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应该怎么逛?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阵“博物馆”风潮。从故宫博物院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观展热潮,到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收视率居高不下,好评如潮,就连去年的高考题目都与博物馆数字化有关,可见膊物馆正在逐渐摆脱“高冷”的形象,选择走向大众、贴近大众。
  “博物馆达人”姜松——至今已游历五大洲近五十个国家的上百座博物馆,在全球各主要博物馆内均进行过现场讲解,并连续两年出版博物馆系列丛书。我们一起来和他聊一聊,他所经历的博物馆的那些事儿。究竟如何游览博物馆,才能更加系统地领略它们的魅力?博物馆存在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我国目前博物馆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又在哪里?
  博物馆启蒙之旅在故宫
  姜松从小在北京大学长大,父母和姐姐都是北京大学的老师。在姜松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带他去故宫玩耍,对姜松而言,那便是他童年最好的“游乐场”。在姜松童年的记忆里,故宫是一个既神秘又神奇的地方。
  姜松从小喜欢画画,与绘画有关的一切他都很感兴趣。姜松至今还记得当他第一次迈进故宫绘画馆的那一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李白书法真迹,这些在现在都难得一见的名人字画,在当时都被摆在故宫绘画馆,向世人展出。
  “每年到了春、秋两季,故宫都会举办名人字画特展,这也是对珍贵的名人真迹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夏天潮湿,冬天又很干燥,如果要让字画能更好地保存下去,就要定时把画拿出来晒一晒。”姜松回忆道,“其实看画展的人很少,但很多重量级的文学大家都会经常来这里看展。我当时年纪很小,只觉得来看画的都是一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看上去很有文化的样子。我父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和‘老爷爷’们都很熟悉,长大后我才知道,当年和我们一同看画的有朱光潜老先生和冯友兰老先生,这都是在中国相当有名的文化大家,但私下里他们的穿着都很朴素,看上去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那时的故宫很少有人来参观,虽然开放的场馆并不多,但却可以走进金銮大殿,感受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姜松喜欢故宫的安静,同时也对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大量翻阅书籍来探知有关故宫的一切,对博物馆的兴趣也由此展开。
  大学毕业后,姜松开始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工作,接待来中国访问的国外文化团体,为他们介绍中国文化,博物馆便是姜松最爱带他们去的地方,“我一直强调,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都一定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去看看。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城市,没有比博物馆更能贴近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原始脉搏,博物馆里有这个国家或这座城市的基因。而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历史最具象的体现,文物跨越时空,是我们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凭借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游历博物馆的经验,姜松的讲解内容生动丰富,语言风趣幽默,得到外国来宾的好评,其中包括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英特尔公司第五任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等。
  在为外宾讲解的過程中,姜松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相当感兴趣,“我为英特尔首席执行官保罗·欧德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了近三个小时,主要是根据编年史的顺序,讲解了十件主要的国宝。其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甲骨文,我国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因此他十分好奇这三千多年前的文字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含义。”
  参观博物馆要放慢脚步
  在多年与外国文化团体交流的过程中,姜松也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其他国家博物馆的情况,这让他萌生了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从2006年起,姜松开始了他的博物馆之旅。每年姜松都会安排至少两次出行计划,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去参观,像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这样享誉世界的知名博物馆,姜松已经去了不下十次。
  多年来博物馆的游历体验,让姜松对如何更好地游览博物馆有了深刻体会。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参观博物馆,一定要放慢脚步,“我们不可能一次就把整个博物馆最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全部看到,例如大英博物馆,藏品多达八百万件,但展出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博物馆之所以被称为博物馆,正是由于它内涵深厚、博大精深,它收藏的展品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要指望一次就可以看完。”
