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足不求颜色似 散僧入圣逸趣完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x1989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诗澜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无锡博物院。
  中国绘画史上有“青藤白阳”的说法,用以指称两位以水墨写意花卉名世的明代画家:徐渭和陈淳。这样的排名顺序其实不合常规,因为白阳比青藤早生了38年,按照惯例应该排在前面。肖平先生就曾经为白阳抱屈:“其实,‘青藤白阳’的提法并不合理,因为青藤亦源于白阳,是有了白阳才出了青藤的。”
  陈淳(1483年-1544年),长洲人。字道复,号自阳。一般认为,陈淳拓展并完善了文人写意花鸟的绘画形式,在画史上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而徐渭则最终确立并开创了成熟的水墨大写意画风,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开宗立派的意义。换言之,论对于建立水墨大写意绘画体系所作出的贡献,毋庸置疑,徐渭的成就更高。但与此同时,當年曾被王世贞赞为“散僧入圣”的白阳陈淳,其奕奕光芒亦为“青藤”完全覆盖了。更有甚者,今人关于陈淳的种种印象,往往在无意中与徐渭混为一体。比如,对陈道复的花卉作品,明人击节叹赏的是“意态自足”和“绰有逸趣”,而今人却往往以为水墨淋漓的大写意花卉是陈淳的典型面目。再比如,陈淳的书法面目很多,但今人一般仅知其擅长豪放纵意的狂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人对于陈淳的理解,其实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不太准确的。
  就陈淳存世的绘画作品而言,自阳与青藤的艺术面貌其实是有较大差别的。陈白阳艺术风格中最可宝爱者,在其“意态自足”的洒脱和“生平无一俗笔”的逸趣。关于这一点,与其同时代的众多卓具眼光的明人早已达成共识。至于后人津津乐道的水墨写意,不过是其逸趣的诸多外在表现之一而已。要想对陈淳的艺术风格有一个相对清晰、完整和准确的认识,就必须从白阳与青藤种种貌似相近的艺术表象中,厘清前者独具个性的艺术特征。惟如此,方能还白阳以本来面目。
  一、追求适意的文人画艺术观
  艺术观是画家创作活动的主旨和灵魂,决定其作品最终呈现的艺术面貌和境界。尽管陈淳没有留下系统的画沦思想,但从他作品上的大量题跋内容来看,其“随处观物会意”(上海博物馆藏陈淳《四季花卉卷》),“漫写”(卜海博物馆藏陈淳《花果卷》)于笔端,“聊以遣我老怀”(“虚白斋”藏《四季花卉卷》)的文人写意思想,还是非常明确和清晰的。特别是他题于《漫兴画卉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和《平安富贵图轴》(广州美术馆藏)上关于写生之道的两段长跋,向来被频繁引用。
  但如果对陈淳的画学思想仅仅理解到文人写意这一步,则不免忽视了其艺术观中带有个人色彩的部分。文人画理论在宋人手中得以提倡和推广,经元人的成功实践,至明代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被广泛认可的体系。因此,“观者當求我于丹青之外”的文人画思想,不是陈淳个人的独创性思考,而只是体现了當时吴门乃至整个江、浙一带画坛的主流艺术观。而徐渭“不求形似求生韵”的画学思想,与这一主流艺术观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优秀的文人写意作品往往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构图上的约略取形、用笔上的以书入画以及绘画程式上的诗、书、画合璧,等等。后人每每将白阳、青藤齐名并称,也正是因为两者在写意花卉领域所呈现的上述共性比较突出。
