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话题——让学生与文本精神相遇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dan718121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即谈话的主题。什么是阅读话题?从阅读角度看,是指围绕话题阅读,并在阅读中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形式是与文本对话。有了话题,才能够对话,没有话题,对话则显得漫无目的;从学生角度看,阅读话题是调动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抓手。需要指出的是,话题不等同于问题,它不是教师简单的追问、习惯性的碎问。话题的作用在于引发学生对话前研读、分析、思考,对话时自由充分表达见解,表达不是只言片语,而是包含着理解、说明、感受等的一段话。
  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因为知识积累、生活积淀、阅读经验等客观因素,使得他们与文本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阅读话题,是对接文本与学生的阶梯,顺着这个梯子,学生就能渐渐地走近文本,理解文本。因此,阅读话题的质量影响对话的质量,同样也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缘起:阅读教学现状的呼唤
  (一)“问题化”教学反思
  一位教师在执教《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并以此展开教学。
  (1)肖邦为什么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2)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是怎样送别肖邦的?
  (3)肖邦在法国是怎样工作的?
  (4)肖邦为什么39岁就去世了?
  (5)从肖邦的所做所言,可以看出肖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若干个小问题,是依据文本叙述的主要事情设计的,是由教学内容分解而成的。课堂上,教师按照几个问题的先后顺序逐个提问,学生按部就班地阅读文本,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教师预设的答案中。这样的教学流程,是依靠一个个问题串起来的。在以“问题”串起来的教学中,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语权都受到严格的限制,他们呆板地寻找答案、猜测答案,并机械地表述机械的答案,无缘静思默想,无缘潜心会文,无缘切身体验,无缘自由表达。这样的教学形式僵化、视野狭窄,会屏蔽学生的思维灵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空幻化”教学反思
  在各种听课中,时常见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无论什么内容,不管什么文体,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提问:“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写出了××吗?”“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当然,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是可以问的,但如果不顾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而千篇一律地问,就不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差异,也不能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学生学习角度看,这种“空幻化”的话题,不能真正引领学生浸入文本,与文本“零距离”对话,学生的赏析与理解往往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这种固定式、程式化的提问丧失兴趣,虚以应付。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花里胡哨多,语言训练少;一问一答多,书声琅琅少。
  二、方式:生本精神相遇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特点,精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积极思考的、深度适当的、有思考价值的话题,使学生在与文本的精神相遇中入情、明意、晓理。
  (一)在题眼处设话题
  有的文本题目概括了主要内容,有的文本题目揭示了文章中心。教学伊始,教师如果能够以文本题目为抓手,围绕题眼设置具有一定牵引力的话题,就能够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文本,使他们产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表达见解的兴趣。一位教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紧扣题眼“盗火”铺设了两个这样的话题:“古代人类如果没有火,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盗’是偷的意思,是一个贬义词,作者是以怎样的情感来写的?”第一个话题链接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的学生说:“没有火我们就不会有许多美味的食物,人们只好吃生食,许多人会生病。”有的学生说:“没有火,人们晚上什么也看不见,而且很冷,特别是冬天,日子更难熬了。”有的学生说:“没有火就没法打造工具,就没法驱赶野兽。”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火”之于人类、之于生活的重要作用,该话题为学生走进文本打下了情感基调。第二个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他们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积极性,并能够在自主研读中理解、体味、探究。
  (二)在矛盾处设话题
  许多文章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突出人物、事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情感的。由于认识能力、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理解有困难或容易出偏差。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表达中的矛盾处设话题,引发探究、感悟、理解。《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样写道:“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第一句话说柳树“平常”,第二句话说柳树“神奇”,在这里的矛盾处设置“同一株柳树,作者为什么说它极其普通极其平常,又说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就为学生探究文本创造了条件,使其产生与文本对话、一探究竟的欲望,并在自主探究中感悟到隐含在“平常”与“神奇”这两个词语中的独特而又丰富的信息,与作者产生共鸣:“说她‘平常’是因为这是一株在平原上随处可见的柳树,柳树并不稀奇。‘神奇’则体现在高原环境恶劣,寸草不生,而这株柳靠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活了下来。这里的‘平常’与‘神奇’并不矛盾,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这样表达,正是突出了这株柳的精神。”
  (三)在“不言”处设话题
