不是一部“寻梦”的电影,它的主题是:亲情。(掌声)影片里故事,给出的时限虽然只有短暂的一日,却直指永恒的人类亲情——爱和回家。米格亲眼目睹了猪皮哥的灰飞烟灭,他懂得了被人遗忘的悲伤;米格也亲眼目睹了歌神的卑鄙和无耻,他陷害了埃克托,还盗取了本属于曾曾祖父的名声,米格对梦想有了新的考量;米格还亲眼见证了曾曾祖父对于可可的思念,和曾曾祖母的真情与善良,还有一家人在一起的温暖与感动。米格从最初的寻梦,想要找到歌神,想要得到他的祝福,到最后要为曾曾祖父把照片带回人世,想要让家人团聚,影片的主题已经由最初的寻梦,变成了一场感人的回家之旅。(掌声)
  生3:全篇最让人有代入感的,除了最后米格对coco奶奶唱的remember me,就是艾克托的朋友猪皮哥的随风而逝,原来相对于死亡,连回忆都被遗忘了,才是一件更令人难过的事情。被和你生存在同一世代的人完全遗忘才是终极死亡,真正的消失。“真正的死亡是世上再没一个人会记得你”。所以,“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请记住我”。被人记住,不一定是活着的终极意义,但却是人在世间存在过的证据。所以我认为电影想要告诉我们一种积极的死亡观念。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同学在分享自己对影片主题理解时,我在想大家的理解有一个思路:整体把握——明确对象——概括内容——选取角度——确定主题。这一过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整体性解读:解读材料时要有全局的意识,着眼于整体把握材料的要义,提炼语意的焦点,找准关键性的信息;二、分析性解读:发现材料中的问题,认真领会材料中要素、情节间的关联关系,理解材料事件的逻辑;三、符号性解读:用普遍的眼光审视材料,而不是把材料当作孤立、个别的,特殊的个案,要联系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和现象,寻找“一个”背后的“这一类”。这三个特点也就是我们一般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内涵。其实,理解电影主题的过程思维和我们审视材料作文的思维是相通的。
  師:不过我想补充一点,这还是一部再现墨西哥文化的影片。《寻梦环游记》剧情里选取大量关于墨西哥文化的元素:1.亡灵王国(在墨西哥传说里,人有三死:第一死,自然死亡,这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死,躯体被安葬,这是你在社会关系上的死亡;第三死,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因此,亡灵节要隆重的庆祝)。2.骷髅(并不可怕,反而很美丽还有点喜庆,饱含人们祝福绚烂来生的意味)。3.万寿菊(在影片中亡灵要通过一条万寿菊的桥才能进入人世间,而这一座就是连接活人世界和亡灵世界的桥梁)。4.无毛狗(狗在亡灵节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墨西哥文化中,人死后需要一条狗引领他们去往另一个世界)。除了这些,还有剪纸、墨西哥的美食,墨西哥的流浪音乐的文化,还有电影中亡灵世界的取景也是在墨西哥的瓜纳华托;还有墨西哥的卡坦半岛神秘的地下洞穴。其实整部影片看下来,几乎所有的情节都蕴含着墨西哥的文化,这部影片带领了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墨西哥。   “环游记”二:(2)另一个问题
  师:与此同时,影片又给我们另一个思考:当梦想和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样选择?
  生1:亲情是每一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没有了亲情那这个人将会失去那做人的意义与乐趣。
  生2:梦想,它也是每个人必备之物,同样也不可缺少,有了梦想就有了生存的意义与目标。生存就是为了实现梦想,为梦想努力。没有梦想的人一定会平庸的度过一生。
  生3:我想到一副漫画:“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却怪我不会飞翔。”毕竟已经长大的我们,有些选择还是要靠自己,尤其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篇很热的文章《早知道这14件事,我们就可以少当几次傻子》中写到:不要过度迷信你的父母和那些所谓的前辈,因为他们的经验很可能太过时,以致于影响你的前途。(掌声)
  生1:我想再补充一点:许多人选择听随父母的话,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这也意味着他们可以因此而减少了许多生活的阻力。为什么还去坚持所谓的梦想?(掌声)
  生4:亲情不能忘却,而梦想也不能轻易辜负!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于梦想模棱两可,那你最好听从父母的安排,生活可能会无味,但毕竟稳定,而且稳定的生活不代表放弃梦想,这不过是换一种方式去享受梦想。
  师: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像电影的男主角那样最后梦想与亲情双丰收。鱼和熊掌兼得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是很难发生的,我们必须在他们之中选择其一,亲情不能忘却,而梦想也不能轻易辜负!我们常常被夹在这两者之间不能动弹!如果你对你的梦想有足够强烈的热爱与执着,你不妨去闯荡一番!
