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火箭军,陈学东有一个称号叫“草根专家”。只有高中学历的他,从参谋岗位半路出家搞技术,没想到竟然成功“逆袭”。如今,陈学东已精通某新型导弹21个专业和300多个测试项目,先后获得34项科研成果,带出800多名徒弟……
“不能解决战斗力建设技术难题要我何用”
紧贴实战需要搞科研,是陈学东入伍7年后从参谋岗位半路出家干技术工作时定下的准则。十几年来,“我的三十多项科技成果在部队推广运用,灵感全部来自基层官兵操作一线。说实话,尽管有的成果科技含量并不太高,但只要官兵觉得实用、管用、好用,对基层部队战斗力建设有帮助,我就特别满足。”陈学东坦率地说。
导弹发射前必须经过测试,要把很多电源、电缆线路插装到弹体上。过去,线路插拔安装时,需要6名操作号手使用多台设备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耗时费力。每次看到这个场景,陈学东心里就特别扭。“未来战争讲究‘发现即摧毁’,导弹测试操作能不能再方便一些,再快一些?”有人提醒,“插拔安装程序和方式是导弹生产厂家设计的,基层技术人员何必多此一举。”陈学东却说:“基层技术干部就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建设技术难题,否则,要我们何用!”
陈学东钻进高高的导弹发射筒里收集数据,带领课题组反复研究线路插拔安装设备,当第五套方案出来时,所需操作人员和时间都已大大减少,大家都说就此成型吧。
但陈学东仍不满足,又经过十几次改进调试,只需2人操作的导弹测试插拔安装架车终于闪亮登场了。不仅操作时间极大缩短,而且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上级首长感叹:“没想到陈学东这个‘草根专家’竟解决了这么大的技术难题。”
某型导弹定型发射,陈学东担任技术保障组长。尽管有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到场把关,他仍坚持带领技术保障人员对导弹武器系统数百个接地、电源插座一项不漏,进行逐个排查。最后,发现11个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点位和7处隐患,得到纠正和排除。发射一举成功,新型导弹提前列装形成战斗力。大家都说,“有陈学东在,上上下下都放心”。
基层技术干部也要敢想敢干“高科技的事”
一声“点火!”大地撼动,某新型导弹直刺苍穹。按下发射按钮的是入伍刚满一年的新兵。“新兵蛋子”就能熟练操控“倚天长剑”,得益于陈学东研发的导弹发射训练等效装置。
常言说,神枪手是让子弹“喂”出来的。但要熟练操控导弹,精准摧毁目标,靠一枚枚导弹去“喂”显然不现实,只能在模拟导弹装备上练。然而,就是这“假导弹”,也很昂贵,一弹难求。新型导弹列装该旅后,配发的模拟训练器材只有一套,操作号手实践机会少,就算规程背得滚瓜烂熟,往往一摸实装,也“手脚发颤”。
这是个制约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大问题,上级首长和部队官兵都心急如焚。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也曾尝试攻关,终因多种原因无果而终。怎么办?“破解新装备训练瓶颈,咱基层技术干部能不能出把力?”正当陈学东摩拳擦掌时,有人劝他,“这是司令员操心的事,你一个基层技术干部逞什么能!”陈学东的犟劲儿上来了,“当年铁人王进喜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拼命拿下大油田。今天的条件比那时好过不知多少倍,基层技术干部咋就不能想高科技的事!”
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旅技术室,研发精密复杂的新型导弹模拟训练装备谈何容易。那段时间,陈学东他们天天跑阵地、进发射场,去科研院所查资料,到市场中搜罗元器件,通宵达旦设计图纸,画出的图纸摞了2米高,夜以继日焊接拼装电路线路。经过100多个昼夜数十次试验、调试,导弹技术训练等效装置终于研制成功了。第二炮兵装备部门邀集各路专家召开评审会,评定这套训练装备从作战指挥、系统测试、发射训练全部与实战对接,能够全流程、全要素、全程序代替实弹操作训练。“草根专家”从此令业界权威刮目相看。
“草根专家”带出800名徒弟
这些年來,陈学东研制成功的大件位移器和发射车铁路运输支架,使号称“巨无霸”的新型导弹发射车跨区长途输送不再成为难题;优化的导弹武器制导系统平台测试项目流程,使新型“杀手锏”武器反应更敏捷、出手更凌厉;参加评审的某型装备在他的建议下做出多项改进;他指导帮带的800多名技术人才成为火箭军中技术保障的精兵强将。
“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两会上,“创新”是备受热议的高频词。作为一名军队技术干部,陈学东深深感到:推进改革强军,必须激发广大基层官兵的改革创新精神。
“一支独放不是春。”他说,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基层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每次营连主官跟我聊起官兵立功受奖的情况,我总是问:“今年表现突出的新技术骨干有嘉奖吗?”“老技术骨干退伍了吗?”因为我相信,优秀人才是战场托举“大国长剑”的基石。
(《经济日报》2014.2.28等)
“不能解决战斗力建设技术难题要我何用”
紧贴实战需要搞科研,是陈学东入伍7年后从参谋岗位半路出家干技术工作时定下的准则。十几年来,“我的三十多项科技成果在部队推广运用,灵感全部来自基层官兵操作一线。说实话,尽管有的成果科技含量并不太高,但只要官兵觉得实用、管用、好用,对基层部队战斗力建设有帮助,我就特别满足。”陈学东坦率地说。
导弹发射前必须经过测试,要把很多电源、电缆线路插装到弹体上。过去,线路插拔安装时,需要6名操作号手使用多台设备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耗时费力。每次看到这个场景,陈学东心里就特别扭。“未来战争讲究‘发现即摧毁’,导弹测试操作能不能再方便一些,再快一些?”有人提醒,“插拔安装程序和方式是导弹生产厂家设计的,基层技术人员何必多此一举。”陈学东却说:“基层技术干部就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建设技术难题,否则,要我们何用!”
