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极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的主阵地。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致力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关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写作是为记录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产生的情感。小学生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科、热爱生活。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的主阵地,但大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上,而忽視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致力于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应活于表达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与学生的思维水平高度相关。据研究发现,那些在小学语文课堂乐于表达的小学生较其他不善言谈的小学生而言,思维水平发展更好。再者,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说,正是让学生检查自己思维活动的过程,以便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这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及时检查,发现错误立即改正。另外,学生在口头表达语文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并呈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表达水平。学生能够用课堂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讲述出来,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二)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活于表达
语文语言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它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优美性以及完整性。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说清楚、讲明白。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会惊奇地发现,“说”在课堂上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同样是表达,有些学生能够表达得清楚明了,而有些学生说了很长时间都没说到点子上,这就是所谓的“想得清楚,讲不明白”。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这种现象,他们觉着只要能想明白就是懂了,殊不知“想得清楚,说不明白”不是真正的懂,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并未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没有氛围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沉闷的,学生也不会有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小学生自制力不强,教师如果不能掌控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愿意与教师互动。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选择学生平时所见所闻的现象为题材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使小学语文更贴近生活,学生有话题可说,从实际生活中开始说,无疑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1.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敢说”
课堂模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开口表达的一个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只管扮演“认真听”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无疑会阻碍学生开口表达。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愿意开口说。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表达。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上只要敢说就应该给予表扬,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未答到点上而批评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说”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不敢说。教师给予敢于表达的学生的反馈,对于学生下次是否继续愿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本着“褒奖鼓励”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无论学生是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都应该表扬或鼓励。唯有如此,那些信心不足或者面对疑难问题的学生才会“敢说”。
2.运用方法,教会学生“会说”
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大部分教师觉得花时间培养学生“会说”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他们宁可把时间留给学生练字、看书,也不愿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课堂,追求学生的识字量与写字量,而应该运用方法培养学生“会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水平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课堂应强于写作
(一)阅读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写作是与语文紧密相连的,如写人、记事、写自己的经历等。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意味着面对不同的体裁,学生在写作时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写作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拟的题目,也可以是命题作文,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要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无疑会扩大写作内容,让原本只存于书本上的写作出现在各个领域。再者,无论学生的阅读量有多惊人,如果没有掌握写作要领,学生依旧不能书写出优美的文章。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将不同种类的写作方式教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探讨写作技巧。
(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师讲学生写,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指标以作业和考试为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听懂了。课堂结束后,学生随便选一个作文题目就开始写,这样的写作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写作课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开展了讨论式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这样的课堂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还可创设一些情境,如角色扮演,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当时的心境,以便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更加明白其心理活动。
(三)生活完美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出现生活素材的写作是空洞的。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换句话说,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生活实际。学生在开始写“我爱我家”这篇作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人手,让学生表达“在你眼中家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进而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有了情感铺垫。
著名文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写作不仅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更好地安顿自己。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时,正是在安顿自己的情感。学生在生活之中发现美好的事情,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无疑是一种对情感的实践,这种实践既不张扬又很温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写作是为记录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产生的情感。小学生记录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样不仅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科、热爱生活。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发展思维的主阵地,但大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教学内容上,而忽視了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本文致力于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应活于表达
(一)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生语言表达水平与学生的思维水平高度相关。据研究发现,那些在小学语文课堂乐于表达的小学生较其他不善言谈的小学生而言,思维水平发展更好。再者,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说,正是让学生检查自己思维活动的过程,以便发现错误及时改正,这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及时检查,发现错误立即改正。另外,学生在口头表达语文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并呈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表达水平。学生能够用课堂语言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讲述出来,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二)如何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活于表达
语文语言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它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优美性以及完整性。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定要说清楚、讲明白。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会惊奇地发现,“说”在课堂上呈现不一样的特点。同样是表达,有些学生能够表达得清楚明了,而有些学生说了很长时间都没说到点子上,这就是所谓的“想得清楚,讲不明白”。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这种现象,他们觉着只要能想明白就是懂了,殊不知“想得清楚,说不明白”不是真正的懂,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并未真正理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没有氛围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沉闷的,学生也不会有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小学生自制力不强,教师如果不能掌控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愿意与教师互动。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可选择学生平时所见所闻的现象为题材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使小学语文更贴近生活,学生有话题可说,从实际生活中开始说,无疑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
1.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敢说”
课堂模式也是决定学生是否开口表达的一个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只管扮演“认真听”的角色,这样的课堂无疑会阻碍学生开口表达。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愿意开口说。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表达。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在课堂上只要敢说就应该给予表扬,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未答到点上而批评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说”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不敢说。教师给予敢于表达的学生的反馈,对于学生下次是否继续愿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本着“褒奖鼓励”的心态面对全体学生,无论学生是否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都应该表扬或鼓励。唯有如此,那些信心不足或者面对疑难问题的学生才会“敢说”。
2.运用方法,教会学生“会说”
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大部分教师觉得花时间培养学生“会说”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他们宁可把时间留给学生练字、看书,也不愿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课堂,追求学生的识字量与写字量,而应该运用方法培养学生“会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水平息息相关,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面临相同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应该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课堂应强于写作
(一)阅读为写作奠定了基础
写作是与语文紧密相连的,如写人、记事、写自己的经历等。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意味着面对不同的体裁,学生在写作时要采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写作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拟的题目,也可以是命题作文,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要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无疑会扩大写作内容,让原本只存于书本上的写作出现在各个领域。再者,无论学生的阅读量有多惊人,如果没有掌握写作要领,学生依旧不能书写出优美的文章。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将不同种类的写作方式教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探讨写作技巧。
(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师讲学生写,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指标以作业和考试为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听懂了。课堂结束后,学生随便选一个作文题目就开始写,这样的写作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写作课上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开展了讨论式的小学语文写作课堂。这样的课堂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还可创设一些情境,如角色扮演,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当时的心境,以便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更加明白其心理活动。
(三)生活完美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不出现生活素材的写作是空洞的。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换句话说,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生活实际。学生在开始写“我爱我家”这篇作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人手,让学生表达“在你眼中家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进而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就已经有了情感铺垫。
著名文学家周国平曾经说过,写作不仅可以抒发情感,还可以更好地安顿自己。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写文章时,正是在安顿自己的情感。学生在生活之中发现美好的事情,并将其以书面的形式呈现,无疑是一种对情感的实践,这种实践既不张扬又很温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