  师:回到问题: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所做的回答有两点共性:一、在真实情境中辨析要素(这则作文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要素:“梦想”与“亲情”)。二、在权衡和比较中辩证分析(单纯肯定或一味否定都不够中肯,我们必须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这两点是在我们刚刚作主题归纳基础上产生的指令驱动思维。他们分别对应我们现在高考作文两种考察形式,一般意义上的新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这是他们本质上的区别,具体而言:
  体式驱动:文体、格式的规定 文体不限
  内容驱动:做出选择,提出方案 整体性原则全局意识
  对象驱动:依对象就事论理 多项性、筛选性原则
  思维驱动:体现思辨,由浅入深 联想(逻辑)思维
  (阐述·说服) (论证·分析)
  师:这种作文通常叫“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这个提法有三个关键词,“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叙事体”,强调的是描叙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热点人事。“新材料”强调的是事件有过程、有发展、有多方人员参与、有争议性,同时做到作文本身的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这是作文题材料内容的要求。 至于“任务驱动,这不是全新的要素,每次作文都会有任务要求,只不过我们要强化对“任务驱动”的研究与落实。
  “环游记”三:(1)传统材料作文思维方式的写作思路(以选择“梦想”为例)
  作文:由于曾祖父为了追求音乐梦,弃家而去。使得米格尔全家人提音乐而色变,视音乐为公敌,音乐成了这个家庭的禁忌。他们让米格尔学做鞋,可米格尔只热爱音乐。确实,在音乐方面米格尔超然卓立,灵气十足,一直梦想像歌神德拉库斯一样,在音乐界创造出自己的神曲。一直怀有音乐梦想的他便在这个世界里踏上了自己寻梦之旅。与此同时,影片又给我们另一个问题:当梦想和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该怎样选择?
  师:传统的构思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先扣梦想,然后开头来几个排比句,之后是张三有梦想,李四有梦想,王五有梦想,所以我们要有梦想。第二种:梦想是A,梦想是B,梦想是C,分别加事例论述。第三种:梦想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梦想?我们怎样追寻梦想?大家对照自己平常作文思路,这些模式有没有戳中你?(产生共鸣)
  师:这些作文构思本身没有错,不过他们都没有理解这类作文材料的内涵——任务驱动:一、在真实情境中辨析要素(这则作文材料中有两个关键要素:“梦想”与“亲情”)。二、在权衡和比较中辩证分析(单纯肯定或一味否定都不够中肯,我们必须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那么对于任务驱动作文材料,我们怎样去构思呢?或许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你要的答案。
  “环游记”三:(2)范文《亲情与梦想的桃花源》
  世界上真正拥有永恒生命力的节日一定是关于家庭和信仰的。《寻梦环游记》用动画的语言,实现了这一个个家庭的朴素愿望与虔诚祷告,赋予墨西哥亡灵节的初心以生命。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与亲情的桃花源。(概述材料,亮出观点)
  当《请记住我》的歌曲再次响起时,你不由得记住了那个旋律,因为你发自内心地想要记住、也想要被记住,知道自己有所爱、所关心的那些人,也知道自己同时被人爱着和关心着。在这个桃花源里,即使亲人之间发生了再大的矛盾,也是因为爱,也是充满爱,也一定会因为那心底的爱而化解,变成在万寿菊桥上的牵手,变成用菊花瓣完成的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祝福,变成在真正危難时刻到来时那并肩的坚守与莫名的默契。
  橘色的万寿菊搭建起一座座沟通人鬼世界的桥梁。活着的人们用它来为亡灵们指路,即使看不见亡灵的存在,他们也依旧相信那些故去的家人会一直伴随身边。而逝去的亡灵们每逢亡灵节就一定要回到故乡、回到家园、回到亲人身边,即使不被看到,也要默默守候。当现实中人的感恩诚心与已逝之人的爱之执念同框的时候,那种由亲情羁绊所带来的独有感动,是会让所有观众动容的。毕竟,谁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呢,谁没有亲人呢,谁没有几个要永远记住名字的所爱之人呢?(辩证说理,纵说横述)《寻梦环游记》不是歌舞片,却对音乐情有独钟,因为音乐是梦想。小男孩米格出生在音乐世家,血液里都有流浪歌手的基因,家庭的禁锢是无法抑制他每个细胞都在感受生活和追求艺术的天赐本能的。
  虽然米格认识到音乐没有家人重要,但他最后还是用音乐挽救了家人。所以呢,梦想是能与家庭统一的。这是一个关于音乐与梦想的桃花源。(面对生活,阐述方案)   《寻梦环游记》用一种桃花源式的想象对墨西哥亡灵节的文化进行了再现,以梦想的名义,以亲情的主题。这样的桃源仙境,我真的还想再进入一次,如果有幸的话,下次就请让我在真实生活里进入吧。(小结归纳,再次扣题)
  师:思考:与我们以前写过的作文相比,本文有什么特点?
