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的倔强与纯真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讼师》演出的后台,老先生手执拐杖,步态矫健地走来,除了身边工作人员的关照,从依然挺拔硬朗的体态和精神头儿上看,你会不信他已年过90岁。拍照时,在舞台上的不同位置再移步到座位席,大部分时间都站立着,40分钟里,蓝天野并没有流露出疲倦之意,处处配合着摄影师的安排。“您累了吧?”结束时记者问,并想扶着他一起走回导演室,“我没关系。”他摆摆手,示意自己状态依旧很好。
  采访中间,一个电视节目请他为读书活动录ID,几句话,蓝天野接过纸条,看了几秒钟,只默念了一遍,就面对镜头,开始了他好听的话剧腔,一点没卡壳,一遍过,职业素养令人叹服。
  大众对于蓝天野的印象,大多源于他经典的荧屏形象——《封神榜》里的姜子牙、《渴望》里王沪生的父亲。其实在这些作品之前,蓝天野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的第一代演员,是第一代《茶馆》里的秦二爷,《北京人》里的曾文清……但是1987年60岁的他退休后,毅然地“戒”了戏剧,这一“戒”就是二十多年。

“鸿门宴”


  2011年的一天,蓝天野正在紧张地准备自己的第三次个人画展时,突然接到了一通来自北京人艺的电话,时任院长張和平要邀请蓝天野、狄辛夫妇和朱旭、宋雪如夫妇一起吃饭。当然不只吃顿饭那么简单,肯定有事要谈,蓝天野心里明白。后来,他笑称这次吃饭为“鸿门宴”。此宴就设在了人艺食堂,酒过三巡进入正题,张和平说:“剧院打算排《家》,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家》,李六乙导演,决心搞出一台北京人艺风格的《家》。”挺好的想法啊!蓝天野想到自己1984年就导过这部戏,以为院长要听听他的意见,顶多让他挂个“艺术顾问”之类的名义。可绝没想到的是后面的话,“请天野和朱旭二老在戏里演个角色?”
  蓝天野听完就愣了。朱旭答应得比较快,那些年,他没少在剧院演戏。但是蓝天野上一次登台还是1992年《茶馆》的最后一次演出,甚至从1963年转为导演后,他演戏就很少了。“上台演戏?再从头塑造一个新的人物?荒疏久矣,再说,已耄耋之年,演得动吗?记忆力已衰退,记得住词儿吗?”人们以为这样的老戏骨,肯定会割舍不下舞台,但是蓝天野当时还真不想演戏,画展正忙得脚朝天呢,而且当初离开舞台就没想再回来。然而,盛情难却,终究他还是加入了《家》,在84岁本命年,挑战了一把反派角色冯乐山。
  这一发就不可收拾。第二年就是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献礼之作《甲子园》应运而生。这次,蓝天野不只是男主角,还担任了艺术总监。郑榕、朱旭、朱琳、吕中、徐秀林等老艺术家和人艺其他几代年轻人也同台演出,完成了一次薪火相传。
  戏瘾似乎被勾上来了,蓝天野觉得“好像我还是属于这个舞台”。于是,当他遇到了编剧万方时,就问她:“你能不能写一个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戏?”至于写什么,怎么写,不干预。后来就有了《冬之旅》,蓝天野一口气读完,特别喜欢。“这是我70年的演戏生涯里最有感受的一部戏,写出了我的生活经历中感受非常深刻的一部分。”
  故事讲述的是陈其骧和老金曾经是最好的朋友,但在“文革”中,陈其骧迫于压力出卖了老金,害得他坐牢、家破人亡。暮年时,多年未谋面的陈其骧找到老金忏悔,希望求得他的谅解。
  舞台只属于蓝天野和李立群两个人,105分钟从头到尾不下场,没有中场休息,两人飚戏,大段大段地念白和对话,激烈的情感起伏,88岁的老先生声音朗朗,可从中感受到岁月沧桑和人生之厚重。
  据说,蓝天野一开始把《冬之旅》的剧本给到了人艺,希望能制作演出,但最后人艺决定不排这个戏,因为担心他身体吃不消。然后一次机缘,本子被交到了导演赖声川的手上。2015年的首轮演出效果震撼,后来蓝天野和剧组走过了多个城市,每一次谢幕,观众都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2017年,《冬之旅》又进行了二轮演出,这一年,蓝天野也过了90岁生日。

