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联系点+”模式助力青少年知史成才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使广大青少年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祖国建设的强大后备军,是一项长期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也是浦东新四军研究工作者的一贯追求和期待。
  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多年来,研究会坚持“传承历史,弘扬传统,服务现实,奉献关爱”的发展理念,以一颗拳拳责任之心、服务之心和关爱之心,深入挖掘、研究、留存、传承革命历史,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契合点,创新“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简称“联系点+”)模式,助力广大青少年知史成才,为学生思想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初步显现了“以点渗透,以点引领,以点辐射”的良好效果。其间,研究会先后获得“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浦东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并呈报了中少工委、中关工委项目评比。
  着眼于青少年成长,认清责任所在
  加强革命历史传承和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必要,非常紧迫,也是研究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实践中认识到,如果青少年学生缺失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那将成为当今和未来改革发展及激烈竞争中的弱者,也可能成为风浪搏击中的溺亡者。成长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对于党和国家的革命历程、英雄先辈、革命传统等知之甚少,甚至是一片空白。有的学生还错误认为,革命传统已经过时了,忆苦思甜已经不需要了,极少数学生思想上存在非常危险的抵触情绪。还有,近些年来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和各种负面效应也对不少青少年学生造成了恶劣影响。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净化思想灵魂、造就“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而缺失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意味着潜在的危险。
  谋划发展战略,积极布点
  “联系点+”作为“牵手‘红领巾’,共圆中国梦”的重要平台,与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相容性。研究会坚持把握主旋律,发挥资源优势,认真谋划“联系点+”发展战略,确立目标,积极布“点”。
  研究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主动出击,以各分支机构(会员组)为基本骨干,确定“一组一点”布点目标,先后与区内19所中、小学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共建关系,其中2所为完全高级中学,1所为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共建双方责任明确,并签署了共建协议,研究会给“联系点”学校颁发铭牌。各“联系点”学校视之为一项特别荣誉,普遍认为意义深远,责无旁贷。航头、周浦、新场、三林等分支机构积极性很高,主动增建了“联系点”。研究会还会同区关工委、区文史学会与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了共建关系,助力于新时期大学生勿忘历史,全面发展,得到校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联系点”外沿不断向祖国西部拓展,先后与新疆莎车县相关部门和所属第五小学、云南西双版纳州老干部局、西藏江孜县关工委建立了共建关系,通过赠送史料书刊、赠订《大江南北》《铁军》等红色期刊、开展网络互动等,密切了相互联系,传递了真情关爱。日前,江孜县关工委传来信息:与浦东建立友好关系,非常乐意;浦东赠与的刊物,有的同志不懂汉语,给他们作好翻译。莎车县第五小学心存感激,给研究会送来了维汉双语书写的感谢信。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帕沙傣泐则深切感谢浦东的关怀!
  发挥职能优势,传递正能量
  “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知史才能面向未来”,浦东新研会发挥职能优势,传递正能量。
  一是留史后人。通过抢救性挖掘、征集,近几年先后出版了《浦东革命前辈风云录》《浦东抗日武装斗争》《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姜氏兄弟革命斗争回忆录》《赤诚——储贵彬同志纪念文集》《连柏生纪念文集》《初生之犊不畏虎》《林达纪念文集》及浦东传奇抗日英雄朱亚民回忆录《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和《赤水丹心——浙东革命史略》《兄弟行——从浦东到浙东》等近300万字的史料类书籍,近期将出版《心中的旗帜》一书,成为广大“红领巾”的“红色读物”“綠色食品”。协同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等到胜利那一天》30集电视连续剧,向学校赠送DVD350多套。与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拍摄了反映浦东、浙东抗战历史的八集电视纪实片《血染着我们的姓名》,上海电视台和各地方卫视相继热播,赠给学校光盘90多套。
  二是发挥宣讲团和“铁军讲坛”作用。研究会宣讲团和“铁军讲坛”多年如一日,送革命历史进校园,送优良传统进校园,鲜活的传统教育,以说服力、影响力和真情实感,震撼、激励、鞭策广大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期间宣讲达百场次,受教育学生6万多人次,被誉为“不在编的学校德育老师”。与此同时,以老少结对、少少结对等形式,实施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零距离的帮教、帮弱、帮困。
  三是在纪念和缅怀中激励前行。坚持以史鉴今和缅怀先辈并举,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各类缅怀、纪念活动,自觉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新四军铁军精神,在纪念和缅怀中激励前行。如在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会上,上海市六灶中学的学生面对“朱家店抗日之战纪念碑”作了宣誓。仅2016年,研究会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各类纪念活动达300多次,受教育者难计其数。
