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生,数学学习,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小组合作交流互动式学习
合作交流式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际互动。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心聚焦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条件。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充分合作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指导,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参考、建议、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为:将学生按照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等差异进行交错搭配,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全面和最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却是最优秀的,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常见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有“四角对话”、“思维交流对话”、“小组拼图”、“三步会谈”等,其中的“小组拼图”学习活动模式最能够体现合作交流学习的特点。例如,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及《玩24点游戏》等内容时,就可采用上述学习方法。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合作交流,又有竟争意识,既挖掘出了个人的潜力,又体现出了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有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的,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武器、景物、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几何图案,也有拼成汉字、数字……真是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而24点游戏既体现了快速口算的反应能力,又培养了不同组合的发散思维,答案的多元甚至无解,解决策略的最优化等又体现了问题的开放性,达到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自我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自我探究性学习表现在,教师只是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的大胆猜想以及方式都给予积极的鼓励,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方案搜集起来提供给大家分析、质疑、论证,建立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的学习表现为一种作为活动的数学实践。它是获得数学知识的特殊方法,数学实践包括利用具体对象(数,量及其图形)的心理实践活动,利用适当的辅助工具,以及对具体过程的认识。如,我们在引进三角形内角和以前,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情境。“画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并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了能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确定内角的大小。如果你们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大小,我马上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大小。想一想,我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尝试几个三角形后,学生首先应该提出这样的假设: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若知道其中两个内角的大小,就能推断出第三个角的大小,这里一定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则。本例中的实验检验活动包括画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测量内角,完成一张统计表等。借助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可以尝试得出三角形内角之和的结论。经过一定探究、实验,学生应该能够得出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而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反复把玩和拆拼,真正将图形留在脑海深处,加深了对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学生通过制作几何模型,了解切面的各种变化,构思出各种奇异的构图;在校园绿化规划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创造出许多教师都无法想象的设计。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互相启迪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数学活动型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实际活动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学习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这种活动包括调查、游戏、测量、实验等多种群体或个体活动。如用卡片游戏寻找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学生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4.分层次实行个性化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数学学习兴趣高低、对不同知识接受和认知的强弱,将学生按A、B、C分层进行教学和自主学习。学生的这种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生的能力或认知水平发生变化的时候,就给以他们对应的层次调整,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在A层的学生主要尝试“先学后教,精讲拓展”的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B层中,主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得到协调发展;在C层中,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数学实际,了解数学的价值,知道数学问题的常规知识及方法,并适当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以使得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体验。个性化自主学习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学生,数学学习,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善数学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小组合作交流互动式学习
合作交流式学习强调信息互动、人际互动。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心聚焦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条件。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充分合作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指导,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参考、建议、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为:将学生按照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操作能力等差异进行交错搭配,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全面和最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却是最优秀的,这样不但化解了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难度,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益。常见的合作交流学习模式有“四角对话”、“思维交流对话”、“小组拼图”、“三步会谈”等,其中的“小组拼图”学习活动模式最能够体现合作交流学习的特点。例如,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及《玩24点游戏》等内容时,就可采用上述学习方法。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合作交流,又有竟争意识,既挖掘出了个人的潜力,又体现出了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有拼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的,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武器、景物、学习用具、生活用品等几何图案,也有拼成汉字、数字……真是惟妙惟肖,妙趣横生。而24点游戏既体现了快速口算的反应能力,又培养了不同组合的发散思维,答案的多元甚至无解,解决策略的最优化等又体现了问题的开放性,达到了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2.自我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自我探究性学习表现在,教师只是给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工具等都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教师对于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的大胆猜想以及方式都给予积极的鼓励,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的各种方案搜集起来提供给大家分析、质疑、论证,建立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的学习表现为一种作为活动的数学实践。它是获得数学知识的特殊方法,数学实践包括利用具体对象(数,量及其图形)的心理实践活动,利用适当的辅助工具,以及对具体过程的认识。如,我们在引进三角形内角和以前,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情境。“画出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并找出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了能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确定内角的大小。如果你们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大小,我马上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大小。想一想,我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尝试几个三角形后,学生首先应该提出这样的假设: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若知道其中两个内角的大小,就能推断出第三个角的大小,这里一定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则。本例中的实验检验活动包括画各种不同的三角形,测量内角,完成一张统计表等。借助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可以尝试得出三角形内角之和的结论。经过一定探究、实验,学生应该能够得出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而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反复把玩和拆拼,真正将图形留在脑海深处,加深了对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认识,学生通过制作几何模型,了解切面的各种变化,构思出各种奇异的构图;在校园绿化规划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创造出许多教师都无法想象的设计。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互相启迪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创新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数学活动型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实际活动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学习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这种活动包括调查、游戏、测量、实验等多种群体或个体活动。如用卡片游戏寻找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学生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4.分层次实行个性化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数学学习兴趣高低、对不同知识接受和认知的强弱,将学生按A、B、C分层进行教学和自主学习。学生的这种分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生的能力或认知水平发生变化的时候,就给以他们对应的层次调整,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在A层的学生主要尝试“先学后教,精讲拓展”的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B层中,主要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都得到协调发展;在C层中,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身边的数学实际,了解数学的价值,知道数学问题的常规知识及方法,并适当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以使得学生有一个成功的体验。个性化自主学习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