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子弹用什么枪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你在大学学的是包装设计专业,怎么后来做了新闻记者?
  杨:我开始接触摄影,是在大学入学时阴错阳差加入摄影协会开始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那时候对摄影知识已经达到渴求的地步,有时候都忍不住逃课跑到图书馆看摄影和设计方面的书籍,一边借着别人的胶片相机尝试拍自己想要的照片,就这样“折腾”了四年。不过虽然翘课,我还是会抽时间补习专业课,毕竟在大学学业还是第一位的。在对摄影的好奇劲过了之后,我开始接触新闻摄影。也就是在不断接触新闻摄影之后,我更觉得我应该拿着相机记录一些什么。于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我并没有选择非常好就业的包装行业,而是考入株洲晚报社,开始从事新闻摄影记者。
  现在回过头来想,我来做摄影记者也是对的。毕竟从中积累的绘画底子还是给了我的摄影不小的帮助,尤其是美学修养这方面。
  郑:从2004年至今,你也在四五家媒体先后工作过,这些具体的工作环境的改变是出于什么原因?
  杨:媒体人都是高度工具化的,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只是某一个媒体单位最合乎标准的产品生产者,你生产的内容产品是需要符合所在媒体的气质的。当自我认知达所供职的媒体有差距时,改变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目前一共供职过四家媒体,从关注“小城故事”的《株洲晚报》,再到关注都市的《三湘都市报》,到参与国内大事件报道的《潇湘晨报》,再到关注城市与社会的《晨报周刊》。这是我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也是我认为一个新闻记者从渴望参与大事件,再沉下心来关注身边的成长过程。
  郑:李楠在评论文章中的开始部分,设定了一个情境,从“从职业摄影师群体的困局与他个人的痛苦写起”。特别提到“作为研究者,我特别关注摄影师专业生涯中那些沮丧、痛苦、挫败的部分”,你能否具体地谈谈你所经历的“那些沮丧、痛苦、挫败”?
  杨:我觉得李楠老师所说的“那些沮丧、痛苦、挫败” ,主要是来源于价值观的不被认同。在我看来这种认同感是弥足珍贵的。很多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干我们这行的人像一个在校的高中生,拼劲全力的和班主任老师斗。让老师认可自己的某种行为,但是这个过程和成功的概率都是非常的低的。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技术尊敬,在目前这种体制下还很难做到。
  郑:面对每一个具体的拍摄对象和报道题材,你会事先去考虑采用某种形式,或者是构思某些画面来表现吗?
  杨:在当前的报道语境下,一个摄影师在开题之前是必须考虑报道整体效果和传播的。什么子弹用什么枪,报道形式和表现手法,很像一个摄影师的武器库,只有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武器,才能让自己面对任何报道都能有突破。我也在不断丰富,例如《上帝给了我们一张沙发》和《离开网购我们还剩下什么》,相信你们可以看到。
  郑:看到你在报道摄影的语言上不断地做出新的尝试,传统报道的故事性越来越被稀释掉了。这种变化你是怎么考虑的?


  杨: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而不是被简单粗暴的分成纪实和艺术。有一个很好的现象是目前这种粗暴的隔断变得愈发渺小,传播手段的丰富让题材有了很多维度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呈现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所以这也要求摄影师更多的尝试和创新。
  郑:这种摄影语言的转变,仅仅是出于你自身的需要所做的改变,还是同时也有外部的原因?比如,纪实摄影环境的改变,媒介的不断发展,传播渠道的多维,等等。
  杨:这个世界已经变的得我们不应该怀念简单的过去。载体在变,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作为摄影师开题方向、角度已经不能单一扁平地仅仅满足报纸的传播,报纸只是现在传播链条中很小一部分,摄影记者都应该拥抱新媒体。照相工具的普及,让摄影的门槛低了,但是对靠摄影吃饭的人来说要求越来越高了,也就是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大了。其次,我觉得摄影记者的专业应该体现在对事物理解上吧,就是说“三观正不正”的问题。其次,摄影记者还应该沉下来,应该看到这个时代的很多面,而不只关注眼前和表象。
  郑:你的个人简介中有一句话:“面对诱惑和选择,坚持做纪实影像的优秀摄影人越来越少”,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杨:这句话其实放在每一个时代意义都是一样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欲望和追求,而坚守总是这个时代最为晦涩难懂的部分。摄影在功利主义面前,坚守尤为重要。


  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的问题,有时候也并不是坚守这么简单。最近我和一个朋友聊到“60后”、“70后”摄影师群体,那时的许多摄影师在西藏、农村一呆就是几年,那个时候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甚至温饱都有问题,但他们还是坚持下来了,所以成了大师成了名家。
  而现在“80后”摄影师大部分都没受过苦,没有经历过大饥荒的时代,把一个80后摄影师放在一个没有网络的地方,条件艰苦的地方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下来。世界充满太多的诱惑,我觉得现在对年轻人来说最缺的是坚持,如果要这样说,我觉得最困难的是坚持。缺乏长时间做好一件事的坚持。
  郑:尤其是在今年的腾讯、新浪摄影颁奖现场,一些身居传统媒体的获奖者表达了对当前报道摄影环境的失望,你作为这两个奖项的双料获得者,你个人与这种大的生存环境是怎样共生的?未来还会怎样?
  杨:学生时代,我特别喜欢看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喜欢故事里面的那种侠骨柔情。我觉得报道摄影,也应该是这样子的。任何时代,铁肩担道义都是每一个新闻人的责任。我们只是笔枪上加镜吧,用图片记录社会和历史。
  为什么还在坚持?我的理解放大来说,是我心底里还有那么一个小理想:应该记录、留存一些东西可以照亮历史的。放小来说,任何时代一技傍身,都足以裹腹的。摄影是技术活,说白了就是手艺人,只有不断更新自己手艺才不会被淘汰。
  郑:“照片不仅仅是记录,照片也是观点”,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杨:你按下快门的那个瞬间,其实就表明了你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所以在这个事件中,你不可能是中立的,照片会透露你偏左或者偏右的立场。现在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对职业摄影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高度我觉得就是一个职业摄影师的观点、态度、感受和对一个新闻事件的理解。











