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xiangr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支那”一词,很容易使国人想起近代那段同日本不愉快的历史。但是,这一名词在戊戌至辛亥时期的中国却曾作为时髦的新名词一度流行。不少进步青年和爱国志士,都曾乐于以此词来称呼自己的祖国。
  “支那”一词最早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在唐宋时已被音译成中文,也作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从当时的有关记载来看,该词恐怕还是多少带点尊称中国的褒义在内。事实上,“支那”一词本身在印度即含有智慧之意。
  在日本,可能是由于佛教经典流传的关系,也很早出现了“支那”一词。但当时这种称谓不过偶尔为之,且是作为通常称法的一件别名或美称的意义上来使用的,一般人并不知晓。
  18世纪初以前,日本的地图上基本标中国为“汉土”,以后则多改用“支那”。进入19世纪后,或许是受西洋的影响,日本以“支那”称中国的情形有所增多。但“支那”一词仍未在日语中生根,更未直接与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1823年,日本著名军国主义分子佐藤信渊著《宇内混同秘册》,书中称中国为“支那”,强调中国懦弱卑下,表达了对中国的轻蔑态度和一种极为疯狂的征服野心。但该书当时未能问世,直到1888年,它才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惠顾,得以大量出版发行,并成为日本侵华的舆论工具。日本陆军部还规定此书为全国陆军将士的必读书。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日本全岛,开始逐渐弥漫起一种歧视华人的空气。同时,“支那”一词也最终取代了Morokoshi、Kara,成为日本人称谓中国的普遍用语,并从此带上了胜者对于败者的轻侮的情感和心理。当时,日本人还以“猪尾巴猪尾巴”(chanchan)或“豕尾奴”等,直接辱骂中国人,以致首批13名官费留日学生中,有4名因无法忍受此种侮辱而愤然归国。
  虽然,至少在唐宋时,这一名词已经在中国出现,但此后它似乎主要局限于佛教典籍中,并不曾广泛流行开来。直到晚清之初,中国人基本上还是在提及印度或日本对中国的称呼时,才偶尔使用到它。但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从中国人自己以“支那”一词来称呼本国看,应当说还是戊戌时期的梁启超等人开其端。而梁氏等人的使用,显然是受到了日语的直接影响。1896年在《时务报》中,梁启超已经爱用“支那”一词,他还曾使用过一个“支那少年”的笔名。
  20世纪初年是“支那”一词在中国的盛行期。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报刊书籍中,此词风行一时。各种书刊的大小标题上,它都经常出现。1904年,连一向不愿轻易沿用日本名词的严复,也未能免俗地使用了“支那”一词。他批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名句即云:“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在晚清,趋新人士以“支那”一词自称中国,也曾遭到文界部分人的明确反对。戊戌时期,王先谦、叶德辉等保守派人物就特别反感此词。叶德辉曾以讥嘲的笔触写道:“更可笑者,笔舌掉罄,自称支那,初哉首基,必曰起点。非文非质,不中不西。东施效颦,得毋为邻女窃笑耶!”但却未能引起梁启超等舆论界精英人物足够的重视和冷静的反省。
  不过1901年以后,梁启超在国名问题上,也逐渐有所反思。是年9月他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时,已明显接受了黄遵宪和叶德辉等的某种影响,在写作史书时,他已毫不含糊地坚持了“中国”的国名。然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在维新派同人内部也并未取得一致意见。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中,我们虽然见到康有为等坚持“中华”的国名,革命党人也主张“中华共和国”的国名,但以“支那”一词来指称中国的现象,却还是相当流行。
  民国建立后,由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的称谓被明确写进宪法、正式宣示中外,国人以“支那”一词自称国名的现象,遂逐渐减少。但这时,人们对于日人坚持使用此词的歧视意味,仍然缺乏自觉。直到日本逼迫中国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国人才对“支那”一词的使用,有了较为自觉而明确的抵制。这一次抵制首先发自于留日学生或其他旅日同胞内部。其抵制的动机,也主要是基于爱国的民族情感。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留日学生开始激烈反对日人称中国为“支那”,公开揭露其所包含的民族歧视意味。如王拱璧在1919年11月初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就谴责日人自战胜前清以后,即称我华为‘支那’,垂为国民教育……以资倭人轻侮华人之口实。每逢形容不正当之行为,则必曰‘支那式’,借以取笑,此种教育早已灌输其国民之脑海……恍若支那二字,代表华人之万恶也者。”
  当时,还有留日学生和华侨因不堪忍受此种侮辱,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人不再使用“支那”一词。这曾引起民间关于中国国号的争论。1930年,事态由民间发展到官方。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于该年通过一项决议,认为“‘支那’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要求外交部从速通知日本政府。这样,从1930年底开始,日本政府的公文总算不再称中国为“支那”了(此时中国人自己,则更无理由再自称“支那”)。
  但日本国内,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旧沿用“支那”。直到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战败国,问题才有了根本解决的可能。
  1946年6月,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派代表团到日本,用“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外务省,今后不许日本再用“支那”一词称中国。同年6月6日和7月3日,日本外部和文部分别向日本各大报刊、出版社和大学,发出避免使用“支那”的正式文件,规定:“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指中华民国)所憎恶之名称”。
  尽管如此,由于历史的惯性,此后一段时间里,日本人对中国的称呼仍然很乱。直到20世纪60年代,其称谓才渐趋统一。60年代末,日本的《角川国语辞典》在解释“支那”一词时,标明它乃“中国之旧称”。这表明“支那”在正规日语中已经成为死词了。■
其他文献
2012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行业良好发展氛围正在形成,工商资本进军主食加工业趋势明显,产业规模稳步扩大。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达到1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公安“三基”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上,铁岭市公安局作为全国公安“三基”工程建设重要参观典型单位,接受了国家公安部部长周永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维护历史真实面貌和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物质基础,建立高质量的档案并提供利用是我们的重要职责。我厅决定把提高农业科技档案质量,推进农业科技档案
19世纪50~60年代,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与此前发生的任何一次农民起义不同的是,这次起义在组织、建制、分配、宣传和个人生活等各方面都接受了基督教的教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  小吏见有利可图,便答应帮忙。他让犯人不必慌张,并约定:“两天后包拯审案时,我会来记录你的罪状,到时你就大声喊冤,我自有办法为你减轻刑罚。”  犯人虽将
在企业中,应用焦点解决技术,促进问题的解决,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使员工汲取自己及他人过去曾经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借以减少问题发生的机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
本文阐述近代以来华北交通环境变革中传统交通运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态势,以期更为全面地了解交通运输的全貌。认为在近代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基于自然、社会,甚至习惯
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
留学因“救亡”而兴起,“政学一元化”的思维将留学的影响限制在“救国济世”层面,难以格物致知。“留学”担负着“文化转移”的使命。百馀年前的留学潮,如今尘埃落定,深深影
“混乱的经济学”是对近年来理沦经济学状况的真实写照。混乱的原因之一是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自由化思潮影响了经济理论的纯洁性。同样,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流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