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学校的“新鲜事”

来源 :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iany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加拿大既做过学生又当过老师,对中加的教育体系有些体会与感触,在此与大家分享。
  
  老师比学生更用功
  
  实习的时候,我往往是头一天从实习老师那里拿到“课题”,下午四点多回到家开始搜集资料写教案备课,一直忙到午夜,梦里都在喃喃自语,巩固台词。第二天上讲台,运气好遇到好的班级,学生赏脸听几句我备了快十个小时的课;运气中等遇到一个不好不坏的班,学生也还赏脸:睡自己的觉做自己的白日梦,至少与人无干;运气不好,遇到一个差班,刚刚警告了约翰,一回头,安娜正在扮鬼脸惹同学发笑、杰克像架风车一样在教室里兜圈子……我准备的四十分钟的课能有十分钟的存活率已算是幸运了。
  学生不学怎么办?在中国,老师会罚学生找家长、最轻的也要给全班来它个一节课之长的“语重心长”。但这个问题的“当事人”,归根结底还在于学生:学生要检讨自己的问题。而在加拿大,学生不听,老师一定得马上责问自己:学生为什么不听,是自己的课准备不足?过渡得不够顺畅?不够有趣以至于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最后一个问题可是我在“教师学院”受训的关键:从体育艺术地理到数学英语宗教所有的课,只要老师有本事把课堂弄得“活跃”起来,那你就是个“天生”的好老师。
  记得“社会学”的最后一个作业是一个占40%的“预讲”,课题自选。只见全班三十多个“准老师”,讲故事的秀模型的放电影的演电脑的唱歌的跳舞的,“十八般兵器”会什么的练什么,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务必使自己的课堂积极活跃笑话连篇,就差有人扮猴子拿大鼎了。那天也有些“不识时务”的,居然以“请将书翻到某某页”作开场白的,百分之百都拿到了最低分。老师这样辛苦的结果呢?用一个八年纪的老师的原话:“既然我这么劳心竭力、挖空心思地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那还不如我替他们学得了。”
  
  开放教育下的“闭关”成果
  
  我去学校实习的时候,有学生问我:“你们中国的学生是不是没有课间休息?是不是上课都不许说话?是不是你们的课堂都管理得像军队一样?”看来我们中国的形象一时半会儿还改不了。
  我对我受过的中国教育也持过批判态度: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我对某个学科产生兴趣,老师偶尔讲个笑话,也是“百年不遇”的大事;不少老师像孔乙己一样对那些毫无实际用途的细节纠缠不放;学生不听,老师可以扔黑板擦打人而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和中国的这种“不人道”的教育体系相比,加拿大的学生享受的“自由”可以说是令人羡慕:除了骂人打架吸毒携带武器这些“大过”老师不能视而不见以外,一般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削铅笔上厕所吃东西听音乐讲话游戏睡觉
  这种倡导“自由”精神的教学法可不仅仅是我的个人观察,而是亲身经历。我的第三个实习得分最低,原因是和实习老师“脾性”不合:我要求学生在自习的时候保持安静,可以小声讲话但是不可以大声喧哗影响别人。实习老师不以为然: “只要我讲话的时候,学生不讲话就可以了,其余时间学生可以随便。”其理论是:“怎么可以期待十二三岁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天啊,他的学生,哪里有半刻的一动不动?
  在他的鼓励下,只见全班三十个学生个个操着高音量谈天说地、一旦邻居的声音比自己的高,自己的声音只好再往上拔,这样不断“攀比”的结果,整个教室好像一个疯人院。那些想做作业的,只好用耳机堵上耳朵。那些什么也不想做的,窜上窜下,有的居然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打开门溜了出去。而实习老师呢,四平八稳坐在自己的电脑前敲敲打打,犹如泰山压顶、雷打不动。后来终于以女校长的一声断喝,才给了整个教室片刻的安宁。校长离开后,教室又炸开了锅,我的实习老师呢,仍然无动于衷。看来他对“自由精神”的崇拜是入骨入髓的了。
  这样一比,中国的学生应该是百分之八九十“死板僵硬”的,而加拿大的学生应该是“极富创造力”的了。但从我在加拿大几年的学习经历看,并不是那么回事。我的一些甚至加拿大名牌大学毕业的白人同学做出来的作业和project,平淡无奇,往往叫人不敢恭维,直叫我替他们可惜白白浪费了享受这么多年的“个性教育”。相比之下,中国的学生,虽然看上去多面目冷峻不苟言笑,头里心里的点子可是丰富得很。我想这决不只是吃米饭和汉堡的结果,也许是中国式教育的早期“压制”开放出后期的“花朵”?也许是加拿大式的教育的过早“开放”造就出后期的“无花果”?
  