它强烈地吸引了我


  时光倒回90年前。那时,蓝天野原叫王润森,1927年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的一个大户人家。刚满月时,全家四代人就迁居到了北平。他小时候常跟着母亲去戏园子听戏,喜欢得很,有时候也跟着模仿,对美的感受力和悟性慢慢地就熏陶了出来,这也是成年后他演戏时寻找人物感觉比较快的一个原因。
  第一次对话剧产生兴趣,是蓝天野在北平三中上高一时,看一群学生们在学校礼堂演曹禺的《北京人》,苏民在戏里演曾霆。“我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们在舞台上化身为另一个人物,年龄、性格各异,演的还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儿,离奇又含蓄的故事,穿着也不一样,它强烈地吸引了我。”当时,他与苏民因同在学校办壁报而相熟,就常凑在一起聊话剧,看话剧。后来,他俩又都考上了北平艺专,虽然蓝天野学画,但却不知不觉走上了戏剧的路——第一年,苏民就拉他去演《日出》,他第一次做了演员。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建院时,蓝天野已拥有五年的专业表演经历。那五年里,他先在祖国剧团里做演员,后又被剧团以“摸清对方底细”为名而派到国民党国防部直属的演剧二队。解放战争愈加激烈时,剧团需要向解放区撤退,这途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半夜有人找他们说,进了解放区,为了不受国统区亲戚朋友牵连,需要马上改名字。没时间想,他随口就说出了“蓝天野”三个字,无任何寓意。可没想到,这名字日后一直陪伴着他到现在。
  作为专业演员,蓝天野常琢磨着怎么找到更好的表演方法。他开始从书中找答案,最感兴趣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我的艺术生活》。后来,在排《夜店》时,蓝天野认识了焦菊隐先生,为他打开了演剧的一片新天地——焦菊隐让演员们去体验生活,去天桥。蓝天野这才发现,除了叫卖和杂耍场子,那儿还有一片不为人知的贫民窟,三教九流,难以想象的龌龊嘈杂。“焦先生对戏剧的创造和探索,从来不甘于平庸,总要做到极致,不容忍任何舞台上的概念化、虚假造作的演剧风气,营造出‘一片生活’。”

体验生活


  到生活中去,后来也成为蓝天野一直秉持的理念。在北京人艺,蓝天野先后饰演了《北京人》里的曾文清、《茶馆》里的秦二爷,《蔡文姬》里的董祀、《王昭君》里的呼韩邪单于等重要角色。虽然如此,但提到早年在剧院的日子,他最爱讲起下乡体验生活的经历。
  “我们这一代当时是标准的青年演员,1952年我25岁。人艺建院第一件事不是排戏,全院分成四个大组下乡下厂,我参加的是琉璃河水泥厂这个组。在那儿最少要干半年。里面有一个烧成车间,烧制水泥时水泥容易结在炉壁上,越结越多就影响生产,必须打掉,如果等高温冷却下来再打,就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只能在高温时进去打。我们要穿石棉服,用棉被泡湿了全身裹上,穿石棉鞋进去,用钢钎打,打一分钟出来再换人,就那一会儿工夫出来棉被都干了。
  下班以后,总有工人来找我们,有时还一起踢足球。我偶尔有事回北京,总是夜里坐火车回水泥厂,凌晨一点左右到,总有几个工人朋友在车站接我,然后找个小饭馆吃夜宵,亲密得很。这就是一个戏剧理念,戏从生活中来。我们大部门都是从学校出来就上台演戏,对生活各方面并不熟悉,于是要有意识地到生活中去。”