  但诚如有些专家已经提到的,“其实,二人的画风意态悬殊,气格迥别,分野明显而各有千秋”。这并不奇怪。文人画遗形取神,遗的是客体相对固定的、统一的外在形态,取的却是每一不同主体看在眼中、怀在心中之不同神韵。创作主体的不同个性和情感,形成了他们对于文人画理论的不同生发。就徐渭而言,他所求的“生韵”是“不可着一毫脂粉”的“真本色”,是不为俗人所理解的狂、怪、丑、奇。如果简单地将这一追求直接套用到陈淳的身上,则必然会像有些论者所认为的那样,觉得陈淳“平淡天真”的艺术特点显得过于含蓄,“仅从绘画表现来看较难体现创作思想”。
  那么,陈淳于其丹青之外,传达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不妨观其数段题跋。1534年,作《墨花钓艇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后自题:“余留城南凡数日,雪中戏作墨花数种。忽有湖上之兴,乃以钓艇续之。须知同归于幻耳!”1539年,作《四季花卉卷》(“虚白斋”藏),题曰:“余因谢客田含……漫调脂粉,戏作花枝数种,聊以遣我老怀。”1540年,作《墨花八种图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题:“右墨花八种,闲中偶坐碧云轩漫成,颇记幽兴。”1541年,作《花果卷》(上海博物馆藏),自题:“偶泛鹅湖,晴光可爱……漫写此卷,以纪胜游。”不难发现,“闲”“戏”“兴”“漫”等字眼频频出现在画家的作品中,体现为其作画时的一种常态,画家闲适、愉悦的创作心情跃然于纸端。
  这种闲适、愉快的创作心态,来自于陈白阳优越并且相对顺利的人生经历。陈淳生活在明代中期物质生活富裕而文化氛围宽松自由的吴门。因出身名门士族,他早年即在父祖的安排下,跟随當时颇具重望的文徵明学习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绘画,且所交皆一时名家;父亲去世后,则厌尘俗,不屑人事,终日寄情湖山,读书玩古,从容文酒。可以说,平淡、闲适、雅逸这些文人士大夫心目中最为理想的生活状态,贯穿了陈淳一生。对于身世坎坷的徐渭来说,其脱俗的姿态伴随着与整个世俗社会抗衡的战斗者的心态,因而所抒之情往往是偏激的、不平的、剑拔弩张的;则对于陈淳而言,优雅不俗的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加上自身条件的“天才秀发”,自然造就了其笔端的超逸境界,“游戏笔墨”成为一种无需刻意追求、自然而然的精神状态,“糊乱涂抹”成为其“消灭岁月”的天然生存状态。
  钱谦益论白阳诗,有“取适意,不求工”之语。这“适意”二字,恐怕是对陈淳艺术观最精准的写照。正因为下笔但求适意、愉悦,因此,陈淳的“游戏笔墨”玩得心无旁骛、无拘无束,很纯粹,很彻底,很精致,也很专业。在游戏的过程中,他将前人花鸟画中的“钩花点叶”“没骨”各法玩到了极致,又翻出了“点花钩叶”“间画间题”等诸多新花样,最终确立并完善了一些绘画程式。
  二、简洁淡雅的外在形式
  与徐渭水墨大写意作品的放纵肆意相比,陈白阳的作品多属清逸潇洒的小写意。简洁的构图、传神的取象、清爽的用笔、淡雅的设色,这些外在形式都是画家“适意”创作心态的自然流露,共同营造出超逸脱俗的画境。
