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仑克语在非裔帕仑克人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作用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安娜·帕波拉·彼瑞兹·特杰德(Juana Pabla Perez Tejedor)是帕仑克(Palenquera)人,获民族语言学硕士学位。她研究帕仑克语言(the Palenquero language)和文化,是哥伦比亚阿特兰提科大学(the Universdad del Atlantico)人文学院的研究员,并同时在该大学授课。
  
  正如当今帕仑克人自己的说法,他们是美洲一个很小的非洲裔群体。该族群位于哥伦比亚加勒比海地区的玻利瓦尔行政区,距印第安的喀他赫纳城(Cartagena de Indias)约50公里。
  
  圣·巴西利奥的帕仑克文化空间
  
  “圣·巴西利奥的帕仑克文化空间”(the culturalspace of san Basilio de Palenque)实际上是一系列文化实践活动,被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独特内容包括葬礼仪式、夸格罗(kuagro)——一种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帕仑克音乐和帕仑克语。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观察、训练和口头交流等方式,由老年人向年轻人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相传。
  通过口述,帕仑克的老年人和成年人将其宝贵的祖传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兄妹、孩子、同辈人、甥侄/女、堂兄妹、夸格罗朋友,及其他被挑选出的、愿以敬畏和负责的方式使用它的人。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靠对话交流和对老人们经验阅历叙述的密切关注,同时要结合观察和实践,将所得知识加以运用。换言之,当孩子们和年轻人珍视集体知识时,他们会观察和实际体验由老年人和成年人所进行的活动,而年长者会通过对话向年轻人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帕仑克语(lenguari Palengel)和科特雅奴(kateyan)两种语言便会得到使用。
  在南美许多地方,受奴役的非洲人被强迫使用西班牙语,并被剥夺教他们后代学习母语的权力。圣·巴西利奥的帕仑克就是这种情况,帕仑克人使用带有各自方言的西班牙语,像较有名的科特雅奴。它所具有的语音声韵学、语形学及词汇等方面的特征使其成为不同于哥伦比亚加勒比海其他地区所使用的西班牙语。比如,从语音声韵学的角度看,科特雅奴的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语调和帕仑克语的音乐感,像帕仑克人熟知的latona,该词已融入西班牙语,由圣·巴西利的奥帕仑克先人及其后裔使用,通过这个词人们可以辨识出他们,并能把他们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其他说西班牙语的人区分开来。
  同时,帕仑克语是帕仑克文化中真正的祖传语言,是其知识传承的传统载体。帕仑克语的语言结构特征在于保存了某些非洲语言尤其是班图语系(theBantu language group)的元素,大致情况如下:
  前鼻音停顿的存在:例如在mberamboka“唇边”、ngongoroko“情侣”、ndolombarika“胃痛”等等中的mb,nd,ng。
  将代表名词复数的ma置于名词前边,比如moetule“同学们”、mokumbilesa mi“我的朋友们”等。ma的这种语法形式在包括刚果人在内的班图语系中也能找到。
  帕仑克语词汇中包含源自非洲的一些语汇,如ngombe“牛”、ane主格或者宾格的“他们”、bitibiti“玉米粥”、bularia“年轻的女巫”、majana“伙伴们”等等。
  帕仑克语中也包含相当一些虽源自西班牙语,但却经过了改变的词汇,举例如下:
  读音被改变以适应帕仑克语的发音结构,比如,ngolo,“gordo”(肥胖);ndulo,“duro”(坚硬)。
  词义被改变,如源自西班牙语的karpintera,本义是“木匠”(现在却表示“骗子”);diana,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瞪眼,现在则意为痛击某人。
  词义的缩约变化,比如,mujesita西班牙语的本义是指小巧的女人,现在则指“非帕仑克女人”。尽管帕仑克人使用的这种语言在存续过程中其优越性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因素的蚕食,但现在他们已将这一民族语言视为文化实力的象征,并在年轻人中使用和传授。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帕仑克人在有外人的场合下禁止其孩子使用帕仑克语——不是怕别人学会这种语言,而是怕自己的孩子受到蔑视帕仑克文化财富的族群外人的嘲笑。这一禁令影响到语言的活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代际之间的裂隙不断加宽,许多本来可以使用本族语言的机会不得不用西班牙语来替代,渐渐地,帕仑克语就变成了一部分帕仑克人——包括年长者和一些年轻人的语言,这部分人持续地用自己的母语交流经验和感受。幸运的是,那个年代,没有谁可以限制孩子们学说帕仑克语,而在家庭和社区,年长者与成年人之间用帕仑克语进行的交流与互动一直存在着。
  帕仑克语的特征之一是它在帕仑克人内心深处的角色;它的使用者将其视为他们遗产中最珍贵的元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我们帕仑克人不能失去我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这种方言”,路易斯·萨奥嘎都(Luis salgado)说。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帕仑克语在遭受严重威胁时仍能保存下来的原因,尽管它的使用被局限于私密空间而显得“悄无声息”。今天,虽然某些帕仑克人不说他们的民族语言,但仍能听瞳,这使得帕仑克语得以渗透到帕仑克文化的各个方面。夸格罗:帕仑克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构成形态
  在圣·巴西利奥的帕仑克文化中,夸格罗是帕仑克人族群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其特征是居住在邻近地区的同性别的同龄人(kuagriya)聚合在一起,并在聚会中根据其成员的年龄情况分享与寻求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的支持。
  夸格罗组织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男孩和女孩们只与他们(她们)的同性朋友玩,在这个阶段,他们(她们)了解学习帕仑克人所固有的价值观与行为习惯,增进同伴问的连结与相互合作,而这些将在青春期和成年之后将会得到加强。
  当一个人还很小的时候,就被按照夸格罗成员给取一个名字,并从此开始参加与节日有关的社会活动。这个阶段也标志着各种不同的同性同龄人之间联系的出现,以及一个人开始接受其首领(kankamaian)的及其他成员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盟也会更加巩固。
  到青春期时,夸格罗成员会产生对群体必要价值观的认同,比如体谅,这一点可以体现在夸格罗成员当面临诸如疾病和死亡等困难时所表现出的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支持。
  到成年后,成员之间将在培养孩子、组织和参与节庆活动,以及为死者守灵等各个方面相互合作。正如帕仑克口头文学ndamanoripil6n所强调的,帕仑克人在喜庆与悲伤的各种场合都应该互助。
  
