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片”的“国际色”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文化也随之进入了更加繁荣的新时代。如果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产品比作“中国名片”,那么将它们推向海外市场,就需要加入恰到好处、比例适中的“国际色”。在此,笔者结合中国文化产品在南非的现状,就开拓商演市场淡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中国名片”要个性化
  
  近年来,在文化部的重视和扶持下,一批高规格、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国际演出市场崭露头角。如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像》、杂技芭蕾《天鹅湖》、舞台剧《功夫传奇》等等,这些剧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产品所具有的独特个性。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演出市场上,中国的文化产品尚不能占据较大份额,没有形成稳定的影响力。
  南非拥有较成熟的演出市场。多年来,其市场跟随国际潮流,无论是戏剧、芭蕾等高雅艺术,抑或音乐剧、流行乐等通俗艺术,都保持着相对活跃的状态。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中南文化交流的深入,南非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浓。但迄今为止,国内团体或演员到南演出,还仅限于劳务或剧目输出的范畴,并无参加资本运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商演项目打入南非市场,这与俄罗斯、美国等商演在当地广受追捧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南非人对中国艺术演出的基本概念集中在武术、杂技、舞蹈等节目上。中国的节目好、质量高是南非观众公认的,却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是说,来南的艺术团形象概括化,缺乏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些量变有限、质变不足的“中国名片”,让观众观看时眼花缭乱,看过了却也没什么突出印象。成熟的文化产品是在共性中凸显个性。遗憾的是,目前观众在南非舞台上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国名片”的共性。
  
  “中国名片”要创品牌
  
  以南非国家剧院为例,通过对其市场部的运营分析和一线票务销售的调查,可以看到当地观众对俄罗斯芭蕾舞、哥萨克民族舞蹈、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迪斯尼音乐剧等热度不减。这类演出能够维持80%以上的上座率,票务销售稳定,院方对引进此类演出十分乐观。原因何在?因为它们是南非人认可的品牌。节目已成为国家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两者相伴相生,密不可分。
  然而,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南非还没有知名品牌,原因有二:
  第一,官方文化交流的形式还有待探索和丰富
  2006-2009年间,在官方文化交流框架下的项目,多是选派综合艺术团来南,如杂技和歌舞团组合,或歌剧(舞剧)院、曲艺团与杂技团组合等等。在春节品牌活动中,尽管也派过儿童艺术团,但是以综合团居多。“综合”如同什锦菜,不同的艺术门类让演出色彩缤纷,却也会模糊了各团的独特性。严格来阱,南非还是中国商演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可行性市场评估作基础,贸然前来不可取。因此,这类“官演”就成为让南非观众了解我艺术演出的主要渠道。而综合团的“官演”,能否为我在南开拓商演打好“前站”呢?
  “官演”重在官方交流而非市场赢利。但是,作为文化的一种具象体现,它应该是向外国观众推介中国文化的好机会。即便是不同省份的艺术团,如果能树立个性鲜明的形象,同样可为我文化产品进军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第二,“官演”应加强对市场的关注度。
  “官演”虽非“商演”,但仍不可忽略市场推广、发掘市场潜力。我来南的艺术团体,大多存在缺乏市场意识、缺乏宣传意识、缺乏整体包装等问题。
  反观美、俄等在南的艺术演出和南非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美国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曾于2007年第四季度在南演出,市场反响热烈,院方希望延长至2008年第一季度,因其档期早已排满而未果。俄罗斯库班舞蹈公司是目前在俄广受欢迎、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公司。2009年,该公司旗下的哥萨克舞蹈团参加第二届南非“首都艺术节”,售票演出四场,场场爆满。据悉,该团将再征南非,参加2010年第三届艺术节。另外,还有俄罗斯芭蕾舞、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等,在南非均有稳定的市场号召力。其成功主要归因于其市场推广能力。如:迪斯尼动画片《狮子王》以非洲大草原作为故事背景,制作方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在南公演的音乐剧在服装、歌舞、语言上加入大量非洲元素,糅合东西方艺术表演形式,增加现场互动,营造绚丽场景,强化舞台视觉效果,演出大获成功。
  在市场运作方面,由制作方市场团队或专业公司遵循国际惯例展开市场运作,从联络、推介、宣传,到公演和相关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策划周密、分工明确、严谨规范。此外,广告宣传也是市场推广的重要环节。制作方(或邀请方)至少要提前6个月以上在当地展开前期宣传,并且在公演后仍然有中、后期不同的宣传方案不断跟进。根据对潜在观众群的分析,有区别地选择媒体和地点投放广告。调出“中国名片”的“国际色”
  正是由于了解并迎合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一些优秀的中国文化产品已经迈向国际。但是,还有许多团体并没有形成打开国际市场的意识,依然抱着一坛老酒走天下的思想,或不屑于为国际市场做出改变和调整。我们的东西好,就要给它具有说服力的包装,要树立独特风格,要“入乡随俗”,更要设法保持其生命力和新鲜度。在保留风骨的前提下懂得适应市场,调出“中国名片”的“国际色”。
  这里举两个例子。国内某市杂技团曾于1994年应邀来南,当地组织者就节目调整所提出的建议没有被中方接受,尽管演出的技术水准很高,却并不适合南非观众的娱乐口味,频频出现观众中途退场的情况,上座率很不理想。2010年3、4月间,宁夏杂技团应邀与俄罗斯杂技团联袂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开普敦等地演出。中方演员接受南方经纪人的建议,结合国际杂技节目潮流和当地观众欣赏需求,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从节目编排、服装设计、音乐选用和灯光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观众反响热烈,票房一路飘红。
  