其他文献
“中国青虾第一镇”——溧阳市社渚鎮这个金字招牌,引来了外国友人的关注。近日,由12个国家渔业高级官员30余人在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傅教授的陪同下,专程来到社渚镇参观考察青虾产业。  通过交流和实地考察,外国渔业官员纷纷表示,此次来溧阳,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水产养殖产业的了解,拓宽了水产养殖视野,社渚镇青虾养殖的新思路、新模式让他们收获良多。  (王田夫 沈亚萍)
期刊
将军滇之雄,举义映山红。  南国燎原火,长征绝塞功。  鐵流征战日,奏凯大江东。  敌后凭开辟,江淮解放风。  而今天地变,不改是初衷。  命运共同体,青春盛世隆。  豪情酬壮志,奋斗报元戎。  世纪新天地,担当向大同。  (2017年5月20日写于昆明之翠湖)
期刊
《新四军军歌》是一首激昂的抗战歌曲,优秀的军旅歌曲,曾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将士和新四军的传人,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曾将这首军歌唱响悉尼歌剧院。如今,这首军歌已成为一曲红色经典。  关于《新四军军歌》的曲作者是著名音乐家何士德,一致公认。而词作者,以往有多种标法:有“陈毅作词,何士德作曲”、有“集体讨论,陈毅执笔”、有“集体创作”、有“陈毅原词,集体改词”等。  《新四军军歌》是怎样产生的?曲作者何士
期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鱼米之乡的四安镇,旧称“陈家酒店”,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苏中闻名遐迩的革命老区。在那战火纷飞、烽烟漫天的年代,一些军队将领、革命先辈、著名人物、先进教师、开明士绅等,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不朽的足迹。而今,触摸史页,追访实录,可在老一辈人们记忆里,难忘那抗战时期,以及有关韬奋小学名人手迹等弥足珍贵的墨宝。  1938年3月17日凌晨,日军从沿江登陆,侵占了南通城。
期刊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铁军杂志社社长王清葆少将,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胡中秋,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宏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周静在“重走铁军之路”启动仪式上讲话(从左至右)。  本刊讯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纪念新四军组建80周年,经中国新四军研究会批准,由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铁军杂志社主办,湖北省暨武汉市新四军研究会、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江西省新四军研究会、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
期刊
魁伟身材,朴素衣衫,敏捷思路,快人快语,微笑中透着睿智——这是优秀军转干部、苏中里下河水乡南莫镇党委统战委员、老促会会长徐翔给人的第一印象。  他敢闯敢试,攻坚克难,领着干部带头干,带着群众放手干,帮着困难村民治穷脱贫奔富路,赢得了“铁血扶贫先锋官”的金口碑。  政府荣誉室内,5块金灿灿的奖匾无言地诉说着徐翔带领干部群众大干扶贫的故事。  瞄准堡垒充值“先锋指数”  两年前,徐翔带着优秀军转干部的
期刊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焦港村,位于焦港河边的王石路两侧,是2000年由原三个小村合并而成,当时村级债务70多万元。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3500亩耕地,总人口3100人,总户数102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6户,其中低保户24户,低收入户22户。为了帮助贫困户尽早脱贫致富奔小康,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带头发展村级经济,领办合作社、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项目,坚持走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期刊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对放下武器的中国战俘与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随后,日军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扶植了伪中央政府。南京成为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大本营与巢穴。  中共中央在南京四周农村地区的战略部署与排兵布阵  当侵华日军对南京发动进攻与实施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时,在陕北延安的中共中央,始终对之密切关注,在深刻揭露与批判日本侵华战争“特殊的野蛮性”的同时,对
期刊
一个镇武装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有多大?转业军人、蔡桥镇武装部部长刘铁军,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作出了回答。从事武装工作6年来,蔡桥镇先后获得“民兵整组”“征兵工作”“先进武装部”等荣誉称号。刘铁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和盐城军分区联合表彰为“十佳专武干部”。  依依难舍军旅情  1972年10月,刘铁军出生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三河镇石鼓村一个普通农家,拮据的农家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磨炼了刘铁军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期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我们一行在舟山市住建局陈处长的陪同下,从定海驱车向西,到位于毛峙的海丰码头转乘快艇约半个小时就到了鱼山岛。  我曾十余次到过大鱼山岛,那个宁静、形如条大鱼的小岛让我记忆犹新。但这次上岛,映入眼中的码头已不在原址了,人们正排着队有序地通过安检门进岛,人来车往好不热闹!当我们乘车又徒步登上当年的主战场大岙岗时,一眼望去原先的南水头等一座座小山坡不见了,昔日的战斗阵地湖庄头不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