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起飞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10月1日,当我国新生产的第一批4架歼5型歼击机从天安门广场呼啸飞过时,毛泽东指着飞机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他把当时的感受写进了《论十大关系》,“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都能造了。”
  
  一次严峻的考验
  
  1951年7月,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建设航空工业的协议,苏联航空工业专家组来到中国。
  1951年8月9日,航空工业局向中央报告了《航空工业建设计划的初步意见》,主要内容是在3至5年内完成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按照这一目标的要求,拟将南昌、株洲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活塞式教练机制造厂及发动机制造厂,将沈阳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喷气式飞机制造厂及其发动机制造厂,将哈尔滨航空修理厂分别建成轻型轰炸机制造厂及发动机制造厂。中国航空工业便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在苏联的帮助下,一批现代化航空工厂在废墟上拔地而起。
  
  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全面执行,航空工厂按照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提出的“先修理、后制造、再行设计”的方针,从修理结构简单的螺旋桨飞机入手,然后过渡到修理喷气式飞机,进而很快就进入到自行制造喷气式战斗机阶段。
  10月24日,航空工业管理局拟定了沈阳国营112厂扩建为MNΓ-15喷气式飞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其中明确了要在1957年之前,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飞机的制造厂,并完成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的试制任务,从而实现由飞机修理到飞机制造的历史性跨越。
  按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仿制的第一种飞机是MNΓ-15喷气式歼击机。由于在抗美援朝期间,112厂前后共修理过苏制喷气式歼击机202架,已经初步掌握了部分MNΓ型系列飞机的结构和特点,这就给试制喷气式歼击机创造了有力条件。
  但是,MNΓ-15喷气式歼击机已属于落后机型,即便是试制成功也将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我国防空作战的需要。苏联政府出于整体战略考虑,便于1954年10月,建议我国停止试制MNΓ-15歼击机,改为试制更先进的MNΓ-17Φ歼击机。这当然是好事,不过也将打乱我们原有的引进计划,并直接影响到整个试制飞机的进度。周恩来总理对改变引进计划问题非常重视,当即电示我驻苏联大使馆,与苏联政府紧急磋商引进MNΓ-17Φ歼击机的计划的细节,并就缩短试制的时间问题提出我方的要求。当时,中苏关系非常友好,所以引进MNΓ-17Φ歼击机计划谈得很顺利。
  11月25日,苏联政府同意向我国移交MNΓ-17Φ歼击机的制造特许权。与此同时,二机部四局正式向112厂下达了试制MNΓ-17Φ歼击机的命令,并要求于1956年10月1日前试制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MNΓ-17Φ歼击机,在当时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并能执行多种任务的跨音速新型战斗机。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作战性能,都堪称是世界最先进的作战平台之一。
  正因为MNΓ-17Φ歼击机的优越性能是靠先进技术作支撑的,所以也就增加了仿制的难度。能否在短时间内制造出技术含量如此高的飞机,这对我国刚起步的航空工业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赴苏考察波折
  