  法国的卢浮宫被誉为“世界最著名的艺术殿堂”,它的藏品有三十五万件,展出面积为世界第一。曾有人说,如果你在卢浮宫的每个展品面前站十秒钟,每一件都不落下,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觉,也要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因此,姜松建议,定制专属于自己的参观线路,是游览博物馆的首要准备工作,一定要在参观前想好自己究竟想看的是什么。
  曾在大英博物馆见到的一幕,让姜松至今记忆犹新。一位老师带着几个三四年级的孩子来游览大英博物馆,但是他们从始至终只停留在一件展品面前,那就是埃及展馆著名的展品——《亡灵书》,这是目前保存下来的古埃及《亡灵书》中尺幅最长的一篇。这位老师带着孩子们,参照着展出的原作,一字一句地讲解给孩子们听,原作上面看上去像是画的图案,实际上都是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姜松在刚进入大英博物馆时就看到了他们,当他游览完一圈后,发现他们还站在原地。姜松突然意识到,如果你真的想深入了解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并从中获益,所要花费的时间仅一天是远远不够的,从那以后,姜松只要有机会就会重游大英博物馆,而每次来这里都会带给他新的体验。
  对于姜松来讲,游览博物馆还有重要的最后一步,那就是“补课”。姜松说自己有个怪癖,那就是每次在博物馆见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就会无名地焦虑起来,一定要尽陕找到答案。时间久了,姜松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先出去看世界长见识,回来后再读书补课。
  2013年,姜松创建了“世界博物馆旅游攻略”微信公众号,将自己的“补课”成果展示在上面,并结识了一些和他一样对博物馆感兴趣的朋友。2016年和2017年两年,姜松相继出版了《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和《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两本书,目前正在创作第三本书《博物馆里的中西碰撞》,预计今年出版。姜松说,“我希望可以把我这些年积累的博物馆知识分享给大家,更重要的是,我想通过我的作品把博物馆文化普及给大众,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体验博物馆的魅力,使博物馆成为人们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做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近几年,博物馆文化热潮持续升温,国内各地博物馆新馆纷纷落成,且热门展览不断,人们也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博物馆,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可以说我国在博物馆发展领域进步飞快。
  以前我国的博物馆重视的仅是展示功能,在形式上一成不变,较为单一,略显枯燥。然而近几年,我国博物馆开始向教育功能进行转变,并逐渐转变人们对博物馆的固有看法,最终达到思维形成的最终目的。
  姜松认为,一个国家想要真正的崛起,光靠经济和军事是远远不够的,推广国家形象一定要通过文化才可以,这也是博物馆发展最终的现实意义。而在推广这点上,我们与世界知名博物馆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官网建设、语音解释系统、展览策划等方面,我们还需要加以完善。
  博物馆发展迅速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姜松注意到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而这种误区很有可能会成为博物馆日后发展的最大阻力。
  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品在国外展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例如去年大都会博物馆的年度特展就是以秦汉文化为主题,展出一系列中国的文物,反响十分热烈。但在姜松去世界各地游历博物馆期间,通过和观众的交谈,他发现不少国人对于国外的博物馆有大量馆藏中国文物,有抵触心理,认为这一定是当年外国侵略者将我国的国宝掠夺至此,情绪十分不满,甚至有人还会做出过激举动。
  对此姜松认为:“我能够理解人们的爱国心理,但我们换一种思路理解,在国外的博物馆进行中国文物特展,实际上证明了在我国国力强盛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已经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他们希望更多地去了解这个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仅了解中国文化,更要了解全人类的文化,这需要我们去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进行实物的熏陶。”
  然而,对于文物保护方面,姜松认为我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姜松曾去过中國十几个省市,寻找当地仍存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例如山西、山东等地,唐宋时期的古迹到目前为止还被保留了下来,但是保存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古建筑没有受到完好的保护,被改造翻新,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模样。
  姜松说道:“我去过缅甸,那儿有将近四千座佛塔,年代全部是宋朝的。美国的历史并不长,仅有一两百年,但历史建筑全部被完完全全地保护下来。而中国有如此辉煌的历史,在元代以前的建筑被保留下来的却仅存一百六十七座了。我国唐朝的建筑仅剩四座。”
  此外,姜松发现家长对于孩子参观博物馆这件事也会存在一种误区,觉得孩子年龄太小,即使去看了也记不住,不适合去博物馆,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并不像家长们想象的那么薄弱,理解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低,有时候孩子们对物品的理解能力,对图像的认知能力,甚至比成人高出很多。
  姜松曾为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进行知识讲座,在开始之前,姜松为孩子们展示了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他问孩子们有人对这幅画有所了解吗,孩子们全都摇摇头。姜松又让孩子们都不要说话,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这幅画十分钟,随后把自己看到的细节分享给大家。
  十分钟过去了,有的孩子说觉得画里的女人笑容很诡异,有的孩子说怎么感觉这幅画的背景好像有雾霾呀,还有的孩子说蒙娜丽莎的手好漂亮。孩子们看似天真烂漫的话语,其实说出的全部是这幅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名画的原因。