陈学东钻进高高的导弹发射筒里收集数据,带领课题组反复研究线路插拔安装设备,当第五套方案出来时,所需操作人员和时间都已大大减少,大家都说就此成型吧。
但陈学东仍不满足,又经过十几次改进调试,只需2人操作的导弹测试插拔安装架车终于闪亮登场了。不仅操作时间极大缩短,而且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上级首长感叹:“没想到陈学东这个‘草根专家’竟解决了这么大的技术难题。”
某型导弹定型发射,陈学东担任技术保障组长。尽管有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到场把关,他仍坚持带领技术保障人员对导弹武器系统数百个接地、电源插座一项不漏,进行逐个排查。最后,发现11个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点位和7处隐患,得到纠正和排除。发射一举成功,新型导弹提前列装形成战斗力。大家都说,“有陈学东在,上上下下都放心”。
基层技术干部也要敢想敢干“高科技的事”
一声“点火!”大地撼动,某新型导弹直刺苍穹。按下发射按钮的是入伍刚满一年的新兵。“新兵蛋子”就能熟练操控“倚天长剑”,得益于陈学东研发的导弹发射训练等效装置。
常言说,神枪手是让子弹“喂”出来的。但要熟练操控导弹,精准摧毁目标,靠一枚枚导弹去“喂”显然不现实,只能在模拟导弹装备上练。然而,就是这“假导弹”,也很昂贵,一弹难求。新型导弹列装该旅后,配发的模拟训练器材只有一套,操作号手实践机会少,就算规程背得滚瓜烂熟,往往一摸实装,也“手脚发颤”。
这是个制约新质战斗力生成的大问题,上级首长和部队官兵都心急如焚。武器装备生产厂家和科研院所也曾尝试攻关,终因多种原因无果而终。怎么办?“破解新装备训练瓶颈,咱基层技术干部能不能出把力?”正当陈学东摩拳擦掌时,有人劝他,“这是司令员操心的事,你一个基层技术干部逞什么能!”陈学东的犟劲儿上来了,“当年铁人王进喜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拼命拿下大油田。今天的条件比那时好过不知多少倍,基层技术干部咋就不能想高科技的事!”
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旅技术室,研发精密复杂的新型导弹模拟训练装备谈何容易。那段时间,陈学东他们天天跑阵地、进发射场,去科研院所查资料,到市场中搜罗元器件,通宵达旦设计图纸,画出的图纸摞了2米高,夜以继日焊接拼装电路线路。经过100多个昼夜数十次试验、调试,导弹技术训练等效装置终于研制成功了。第二炮兵装备部门邀集各路专家召开评审会,评定这套训练装备从作战指挥、系统测试、发射训练全部与实战对接,能够全流程、全要素、全程序代替实弹操作训练。“草根专家”从此令业界权威刮目相看。
“草根专家”带出800名徒弟
这些年來,陈学东研制成功的大件位移器和发射车铁路运输支架,使号称“巨无霸”的新型导弹发射车跨区长途输送不再成为难题;优化的导弹武器制导系统平台测试项目流程,使新型“杀手锏”武器反应更敏捷、出手更凌厉;参加评审的某型装备在他的建议下做出多项改进;他指导帮带的800多名技术人才成为火箭军中技术保障的精兵强将。
“创新是第一动力。”今年两会上,“创新”是备受热议的高频词。作为一名军队技术干部,陈学东深深感到:推进改革强军,必须激发广大基层官兵的改革创新精神。
“一支独放不是春。”他说,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基层不断涌现出更多的技术人才。每次营连主官跟我聊起官兵立功受奖的情况,我总是问:“今年表现突出的新技术骨干有嘉奖吗?”“老技术骨干退伍了吗?”因为我相信,优秀人才是战场托举“大国长剑”的基石。
(《经济日报》2014.2.2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