  为加速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进程,党中央不仅调集了大量的财力、物力集中用于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项目,同时抽调大批具有很强领导能力的干部充实到这些重点项目的骨干企业。112厂厂长牛荫冠就是其中之一。他先是被中央从江西省副省长的岗位上调至331厂担任厂长,不久又调至112厂任厂长。他鲜明地提出:要集中一切力量试制出MNΓ-17Φ飞机。在第一次党委会上,他说:“中央派我来的目的,就是要抓紧出飞机,为祖国争光。前人没干的事,我们干!”
  为此,112厂选派了由熊焰、王新、叶正大、庄树山、孟勤功、章华、易志斌等7人组成的考察组,前往苏联共青城126厂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按协议如期出国赴苏考察,按原定计划考察组主要是到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生产线,考察和学习MNΓ-17Φ飞机生产技术和工艺,以及生产现场管理经验。可是当他们到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一看,实际情况完全出乎考察组的意料。
  苏联从战略竞争考虑,加快了战斗机的更新换代的进程,所有型号的MNΓ-17飞机都已停产,生产线上正在生产的是性能更加先进的MNΓ-19飞机,并开始向超两倍音速的MNΓ-21飞机过渡进行前期生产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了解MNΓ-17Φ飞机的生产全过程无疑是困难的。考察组一致认为,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经与苏方协商,考察组改为通过MNΓ-19飞机的生产线,了解和掌握喷气式飞机研制的全过程。
  为了尽快了解和掌握新型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全过程,考察组进行合理分工,分散到生产线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考察学习。起初,苏联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对中国考察组十分重视,在126厂总工程师的直接安排下,考察组成员分批分期到全厂各车间、各部门参观学习。甚至还让考察组成员参加厂里的生产会议,即使会上研究的事项涉及到MNΓ-19飞机和MNΓ-21飞机的机密,但苏联同志也不回避中国考察组的同志,无论是相互交往还是工作氛围,苏方都对我们表现得十分友好。
  由于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日渐浮出水面,苏方也以生产会议将还要研究讨论有关MNΓ-21飞机的决策等重大问题为由,婉言谢绝中方同志再参加此类会议。考察组也调整策略,深入到生产一线与苏联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交朋友,并抓住适当时机宣传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从而得到了大多数苏联朋友的真诚帮助。
  考察组的同志回国后,立即把学到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成功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不仅加快了我国试制喷气式飞机的整个周期,而且借鉴苏联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航空企业管理制度和生产体系,并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955年3月,苏联提供的MNΓ-17Φ飞机成套技术资料陆续到厂。112厂随即组织力量进行紧张的翻译工作,同时制定了提前在1956年国庆节前完成新机试制任务的计划。
  根据引进试制计划,整个试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用苏联提供的部件装配飞机;第二阶段是用苏联提供的组合件装配飞机;第三阶段是用苏联提供的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装配成部件,最后再装配成飞机;第四阶段是用自制零件装配成组合件,再装配成部件,直至总装成国产飞机。
  为了缩短试制周期,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工厂采用了四个阶段平行交叉作业的快速试制方法。实践表明,四个阶段平行交叉作业法的确很成功。从1955年9月到1956年一季度,就完成了第一阶段5架飞机的装配任务,并全部交付空军。到1956年第二、三季度,又如期完成了第二、三阶段各4架飞机的装配任务。与此同时,第四阶段首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中0101”号,也于1956年7月13日总装完毕。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需要几年的试制周期。
  
  “中0101”升空
  
  为了确保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工厂提前在1955年底就通过组织程序,请求空军选派一名优秀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但此重任。空军便把选派试飞员的任务交给了战功卓著的空军航空兵某师李永泰副师长。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吴克明走进了他的视线。
  吴克明的首次试飞亮相表现得非常出色。下了飞机后,他才发现沈阳市委书记焦若愚也在现场观看飞行表演。他这才意识到,这种飞行并非是一般的飞行,连市领导都到场了,莫非还有更重要的领导来看?但军人特有的保密意识马上抑制了他自己的猜测。这时,牛荫冠厂长过来向焦若愚书记介绍说:“这就是吴克明同志,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打下过2架美国的F-86飞机。”
  焦若愚书记一边握着吴克明的手一边高兴地说:“原来你还是空战英雄,这回飞行表演就更有把握了,不过一定要绝对保证飞行表演的安全。”
  1955年12月5日早上,吴克明正式接到要向中央领导同志作飞行表演的通知。他有些激动,同时又感到责任重大,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第一次为中央领导同志作飞行表演。当他在试飞站刘中宽主任的陪同下来到飞机前时,地勤人员已经做好了起飞前的各种准备。机械师向他报告说:“飞机准备良好,可以随时起飞。”
  吴克明同机组人员一一握手表示感谢,当他最后握到机械师的手时,发现机械师的手有些颤抖,他深知机组人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便用力握了一下机械师的手说:“一切都好,不用担心。”
  然后,他从容地跨进了机舱,按预定飞行计划进行一场特别的飞行表演。
  随着塔台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吴克明立即松开刹车加足油门,飞机一跃腾空。精湛的飞行表演,博得了中央领导和飞行现场人员的阵阵掌声。飞行表演结束后,吴克明快速走下飞机,跑步前去向观礼台的中央领导同志报告飞行情况,当他立定后才看清,原来观看他飞行表演的中央领导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刘少奇和中共中央秘书长邓小平。
  
  “报告首长,新型飞机试飞情况良好,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设计要求。请指示。飞行员吴克明。”他有些激动地报告试飞情况。
  这时,刘少奇委员长和邓小平秘书长一起迎过来向吴克明握手祝贺。刘少奇用鼓励的口吻说:“飞得很好,很精彩!”吴克明竟激动得不知如何回答。
  接着,刘少奇委员长又问:“这种飞机好飞吗?”
  吴克明这才缓过神来,忙答道:“这种飞机很好操纵,性能比过去抗美援朝时使用的飞机要好。”
  刘少奇委员长高兴地说:“当我们有了自己优秀的战斗机,反侵略战争就更有把握了。”
  吴克明接着说:“是啊,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是凭勇敢和敌人进行空中较量的。这几年,部队加强了训练,再加上飞机装备的更新,就更不怕任何侵略者了。”
  邓小平秘书长接过话头意味深长地说:“为了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航空工业,而且是现代化的航空工业。”
  这时,吴克明才发现摄影师正在对镜头,他赶忙后退一步,站到邓小平秘书长的左侧,摄影师为他拍下了一张与刘少奇和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合影的珍贵照片。
  