  生1:全篇就事论事,紧紧抓住梦想和亲情理性辩证分析。
  生2:由材料联系社会生活。
  师:同学们很有慧眼,都能看出这类驱动作文的精髓所在。我们再一起看看任务驱动作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步:概述材料,亮出观点。(展示现象)
  第二步:辩证说理,纵说横述。(挖掘本质,探求原因)
  第三步:面对生活,阐述方案。(寻找方法)
  第四步:小结归纳,再次扣题。(收束文章)
  “环游记”四:课堂作文
  米格在这个异世界里折腾的一晚上,伊梅尔达作为他的亲人,也是亡灵世界里他的家族中的大家长,在三次不同的时刻,分别给米格送上了三次不同的祝福。
  第一次,说:“我把祝福送给你让你回家,然后把我的照片放回到灵台上”,提了一个条件,要他“保证永远不许碰音乐”。
  第二次,说:“我们把祝福送给你让你回家,然后把我们的照片放回到灵台上”,又提了一个条件,是要他“永远,永远别忘了,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有多么爱你”。
  第三次,说:“我们把祝福送给你,没有任何条件。”
  伊梅尔达的三句祝福值得做父母的深思,请你以你父母的身份去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生1:我想说说第一次吧。初次见面,伊梅尔达听到小米格说他的理想是要做一个音乐家,大为震撼。作为一家之长的伊梅尔达要亲情,要活着的亲人不要忘了她,但不要亲人去实现自己所不同意的梦想。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以自己的喜好评判强加在他们孩子的身上,不管小孩喜欢与否,这是典型的家长强权包办作风——我很有切身感。作为父母,应该随时反省自己是不是强权型家长。
  師:这是一个反思型家长。
  生2:我想谈第二次,伊梅尔达明白了当年为了音乐离家弃子的丈夫,当年其实是要回家的,却被同伴毒杀。此时,解开这个误会的伊梅尔达要亲情,要活着的亲人不要忘了他们,同时解开心结没有了对音乐的偏见,所以不再提这个,只要亲人不要忘了他们之家的爱。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要梦想不要亲情的,比如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抛家弃子,选择艺术。所以,作为父母,不要对你的孩子的梦想有偏见。
  师:这是一个开明型的家长。
  生3:那我说说第三次吧。时间不允许了,马上要被活人世界唯一记住自己的女儿可可忘掉的埃克托,面临灰飞烟灭。伊梅尔达这一刻看破了,什么也不提,只要“把祝福送给你。”放手,不要任何条件,不要以爱之名,不要给他任何负担。尤其是亲情这等重要的东西,它只应该成为孩子逐梦旅程当中,最强的后盾,最有力的保障和最长时间的陪伴。而不应该成为维持平衡的砝码,更不应该成为需要孩子付出代价才能换取的筹码。
  师:这是一个非功利型的家长。
  生4:短短三个片段,三句祝福,暗示着米格人生过程当中三个阶段的转折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中,无数家庭的模板: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观念,而这观念与自己不同甚至是相违背时,无论对错,都要横加干涉,“你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孩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独立,父母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薄弱,也愿意去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了,这种干涉逐渐退化为“我们也是为你好”。假设我是孩子的父母,我选择支持孩子的梦想和追求,实现了为他骄傲,如果没有,那就做他温暖的避风港湾。(掌声)
  师:这是一个智慧型的家长。
  师:同学们在分享自己作为“父母”角色的思考时,都做到了紧扣材料,截取相关生活内容,在真实的语境中,围绕材料主题“做一个怎样的父母”就事论理,充满了理性辩证分析。
  师:影片得以完美结束,除了充满惊奇的想像力之外,便归功于在梦想和亲情之间找到既理性又感性的安排:让孩子们意识到梦想值得追求,但比起梦想,生命和亲人更为可贵;让成人们明白,不要以个人意志,禁锢孩子的自由与梦想。作为父母的一员,我想说的是:“我愿意支持你,是因为我爱你。”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张开逐梦的翅膀,在父母温柔的注视下,在梦想的天空恣意翱翔。(结束)
其他文献
目前,学生对课堂的厌倦现象比较普遍。课堂的模式化、传授知识的机械性、课业负担的繁重性等因素导致了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其实,学习和其它活动一样,应该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让求知活动变得愉快起来,把死的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应当是一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课堂的活力从哪里来?只要稍动脑筋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便是快乐课堂的一个有效思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是
一、“弃妇”:评价立场的失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王先生原意是想剖析作者与生活的关系,笔者这里借用来是想说明,在文学接受中读者解读作品时,既要做到“入乎其内”,又要做到“出乎其外”,即读者除了要运用感同身受、设身处地、