其他文献
陵者,古为帝王之墓也。宋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是北宋皇帝安寝之处。千余年前,北宋为修皇陵动用工匠数万人,死伤无数,耗费惊人。如此之举,为的是能让死去的帝王们在阴间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也借“风水宝地”保佑大宋王朝千年不倒。岂料北宋仅167年就灭亡了,皇陵后来也遭洗劫。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历经沧桑巨变。大宋的辉煌不见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威不见了。唯有众多“文武百官”及石狮、石象、石虎、石羊散落田间,伴
期刊
先看技术指标  从2432万有效像素等技术指标来看,尼康D750似乎与D 610的差异化并不大,但仔细分析后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D750绝不是D610的升级版,而是一款更高级别的全新相机(D750与D610的异同点请参见图表)。  2400万像素级别不高不低,似乎是一种最佳的折中方案,这样能更好地兼顾分辨率和高感表现。虽然厂家公布的有效像素指标略有差异—D750为2432万、D610为2426万
期刊
香港是我非常喜欢的城市之一,那里不仅有我爱吃的美食,更有我喜欢的浪漫夜景。经过一段时间的忙碌工作后,终于有了几天的休息时间,于是订了一张机票,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走之前,我拿到了一套索尼微单数码相机?A7S,镜头则有Vario-Tessar T* FE 24-70mm f/4 ZA OSS、Sonnar T* FE 55mm f/1.8 ZA与F E 70-200mm f/4 G OSS。
期刊
多少像素满足你?  像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打数码相机上市以来,摄影人就像夸父一样在不断追赶心中的太阳“高像素”,相机厂商和摄影人就像一对恋人一样在共同做着追赶高像素的游戏。从这点看摄影人起码比夸父幸福,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游戏规则毕竟是相机厂商制定的,每一款新相机需要配备多少像素是相机厂商精心规划的,像素不断提升,势必给镜头、处理器等硬件设计带来不小的压力,更高像素发展停滞不前则是常有的
期刊
开启微光摄影  索尼微单?A7S虽然像素只有约1220万,但是我们可以得到ISO 102400的超高感光度,并且还可扩展至ISO 409600,这让更多青睐夜晚、弱光拍摄的摄影人可以轻松获取以往不易拍到的影像,每个使用索尼微单?A7S的摄影人可以说都是在黑夜中前行。索尼微单?A7S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高感光能力要得益于BIONZ X影像处理器、无隙的芯片镜片、镜片位置匹配技术、减少衍射影响技术
期刊
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已于9月初开始申报。与第九届金像奖的评选相比,此次评选的规则有几个重要的变化:第一,此前的“创作奖”下只粗略地分为纪录类、艺术类、商业类三类子项,新的征稿启事中进一步将子项细分,纪录类分为了新闻摄影组和纪实摄影组,艺术类细分为直接呈现组和创意观念组,商业摄影细分为商业广告组和商业人像组。其二,新设“摄影理论奖”,把以前的奖项——摄影评论奖列为子项,并且在摄影理论中特别列出了“理
期刊
轻灵自如  VA-5属于思锐VA系列液压摄像云台,设计紧凑小巧,专门用于满足喜欢用微单、小型摄像机拍摄的摄影师。思锐VA-5重量轻巧,使用铝合金材质制成,配合P-224S碳纤维独脚架再合适不过。在拍摄水平摇动画面时,思锐VA-5可预设水平转动阻尼,实现360度水平顺滑转动,并能精确锁定取景位置。液压云台的设计能够实现专业顺畅的移动,并且也可通过旋转钮自行控制合适阻尼。内置的平衡动力系统,能够辅助使
期刊
9月1日是个星期一,上午,《中国摄影》编辑部接到了摄影家张祖道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张爷爷走了,时间是8月6日。对于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进入《中国摄影》的年轻人来说,都习惯了叫张祖道为“张爷爷”,一方面是他平易亲切就如同自家长辈,另一方面也是老先生的学识和为人让我们由衷钦佩所使然。  听说,张爷爷的老伴仍在医院,第二天,我们几位同事赶到张爷爷老伴所在的一所条件简陋的二级私人医院,从照顾她的护工口中和
期刊
动物是摄影者有兴趣的拍摄题材,许多作品把动物从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抽离出来,比如,瑞士摄影师家Alex Teuscher擅长用艺术手法拍摄了黑白动物肖像,他有意将动物所处的环境信息隐掉,将画面的焦点集中在动物的脸部,他认为这种独特的拍摄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希望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动物的美和尊严。而这种具有冲击力的特写表现,多有作者主观艺术表达的意向,削弱了对动物生活、生存的真切认识。而《地球主人》
期刊
作为曾经的玛格南元老级摄影师,塞尔吉奥·拉莱(Sergio Larrain,1931-2012)的作品极具神秘主义,个人生命经验也富有传奇色彩,至今依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塞尔吉奥·拉莱:流浪的摄影师》将这位隐遁半世纪的摄影师推进人们的视线里,书中精选了拉莱200多幅摄影作品,时间上跨越了他早期的成名作、职业生涯的高峰到后半生避世隐居所拍摄的照片,收录了他与朋友的往来信件、绘画作品、日记手稿等,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