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所谓“大问题”,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得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以求能够最大程度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那么,如何实施“大问题”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主动提出“大问题”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精打细算”,一上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2000÷5=、200÷5=、20÷5=。学生算出得数之后,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商也跟着扩大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接着放手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继续往下写2÷5=0.4,0.2÷5=0.04。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上面三道题是整数除法,下面两道题是小数除法。再让学生交流感想,学生七嘴八地说出了想法,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发现这节课的“大问题”,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联系吗?计算小数除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怎样计算小数的除法呢?
2.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要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在教学中每节课要设置质疑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头,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课的进行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学生积极主动提出众多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优化问题。
二、互动交流,深入探索“大问题”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同时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加强共同合作。如在教学“精打细算”一课中,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并对各小组进行编号。给这些学习小组一个共同的任务,研究“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呢?”给学生时间进行合作并完成该任务后,教师告诉各小组分别从组内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访问者,这些学生将以轮流循环的方式访问相邻的学习小组,然后与之分享原来小组成员的讨论意见、结果或解决办法。当访问者分享完信息后,教师组织他们按顺序旋转访问下一小组来开始新一轮的信息分享活动。最后全班交流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启发思考,自主再生“大问题”
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能否再生问题是衡量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例如,在学生学习“认识分数”一课之后,教师在教室前墙角专门辟出一角,张贴学生的问题。学生纷纷贴出了自己的问题,如“分数的分子可以比分母大吗”、“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呢”、“分数可不可以计算呢”“为什么说分数的表示意义时一定要说是平均分呢”……有些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没有全部掌握,有些学生通过学习,对分数的知识又有了新的疑问。一人张贴问题,其他人贴出自己的回答,贴问题者选自己满意的答案,供大家参考。有时候,提出问题者还可以自问自答,如果其他人对他的答案不满意,也可以贴出大家认同的想法。对于大家都无法解答或是后续需要解决的新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利用新课时间展开新一轮的学习研究活动。
责任编辑 邹韵文
一、精心设计,主动提出“大问题”
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景,引导他们饶有兴趣的走进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精打细算”,一上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2000÷5=、200÷5=、20÷5=。学生算出得数之后,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商也跟着扩大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接着放手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继续往下写2÷5=0.4,0.2÷5=0.04。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上面三道题是整数除法,下面两道题是小数除法。再让学生交流感想,学生七嘴八地说出了想法,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发现这节课的“大问题”,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联系吗?计算小数除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怎样计算小数的除法呢?
2. 创设环境,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问。教师与学生角色平等,要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允许学生“出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在教学中每节课要设置质疑问题的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安排在课的开头,检查预习情况时,让学生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课的进行中,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可以发问;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新课后做练习之前让学生发问。在组织形式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就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可以在小组内先提问,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另外,学生积极主动提出众多问题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优化问题。
二、互动交流,深入探索“大问题”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同时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加强共同合作。如在教学“精打细算”一课中,教师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四个人一个学习小组,并对各小组进行编号。给这些学习小组一个共同的任务,研究“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的除法呢?”给学生时间进行合作并完成该任务后,教师告诉各小组分别从组内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访问者,这些学生将以轮流循环的方式访问相邻的学习小组,然后与之分享原来小组成员的讨论意见、结果或解决办法。当访问者分享完信息后,教师组织他们按顺序旋转访问下一小组来开始新一轮的信息分享活动。最后全班交流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启发思考,自主再生“大问题”
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学生能否再生问题是衡量学生是否取得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例如,在学生学习“认识分数”一课之后,教师在教室前墙角专门辟出一角,张贴学生的问题。学生纷纷贴出了自己的问题,如“分数的分子可以比分母大吗”、“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呢”、“分数可不可以计算呢”“为什么说分数的表示意义时一定要说是平均分呢”……有些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没有全部掌握,有些学生通过学习,对分数的知识又有了新的疑问。一人张贴问题,其他人贴出自己的回答,贴问题者选自己满意的答案,供大家参考。有时候,提出问题者还可以自问自答,如果其他人对他的答案不满意,也可以贴出大家认同的想法。对于大家都无法解答或是后续需要解决的新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利用新课时间展开新一轮的学习研究活动。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