  第一,构图疏简,穿插巧妙。疏朗简洁的画面构成,是白阳花卉作品给人留下的首要观感。在《墨花钓艇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墨花十二种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水墨花卉图卷》(南京博物院藏)等陈氏著名的花卉长卷中,梅、竹往往仅绘一两枝,且分叉较少,花叶稀疏;兰花、水仙等叶子较长的植物,一般仅绘花一两朵,叶子的安排则极其疏朗;至于牡丹、秋葵、荷花等花型较大的植物,则取象更为精简。因此,画面给人简洁干净之感。
  文人画讲究构图的删繁就简,因此,文人花鸟通常采用折枝形式,构图相对简洁。但具体到不同画家的笔下,由于各人审美心理和创作习惯的差异,对于折枝的处理方式也 是备有特点的。例如被王世贞赞为兼得道复之妙和叔平之真的周之冕,在其《松梅芝兔图》(常熟博物馆藏)中,松、梅、水仙等花木虽然都以折枝的形式出现,但枝杆皴染逼真。针叶郁郁葱葱,梅枝层叠穿插,娇蕊细细点缀,热闹生动。而陈淳画折枝,却在原有基础上再进行大胆的简化,以至常以“一花半叶”。的面貌呈现出来。取象过简,一般容易显得单调。要让这“一花半叶”呈现出咄咄逼真的生机,有时需要有构图上的巧思来弥补。故陈淳取折枝,会选取植物长势奇险的一段。在花卉长卷中,陈淳常通过变换各段花枝的生长方向,来造成构图上的生动衔接和前后呼应。玫瑰、栀子的花枝是朝上生长的,与其相邻的绣球、秋葵就会画成自上而下的斜势,通过方向的转换和重心的改变,打破因简洁而造成的单调直白。
  文人画家有时会通过制造视觉障碍的方式,打破简洁构图过分直白的表现形式。比如同样以画风清淡著称的陈继儒,常喜欢画一块大石,或一段粗壮的主杆,让枝叶穿插掩映,使画面生动活泼。徐渭《墨花九段》(故宫博物院藏)中的菊、梅用笔清逸,也是通过增画大石的方法,去其单薄,取其动势。但相较而言,陈淳却有更高妙的巧思。在《水墨花卉图卷》(南京博物院藏)中,两枝淡淡的梅花从右上方朝左下方斜斜探下,被牡丹的叶子遮掉了部分枝杆。无需使用多余的物象,穿插的动势已成,在极简中令观者倍觉生动自然。
  第二,用笔简洁,纵而不放。自阳作品干净清爽的画境,与其用笔的简洁有莫大的关系。各色花草往往仅通过几根线条的简单搭建,就可组合成形。在《三友图》(南京博物院藏)中,画家用淡墨轻毫的寥寥数笔,使山茶、梅、水仙这三种外形迥异的花卉生动欲出。每一根线条在构形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没有一条是多余或重复的。线条一般点到即止,比如双钩长叶中两根线条的交接处,往往并不相接,留下空白;山茶叶脉的起止均不到位,或有断处;以细线圈点花瓣时,圆圈的起止处也是不接合的。这些貌似草率放纵,实则克制内敛的用笔,既使作品产生一种草草不经意的天然意趣,也保证了洁净、清雅的画面效果。
  相较于构图取象上的疏简,笔简是对画家功力的更大考验。在去除了多余的修饰之后,留在画面上的线条必须要耐品,要有意味。沈周自题仿倪画云:“然云林以简余以繁,夫笔简而意尽,此其所以难到也。”为提高线条的质量,文人画往往提倡以书入画,将书法中丰富的笔墨技巧运用到绘画创作中。陈淳本身于书法造诣颇高,篆、隶、真、行、草各体皆精,这是保障其作品用笔简而不薄的关键所在。在上述《三友图》中,同样是一笔挥就的枝杆,山茶枝顿挫苍劲、飞白横逸,梅枝则细劲挺健、骨力内蕴。水仙的长叶以细且淡的长线双钩,线条细而不滑,变化自然,将叶片舒展生动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淳擅草书,他将草书飞动的笔势融入画中,故线条无论长短,都显得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用笔简快会流入粗鄙,董其昌就说:“余雅不学米画,恐流入率、易。”但陈淳的作品一般不给人以粗率之感。《花蝶图》扇面(南京博物院藏)是白阳极少数可被称为大写意的作品之一,率笔挥写,草草点染。草丛由一组疾速舞动的短促线条构成,充满了强烈的动感。细察之,则笔触虽迅疾而不拖沓,线条虽率意而不杂乱,全无多余的连笔和不必要的牵丝。这和徐渭画芦苇时杂乱相牵的笔触、勾勒荷花时几不成形的线条,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白阳的以草入画,纵而不放,仍能给人以清雅超逸之感。