  雖然,大家熟悉的是演员蓝天野,但实际上,他还当了二十几年专职导演。1963年,因为身体不好——他因低血压曾多次晕倒在后台,其中一次演《蔡文姬》,到第五幕上台前,又晕了过去,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再适合演戏。加之,他对做导演本来就有兴趣,就申请了转职。作为导演,他先后执导过《贵妇还乡》、《吴王金戈越王剑》、《家》、《秦皇父子》等十几部作品。
  1987年,刚满60岁的蓝天野就主动提出了离休,并决心此后再也不沾戏——不演、不导、不看。其实60岁对于很多戏剧人是渐入佳境之时,拥有了足够多的生活和舞台经验,以及更强的感受力,这时离开未免可惜了。可蓝天野却十分干脆。为什么呢?“想干也干不了,最长时间是隔一年半才能排一个戏,专业处于半荒废状态,没什么意义了。于是不如不做。”
  1992年的《茶馆》告别演出也是蓝天野的舞台告别。从1957年首次开始排练到1992年,蓝天野共演了374场《茶馆》。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于1957年3月29日首次被北京人艺搬上舞台,浓郁的北京风情、深刻的历史感慨与人生况味,经过于是之、蓝天野、郑榕、童超、英若诚、胡宗温、黄宗洛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精彩演绎,成为中国话剧舞台至今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不过最令蓝天野刻骨铭心的还是1992年7月16日的第374场告别演出。“本来这一天《茶馆》的演出是为了庆祝北京人艺的四十华诞,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场告别演出,只不过从那场演出后再也没有能够集合在一起演出。那天晚上的演出是无法形容的,演出结束之时,全场的观众全部起立以十分热烈的掌声等候演员谢幕。于是之先生深深的鞠躬,全场的观众潸然泪下……”
  之后是一场漫长的缺席。告别舞台后,他并没过上悠闲的退休生活,按他自己的话说,反而更忙碌了。一方面,他忙着拍电视剧,《封神榜》、《渴望》、《中国商人》都是他离休后拍的。另一面,他得以与丹青为伴,圆了自己的绘画梦,1996年、1998、2011年曾三次举办个人画展。另外,他还有个收藏奇石的爱好。

不要养生,身体是越琢磨越坏


  如今回归舞台已有7年,老先生热情愈盛。去年他再次做导演,排了一部原创戏——《大讼师》。这几年,蓝天野担任北京人艺的艺委会委员期间,与编剧郭启宏常常碰面。蓝天野觉得郭启宏文化底蕴深厚,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你写一部《曹雪芹》吧,我有生之年,再导一部戏。”曹雪芹是蓝天野特别钟爱的人物,做一部关于曹雪芹的戏是他的夙愿,他也和编剧何冀平这样建议过。而郭启宏写过不少历史题材的话剧,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李白》就是其中之一。但郭启宏一听“曹雪芹”,第一反应是:“太费劲了!得花多少时间,研究多少资料……”
  不过,两人都乐于合作一把。于是就做了《大讼师》,它取材于经典戏曲《四进士》,京剧大师马连良、周信芳都曾演过《四进士》,改编难度不小。蓝天野说,“观众看到这戏认可它是话剧了,我就满足了。”
  这次是蓝天野和青年导演韩清联合导演,但在排练场,蓝天野从不惜力。他常常忘了自己的年纪,“有一天蓝老师给年轻演员做示范应该怎么往后退,然后摔坐在地上,他真的就直接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我们都吓坏了,可他觉得这很正常,他面对舞台是忘我的。”韩清说。
  90岁的身子骨如此硬朗,在被问到养生的秘诀时,蓝天野爽直地告诉记者:“秘诀有,就是不要养生,身体是越琢磨越坏。”
  “今年排完《大讼师》,再演几场《冬之旅》,下半年还有个新《北京人》,我也就该收山了。”这是2017年5月时,蓝天野给自己的计划,“现在,再见到好的演员,好的作家,我就不会再说合作的事了。”
  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谁答应写一部《曹雪芹》,老先生又会动心了。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蓝天野
  Q:您现在导戏与退休之前导贱有什么区别吗?
