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要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全面培养学生。同时,在教材的编排上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析与应用”的模式进行,力求达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改革中,要以提升教学智慧,打造高效课堂为方向,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的,从而提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在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情感体验,创设和谐氛围
研究表明,轻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会让人的思维得到最大发挥,自信会得到最大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建立平等、信任以及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心理自然得到放松,思维得到释放,不再胆怯,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同样起到关键作用,和蔼可亲、幽默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长期处在轻松的氛围中,有助学生能逐步形成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次,笔者刚教完“圆柱的侧面积”这个课时,学生纷纷给笔者介绍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柱的侧面积,课一下来,刚好是我们班进行“创文”打扫街道的活动,在打扫的过程中,有一位后进生突然说:“这是侧面积啊!”这时我们都很惊讶,什么侧面积啊?这个学生便指着一台压路机说:“老师,这是侧面积,上课的时候我们不是学过吗,这就是运用压路机的侧面积来压路吗?”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笔者及时地给予肯定,其他学生也在回答中理解了侧面积。从此,每当上课的时候,学生一看到压路机,都会肯定地说“侧面积”。学生的思维能如此活跃,知识掌握能如此牢固,正是得益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敢于发言。
二、注重实践操作,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而在我们目前教学中,部分教师观念滞后,仍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教学方式过于乏味,缺乏创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相对于传统教学,目前对于课堂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传授不再单一、被动,而是由“给予知识”向“引起活动”转变,学生通过活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的《分饼》一课时,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把8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有多少张?”,但在新知识“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分到的饼不是整数,思考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小圆片,来代替饼,然后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前提下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的方法,来理解其中的分法,这样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懂得可以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再结合3个是来理解;也可以通过直接演示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得3个的饼,合起来就是了。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在这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操作,主动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自主掌握学习的知识,充分体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而课堂效果都出乎预料地好,這完全得益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提供学习平台,体验成功喜悦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长期的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缺失成功的体验,进而引起自我否定,产生认知偏差。因此,学生不能长期处于无获的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更加有动力,更加从容,学生会在成功体验——信心建立——继续体验成功的良性循环中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植于内心想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如,在教学六年级“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具备利用转化方法推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知识特点,我先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自主动手操作,把圆分成16等份,再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摆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通过归纳、发现拼成图形与圆之间的关系,而在动手过程,学生可以拼成近似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从活动中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鼓励学生质疑,提升课堂效率
根据心理研究: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水平,当人情绪高涨时,思维会得到提升;而当人情绪低落时,会极大地影响人的思考水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问题情境,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达到一种“以求能儿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发质疑,以疑促学。如,笔者在教《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通常我们都会先给予学生两组关于商不变的题目,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其实我们可以试一试,先让学生来思考:计算完以后,有什么疑问呢?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并想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而商为什么会不变呢?经历知识冲突,学生产生质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对新知的探索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历观察、收集信息、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即深化了知识,也清晰了思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变得更加严谨,思维更加活跃。
五、提供充裕时间,落实课堂教学
现行的教学理念重点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为几个优生服务,既要培养优生又要使全部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有没有飞跃,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有效的策略是:1.把学习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诱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辨证,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2.创造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策略以及思考方向,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另外也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关注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进而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样,在学生展示答案与点评的时候,也懂得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见解,总结升华,使课堂更精彩。现行的很多公开课,任课教师见学生答错或不会答的时候就急于让学生坐下,只简单地说:“谁来帮帮他。”而不舍得花时间在这些对知识不理解的同学身上。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当学生不会回答的时候,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去回答,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学到自愿学,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高效课堂。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须坚定“立德树人”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全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振嵘.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时机[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3(2):43-44.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策略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战场,也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在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情感体验,创设和谐氛围
研究表明,轻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会让人的思维得到最大发挥,自信会得到最大的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建立平等、信任以及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心理自然得到放松,思维得到释放,不再胆怯,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同样起到关键作用,和蔼可亲、幽默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长期处在轻松的氛围中,有助学生能逐步形成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有一次,笔者刚教完“圆柱的侧面积”这个课时,学生纷纷给笔者介绍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柱的侧面积,课一下来,刚好是我们班进行“创文”打扫街道的活动,在打扫的过程中,有一位后进生突然说:“这是侧面积啊!”这时我们都很惊讶,什么侧面积啊?这个学生便指着一台压路机说:“老师,这是侧面积,上课的时候我们不是学过吗,这就是运用压路机的侧面积来压路吗?”对于学生精彩的回答,笔者及时地给予肯定,其他学生也在回答中理解了侧面积。从此,每当上课的时候,学生一看到压路机,都会肯定地说“侧面积”。学生的思维能如此活跃,知识掌握能如此牢固,正是得益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敢于发言。
二、注重实践操作,体验探究乐趣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而在我们目前教学中,部分教师观念滞后,仍将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教学方式过于乏味,缺乏创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相对于传统教学,目前对于课堂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知识的传授不再单一、被动,而是由“给予知识”向“引起活动”转变,学生通过活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的《分饼》一课时,在二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把8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有多少张?”,但在新知识“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分到的饼不是整数,思考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小圆片,来代替饼,然后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前提下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的方法,来理解其中的分法,这样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懂得可以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再结合3个是来理解;也可以通过直接演示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得3个的饼,合起来就是了。最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在这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操作,主动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自主掌握学习的知识,充分体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而课堂效果都出乎预料地好,這完全得益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提供学习平台,体验成功喜悦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长期的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缺失成功的体验,进而引起自我否定,产生认知偏差。因此,学生不能长期处于无获的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更加有动力,更加从容,学生会在成功体验——信心建立——继续体验成功的良性循环中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环节,为学生提供可以发挥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植于内心想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如,在教学六年级“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具备利用转化方法推导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知识特点,我先引导学生利用转化思想,自主动手操作,把圆分成16等份,再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摆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通过归纳、发现拼成图形与圆之间的关系,而在动手过程,学生可以拼成近似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从活动中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四、鼓励学生质疑,提升课堂效率
根据心理研究: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水平,当人情绪高涨时,思维会得到提升;而当人情绪低落时,会极大地影响人的思考水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问题情境,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达到一种“以求能儿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发质疑,以疑促学。如,笔者在教《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通常我们都会先给予学生两组关于商不变的题目,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其实我们可以试一试,先让学生来思考:计算完以后,有什么疑问呢?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并想到:被除数和除数发生变化,而商为什么会不变呢?经历知识冲突,学生产生质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对新知的探索更有兴趣,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创设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经历观察、收集信息、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即深化了知识,也清晰了思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变得更加严谨,思维更加活跃。
五、提供充裕时间,落实课堂教学
现行的教学理念重点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为几个优生服务,既要培养优生又要使全部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明确每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有没有飞跃,这是至关重要的,其有效的策略是:1.把学习新知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诱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辨证,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2.创造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思考的策略以及思考方向,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另外也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关注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进而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样,在学生展示答案与点评的时候,也懂得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见解,总结升华,使课堂更精彩。现行的很多公开课,任课教师见学生答错或不会答的时候就急于让学生坐下,只简单地说:“谁来帮帮他。”而不舍得花时间在这些对知识不理解的同学身上。我们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当学生不会回答的时候,应耐心地引导学生去回答,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学到自愿学,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高效课堂。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须坚定“立德树人”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全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无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潘振嵘.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时机[J].河北理科教学研究.2003(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