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真药与测谎仪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些国家,警方使用硫喷妥钠和催眠术来讯问重要犯人。他们先给犯人注射硫喷妥钠以使犯人失去意识,然后又给犯人使用催眠术使其恢复部分意识。据说,那些被实施了催眠术的犯人会感觉自己就像是身处朋友及可以信赖的人中间,这时他们就会更自由地说话,而且常常讲真话。
  把硫喷妥钠作为吐真药的倡导者们相信,硫喷妥钠能抑制大脑的部分活性,具体而言就是可以让服用者缓解压抑从而变得爱说话,而且是说真话。那么,硫喷妥钠真有这样的效果吗?
  一些精神病研究专家指出,一个人在硫喷妥钠的影响下其实仍然可能撒谎。而公认的观点是,服用了硫喷妥钠的人相对于清醒状态而言,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说法。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在清醒时能把谎扯得很圆,在服用硫喷妥钠之后要想把谎扯得同样圆就不那么容易了。另外,一个更常见的问题是,由于相对于平常状态而言,硫喷妥钠服用者更容易受他人的暗示影响,所以使用硫喷妥钠获取的信息的可信度令人怀疑。
  总体而言,吐真药就是镇静剂,其主要作用是干扰人的判断能力和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各国对于吐真药在谍报及军事方面的应用情况都守口如瓶。据说,克格勃曾大量使用一种代号为“SP-17”的高效吐真药,这种药无色、无味、无嗅,也不会立即出现副作用。更重要的是,服药者事后根本不记得自己当时讲了一些什么,他们只知道自己突然就睡着了。克格勃使用SP-17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其在海外的间谍是否忠诚。
  上述传言究竟是真是假,目前无法证实。事实上,即便是在对吐真药很热衷的美国,也没有哪种吐真药被普遍应用于审讯嫌疑人,哪怕是恐怖袭击嫌疑人。同时,双料间谍的大量存在以及他们的反侦查能力,也说明要么根本不存在吐真药,要么吐真药的药效十分有限。
  
  相关链接
  几种常见的“吐真药”
  
  乙醇
  2004年12月,一个中美联合考古小组在河南省舞阳县著名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发掘出来的陶器皿中发现了一些残渣,经鉴定认为极有可能是一种发酵饮料,这是迄今发现的人类酿造的最早的酒,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
  酒精是人们最熟悉的乙醇形式。乙醇是一种易挥发、可燃和无色的液体。乙醇还是一种精神活性药物,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一种“娱乐药”来使用。把糖发酵成酒精,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有机反应之一。而对于酒精的毒害作用,人类也自古就知道。
  1796年,有人用过滤蒸馏的方式获得了纯乙醇。1827年,乙醇首次被人工合成。乙醇作为一种溶剂被广泛用于香水、调味剂、染料和药品中。在非致命剂量下,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以及明显的精神活性效果,这也正是乙醇被当成一种吐真药的原因。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4%时,就有可能致人死亡;达到0.5%时,就很容易致人死亡;哪怕只达到0.1% ,也会造成中毒;达到0.3%~0.4%,则会让人失去意识。长期大剂量摄入酒精,会对大脑和其他器官造成永久性损害。而多年酗酒之后突然中止饮酒,也一样可能致命。
  
  
  东莨菪碱
  东莨菪碱于1881年由德国人最先从植物中分离出来,这是一种萜类生物碱,提取自龙葵属植物,如天仙子(莨菪)、曼陀罗和塞子木等。东莨菪碱在极小剂量下可作为药物使用,过量使用则有可能导致精神错乱、产生幻觉、体温急剧升高、昏迷以及死亡。“合适剂量”的东莨菪碱被作为一种吐真药来使用。
  在泰国和委内瑞拉的旅游胜地,东莨菪碱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抢劫。有传言说,抢劫者采用在旅游手册或宣传单的边缘涂抹东莨菪碱的方式来麻醉游客。不过,这种传言站不住脚,因为通过这种方式来下毒的话,经过皮肤吸收的东莨菪碱的数量并不足以产生麻醉效果。不过,在烈酒中混入东莨菪碱,这倒确实是不法分子常用的一种下毒方式。近年来,不法使用东莨菪碱在一些国家已成为严重问题。例如,在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几乎每5个中毒入院者中就有1个是东莨菪碱的中毒者。2008年6月,挪威有20多人因服用含有东莨菪碱成分的假安眠药而出现精神病症状,最终不得不住院治疗。
  在哥伦比亚和海地等国,含东莨菪碱成分的植物药膏至少已被巫师们使用了几十年。而把东莨菪碱作为“飞行药膏”来使用,则很可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东莨菪碱会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可使“飞行药膏”的服用者产生类似飞翔的快感。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东莨菪碱曾在一些国家作为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的药物公开出售。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等国的医生对产妇使用东莨菪碱,目的是让她们在生产过程中进入半睡眠状态,其实这并不能止痛,而只是通过攻击大脑功能(主要是负责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等功能)来清除疼痛的记忆,这种做法常会导致精神错乱。在1990年11月以前,在美国国内公开出售的多种助眠药物中都含有东莨菪碱。此后,包括东莨菪碱在内的好几百种未被证实有助眠效果的成分在美国被禁止上市。
  
