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在塑造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中的作用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ron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世界各国对创造型人才的竞争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状况出发,分析德育目标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异曲同工之处,强调通过德育教学塑造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必须进行德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并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提出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 德育;创造性人格; 创造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7-0024-02
  
  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渐进过程中,如何在现有体制和条件下,尽快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培养创造型人才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是高等学校及其广大教师面临的迫切任务和巨大压力。本文就如何利用德育教学资源、如何将德育教学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相结合做初步的探索。
  
  一、创造性人格是创造型人才的最重要特征
  
  何谓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具备哪些显著特征?众多研究创造力的专家认为,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造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创造力是创造主体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的统一。创造力的外在表征包括创造行为和创造性产品,创造主体的内在特征主要指创造人格。其它潜在的创造力特征,如能力倾向、专业技能、创造技能都需要通过人格特征的表现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是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应当表现为进步的人生态度、肯定的自我意识、强烈的内在动机、独特的认知风格和丰富的情感智慧。
  1.人生态度。就创造性人格来说,其核心是植根于健康人生观的处世态度,即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一种信念,有为之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使命感。进步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认识上的发展观,以及科学真理无止境的观念,因而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喜欢尝试新方法,探索新道路,也即具有创新精神。所以进步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有如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脱离低级趣味,从事并胜任体现人类最高智慧的美好事业。所以,人生态度这一特质与动机的关系最为密切。进步的人生态度转化为内在动机,就将成为一个人不断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巨大驱动力。
  2.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意义。是创造性人格的控制阀。高创造力者往往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所以,从创造性人格角度看,这种对自我的肯定评价,便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倾向问题。能力倾向主要指受遗传因素影响的潜在能力的发展趋势。当其具有某种能力倾向时,就有可能较轻松地在某个领域做得比别人更好,进而则更加自信,并发展成具有对某一方面的特殊兴趣和特殊才能。反之,就会束缚自我潜能的释放。因此,自我意识也影响人生态度。自我意识与认知风格、情感气质结合,与产生创造动机、或形成阻碍创造心理障碍密切相关。
  3.动机。探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离不开动机这一核心问题。甚至可以说,能弄清动机问题,也就能弄清人格的本质问题。创造动机则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动力源,或是创造才能得以施展的能源。富于创造性者的动机特点是:内在动机水平高而且复杂,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奇心强,对所从事工作有强烈兴趣,对外界激励敏感,并能及时摆脱不利于创造的负面影响,并以谦逊的态度接受外界施与的认可和报偿。
  4.认知风格。是最具个性差异的人格特质。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风格。创造性认知风格的特点表现为:积极主动,独立判断,敢于决定;具有对问题的敏感性,善于发现问题,且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容忍模糊,思维流畅、灵活、独特。创造性认知风格是创造性人格结构的支柱,失去这一支柱,实际上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活动。
  5.情感气质。较认知风格更难把握,但仍属于较外显的个性特征或人格特质。高创造力者一般心胸宽广,能体验到人类的全部感情;精力充沛,坚忍不拔,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耐心,有惊人的自我约束力。情感气质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内容最丰富的方面,如同认知风格,它也是最能体现创造者的个性特征的方面。
  
  二、德育教学目标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
  
  根据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大纲的规定,德育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观”教育、道德修养教育和心理修养教育等,而这些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我们上面提到的创造性人格特征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
  1.关于“三观”的教学目标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三观”教学其实质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确立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符合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正是创造性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内容。在一个人的人生实践中,常会遇到荣辱、苦乐、生死以及顺境与逆境、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等问题。在人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人生矛盾,对于能否准确把握人生、获得成功至关重要。无论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是成为一个杰出的创造型人才,都要首先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
  2.关于道德修养教学目标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更高道德目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特别是近年来,特别强调教学中综合运用人文科学领域中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与实践成就,注重对大学生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重视现代人才科学思维品质及方法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型人才的独特认知风格和情感气质的形成需要以上面的学习和实践为基础。
  3.关于心理素质修养教学目标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内在联系。前面提到,自我认知、自我意识是创造性人格的控制阀,而创造动机则是创造性人格结构中的动力源。一个人是否能够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创造动机取决于他的心理修养。许多人失败不是败在知识、智力和品质上,而是败在心理素质上,所以德育教学将心理素质修养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这也正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格的要求。
  
  三、实现在德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必须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德育教学有助于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格的目的。德育教学的目标与我们要培养的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内容有共同之处,而德育教学难以取得实效的原因主要不在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是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要实现德育的培养目标,并在德育教学中实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人格,最迫切的、最重要的不是抛弃德育,而是改革德育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德育模式的创新上,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1.选择模式。主要是由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包括选择、评价、行动三部分在内的评价过程,来帮助大学生逐步消除价值方面的混淆,以提高价值的一致性。选择模式反对说教和灌输,要求每个人都尊重别人的价值观,重视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2.推理模式。主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心理成熟程度而有效地设计和使用道德两难问题,帮助学生采纳和设想更为广泛的社会观点,以及发展较为客观的推理思路,使学生逐渐学会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来分析和思考问题。
  3.情境模式。通过提出一种设身处地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一种角色,促使学生学会如何以正确的、客观的态度去思考问题,并学会体察和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与需求。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文法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在政府的计划、调控管理之下的进程,因而公共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规模和速度问题、质量政策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众化; 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21-0010-03    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基本上是
期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创造活力、促进公平正义的社会,也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要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就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迫切需要一个稳定
期刊
[摘要] 文章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党内民主“异化”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提出根治党内民主“异化”现象,必须大力发展有序化、制度化、权威化的民主。  [关键词] 党内民主; “异化”现象; 有序化、制度化、权威化民主  [中图分类号] D26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13-02    党内民主“异化”现象,是指在发展党内民主过程中,采取一些与民主相悖
期刊
[摘要] 全球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引发了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其态势备受关注,影响将会十分深远。这轮产业转移,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和优化服务业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面对刚刚兴起的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国要尽快行动起来,充分认识到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性,并采取综合的、配套的措施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争取把握机遇,抢得先机,赢得这一场新的国际竞争。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现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伴随着利益分化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而产生,对社会产生某些消极影响。政府应履行好辅助弱势群体致富的职能,帮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政府;社会转型;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D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26-02    一、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    (一)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
期刊
[摘要] 为保持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结构的契合,必须实现基层组织建设重心向社区的战略性转移。社区党建在观念创新、功能定位、领导方式、活动空间、基层组织设置方式等方面实现了对传统基层党建的创新。  [关键词] 社区党建; 基层党建; 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40-02    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战斗力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转
期刊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立了今后五年和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必须要科学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举措。这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勾画的新蓝图和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也是在新时期新阶段进一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
期刊
[摘要] 过去之所以对社会主义问题不完全清楚,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正是由于在“两制关系”认识上的种种片面性,才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某些教条化、公式化理解和一度空想式的追求,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一再遭遇挫折。敏锐地觉察到并敢于摒弃以往在“两制关系”认识上的片面性,是邓小平创新的社会主义观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区别之一。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认识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加拿大政府、企业和社会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学习与借鉴加国的做法与经验,对于我国顺利实现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变是必要的。  [关键词] 加拿大循环经济; 经验与启示;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1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7-0013-02    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发展循环经
期刊
[摘要]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构建和谐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5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5)18-0030-02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的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成人教育构想的提案。该提案指出:数百年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