  在姜松看来,传统应试教育注重孩子们在读写能力方面的培养,却忽视了看图能力。带孩子们去博物馆,并不是为了让他们记住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而是让他们多看,多体验,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从小就对美的事物感兴趣,这才是带孩子们去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这几年,姜松一直坚持带着孩子一起进行博物馆之旅,因为他想让下一代人知道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什么是文明传承的价值所在。
  而博物馆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也远远不止记住历史那么简单,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了解历史,进而守护历史。(资料来源:《天津日报》)
其他文献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都教授的那台天文望远镜曾轻易俘获小舅子的心。事实上,在宁波,也有这样一群低调的“追星族”,他们孜孜不倦地仰望星空,仅仅是为了看一看纯净灿烂的星空,感受星光的沐浴。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前台长写亲笔信  年轻的郭皓是一位创二代,他还有个比较隐秘的身份: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秘书处干事。去年10月,在宁波市创二代联谊会组织的英国游学中,郭皓偶遇了英国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前台长,并勇
期刊
一年前,在政治观察人士一片不看好的声音中,唐纳德·特朗普逆袭成功,以七旬“高龄”却毫无从政经验的黑马身份当选美国总统。上任后他一路横冲直撞,其口无遮拦、不按常理出牌的作风给美国民众制造了太多“惊喜”,为各国媒体贡献了无数头条新闻,就连他所在的共和党同僚们也对他的“推特治国”头疼不己,从未平静过的世界因他的一系列政策而变得更加纷繁复杂。如今,一周年过去,特朗普的“成绩单”上写着怎样的功与过?  “历
期刊
2017年11月6日早上8点,张民仰一走出武汉市十里铺地铁站,就看到了令他感到匪夷所思的一幕:两个身着城管制服的人正沿街张贴小广告。  “你们在干嘛?”张民仰当即上前制止,这位武汉市党史研究室的巡视员,还有一个临时身份,是武汉市基层作风巡查组驻汉阳区的组长,十里铺地铁站就位于汉阳区。  面对质问,贴广告的两人迅速紧张了起来,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确认他们是城管队员之后,张民仰随即亮明身份,并用手机拍下
期刊
明代成化年间是明朝人心态转变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崇尚俭朴,在此之后崇尚奢靡。  朱元璋曾经问一位裱画工:“画作制作完成以后拿到市面上去卖,有人买吗?”裱画工说:“近年来很少,乱世刚刚平定下来,人们连吃饭穿衣都还没能顾上,哪有钱买画?”但到了成化以后,明朝人的经济水平比朱元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闲阶层的文人外修园林、内藏书画,书画鉴藏蔚然成风。  正如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岩栖幽事》里的一段风雅描述
期刊
文学名著《红楼梦》像是一个神秘的城堡,里面布满机关与宝物,人人都想探个明白,可是刚一进去却发现自己步入了曲折的迷宫。  更让人望而生畏的是,近代以来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大家对于《红楼梦》的解读,已经让人们对“大观园”有了固定的“寻幽路径”,很少人能重新审视曹雪芹先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明设置,在字里行间辟出一条前人未曾发觉的“曲径”。  可是,现在有一位名叫王一的金融学者,偏要向偶
期刊
这辈子没见过那么大的浪。黎晓冰一边划桨,一边想。  这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忒像了吧。  海是深蓝深蓝的,一眼望不到边。在深蓝之上,是三层楼高的海浪,如墙般移过来,裹挟着海面上的一切,抬起,抛下,抬起,抛下。  海面上的一切,就是那艘名叫“功夫茶茶”的船,和船上的四个姑娘。人和小船在风浪中飘摇,感觉就像在飞。  黎晓冰、梁敏甜、孟亚洁、陈钰丽。她们驾驶着“功夫茶茶”,从西班牙拉戈梅拉群岛的圣
期刊
空中客车公司(Airbus,下称“空客”)的传奇销售员约翰·莱希(John Leahy)终于可以不留遗憾地退休了。就在退休前的一周,这位67岁的销售总监(他的职衔是空客首席运营官)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客机A380从最大客户阿联酋航空那儿争取到一笔新订单,从而使“空中巨无霸”免于停产。  1月18日签署的这份订购谅解备忘录为36架A380客机,包括20架承诺订单和16架订购选择权。  订单没有空客希望的
期刊
回家过年,不论路途有多远;回家过年,哪怕地冻天寒……无论身在何处,家是唯一的方向。  随着春节临近,在外漂泊的游子踏上了回乡的归途。在外打拼一年来,他们都有哪些期待和收获?新的一年,他们有哪些规划和愿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回家故事。  异国他乡打拼 还是家乡最温暖  今年47岁的陈惠君,来自四川南充,和其他漂泊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务工者不一样的是,她一漂就漂到了非洲。踏上—片完全陌生的
期刊
从河北定州市区向东,汽车在冬日的凛冽中穿行约20分钟,来到一片果林。  我们来探望一棵核桃树。  晴朗的高空下,这棵近百岁的老树树皮灰白,枝干光秃而虬曲。经历了上一季的繁盛,它正在北方冬天的萧瑟中养精蓄锐。待到春暖花开,绿色会姗姗重返,然后迎来又一轮的枝叶纷披,果实累累。  百年核桃树并不稀奇。让这棵核桃树不同寻常的,是它的种植者——晏阳初,上个世纪上半叶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先驱,蜚声世界的平民教育
期刊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节日比过年更能荡起人们的思乡情感了。每逢过年,无论距离家乡的路途多么遥远,都无法阻隔那情真意切的故土呼唤。父母慈祥的脸庞,院里的树木和老屋,儿时的点滴记忆,都在此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撩拨着我们的思绪。  春节回乡,是每一个游子阅读故乡最亲近的时刻。那里的一山一水,一物一景,都让人有无数的遐思和记忆。尽管,绿水或许没有以前那么清澈,儿时爬上爬下的石榴树也没了踪影,但梦境中屡次出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