  巴比妥酸盐
  巴比妥酸盐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于1864年12月6日由德国人率先合成。巴比妥酸盐是一类具有中枢神经系统镇静功能的药物,具有从轻度镇静到深度麻醉的多种功能,对于抗焦虑、催眠和抗痉挛都有效果。不过,服用者有可能在生理及心理上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如今,这类药大多已被安息香重氮类安眠药所取代,后者在过量使用情况下的危险性较前者低得多。
  在允许安乐死的国家,医生借助过量的巴比妥酸盐来帮助晚期癌症患者结束生命。巴比妥酸盐还与肌肉舒张剂配合被用于注射死刑。以“硫喷妥钠”这个名字销售的戊硫代巴比妥有时被作为吐真药使用,既可吞服也可皮下注射。事实上,这种药物并不能使被施药者讲真话,但被认为能缓解心理压制,从而使被施药者更有可能在被问讯时失去防范之心。
  
  
  测谎仪
  
  比起吐真药来,人们更为熟悉的恐怕还是测谎仪。当受测者回答一系列讯问时,测谎仪测量并记录受测者的各种生理反应,包括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皮肤导电性和出汗情况等。从理论上说,受测者如果说谎,测量结果就会跟说真话时大不一样。
  人们认为说谎会产生“生理副反应”的看法由来已久。在西部非洲,要求犯罪嫌疑人传递一只鸟蛋,谁打破了蛋谁就会被认为有罪,理由是他(她)因为心虚才打破了蛋。在中国古代,犯罪嫌疑人在聆听判官讲话时必须把一把米包在嘴里,判官讲话结束后,谁嘴里的米是干的,谁就会被认为有罪,理由是:在一个人情绪紧张时,其唾液分泌就会停止。
  早期的测谎仪包括:1885年,由意大利人塞萨里·隆布洛索发明的警用血压变化测量仪;1914年,由维托里奥·贝鲁西(国籍不明)发明的用以测量呼吸频率的测谎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威廉·马斯腾曾计划用来对德国战俘进行测谎的测量血压和皮肤电流的测谎仪(但属于分开测量),不过该计划后来被放弃。
  能同时测量血压和皮肤电流反应的测谎仪于1920年由美国加州大学的约翰·A·拉森博士发明,并被伯克利警署用于执法,该警署的头儿是闻名全美的警界老大奥古斯特·沃尔默,这也是测谎仪在美国首次被用于执法。后来,这种测谎仪由另一名美国人列奥纳德·基勒进行了完善。上述这些人的工作,为测谎仪的进一步研发奠定了基础。
  今天使用的测谎仪分为两类:类比测谎仪和电脑测谎仪。在美国,使用得最多的是电脑测谎仪。通常,在进行正式测谎之前都要对受测者进行一次预先的测试性访问,以获取一些预备信息。接着,测谎员会向受测者解释测谎仪的工作原理,并强调:测谎仪能够识破谎言,受测者最好老实回答问题。然后,测谎员要求受测者故意说谎并告知其测试结果。再接下来,正式的测谎开始了。在测谎员询问的问题中,有些是“不相关问题”, 例如“你的名字是不是迈克尔·勒加斯匹”;有一些是“可能撒谎问题”,也即所谓“控制性问题”,例如“你偷过钱吗”,大多数犯罪嫌疑人都会对这类问题撒谎;剩下的则是“相关问题”,它们才是测谎员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测谎员会轮换着问不同类型的问题。假如受测者的生理反应在“可能撒谎”的问答阶段比在“相关问题”的问答阶段还大,就算受测者通过了测谎,反之,测谎员可能就会对受测者说诸如此类的话:“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你的情况只会变得更糟糕。”
  当然,也有专家质疑所谓“控制性问题”。他们认为,在以审讯方式进行“控制性问题”测试时,有可能引起受测者的紧张反应,这样一来测试的合理程度将大大降低。
  不过,可以用其他替代方式进行“控制性问题”测试,其中一种方式是“隐藏信息”测试。这种测试通常是由毫不知晓案情的测谎员来实施,测试目的主要是调查受测者对案情的了解程度。这类问题有“犯罪所用的枪支是4.5毫米口径的还是9毫米口径的”等。这类问题以多重选择方式进行,测谎员根据受测者对正确答案的反应来评价其老实程度。对无辜者来说,他们是不会知道这类问题的答案的,因此如果受测者对犯罪信息反应强烈,就可以认为他们很可能知道案情。这种测谎方式被认为更合理,因为它能“有效避免测谎员对测谎结果的影响”。
  据称,测谎仪的可靠性已经达到90%~95%。但是,有批评者说,所谓的“测谎”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测试,而只是一种非标准化的审讯手段,其准确性无从进行科学判定。据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份报告,该院发现绝大多数有关测谎仪的研究都是“不可靠、不科学和带偏见的”,测谎比猜测的准确度只高了一点,但这项技术“远远不够完美”。报告举例说:某个机构有雇员10000名,其中有10名间谍,而测谎准确度高达80%(事实上根本达不到),那么测谎结果很可能是8名间谍和1998名非间谍雇员通不过测试。这一报告的最终结论说:“测谎仪可能具有某些用处,但不要指望测谎结果的准确性很高。”
  如今,法学界的共识是,跟指纹分析、弹道学、DNA鉴定等法医手段相比,测谎的可靠性显然不确定得多。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双重间谍阿尔德里奇·阿姆斯竟两次通过了测谎。在被问及如何得以通过测谎时,阿姆斯称自己是从苏联上司那里得到指令的:“睡一晚上好觉,再休息一下,以放松的心态去面对测试。对测谎员态度要好,显得合作,尽量保持镇定。”其他针对测谎的反制手段还有:一旦开始测谎,就应该小心控制自己在“相关问题”阶段的呼吸频率;在“控制性问题”阶段,则要尝试增加自己的心跳次数,方法是思考一些可怕的事,或者用藏在身体上的利物刺自己。
  尽管目前在一些国家,在审讯犯罪嫌疑人以及挑选敏感的公共或私人部门雇员时仍借助于测谎仪,但测谎仪的有效性备受争议,尤其是对测谎仪使用方式的抨击日益增多。
  