  丧葬仪式
  
  从生到死的转变对帕仑克族群成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在这个过程的每个阶段,比如死去、守 灵、一年以后的传统的悼念活动,都需要友谊与互助的表现。
  当一个病人行将去世时,其朋友、同性同龄的夸格罗同伴和家庭成员等聚集在一起与死者永别,向先前已经死去并生活在灵魂(masanima)世界的人传送信息——死者也将进入这个世界。在帕仑克信仰中,一个垂危之人的死亡会被诸如卡加姆巴(kajamba)鸟的鸣叫等所预示,或者如果病人将自己的脸永久地面向墙壁,说明他正在与已经死去的祖先的灵魂对话并接受他们提供的食物,以至于拒绝活着的朋友和家人提供的药物和食物。此时,大家就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并开始为守灵等丧葬活动作准备。
  死者的家人和朋友参加将死者的灵魂护送到另一个世界的守灵。这时要念祷词并追忆死者活着时的一些事件。接着,将举行鲁姆巴卢(Lumbalfi)仪式,并搭建祭坛。守灵活动是圣·巴西利奥帕仑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集中展现,包括同性同龄夸格罗伙伴的聚集,演奏帕仑克葬礼音乐,举行丧葬仪式等。
  在鲁姆巴卢仪式中,哀悼者以恸哭(leko)表示自己的悲痛,同时在波赤彻鼓或阿勒格热鼓(thepechiche or alegre drum)的伴奏下唱歌,并辅以挥动胳膊或者将手放在头上的身体动作,以表达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
  鲁姆巴卢仪式上的挽歌内容是关于失去朋友或者家人的悲伤,在唱的时候,一个引唱的女声被辅以其他女生和鼓声的伴奏,有的用帕仑克语来唱,即便是族群中的老人也不能完全明白那些可能是源自古老的非洲语言的内容,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这些内容可能被遗忘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其朋友和亲属们会集中一天,回顾死者的所作所为与业绩,并进行各种与丧葬仪式有关的活动(在西班牙语中,这个仪式被称为‘Cabo del afio’)。同时,哀悼者会再次搭起祭坛,将死者的一件衣服放在桌子或者床上(用这件衣服来代表死者本人),进行鲁姆巴卢仪式和祷告。最后,到凌晨4点钟时,他们会将祭坛连同所有与活动相关的神灵树立起来。但现在这个最后的细节已经被终止,因为帕仑克人开始认为这是对死者的攻击。
  