  小学老师个个“八面玲珑”
  
  用“多才多艺”来形容加拿大的小学老师并不过份,至少教育部对小学老师的要求是这样的。我看十有八九是压缩经费的结果,每个小学的班级就只有一个“课堂老师”,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吧。除了音乐和法语,这个老师要教其他所有的课,所以和中国的“班主任”又是不同的。教育部的部长可能也很清楚:除了“杂学家”,谁也不可能样样都精通。那么这个做法仍然盛行的前提至少有两个:一是小学的教育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二是对数学适用的“教学法”对地理也一定适用。
  这种用“常识”(common sense)教学的教学法,虽有它的道理,可害惨了像我这样的“外来者”: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们这些受教在北美以外的,所要补的“common sense”,可以说是数量可观。来不及补的,就只好硬着头皮“赶鸭子上架”了。这样一来,极有可能那些我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而学生对我的有些近似“无知”的表现,私下里认为我“白痴”的可能性都有。
  话说回来,其实就算是加拿大毕业的当地人,就算这是个勤奋好学、读万卷书的,也还存在一个个人喜好和擅长的问题。我去过一个八年级的班,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能说会道、文章流畅,但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的数学还算达标。原因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好文不好理,以致于全班学生都“文”通“理”不顺的。
  
  超级“保密”下的学校系统
  
  和我一起在“教师学院”受训的一个中国人,在一个课堂讨论上发言:“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加拿大的学校对什么都保密,尤其是学生的成绩,我所知道的,永远都只是我女儿自己的成绩,纵使满篇的‘A’和‘B’,我也无从知道她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没有‘参照物’。她的发言,当然得到了信奉“隐私”的其他人的“嘘”声。就连只露两只眼睛的阿拉伯女生也深谙西方文明的真谛:“成绩单是应该保密的,不然有伤学生的自尊。”
  那些被伤到自尊的,当然是成绩不好的了。可是那些成绩好的呢,就不值得一点点口头的鼓励吗?我记得很清楚,我当初学英语的兴趣,完全是我的英文老师的一次“无心插柳”的结果。在初中我们全班的第一次英语统考后,我的男英语老师用着他那永远不耐烦的表情和懒洋洋的声音:“这次的最高分是86,得分者是某某某”。那一刻我感到的欣喜和骄傲足足使我对英语的热爱保持至今。
  因为自己的经历,我对“学院”的忠告并不以为然,总想着“对中国人适用的对外国人也适用(what'sgood for the goose is good forthe gander)”。每次考试,即使是小测验,我也总是公布前三名学生的名单。看到那些欢喜骄傲的笑脸,我觉得自己做得没有错。我将这个习惯带到了高中,而且有一次说得顺口,将最低分也说了出来(当然没有提任何人的名字,这个分寸我还是掌握的)。下课后,实习老师马上给我警告:最低分是不应该在班级公布的,那个得低分的学生会很受打击。
  我心想:要是那个学生自尊心真那么脆弱的话,也不至于让自己得零分吧。当然了,这只是我的心理活动,没敢说出来,“入乡随俗”的道理我还是懂得的。
其他文献
[编者按]:暑假已至,针对学生们的各类出国游学又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出国游学在国外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从大学生到中小学生都会有形式各异的游学项目。在我国也已有五年的历史。但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出国游学仍然是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出国游学,是游还是学?昂贵的花费进行短期的游学,是否值得?学生能收获什么?短期的出国游学对以后的出国留学有多大帮助?我们都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    出国游学常识介
期刊
姐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家务农,二儿子在大城市工作。他们分家时,姐把我请了去。其它东西分好后,姐夫又说道:“我家还有一只黄牛和一把古砂壶,你们看着分吧!”  我听了姐夫的话,直截了当地说道:“干脆我做主,大外甥在农村务农,要牛。二外甥在大城市工作,闲暇时爱喝水,要壶。”二个外甥都乐意地接受了,全家也都皆大欢喜。事情过后,随着时间地推移,我也就淡忘了。  转眼几年过去了。这些日子,二外甥回家来探亲,
期刊