  第三,水墨轻淡,浅色雅逸。画面整体色凋的幽淡轻浅,是形成白阳清逸画境的又一重要因素。陈淳喜用淡墨,在《水墨花卉图卷》(南京博物院藏)这样的水墨作品中,线条不拘干湿,全用极其轻浅的淡墨,加上运笔中力度的轻重变化,有些线段甚至淡到几不可见。故凡双钩花瓣的花卉,不论是层叠繁复的牡丹、绣球,还是妩媚娇艳的荷花、秋葵,均能清气逼人。水墨点染也用淡墨,玫瑰的花瓣以水分充足的极淡墨色轻点,荷叶背面的大块水墨晕染更是淡到若有若无。沈周题《与王理之合作梅竹图》云:“昆山士人多画梅,与王理之(纶)论其用墨太重,殊失清雅,是有损于梅矣。”这说明,淡墨清雅是文人画的共识。尽管如此,就画幅整体而言,一般总还要用浓墨画块大石,画杆粗枝,以增补画面精神,达到构图的平衡,形成浓淡的对比。而在陈道复的笔端,即使偶尔画块大石,也是不皴、少皴或仅以浅墨渲染的。将淡墨用得如此彻底,实属少见。
  以淡墨为基调,陈道复仍能表现出细微生动的深浅变化。如在上述花卉卷中,玫瑰叶片的点墨比之花瓣略深以示区别,牡丹的叶片通过深浅墨色呈现向背的层次,水仙的长叶于一笔中又有深浅之别,表现叶片翻转的立体感。这就使作品于整体的水墨轻淡中,保持了丰富生动的笔墨意趣。这种水墨变化极为微妙、细致,每一个墨点本身均明朗洁净,墨点和墨点之间没有模糊不清的漫漶,墨色的变幻也是清爽干净的。因此,陈白阳的水墨写意画总是雅致明净、令人愉悦的,绝少有像徐渭《杂花图卷》(南京博物院藏)中那样漫漶不清的花瓣、大块模糊的浓墨团,以及因水分过多而溢于物象之外的多余墨点。
  在设色作品中,白阳通过用色的轻浅来创造与水墨写意作品同样清淡脱俗的意境。他一改传统设色法的浓艳工致,以“漫调脂粉,戏作花枝数种”(《四季花卉卷》,“虚白斋”藏)的潇洒状态,将水墨写意的种种技法,娴熟地运用于设色作品中。《洛阳春色图卷》(南京博物院藏)是白阳较著名的一件设色作品,款署“道复制”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件应酬之作,故构图相较其它的戏笔之作略显热闹。湖石的画法秉承其一贯的淡墨渲染,牡丹以没骨法绘成,用色纯净而又清淡,根据所加水分的多少,自然呈现出浓淡变化的晕染效果,浓处妍而不甜,淡处隐约幻化,故整体气息仍是超逸脱俗的。
  三、全面开放的笔墨视野
  白阳写意花卉作品简洁超逸的画境,并非人人都可达到,因为必得有高超的笔墨技巧来支撑,才不致显得单薄和苍白。这种高超的笔墨功力涉及到包括花鸟画在内的多种艺术领域,比如山水,比如书法。全面扎实的笔墨功底为陈淳带来了开放的创作视野,由此,其于写意花卉上所进行的种种大胆、率性的尝试才有了充足的底气。
  陈淳于各种笔墨技法都能纯熟掌握,这首先表现在其作品无论花卉、山水、书法,风格面貌都是丰富多样的。白阳早年跟随文徵明系统学习书画技法,师出名门,加上天性聪颖,其扎实的基本功非同一般。他学花卉,从工致设色的传统古法入手,进而水墨写意,十分全面。明人描述其花卉作品,既有《杏花春雨》的“精细洒逸”,也有《墨荷》的“笔法草草,天真烂然”。从其存世的花卉作品来看,工笔、写意,水墨、设色,双钩、没骨,种种技法无不用得精到纯熟。
  陈淳不单擅绘花卉,从各种明代著录来看,其山水画在明代受重视的程度并不亚于其花卉作品。李日华在《昧水轩日记》中记所睹陈氏作品11件,其中有8件是山水。其中既有仿米《云山长卷》的“备极雄快”,又有仿大痴《习斋图》的“萧疏空远”,更有画风“甚丽”的《小 景》,面貌和花卉一样丰富多样。就存世作品来看,《山水图卷》(南京博物院藏)是典型的师法沈周并上溯元人的作品,而《仿米山水卷》(故宫博物院藏)则纯用米家山水笔意,可见白阳对山水技法的掌握也是比较全面的。