  帕仑克人的音乐与舞蹈
  
  音乐与舞蹈是帕仑克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并且几乎与他们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关系。具体地说,音乐与舞蹈已经渗透到帕仑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年龄性别。几个世纪以来,帕仑克人总是通过旋律以歌曲来表达他们的欢乐、希望、哀伤、失望等,如歌曲the Bullerengue Sentao,the Son Palenquero,the Chalusonga,the Champeta非常流行。
  布勒润格(bullerengue)是一种具有非洲特点的哥伦比亚文化的代表性旋律。它由一个女性领唱,并被回以齐唱——通常也是女性的,其旋律先被安纳勒格热(the analegre drum)鼓敲出,然后跟以高高低低的阿拉马多鼓(the alamador drum)声。
  桑帕仑克(Son Palenquero)与非洲裔古巴人的旋律如Changiif、Neng6n有关,是一种被20世纪初工作在糖厂并与共同工作的帕仑克人有所接触的古巴人带到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的古巴的旋律,今天则成为帕仑克的代表性旋律之一,其内容大涉及社会问题、爱情及歧视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帕仑克的年轻人开始从喀他赫纳(caigagena)和巴兰基利亚(Barranquilla)等城市的大型演唱会的声响设备(‘pick ups’)中接触源自非洲的锁克丝(Soukous)和姆巴干嘎(Mbaganga)等音乐旋律,并被它们吸引,因此他们用(alegre)鼓,瓜查拉卡(guacharaca),科雷符丝(clavesTM)和低音鼓等手边的乐器演奏它们,并和查鲁帕(Chalupa)混合起来,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旋律——查鲁桑嘎(Chalusonga)。这一新的尝试为以吉他、电贝司、鼓和萨克斯管等现代乐器演奏的Champeta Criolla的发展与流行奠定了基础。今天,后者已经成为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非洲裔人们的音乐象征。
  
