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镬气”菜饭热心肠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h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朋友老六是个话痨。每次饭局喝酒,他讲的话都在一万五千字以上,这也是他编辑《读库》的入门级投稿标准。
  前一阵儿,一位朋友邀请我们去喝酒,饭店很大,十几个包间,主人还专门挑了最大的一间,以示我们是座上宾。一张能坐十六个人的大桌,装了我们不到十个人,转盘桌子中间还摆了一座鲜花垛,庄重得紧。那天的饭菜都很地道可口,服务也温馨有加,可老六就是打不起精神,话少得可怜,酒也喝得彬彬有礼,总之和平时判若两人。
  回去的路上,我试探地问:“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最近?”“没有啊!”老六一脸无辜。我接着问他为什么饭桌上如此沉默寡言,他把招牌眉毛拧了半天,回答说:“像今天这样的场合,对我来说,显然太不适应了,咱们穷哥儿几个一落座,你们立刻掩映在鲜花丛中,不知道为什么,我特冲动地想跟你说客气话。哦,天哪……”
  按照大众传播学的说法,两个人面对面的正常交流,应该在一百五十公分以内,这种距离被确认为是安全的,大于这个距离被称作社交距离,它的私密性就大大减少了。所以,在电视里经常看到那些貌似掏心窝子的访谈,主持人和被采访者相距一丈多远,我说这根本不是交流,更像是审问。吃饭,也是这样。如果哥儿几个闹酒的聚会都弄成国庆招待会那样子,两个人想说点什么,恨不能靠手机短信完成,这就扯了。所以,那天临别的时候,老六异常郑重地说:“咱们哪,赶明儿还是吃点热乎的吧。”老六说的热乎,是指那种亲密无间的人挨人,类似家庭聚会的热络。
  在日常生活里,桌距,或者说桌子的直径甚至可以改变任何人之间的关系,桌距的长短和人之间的亲近程度是成反比的。当然,“吃口热乎的”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作家阿城老师是个极挑嘴的人,这种挑剔不仅体现在对厨师水平的考较上,他还特别强调一种叫“镬气”的东西。镬气说起来有点玄幻,大体是指端到桌子上的菜的热乎程度。这是对“吃口热乎的”另外一种追求。
  关于镬气,阿城有一套系列理论,首先从鼎锅发明的历史渊源说起。凭我的记忆,他是这样解释的:中国人发明火锅、炒菜锅之前,这东西首先用于祭祀,里面烹饪的食物冒出的腾腾热气是希望祖先感知的。热气还分层,最靠近锅边的层面由活人享用,而靠远端的热气以及“热气冷却后幻化的信息”,是专供在天之灵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离烹饪的器皿太远,您就把自己当成祖先了。
  据阿城说,早先北京的大户人家不讲究下馆子,有头有脸的人讲究请名厨到家做。厨师一进门,先要问请客的地方在哪间屋,然后一定要选离那间屋最近一间做厨房。这样,才能确保镬气不散,离得太远了,镬气就没了。按照阿城老师的理论,镬气是菜肴的灵魂所在。“现在很多大饭店,饭菜从厨房到餐桌要走几个楼层,一里多地,到了客人的眼前,面目已经冷峻狰狞,拒人千里之外,这就是镬气散没了,没魂儿了。”阿城说,“就像涮锅子,总不能我涮得了,放盘子里,再端您家去,这不像话。”
  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阿城的分析,美食家娜斯就举例说:“西方人也喜欢刚出炉的面包,但他们并没有祖先崇拜啊!”但是在平时的实践上,我更愿意同意阿老这套说法。用他的理论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一家号称国际餐饮品牌的台湾包子铺的包子,怎么吃,都没有江南或是巴蜀的路边小店可口,后者离锅灶近,热气旺——几乎是围着炉子吃,那镬气得多盛啊!
  我非常喜欢的一间小馆子叫翠清,做湘菜的。连厨房加一起不到一百五十平米的小店,每天顾客盈门,好多年都是如此。服务员穿梭于拥挤的座位和排队的客人中间,大声喊着“小心烫”。不一会儿,菜便一道道“咣咣咣”粗犷地摆到了桌上,吃的时候甚至还烫嘴。前两年,翠清做大了,开了一间上档次的分店,营业面积比原先大了好几倍,装修精致许多,菜价也没有太大变化。我有一个叫梅子的美女同事,精通烹饪和吃喝。有次在老翠清排队实在绝望了,我带她去了新开的分店。没吃到一半,她就不停说,菜没有老店的好。我提醒她,会不会有心理和感情的因素,她决绝地说:“肯定没有。不说材料和厨艺,首先,这儿就少了老翠清的那股热乎劲儿……”这又一个讲究“镬气”的主儿!梅子甚至把菜刚出锅和女孩子的青春相提并论:“韶华易逝,菜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承认她的感受比我细腻和准确。确实,平时如果不是和特“讲究”的人一起吃的话,我宁愿排队,也要选择老翠清。而这种偏好,不能不说“镬气”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热菜热饭热心肠,这是一种美好的感受。讲究“镬气”,说白了就是品尝菜肴最新鲜出炉的那一刹的芳泽。菜没了这个新鲜劲儿之后,再和它亲近——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像靠在你肩头的女孩,心里一直想着前男友……
  嗯,想到“镬气”,想到“桌距”,盘算着自己手机里存着的几十家小饭馆名录,改天,还得叫着老哥儿几个,满满登登坐一小桌,“吃口热乎的”,咱们!