  几点想法
  
  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欠缺的是观念上进一步改革创新,以及对国际市场的深刻认识和对商业运作的深度把握。在此提出若干想法供参考:
  第一,逐步推动国内各级艺术团体对外演出的软件达标。
  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措施,对各级艺术团体,特别是优秀艺术团体对外演出应具备的软件提出量化指标,达标者将优先获得外派或推广海外商演的机会。例如:
  1 至少设计一套海外演出的节目包装、编排方案;
  2 制作介绍本团特色节目的英文版文字及影像资料;
  3 对本团参与外事活动人员进行基础外语培训;
  4 由各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艺术团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参加国际演出市场资讯调研专题培训,等等。
  通过对这些具体做法的推动和落实,促使我艺术团体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早日实现软件达标,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进军国际市场而努力。我艺术团体的总体水平也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二,参照商演模式推出“官演”。
  “官演”可以成为海外商演的探路者和试金石。如果上层决策能够适当转换思路,选择表演风格独特、人员组合灵活的独立艺术团体作为外派对象;如果组织者和外派者能够转换思路,参照商演的基本模式,完善软硬件,进行有个性、有特色的“官演”,应该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第三,适度将推动商演纳入政府文化交流项目。
  “官演”注重社会价值,也将为未来实现更多的经济价值打下基础;商演创造经济价值,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相辅相成。主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选派“精编版”的商演作为政府间文化交流项目,尝试以有偿演出或半市场化的方式运作。
  在尊重和珍惜中华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发扬,积极创作、精心包装、科学策划、大力推广我们的文化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具备了国际色彩的“中国名片”,不仅在南非,即使是在国际市场上也将会有更加宽广的未来。
其他文献
在CCTV-4众多版块或栏目中,《爱世博》在报道方式和视角上独具特色。这档节目从2010年5月4日开始在CCTV-4《中国新闻》栏目播出,其宗旨是:“人人都是主角”。内容是通过与央视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和激动网等网络媒体开展合作,播出从网友征集来的图文故事、留言、博客微博、照片和视频等,以民众视角向世界报道上海世博盛事。  具体而言,《爱世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民众视角”的理
期刊
“世博会自诞生起,就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展览。世博会是通过展示人类技术和进步,从而探讨人类发展中遭遇的共同难题。”上海世博局副局长朱咏雷在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时,曾反复强调世博会的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和展会使命。  具体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显而易见,这次世博会引导人们,将思考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城市”上。  带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对外传播工作进行了深入
期刊
近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委托全球知名广告公司拍摄制作的30秒国家形象短片尚未面世,即已备受世人关注。传该片以50多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当代中国各界精英将以群体亮相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诠释和演绎丰富多元的中国形象。联系去年岁末“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播出,一些敏锐的媒体和学者断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家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