  不但如此,陈道复的书法面目也很丰富。这不仅表现在其所涉书体的全面多样,更表现在其书风面貌的各具特色。王世贞跋陈道复干文,提到其书有“妍秀而微少骨”“古雅而小逊态”“出麻姑坛,道丽肉满,览之煜然”“稍纵而有诚悬腕”“精婉可爱”等诸种风貌,说明陈道复取法的广涉博取。其晚年《观物之生四季花卉卷》(无锡博物院藏)卷首“观物之生”四字大草,写得大气舒展,“物”“生”等字转笔苍劲有力、飞白自然,实曼口申时行所称“豪畅之怀,跌荡之气”。而观其《行书册页》,欹侧取势,转笔方折,又自有一种遒媚的气息。其书于《三友图》(南京博物院藏)上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行草,从容潇洒,结构疏朗,颇得杨风子萧散天真的意趣。而其书于《山水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后的一段大字行楷,结字宽博,笔力雄浑,得颜书之端庄沉稳又不失个性,与今人所熟知的那类放纵奔逸的狂草绝然不类,令人不禁生出當年李目华在观其“有鲁公法”的擘窠书后的感叹:“今天下不复有能为是书者矣。”
  由于熟悉多种书画风格,掌握多样笔墨技巧,陈道复在创作花卉作品时能够具有开阔且开放的视野,这为其融会贯通、自出新意提供了可能。加上白阳创作旨在适意,其于创作时往往持一种随心所欲的散漫态度,不拘成法,不求工稳,这更有利于他自如地将各种技法互相融合,产生奇制。如他画水墨玫瑰,在大多数情况下,花叶都用淡墨点染而成。但在《玫瑰花图扇面》(上海博物馆藏)中,花朵随意点虱,叶片却一改前法,用率笔草草双钩而成。这种“点花钩叶”之法,完全是其随意间的别出心裁。又如他的《墨花钓艇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前部备段均写花木折枝,风神俱佳,末段却忽写寒江小景、小艇钓徒,这种突发奇想,在前人的作品中绝无仅有。尽管如此,长卷前后淡墨欹斜的外在形式、简逸出尘的画面意境还是完全相通的,而画家自题中一句“须知同归于幻耳”,更大大拓展了画境的深度。
  这种自出新意在陈道复的书法中也有体现,故王世贞有“此君书不易楷模”之评。在上述《观物之生四季花卉卷》中,各段题诗以行草写成,与卷末文徵明的题跋书法明显具有一脉相承的师承关系,但同时又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如“风”“明”“头”等字结体上的内擫处理,使行草书一泻而下的行气得到了阻遏,增添了情趣。此外,陈道复的捺笔也颇有特色,往往重按后轻提,形成一个自然向上的小尖角,如“衣”字,既具章革的古拙,又有轻快的趣味。
  陈道复书画技法之全面、高超,得到其业师文徵明的肯定,称他“遂擅出蓝之誉”。不仅如此,文徵明还对王世懋说:“我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意指在书画方面,不敢自称为道复之师。明人孙鑛曾提到自己舅舅与文徵明伸子文嘉之间的一段对话,其舅称陈白阳笔法超迈,文嘉闻之“击节曰:‘白阳笔法果高,恐老父亦當让之’”。白阳的技法比起文徵明尚毫不逊色,比之“野狐禅”的徐渭,當然更加技高一筹。徐渭对陈淳的写意花卉也是钦佩首肯的,有“陈道复花卉豪一世”之评。画家张大千称,“予画从白阳、青藤入手”,不过“明季逸笔花卉,予最爱陈道复”,至于青藤的作品,“有时候,假的东西比真的还好”。上述评语均出于专业画家,应该算是对白阳、青藤比较专业和當行的定位了。
  四、通俗可赏的艺术境界
  既然陈道复的画技高妙、画品超逸,缘何其在画史上却始终不受重视呢?白阳在花鸟画史中固然得以留名,但其名却终为徐渭所掩。其山水、书法尽管颇受时人叹赏,但往往不能入史。今人重个性派的抒写,常有意识地提高陈淳在书画史中的地位,但终究也只能将其列入“吴门派”中,为其留数行篇幅。白阳笔法固高,毕竟又怎能當真与文徵明相提并论?