  (张秋伟摘自《至味在人间》)
其他文献
台湾作家林文月曾提到和女儿去托斯卡纳旅行的经历:女儿学过金工(跟首饰设计相关)。去到当地一家有年头的老店看设计,店主客气而冷漠。只是跟在母女俩人后面,未发一言。女儿是专业,而林欣赏的眼光亦不低,在这些精品设计品前两眼发光,彼此窍窍私语:白金婚戒的戒面由于通过特殊处理,光线折射后有些微动感,换个角度,又可以看到含蓄之美,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她们还发现一只小银盒,是典型的托斯卡纳乡野风,林文月闲时也喜欢
期刊
去年八月,我去参加在伊克昭盟 ( 今称鄂尔多斯市 ) 乌审旗举行的“第二届查干苏力德文化节”。中间有一天,朋友带我们去看萨拉乌素河。  海日汗,你应该知道,这是条在人类考古史上赫赫有名的河流,在这里,考古学者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离今天有五万到三万五千年了。( 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是在十四万年到七万年以前,属旧石器时代中期。)  考古界把这一处遗址定名为“萨拉乌素文化”。“萨拉乌素”,
期刊
温商的生存,自有他们自己的法则。  《温州一家人》里,著名编剧高满堂有着精彩的描述。温州瑞安农民周老顺抱着“能大变才能有大作为”的信念,逼着年幼的女儿出国,变卖祖产自绝退路,带妻携子到城市谋生。妻子赵银花卖破烂时发现商机,成为小商品专业市场的拓荒者;儿子周麦狗则踏出了温州农民购销大军的第一串脚印;女儿周阿雨异国打拼,演绎了新型海外温商的一代成长历程……一家人几经沉浮的“摸着石头过河”,他们是创业年
期刊
大型户外青春益智季播节目《两岸及港澳中华文化知识大赛——奔跑的课堂》近日造访八朝古都开封。参赛的八位大学生怀着求知的心情,近距离感受开封作为北宋都城的魅力。  节目中年轻的大学队员们在开封天波杨府化身杨家将,身穿铠甲亲自上阵,触摸与透视杨家将精神。在激烈的对战中,大家学习并收获着,感受两岸及港澳之间思想交流产生的火花碰撞,电闪雷鸣之间皆是成长。这也是对传统文化一种新的发扬模式,如今许多真人秀节目设
期刊
侯孝贤是亚洲炙手可热的著名导演,“专注沉迷,随机应变,无限接近真实”的理念,是他创作的制胜法宝。很多导演一遇上演员的意外变动或外景的突然变化,就会焦头烂额,不是就地取消,就是暂停拍摄。他总能随机应变,化腐朽为神奇。  侯孝贤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个朋友对待场景的选择经常是大动干戈,煞费苦心。为了对应影片中一条幽致的小巷,他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罗了数十条很有民族特色和风情味的巷道,一个个权衡比较
期刊
70年代初,温特尔乐队偶然从水听器中听到了座头鲸的美妙歌声,他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们把座头鲸歌唱的录音用电子计算机加以分析,发现它们的歌声节奏分明,抑扬顿挫,交替反复,很有规律。如果把录音加快到14倍速度播放,放出的声音就像鸟儿咏鸣,宛转悠扬,精彩纷呈。所以人们称座头鲸为动物世界里最出色的歌星。美国在1977年,还将座头鲸的歌唱同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联合国60个成员国代表用55种不同语言说的
期刊
追求极端纯粹,他执拗得像个孩子  《美人鱼》是典型的老牌港产喜剧,从头到尾都是周星驰的痕迹。  林允刺杀邓超,头撞玻璃、手刃挥空、凭空鱼跃被高尔夫球杆击落,种种乌龙,类似最经典的无厘头。  影片中的很多细节,也是毫不讳饰的“致敬”。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同样再熟悉不过。邓超和林允有一场在公园里吃鸡的戏。粗粝的氛围,却蕴藏着细腻的情感。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和柳飘飘。  再深究起来,
期刊
我在一个日本服装品牌的网站上,忽然看见,他们在中国开始销售500色铅笔了。并且,每种颜色都有对应的名字。  日本海的渔火、杨贵妃的梨花白、彗星的传说、故宫的夜、天女的羽衣、八十八夜的茶摘、朝露打湿的牧场、京都的屋根瓦、长谷寺的牡丹、鹿鸣馆的舞踏会…  从植物到神话,从夜色到采茶,从牧场到舞会,所有能够想象到的,生命中那些无限美好的事物,每一样都凝聚了颜色之意象。  重要的不再只是铅笔色,而是最隐蔽
期刊
1月13日,现年48岁的阿拉维纳荣获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建筑界最高荣誉,又被称为建筑界的“奥斯卡”。评委会认为:“很少有人能像阿拉维纳一样,将人们对建筑实践需求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同时应对当今社会和经济挑战。”  被倾听移除的贫民窟  一万美元?在市中心为100个家庭建造住所?大多设计师们接到政府的这个报价,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十年前,亚历杭德罗被邀请为10
期刊
我有一个木头盒子。我想跟大家说这个木头盒子的故事。  我的母亲有两个哥哥,在1959年新安江建水坝把她的家乡古城淳安淹没了以后,大哥一家被迁到江西、安徽边界的衢州,二哥一家人被迁到江西婺源。1975年我离开台湾到美国读书,第一件事就是把爸妈失去了三十年的儿子找了回来——在那之前,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90年代去了衢州,看见表哥在荒地里耕作,他的母亲,也就是我母亲口中常说到的大嫂,形容枯槁,蓬头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