  首飞告捷
  
  这次试飞表演任务完成后,吴克明被调到112厂,进行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首飞的准备工作。根据总装进度推算,国产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将提前在7月中旬下线,这就意味着首次试飞也将比预定的国庆节大大提前。吴克明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严格的地面演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全力以赴保证首飞成功。
  首飞的前一夜,吴克明久久不能入睡。从开始学习飞行的那天起,他就期盼着什么时候能飞上我们国家自己生产的飞机,没想到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更让吴克明兴奋不已的是,这第一架国产喷气式飞机将由他自己来首飞,他既感到荣幸,更感到责任重大。尽管这是一次充满风险的首飞,但他早已下定决心,无论明天遇到多大的风险,也一定要竭尽全力保证首飞成功。想到这里,他赶忙把思绪收了回来,把第二天首飞的所有动作都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把座舱图默背了一遍,直至确信自己飞行前的各项准备确实已经“天衣无缝”,这才放心地睡了。
  1956年7月19日,是中国航空史上一个难忘的日子。吴克明像往常一样带好飞行装具,驱车来到沈阳郊区的某军用机场。他领受了试飞任务书后,便径直向那架已经做好飞行准备的“中0101”飞机走去。此刻,这架银白色的战鹰在晨辉的映照下格外耀眼夺目。吴克明非常自信地跨进了“中0101”飞机的座舱,看着全是中文标识的开关和仪表,不由得感叹道:“这才是我们的飞机!” 他按程序对座舱设备进行了最后一次检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便启动了发动机。顷刻,发动机便像一头蓄力已久的雄狮突然怒吼起来,大地也随之开始颤抖。紧接着他便开始做地面滑行试验,尤其是飞机在高速滑行时,具有很好的俯仰和方向操纵性,这更坚定了他必胜的信心。当他确认一切就绪时,便把飞机滑向起飞线待命。
  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吴克明驾着“中0101”号呼啸腾空,紧接着跃升、俯冲、盘旋、通场……这架凝聚着无数航空人心血的第一架战鹰正在创造一段新的历史,地面上有千百万双眼睛都在期盼着“首飞告捷”!当预定的试飞科目完成后,吴克明便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按时返航。最后,当他把“中0101”飞机稳稳地停在跑道上后,一个新的奇迹出现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
  
  “我们自己的飞机”
  