  细究其中原委,恐怕还是由其“适意”的艺术观造成的。
  首先,追求适意的艺术观使白阳重笔墨趣味,轻整体经营;重细节,轻布局;重即兴,轻思考。一时意浓兴到,即可挥毫漫作,或一笔拖就,或退笔点虱,于轻松随意间快速呈现文人画的雅致情趣,这样的创作状态无疑是最令白阳感觉适意的。因此,陈道复作品的精彩之处,往往就在那“一花半叶”的生趣,越是构图简单,越是线条疏朗、草草点就,就越能体现画家高超的笔墨功力,呈现旁人难以企及的超逸意境。故写意花鸟是白阳所长,而其山水作品,出彩的却只能是那些约略点染的小景致:“或残山剩水,或远岫疏林,或云容雨态,点染标致,脱去尘俗”;“草草戏笔作二松,芦苇陂溆,颇有子久之致,而稍涉疏旷耳”;“用村家退笔草草点就,而苍辣之气涌溢”。而一旦面对那些较为复杂的构图,把握起来就明显力不从心。由于创作前极少有深思熟虑的构想,创作时又不屑经营,陈道复在画那些构图完整的山水作品时,总是会产生布局上的缺陷。如其《山水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单就笔墨细节和局部气韵来看,尚可算是一件比较优秀的仿元人作品。山石以淡墨轻皴,间施浅色;树法自然,胡椒点、横点并施;策杖人物勾勒精简,用笔老到。画面气息清旷,有元人笔下空远的意境。但从整体布局来看,远、中、近景之安排并不合理,中、近景混为一体,远山又太远,画面缺乏层次感。更出奇的是,飞瀑自两山之间的空白处凌空而下,竟似从天而降。而他的多卷仿米山水图,虽得米家云山天趣烂然之笔意,也都有景物安置无理、经营失當之病。对整体布局的不擅经营,就山水画而言并非瑕不掩瑜的小遗憾,而是致命伤。陈道复于山水不能入史,其原因或正在此。
  其次,追求适意的艺术观使白阳在创作时易受彼时情绪的影响,无法保证稳定的创作状态。这在其寥寥数笔即可挥就的写意花卉作品中表现得还并不明显,但在其草书长卷中就显得比较突出了。王世贞曾将文徵明和陈淳二人的书法比作唐时李勣、薛万徹二将,前者“不大胜亦不大败”,后者“不大胜则大败”,“以语文太史及道复,當各领取一将印也”。陈道复个性自由不拘,因此颇喜欢书写纵意奔放的草书,兴到时,“笔气纵横,天真烂漫,如骏马下坡,翔鸾舞空,较之米家父子,不知谁先矣”。与注重法度、个性严谨的文徵明相此,陈淳的书法在抒情写意方面确有所长,特别是他醉后所书大草,常有动合自然、出蹊径之外的天趣。但在纵意挥洒的痛快之余,则难免流露出结构不稳、法度失精的弊端。如其书于《洛阳春色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后的草书诗作,前半部尚写得从容道媚,结构多作小欹侧,有生拙意,用笔不乏骨力。从中部开始则败笔明显增多,环绕牵丝处因运笔过快而显浮滑,结字也常有草法不到或安排失當之处,如“池”“行”等字。作品后部频频出现被书者刻意拉长的笔画,如“谢”“常”“寻”“宁”等字的末笔,不仅未起到应有的抒情作用,反而显得拖沓,运笔的轻滑则更流露出随心所欲的纵横习气。“不大胜则大败”,这种过于任意的创作状态,使陈淳的书作虽时有神来之笔,毕竟难登大雅之堂。
  再次,追求适意的艺术观使白阳笔下简淡、超逸的画境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而非艺术的升华。关于“淡”,苏轼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言论:“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虽是谈诗,实也是关于一切艺术的精辟论述。这种老、熟之后对平淡的回归,包含了艺术家人生历练、艺术技巧、思想境界的全面成长,是其经历种种痛苦之后的精神升华。因而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睿智,耐人咀嚼,其实质是绚烂夺目、发人深省的。而陈道复笔下简淡、超逸的画境,毋宁说只是画家适意心境的自然流淌,它是轻快的,未经痛苦的,令观者一见而生愉悦的心情。文徵明观其花卉卷,说:“所谓略约点染而意态自足,诚可爱也”,这“可爱”两字,生动道出了白阳画境人见人爱的通俗性。徐渭跋陈白阳卷,称:“盖余尝见闽楚壮士裘马剑戟,则凛然若罴,及解而當绣刺之绷,亦颓然若女妇,可近也。此非道复之书与染耶?”这“可近”二字,亦是对白阳画境真实之写照。
  综上所述,陈白阳的作品固然充满了文人的清逸之气,但因其适意,因其轻松,故轻浅,不耐回味,缺少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灵的艺术魅力。由此来看,白阳位居青藤之后,实不屈也。
其他文献
在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元《七君子图》卷中,元代画竹名家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等五人六段墨竹图,以清新雅逸的君子风度以及各自不同的风姿,令人读来心襟荡漾、遐想无尽。展观此卷的组合形式,使我不禁想到了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徐禹功《雪中梅竹图》卷,那个卷子在清官收藏时,经乾隆皇帝于卷首题签为:“宋元梅花合卷,古香斋御玩,无上神品。”卷中集汇的南宋徐禹功的《雪中梅竹图》、元代画家昊瓘《梅竹图》以及吴镇
期刊
本刊讯2014年4月13日,晓风澄怀——董晓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成功举办,共展出了董晓的真、草、篆、隶作品160余幅。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章剑华,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龙翔,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江苏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副主任王慧芬,《书法》杂志执行主编朱培尔,无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姚建华,无锡市委宣传副部长杨福良,无锡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基平,著名书法家尉天池、