  A:以前我一个戏一般准备三个月,现在排两个月,实际上提前不了,时间排得很紧,跟别的戏冲突着,一个戏一天倒三班,演员很难都到齐。三个月我觉得也很仓促。
  以前排戏有桌面工作,请专家找资料分析研究剧本,讨论角色,有时候花很长时间,现在不太这样了,但肯定是要体验生活。我排《大讼师》这样的历史题材,就从各个方面入手,比如请专家来讲座,翻阅很多必须读的资料,到博物馆参观,尽量摸清这段历史的社会风俗,参加《大讼师》的人员建了一个微信群,半夜一两点还在讨论当时的社会状况。
  Q:您这一代演员对表演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A:当时人艺的演员来自四面八方,表演的方法五花八门,所以建院以后马上就提出要统一表演方法。当时没有标准来判定好坏,在摸索,但我们学习风气很浓,肯钻研。一开始人艺不排大戏,而是排独幕剧,一个戏几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一场演四個戏凑一台戏,所以北京人艺是“四小戏”起家,很多都是在北京农村、工地、部队里巡回演出。最远的是在延庆,农村有木料搭的大台子,晚上演就点汽灯。老乡吃完晚饭,就家家户户地端着小板凳来了,全村人基本都出来了,离得远的村子也会来人。那时对戏的普及,比现在要好。
  Q:现在北京人艺表演都有自己的风格,统一表演从那时候就定下了基调吗?
  A:当时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然后我们都得在实践里摸索,后来人艺排焦菊隐先生的戏,打开了戏剧的生活理念。1954年苏联派了各方面专家来,戏剧方面也有,对我们影响特别大。原来我们都是看书,看不懂得自己揣摩,刚好我有一个机会就去了苏联专家那儿进修,刚开始没有派我去,过了一阵子再通知我说苏联专家点名要我去考,他可能看过我的戏。我进修了两年,回来没急着演戏,接着就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大家。1957年筹备了一个北京人艺在职演员的表演学习班,学生有的资历比我还强,有些演员通过这个学习有很大突破。
  后来焦菊隐先生提出了“话剧民族化”,这对北京人艺是个很大影响。但他自己也还在探索,第一部戏就是向中国戏曲学习,离我们最近的是京剧。排《虎符》,京剧里的东西,如身段、水袖,不管是否适合,必须在话剧里用上一招,演员觉得“这不是戏曲了吗”,但后来剧院还是支持,按导演要求来做。焦菊隐先生有个理念是矫枉必须过正,因为那时的话剧有点“温”,不够鲜明和强烈,中国戏曲表现得那么鲜明强烈,他就要改变。后来他再排《蔡文姬》,就融合得比较好了,这对北京人艺的影响很大,比如《茶馆》是一个现代戏,是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民族化。这次排《大讼师》还是沿着民族化的路,民族化还要根据不同题材、剧本闯出新的路。我离开20多年,没有接触话剧,外面的专家给北京人艺概括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我觉得这是编出来的。演剧学派,必须有学术派别,学术内容,但这都是填补进去的,因为这些理论和北京人艺的历史和现状不一样,他们不了解北京人艺的摸索过程。
  Q:当下关于演员演技的讨论很多,您觉得一个好演员需要哪些素养?
  A:我觉得不能把演员往学者型的路上领,我希望演员是一个杂家。学者必须静下心来研究,演员这样会被磨灭天真,演员就应该有演员的天性,自己是创造者,以自身为材料,去体现创作成品,画家用笔墨做工具,而演员必须“我”在舞台上,必须有—种纯真。
  Q:您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的?
  A:专家制定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中,有一招叫做“练”,我觉得这又是外行,戏曲舞蹈必须练,演员也得练,但练不是主要的,一个演员需要各方面的积累,生活、文化素养,他必须是一个杂家。我演过《北京人》里的曾文青,他会画画,我也学过画,他会写诗,我也懂一点,他养鸽子,我不会就得学,怎么把鸽子放在手里舒服又好看,他抽大烟,我不会,但我见过抽大烟的人,以及长袍怎么穿、行动坐卧都有讲究。
  演员准备角色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从拿到剧本开始,而是从你下决心做演员的那一天,也许没有那样一个剧本,那样一个人物让你去演,但你的内心应该酝酿。临时想怎么演是不行的,这就是话剧演员创作上的积累。