  首飞成功后,吴克明进行了紧张的综合性科目的试飞试验。他在15天的时间内,先后进行了19次综合性能试飞试验,并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了调整和排除。最后的试飞结果表明:“中0101”号飞机在最大速度、最大高度时,特种设备、发动机等各项性能、数据已全部达到试飞大纲的标准和要求。
  1956年9月8日,国家验收委员会在112厂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并把该型飞机命名为“56式”飞机(后在全国飞机统一编号时改称为歼5飞机),同时批准成批生产。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王秉璋在签字仪式上宣布了验收结论:“国营112厂已经试制成功56式飞机,并可以成批生产,交付空军及海军航空兵部队使用。”
  9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以《我国试制成功新型的喷气式战斗机》为题,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9月10日,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亲临沈阳,参加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庆祝大会。上午10时,聂荣臻元帅在赵尔陆部长和史良部长的陪同下,亲自为飞行表演的国产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中0101”号剪了彩。接着登上观礼台观看了飞行表演。
  执行这次飞行表演任务的飞行员仍然是吴克明。由于“中0101”号飞机全部试飞科目都是由他亲自完成的,这时他对这架飞机的特性已经摸得很熟了,所以他更是以百倍的自信驾机升空,进行一系列高难度的特技飞行表演,为的是向军委首长全面展示新型装备的优良的性能。这次的飞行表演动作编排得紧凑、连贯、惊险……
  飞行表演结束后,吴克明立即跑向礼宾台向聂元帅报告:“报告首长,经验证,国产歼击机性能一切良好,请指示。”
  聂荣臻元帅高兴地连连说:“很好!很好!”当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来贺电,祝贺56式飞机试制成功!
  1956年10月1日,新生产的第一批4架歼5型歼击机,幸运地参加了国庆受阅,不仅振了国威和军威,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当崭新的4架国产歼5型歼击机编队呼啸飞过天门广场时,整个广场上的人民群众都沸腾了。
  这时,正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检阅的毛泽东主席,指着飞机对外国朋友说:“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后来,他把这种感受写进了《论十大关系》,其中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都能造了。”
其他文献
1998年,一个台湾大学生在网络上为自己的小说写下了开头——“如果我有一千万……”后来的几个月,这部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在网上迅速蹿红,讲的是一个E时代的爱情邂逅。  这一年的7月8日,中国的因特网用户有了一个颇具传统特色的称呼——“网民”。 那时网是个新事物,民却在中国是个老概念,从来都与君和官对称。网和民放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暗示了一个传统又现代的虚拟社会。用当时一位院士的话说,网民即公民
期刊
■口述/丁玉隽记录整理/关昕  他不停地写,不停地上书,一直到写不动还在写,也不管他的右派身份。他说,我只管写,听不听、采纳不采纳是领导人的事。他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是一贯的。  黄万里: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成为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后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本。  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万里的妻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就职于清华大学。  我的丈夫黄万里1911年生
期刊
1968年8月20日,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开进了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占领了捷共党中央大厦,扣押了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捷共第一书记亚·杜布切克、国民议会主席斯姆尔科夫斯基;政府总理切尔尼克也在政府所在地被捕。“布拉格之春”因此而结束。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1月5日开始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特殊意义在于:首先,它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期刊
有一种动物,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历史并与自己的同类一道不断探索并改进共处的规则。这种动物就是人。而这种规则演化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远离野蛮的历史。   无数个世纪以来,为建立这些规则,人类不知付出了多少鲜血和泪水。有史以来最为悲惨的事件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共有二十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伤亡达五千五百万左右,其中平民约占一半。痛定思痛,从炮火和废墟走出来的人们走到一起,经过两年的酝
期刊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我之喜欢苏曼殊,先是因为“行云流水一孤僧”那些清新的诗句,以后看到他感怀身世的小说,在新旧文学的交汇点上,他那哀怨动人的伤感文字,他悲剧的故事,处处都吸引并影响过我的少年时光。他的诗和小说不是田园牧歌式的优美如画,也不是革命的高歌猛进、慷慨激昂,他的调子常常是忧郁的,仿佛有着无尽的惆怅,我把它们看成农业文明走向衰落时的挽歌
期刊
在天下观里,大清朝是“中国”。  可在世界观里,地球是圆的,“中国”在哪里?  《大清一统志》里的“天下”,在世界地图上,被经纬度瓜分了,“中国”不再居天下中央,而是同世界各国一样,被限定在经纬度里。  在经纬度的世界里,产生了地缘政治,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不是大喝一声“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能确定的,要坐下来算。  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  在天下观里自慰的清王朝,
期刊
《太阳照常升起》  导演:姜文  主演:姜文 黄秋生 周韵   陈冲 房祖名     姜文用了一个在旁人看来难以整合的演员阵容,加上久石让的雄壮音乐,混以自己与生俱来的堪称波澜壮阔的想像力,生出了一部令人只能钦佩不敢奢望能超越的姜文式电影。他的超人胆识、作风,全部展现在这部四段式电影里,其天才度甚至可以跟神经质相媲美,共同点在于旁人达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就足以让观者明白,伟大是怎样诞生的。   
期刊
1838年9月28日,为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达尔文随手拿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这一次不经意的阅读,却改变了整个世界。   《人口论》不过是一本被马克思评价为“小学生般肤浅的和牧师般拿腔做调的剽窃”的人口学著作,但当达尔文读到下面几行文字时,他顿觉醍醐灌顶。  “自然,用最浪费最自由的手,在动物界、植物界撒布种子。但是育成这种生命种子所必要的场所和营养,它却给得比较吝啬。这地上还含有的生命的芽,如
期刊
1928年2月5日 《晨报》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自中央改委杨杰充任校长后(杨系前十八军代理军长,前任校长为刘士毅。刘后奉令为中央独立第七师师长,乃委杨继任),校中教职员及全体学生,均表示不满。第因杨系政府任命,亦不硬表示反对。杨奉令后,即于阳历年底到校视事,并与刘办理交代。该校经费颇形竭蹶,教职员薪金及学生津贴,已数月未发。  蒋介石到宁,学生方面即派代表谒蒋,请予维持。蒋于七日到该校训话,
期刊
五年前的2月14日,克隆羊多利安然辞世。选择在情人节这天给多利执行安乐死,显然具有象征意义——她是无性生殖的产物。  嫁接等无性生殖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首次动物克隆直到1964年才完成,戈登把蝌蚪肠壁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去核的蛙卵细胞中,成功培育出成年蛙。这个实验奠定了核转移克隆技术的基础,多利就是这种技术的产物。  多利的诞生源于商业公司的野心。苏格兰PPL公司希望通过转基因动物生产特殊蛋白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