  “文有不言者”,文章除了有文字直接表达外,还有耐人寻味的“不言”传情达意。文本中的“不言”处能够引发想象,建立起读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教学中,在文本的“不言”处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对“不言”处合理地进行填补,能够开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思维,深层次感悟文本。在《会走路的树》一文中,小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但“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她向这棵树告别,飞往远方……”好朋友要分手了,他们告别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但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教学时,我创设了这样的话题:“这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呢?”围绕话题,有的学生扮演小鸟:“好朋友,我们要分别了,我真舍不得你走啊,我一定会记得我们在一起玩耍、看风景时的美好时光的。”“你一定还会认识许多的新朋友,但一定不要忘记我这个老朋友呀,要记得回来看我哟。”有的学生扮演这棵树:“可爱的小鸟,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我会想你的。”“好朋友,等我回来时我们再在一起玩,好吗?”这样的话题,唤醒了学生与亲人、朋友告别的生活经验,他们在角色的转换中,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真切地体会到了小鸟与“会走路的树”之间的深厚友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四)在重点处设话题
  每一篇文章为了突出主旨,都有叙述上的重点处。重点处或是一段、一句话,或是一个词、一个标点。抓住文本的重点处设置话题,重锤敲打,对于理解文本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在《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感知谈迁的厄运,最能够反衬出谈迁不屈不挠的精神,最能体现他的信念坚定,深入理解“厄运”对人物的打击之深,能为体悟人物信念之坚做铺垫。因此,“厄运”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词。教学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的人遇到挫折,他们是怎样面对挫折的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学生不仅谈到了身边人的事例,还例举了历史上的人物。在畅谈中,部分学生还说出了自己对所谈人物的评价:有的人在困难中一蹶不振,碌碌而终;有的人勇敢面对,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在这样的话题交流中,学生不仅体悟到了“面对挫折如果放弃,结果只能是失败;而如果付出更多的勇气与努力,则有希望获得成功”的道理,并且,勇敢面对挫折,不轻言放弃的生活态度,已经在学生的心里悄悄地扎下了根。同时,为接下来深入体悟谈迁面对厄运、面对致命的打击却不放弃,有常人难以想象、无法企及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五)在插图处设话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都有体现人物、情节、景物、情景等的插图,插图形象、直观、生动。作为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插图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学中,理应充分挖掘它的可利用因素,有效地利用插图创设合理话题,使学生在与插图对话中加深对文本的体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的插图内涵丰富,图中谈迁着补丁衣服,手拿毛笔沉思状,背景有高山、青松、流水。教学时,笔者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插图后,创设了这样的话题:“图画以高山、青松、流水作为背景,你们知道画家的用意吗?”学生围绕话题讨论、分析后,有的说:“青松坚韧不拔,流水勇往直前,这正体现了谈迁的精神。”有的说:“高山代表永恒,谈迁编写的《国榷》是人类的财富,是永恒的,谈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乐观面对挫折的精神也是永恒的。”有的说:“谈迁的形象就像高山一样高大,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这个话题的创设,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将高山、青松、流水的精神与谈迁编写《国榷》的精神和他的人生态度类比。画龙点睛的话题,对于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在延伸处设话题
  教学中立足文本内容,突破“文本”限制,创设有效合理的“延伸”话题,有助于深化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如教学《金子》一课时,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这一文本主旨的把握,在课文学完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话题:“五年之后,当初的淘金者听说彼得发财了,他们又来到萨文河畔,这次他们能淘到金子吗?”学生在回顾课文并讨论后,有的认为:五年以后,当初的淘金者再来到萨文河畔,这次他们能淘到金子,因为他们从彼得身上得到了启示,他们也会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财富;有的学生认为:当初的淘金者来到之后,发现这里还是不能淘到他们想要能快速致富的金子,也不想付出几年的辛勤劳动获得真金,所以他们又是空手而回。“五年以后能否淘到金子”这一开放的话题契合学生乐于想象的心理,调动了他们探究的情绪,探究的气氛异常浓郁,学生的发言跃动着鲜明的多维性与生成性。“是否能淘到金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生个性张扬的对话中,升华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提高了目标达成的效度。(责任编辑:符 洁)
其他文献
瓮安县组织部门将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在组织工作中落地生根,为瓮安冲出“经济洼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研训工作处是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业务工作的综合协调与指导部门,负责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各研训部门教学研究、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国培计划、学校师范生职前培养
作为全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之一,大龙坚持走工业兴镇、产业立镇、特色强镇的发展之路,着力培育特色、发展特色,让生态、商业、人文成为大龙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载体。
贞丰将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守住青山绿水底色,用好改革开放钥匙,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这颗高原明珠更加璀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世界第二、国内第一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大岳高速洞庭湖大桥,目前正进入紧张的桩基施工阶段,将于2017年竣工洞庭湖大桥是大岳高速(临湘大界至岳阳)的重点控制性工程,位于洞庭湖
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州以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横连部门,纵连乡村,把“道德讲堂”建在基层党员群众家门口,着力构建起覆盖全州茁乡侗寨的“道德讲堂”网络平台。
摘录:“中国崛起”,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崛起、怎样崛起的现实问题。“中国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时,其核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瑞士和德国和科学家宣布,地球和月球是在太阳系形成后约6200万年形成的。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小学科学教学巧借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参与,需要教师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利用预测,让概念显性化;利用画图,使抽象思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