  资料照片均来自蓝天野自传《烟雨平生蓝天野》。201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自传里。蓝天野回顾了走过的八十多年:一个执著绘画的少年如何阴差阳错地走上戏剧之路,又如何在表演和导演艺术上钻研了一辈子。直至今日仍然难舍舞台。仍然不忘绘画初心。书中以真挚平实的口吻,讲述国难家灾中的坎坷经历。传达艺术创作理念、表演和导演经验。坦陈在艰难和动荡时期的为人准则。
其他文献
董巖磊《偶像练习生》人气选手。近日,董岩磊为原创都市轻喜剧《她很漂亮》演唱自己参与作词的推广曲《Leo》。Tips:花胚力量  董岩磊在《偶像练习生》节目中一鸣惊人,展现了偶像新人不凡的力量。就像梅花的花胚具有区别于普通花卉的生命力,令梅花可以不畏严寒冷,在初春绽放。美素通过创新花胚御龄科技,臻获花胚御龄精萃,将其注入全新抗老系列,带来全面御龄能量。  谈到护肤心得,磊子说作为一个男孩有时候自己可
期刊
1995年8月24日微软公司发布了一款跨时代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全球各地电脑用户纷纷排队抢购,其盛况绝不亚于前几年排队抢购iPhone的情景,即使如今Windows 10已经成为微软发布的最后一个独立Windows版本,但当年的发布情景依然是空前绝后的——也是从那时开始,软件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开始大放异彩,其价值也逐渐被普通老百姓所认知,比尔-盖茨也因此一跃成为世界首富,成就一家像
期刊
学霸不轻松,在缺觉中熬过来的  在杨采钰看来,她并不是别人眼中所谓轻松的学霸,其实是很努力的。“小时候,我是几乎没有周末的,都在上各种培训班,学唱歌学跳舞,也会上文化课的补习班。我的周末比平时要忙,吃饭都是在赶往下一堂课的车上吃的。我没有特别排斥,也没特别喜欢,不觉得累,就是习惯。倒是长大后,有些后悔没有坚持下来一门乐器,小学时学过几年钢琴,没办法,确实坐不住,初中就放弃了。于是,前几年我跑去学大
期刊
名为La Deesse de Shanghai的高级珠宝胸针,一个来自迪奥高级珠宝设计师Victoire de Castellane女士的大胆创意,她将十八世纪的中国典雅风情与四十年代好莱坞的明星风采合而为一,从而呈现出一个精致华丽的上海女人的万种风情  最近这些年来,中国文化在时尚圈以民族风、东方元素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是在时装周的T台上,更是在各大奢侈品牌的珠宝和腕表的设计工艺上越来越明显地体
期刊
回顾2018春夏时装周上,无论是秀场内的T台或是秀场外的潮人街拍中,曾经很好用的亮片元素,以龙卷风之势重新闪耀回了本季舞台。美丽难拒却与生俱来娇贵的亮片,高调回归即火力全开。  亮片的好人缘好似无处不在,不管你是优雅得体的气质型,甜蜜嬌巧的小可爱型,热辣妩媚的party queen,还是狂傲不羁的叛逆女孩,见到它都会免疫力瞬间为零。  这一次,众多奢侈品牌、轻奢品牌和潮牌就首先心甘情愿成为了它的第
期刊
Oeelin这个高级珠宝品牌,擅长将中华传统文化图腾与西方现代美学相结合,配以精湛的珠宝工艺,打造出充满趣味的独特设计。在Qeelin的作品中有很多有关中国文化的影子,Wulu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和传奇故事,更以当代线条形状演绎幸运数字“8”。而仅在中国繁养的熊猫,贵为友谊的化身。这象征着纯真及和平的白金熊猫,四肢灵活身穿黑白色美钻外套,彰显Bo Bo弥足珍贵。Oeelin首次在奢华珠宝设计当中加入
期刊
Patrick Jouin和Saniit Manku联袂为正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WhenElegance Meets Art雅艺之美”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典藏臻品回顾展构想出一个如梦如幻的展示布景。专访Sanjit Manku先生时,他表达了这次布景的设计理念源自中国山水与丛林、园林景观等,通过光与影的变幻,营造出曲径通幽的仙境感。  日前,受邀观展“雅艺之美”,首先进入小
期刊
4月19日,奇特的爱马仕太空船在暮色里穿越时空,悄然降临在上海,以“Fast Forward Men极速前行”为名,爱马仕男性世界艺术总监Veronique Nichanian以2018春夏男装系列为灵感,创造了一次奇妙的时空体验之旅。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全方位了解爱马仕男性系列产品。  在上海中国船舶馆内,嘉宾模特客串T台模特,为Hermes在上海举办的2018春夏系列发布走秀。  在
期刊
紫禁城有四个花园,两个明代,两个清代的,如今我们开放了所有的花园,最后一个开放的是明代的慈宁宫花园。慈宁宫今天变成了雕塑馆。东华门今天变成了古建筑馆。我们还开放了城墙,过去北京城有城墙,很可惜都拆掉了,但是紫禁城城墙是完整的。我们在故宫角楼做了25分钟的VR片子来介绍搭建过程。前年我们打开了东、西路,人们会发现穿过西路,迎面就是18棵大槐树,这些景观使人们感到了紫禁城文化的多样性。  所以人们今天
期刊
惠若琪  1991年生于辽宁大连,前中国女排运动员。司职主攻。2013年,惠若琪担任中国女排的第15任队长。身披12号球衣。主要奖项:2011年世界杯季军、2014年世锦赛亚军、2016年里约冠军;2009、2010瑞士赛最佳一传;2016瑞士赛MVP和最佳主攻;2011俄罗斯总统杯MVP;2012伦敦奥运会最佳发球并列第一;2012亚洲杯最佳发球、最佳一传。2017年创办“惠若琪女排发展基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