  圣·巴西利奥帕仑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过去几十年中,帕仑克人已经确定了若干种危害帕仑克文化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的因素,尤其是那些消弱其文化价值使得年轻人不再传承的原因。相应地,保护帕仑克文化的主要策略就是要使得全体帕仑克人(包括儿童、年轻人、成年人)意识到他们作为本文化实践和知识的载体,自身便是原真文化的成员,并鼓励他们从儿童和青年时期就要认识并尊重自己的文化实践。一下几点尤其需要强调:
  继续指导和鼓励帕仑克文化的代表者与儿童、年轻人及成年人之间展开对话。
  在帕仑克的教育系统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包括文化实践,比如教授源自非洲的历史、仪式以及帕仑克语等。此外,鼓励学生在成年人的陪同下通过对话、观察和实践研究和讨论他们的文化实践活动,并对帕仑克文化进行语言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献书目研究。
  举行包括鼓节、有当地人和哥伦比亚其他地区的不同团体参加的表演帕仑克文化或者文化遗产的文化节庆活动。
  尽管已经为保存和强化这种文化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一些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仍然使得帕仑克的妇女离开家庭,还有军事行动也妨碍帕仑克文化遗产的传承。由于帕仑克人面临着经济方面的困难,一些帕仑克的妇女不得不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远行到不同的城市里去出卖自己的食品。这已经极大地妨碍了社会内部的教育系统,妨碍了孩子们学习自己文化的价值和实践,如今年轻一代开始面对帕仑克文化遗产能否传承的挑战并积极迎战,一些年轻人正在研究、学习、实践他们的文化遗产并向帕仑克的儿童进行传授。
  今天,帕仑克人正在鼓励复兴和广泛地使用他们的帕仑克语。然而,为了加强这一趋势,防止逆转,下列措施是必要的和急迫的:
  组织帕仑克语使用者的培训班,让他们明白从孩子和年轻时就使用这种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让他们懂得这种语言是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整个帕仑克社会以自愿方式组织开设当地的帕仑克语和文化课程,并提倡使用基于口头交流、观察和实践的、与当地社群一致的教学方法。
  编写帕仑克语的读写文本大纲,内容包括其口头传说、生活历史、诗歌等,这会使语言的学习更有乐趣,使读者更易于接受和快乐。
  以文本和录音两种方式整理并编辑社会内不同音乐团体的帕仑克语歌曲大全,这些也可以作为学习语言的教材。
  在帕仑克社区中实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以制定和实施一项与帕仑克的社会与语言形势相适应的语言计划。
  提高帕仑克语在圣·巴西利奥和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的认知度:
  强化社群的广播,开设一个帕仑克语的广播节目,增加电视中帕仑克语的节目量,努力建设一个帕仑克语的当地电视频道。
  开设一个帕仑克语的网页,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增强人们欣赏和传播帕仑克语言和文化的机会。
  创办一个帕仑克语的杂志,在当地和地区层面强化和传播着着中语言。
  可以说,目前在圣·巴西利奥的帕仑克复兴帕仑克语,以及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该族群的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发展态势比较乐观。即使如此,仍需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使用帕仑克语言。
  (赫俊红 曹兵武 译)
其他文献
最近,某大型古装电视剧正在热播,其服装、道具、台词,也引起了小伙伴们欢乐的讨(tu)论(cao)……  其中有一幕是这样的↓↓霸道皇帝轻蹙眉头,邪魅狂狷地吩咐——  投壶!这是什么活动?接着镜头给出了答案↓↓  感谢@宅宋喵 的精彩截图><  大汉皇帝玩起投壶游戏,帅气动作引发一片欢呼!  但是,图中的这个“壶”,真的是投壶用的吗……当粉丝们沉浸在偶像的颜值中时,有一群小伙伴卻被这“壶”所深深吸引
期刊
历史学家兼艺术批评家阿德里亚诺·米克辛格(AdrianoMixinge J是安哥拉共和国驻法大使馆的文化顾问,一他创作了小说《坦达》(Tanda)、文集《安哥拉制造:当代艺术、艺术家和争鸣》(Made in Angola:contempo-rary art artists and debates),箕论文《安哥拉的庸俗艺术与政治操作》f‘Kitsch and political manipulat
期刊
“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阖家赏月的节日。月有太多的别称:太阴、素娥、玉盘、玉轮、玉钩、玉羊、玉蟾、冰轮、冰镜、月府、月宫、月精、玉兔、蟾宫、蝉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蟾蜍、玉兔和嫦娥。  蟾蜍在上古先民心中,是吉祥神圣的灵兽。由于蟾蜍有冬眠的习性,深秋以后,它们就钻入水底的泥里,不食不动,如死亡一般,次年2~3月间复苏,又到静水中产下大量的卵。上古先民对蟾蜍这种“死而复苏
期刊
本文原刊于1893年第72期《大西洋月刊》。本文作者爱德華·莫斯(Edward S. Morse)在担任马萨诸塞州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馆长时撰写了以下文章。  爱德华·莫斯(1838—1925)  ……如果说公共图书馆主要为教育目的而创办,那么公立博物馆当然也应该属于同一类型。我们在博物馆中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件物品传达的信息远远超过很多页的文字描述,一段简单的文字说明外加一件实实在在的物品常
期刊
编者的话:  语言并不总被看作是一种必须加以保存和守护的丰厚遗产。长期以来,各国从宗教或社会的角度出台政策规范本国范围内的语言使用。在国际间,出于文化权利上的考虑,继而是文化身份上的认同,最后出现了活遗产或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使得语言被排除在文化遗产的概念之外。如今,人们正在设想创造一种新型的博物馆。  目前,语言被认为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它对维护文化多样性以及发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至关重
期刊
来自科特迪瓦的塔内尔拉’博尼(TanelIa BonI)是一位哲学家,担任全球化调研组织(GERM)科学委员会委员她出版文学作品,同时自己也写诗和小说,曾为多家期刊撰稿,这些刊物包括法国文化部主办的《南方文化》(Culture Sud)和哲学与人文科学国际委员会主办的《第欧根尼》(Diogene)。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ere)关于“感性分享(sharingthe sen
期刊
昨天,@High级人在英国 与大家分享了她的英国巴斯Holburne博物馆之行(错过的朋友可在本微信号发送“巴斯”即可阅读《博物馆游记|大开眼界:当代暗黑系Fairy虐袭老牌博物馆》)。今天,她将继续以海量美图,向大家呈现正在Holburne博物馆展出的展览“不速之客”(Unwelcome Visitors)中的奇妙瞬间。  啊哦,介是什么?!  讲解员不忍让观众迷惑,开口道出了原委。原来这就是身
期刊
《国际博物馆》今年喜迎六十周年华诞——文化遗产专家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之间六十年的会面;记忆、今日与未来之间六十年的对话;还有最重要的是,六十年来向他种文化敞开的胸怀。本刊2008年第1期致力于介绍中国近二十年创立的多家博物馆,因而这一期杂志也成为有关现代性与传统的杰出象征,它代表了多样性,并更新了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不论其为有形还是无形——的观念与理解,以及如何对文化遗产加以守护和保存。它同时也象
期刊
莫罗·罗西(Mauro Rosi)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是一名图书政策专家(隶属于文化部的文化表现与创意产业司),负责管理UNESCO关于语言和多语模式的跨部门平台。    背景    2007年5月16日,联合国大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同时让UNESCO担任各种纪念活动的领导机构。为什么选择UNESCO呢?因为语言在该机构的《组织法》和各项计划(无论是过去还是当前)
期刊
收藏是留住历史记忆的第一道堤坝。收藏的理念、行为模式,不仅会影响博物馆藏品的性质,也会影响未来人类对历史的认知。 《国际博物馆》第235期(全球中文版2007年第2辑)的主题是“21世纪收藏的风险”,在我看来——至少从当前中国博物馆发展势态观察,其中的文章其实和这个主题的关系是十分隐晦甚至是十分片面的。除了中国部分之外,该期文章分为“收藏的他者性和哲学”和“对‘普遍性’的再思考”两大板块。其中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