陪读有利论:  孩子不易误入歧途    孩子尚未成年,就让他独自一人出去闯荡,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家长来说会有顾虑,所以陪读的理由也很充分:  理由一,有利于对未成年孩子的监护。小留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思想观念和人格还未健全,反叛心理比较重,家长在身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相应的引导,不至于孩子误入歧途。  理由二,有利于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十几岁,正是身体发育的良好阶段,这时一个人去国外
期刊
我刚去阿德雷得时学校安排了接机和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是由一对澳洲老夫妇经营的(Brian和Jill),原来是一栋医院的公寓,三层楼,每层都有挺大的公用厨房和浴室,现在住着三四十个留学生,像个小联合国。  Brian看到我焦头烂额的样子,就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小房间,每周65澳元,是全楼最低价钱,因为其它房间都有通往大阳台的门,这间房只有一扇小窗户。但我觉得挺好,通阳台我还觉得不安全呢。于是就这么先住了
期刊
很多人认为在美国赚钱容易,但我却有我自己的看法。  在美国一年下来税前也有8万多(我生活的地方在美国算中等偏上的消费水平,房租one bed room一个月$800)。回国的offer给了三十几万,算了半天才下决心。等到了国内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一来国内的税低,年收入50万以下真正交的税在22%左右。此外还有住房公积金,一般是10%,也就是说你工资的10%放在公积金里,剩下的90%才交税,公
期刊
对于每一个住在加拿大的人来说都想知道:当其他人以每年六位数的生活费还勉强过活的时候,一些家庭靠每年4万元的收入是怎么熬下去的。  Today's Parent统计了一些数字,并以住在乡村一家,住在中等城市一家和住在繁荣市中心一家为原型,向你展示加拿大家庭每年的生活支出。  事实上,一个家庭的收入,支出和储蓄的多少根据所住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抚养孩子的加拿大夫妻在2004年平
期刊
公元3世纪是什么样子,没人能说得清,但是在圣马力诺却留下一个那个年代的传说,给今天的圣马力诺抹上了神秘的色彩。相传公元3世纪下半叶,一个叫马力诺的人居住在今南斯拉夫达尔马提亚群岛的阿尔贝岛上,他是一名石匠,靠采集石头为生,由于他宣传基督教,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受到封建主的迫害,为了免遭不幸,他驾船离开故乡,跨越亚得里亚海,来到蒂塔诺山,居住在悬崖的山洞里,继续依靠采石为生,向异教徒宣传基督教,并禁
期刊
新移民到加拿大解决了住房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找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身处这个民法健全的国家,一切都受法律保护,因此,有必要先了解自己享有的权利。  如果你在安省工作,就会受安省劳工法保护(Employment StandardsAct),安省劳工法制定于2000年,设立了工人在工作场所享有的各类平等权利,以及相关制度的最低标准。  安省劳工法保护工人的基本权利如下:  工作时间。一天8小时,一周48小时
期刊
移民,远离了祖籍国的氛围,在当地又难以找到归属感,来自同一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精神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分隔两地的男女,还是共同奋斗的夫妻,华人移民的感情路走得并不容易——  移民,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为了学业上的继续深造,为了事业上的更好发展,无论何种原因,整个移民过程的前前后后必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移民到海外,环境变了,语言变了,(有什么是不曾改变的?移民在海外,肤色不
期刊
飞机平安地降落在了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恭候多时的驻外同事安排我们到酒店住下,便为我们接风洗尘。 走进一家餐馆,里面冷冷清清的,虽是中午时分,却只有几位白人老太太在用餐。服务生的态度很好,每次上菜后,便用小勺给她们均匀分配,老太太们则是细嚼慢咽,一口吞下,不失文雅。  一路劳顿,我们每个人都是饥肠辘辘,大家纷纷拿起菜单来一阵狂点,大有狠宰驻外同事之意。不一会儿,菜就上来了,满满地堆了一大桌。半个多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