期刊
尚辉  艺术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美协理事,《美术》杂志编审、挠行主编,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艺术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版画《诞辰的音符》荣获建军
期刊
马锋辉 1963生,浙江浦江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先后攻读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曾任吴弗之纪念馆馆长,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现任浙江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作品入展笔意墨韵·国际水墨画邀请展
期刊
任乘鋈 生于四川南充,1997年肄业于南充师范学院经济管理系,2003-2005年结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助教班,师从何家英先生。现为职业画家,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美术》《中国画家》《工笔人物》《2010年当代艺术文献》《中国画》《美术报》等专业专业刊物。2000年作品《哈达》入选“西部大开发全国美术作品展”,2005年作品《藕花深处》入选“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2007年作品《春
期刊
王伯勋 1975年生于山东省鄄城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少文等教授,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任教于郑州纺织工学院艺术设计系艺术基础教研室,200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师从胡明哲教授,获得硕士学位,200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师从袁运生教授,攻读(实践类)博士学位。1998年《山村》获“中央美术学院年度展”二等奖并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
期刊
陈建,别署傅东,号承一,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书法教研室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教育书协理事、济宁市青年书协副主席、济宁市书协主席团委员、曲阜市书协副主席。作品曾参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第四、五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二届册页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大展,一、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书法导报》首届当代书法家评展并
期刊
卢忻1944年生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前馆长、潘天寿基金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评估委员、中国美协会员。曾参与主持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多次,独立承担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多项,主攻近现代美术研究和美术馆学研究和潘天寿研究。有《潘天寿传记》《中国美术馆学概论》等专著10余部,主编30余部,论文近百篇。  20世纪中国画坛诗书画可称“三绝”的大家,浙江为数不少,
期刊
王超尘 生于1925年,湖南津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协会会员、湖南省书协顾问、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深圳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顾问。出版有《王超尘隶书》(台湾发行)、《王超尘书法选集》《王超尘隶书岳阳楼记》《王超尘隶书桃花源记》《王超尘隶书醉翁亭记》。  20世纪后20年的书法创作,人们总是在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争论中来定位与找寻,也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着选择。但就传统与
期刊
程大利 1945年生,江苏徐州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程大利工作室导师,荣宝斋画院程大利工作室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1989年获中日水墨画交流展一等奖;1992年赴马来西亚艺术学院讲学并举办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