期刊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突发7.1级大地震,新华社对外部以英文“特急电”率先向海外发出准确消息,随即进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状态,展开不间断滚动报道。24小时内,新华社对外密集播发英文稿40余条,被外电全部转发,成为外媒最主要的信息源。  第一条关于震中和震级的精确消息,率先报道地震遇难者数字,第一个使用“玉树”电头,第一条发自现场的特写,首次接受CNN连线采访……新华社对外英文报
期刊
5月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河北馆,以独特的设计、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手法闪亮登场,成为姹紫嫣红的展区中靓丽的一点。    别致的外观    河北馆力求在实施创意、融入理念和寓意、增强视觉冲击力上进行探索,打破了过去展览的陈式,大胆地将整个展区分割为5个大的几何体,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墙材料和立体几何图形,运用多媒体影像动态展现的手法,将展览的恢宏、大气、新奇、时尚等要素充分地体现出来。河北馆的创
期刊
BBC记者琼尼是格拉斯哥电影电视系的毕业生,是笔者合作教授的得意门生。经教授引荐,我们坐到了一起。落座不久,琼尼说起了他的困惑:“办理中国的签证,为什么很麻烦?”他说,“去了几趟伦敦,还补了好几次材料”。琼尼对在中国短暂的采访经历耿耿于怀。有一次,他在建国门地铁站附近的一个大厦前拍摄这座现代化的建筑。两个戴红箍箍的人很凶地拿走了他的摄像机,让他删掉拍摄的一段画面……  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 
期刊
世博会广东馆是广东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项目,广东省贸促会作为广东省参与上海世博会工作的牵头单位和世博会广东馆的主办单位,集专家之智,采众家之长,共形成38套展示设计方案并进行筛选、优化。在几经专家评审和17轮深化完善后,最终确定了“金色骑楼,绿色生活”展示设计方案。该方案紧紧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窗口,广东神话”展示主题,聚焦“绿色生活”这个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绎
期刊
马尧海换妻案尚未宣判时,海外主流媒体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就已开始滚动报道。料到此案会引起外媒关注,却不曾料到来势如此凶猛,近乎炒作。  国内发生海外关注的热点,对外媒体理应发出强音,至少不能输给外媒。但也有不同的观点:负面新闻最好简单处理,免得给自己抹黑。  其实“负面”新闻处理得当,不仅不会抹黑,反而会起到“正面”的传播效果。美联社《“换妻案”引发民众深层次讨论》一文就隐含了一些正面意义。  
期刊
编者按: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又一次成功利用大型国际活动开展外宣的成功范例,给我们留下了又一笔丰厚的外宣遗产。在这组文章中,一直战斗在世博会外宣一线的上海市外宣办对世博会的外宣经验进行了初步回顾和总结。  将世博热点与我外宣重点紧密结合、制定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方案、打造权威新闻发布平台、开设多语种对外信息服务热线为各国游客观博提供导航、集世界智慧诠释世博主题、“感知世博”与“感知上海-,相融合延
期刊
信息发布、回答记者提问,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谋略的传播艺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语言、采取不同的方式应答,效果差别会很大。温家宝总理在历次“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直面中外媒体记者的发问,泰然处之,声情并茂,娓娓道来,以独特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语言艺术、缜密的逻辑思维,赢得众多媒体的好评。特别是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温总理用朴实自然的情感、客观真实的表述、有理有据的分析、形象生动的阐释,积极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