引进散文化叙事方式,不能“原装改进”,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散文化叙事方式告别戏剧化叙事方式,将大量日常生活现象写进文艺作品中,这本身具有革命性意义,但不少作品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烦琐性问题。如,崛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新小说派,其代表作品,萨罗特的《趋向性》、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布托尔的《变化》等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上述问题。如罗布·格里耶的《窥视者》,作品围绕一个旅行推销员在海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任何时候都是学校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永恒话题。为了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笔者所在的学校于2012年开始进行“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经过近三年的实践,现已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导一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以导、评为
讲到課文《藤野先生》第5自然段,有些学生提出了疑问:这个自然段没有必要写,应该删掉。他们的理由是:这段主要讲作者鲁迅先生在仙台学医时受到当地民众“优待”的情况,与课文的主题关系不大。   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课文《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   课本第24页注解⑥说“鲁迅原是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到日本学医的”。可见课文的主题是通过回顾“我”在日本求学的经历,体现了作者鲁迅学医救国的爱国主义精
情境化作文教学方式强调将学生带入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中,使他们有所感受和体悟后再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进入到写作的状态中。但这一教学方式并非适合所有的作文题目,对于故事性较强的作文题目而言,常常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当下的作文教学要求,亟待引入其他作文教学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情境作文的优劣情况下探讨如何将成语故事引入小学作文课堂。   一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多有学生就文本中不能自洽处提出疑问,虽然有些问题笔者难以给出令学生满意的答复,但我们师生广泛搜集资料,在求证中增长了见识,在探究中初步掌握了思考的路径,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从终身学习的层面看,某些问题的提出甚至能为学生以后从事学术研究奠基。由此可见,文本中的不自洽处在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中有着重要的教学价值。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窦娥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必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那么,记叙文如何“兴波”呢?下面介绍一些实用的做法。   一.悬念法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课文《一碗阳春面》
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达成人本化、生活化、生命化,这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但事实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这条路似乎又走得相当艰难。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免不了现实的功利性,另一方面也因为难以找到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方法。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阅读的文本本身丰富复杂,涉及面及广;阅读主体更是多样、多变,他们在知识积累、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不同。作为阅读引导者的教师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如同一面旗帜,有着导向作用。教材与课标相互联系吸引着人们的思考与实践,部编本的编撰历时四年于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全国将有数百万初中生使用部编本。新教材伴随着深入基础教育改革应运而生,给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投入使用时间较短,这一輪的初中老师对部编本的了解不及人教版深入透彻,对部编本单元的组织结构(阅读体系、选文、助学系统、语文知识)、教材的体系结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