  相关链接
  脑指纹鉴定
  
  测谎仪备受争议,而一种最新的法医技术——脑指纹鉴定术被认为最有可能取代测谎术。
  所谓“脑指纹鉴定”,就是受测者戴上脑指纹仪——布满电极的特制头盔,在受测者眼前的电脑屏幕上就会出现词汇、短语或图片,脑指纹仪则监测受测者的脑电波反应,以此确定特定的信息是否储存在受测者的大脑中。
  脑指纹鉴定技术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法威尔在20世纪90年代发明的,其原理是大脑处理相关信息跟处理未知或不相关信息的过程是不同的。大脑中的已知信息,例如储存在大脑里的犯罪细节的处理过程,会被脑电图仪显示出来。
  当受测者面对一个特殊的、有重要意义的刺激时,大约仅300毫秒(1秒等于1000毫秒)之后其大脑就会释放一种被叫做“P300”的电信号。脑指纹鉴定就是探察与犯罪有关的刺激所引起的P300反应。由于这种鉴定技术是基于脑电波信号,无需受测者做出言语反应,因此测试结果被认为更加客观。
  在测试中,出现在测试头盔屏幕上的刺激有三类:第一类是“不相关”刺激,它们跟被调查内容及受测者本人无关;第二类是“目标”刺激,它们跟被调查内容有关,且为受测者所知;第三类是“刺探性”刺激,它们跟被调查内容有关,但受测者否认知道这些情况。测试程序跟测谎仪测试相似,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即脑指纹鉴定仪并不依赖受测者的情绪,而测谎仪测量的正是基于情绪的生理信号(例如心跳次数、血压和出汗情况)。两者的区别还在于,脑指纹鉴定仪无需确定受测者是否在撒谎。另外,脑指纹鉴定仪的测试结果完全基于电脑计算,其中并不夹杂测试者的主观判断。
  不过,脑指纹鉴定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种技术通过探察大脑的信息处理情况来揭示受测者大脑中储存了什么信息,但却不能探察这些信息是怎样进入受测者的大脑中的。比如,疑犯承认到过犯罪现场,但又称自己只是目击者而非作案者,那么他了解犯罪细节这个事实就不具有指控意义。另外,脑指纹鉴定也无法对犯罪动机进行鉴定。
  目前,脑指纹鉴定技术已被用于一系列引起广泛关注的罪案,不仅帮助抓获了连环杀人嫌犯,而且还还了无辜者以清白。不过,这项新技术同样充满争议性,而且据说对脑指纹鉴定仪也有反制办法,也就是说脑指纹鉴定仪和测谎仪有相似的缺陷。但即便如此,脑指纹鉴定术还是在2008年于英国伦敦举行的“全球安保技术挑战赛”中进入了前几名。
其他文献
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宗教经验触发因素量表,对1006名某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的宗教经验触发因素进行调查
最近,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北极地区发现了,一具未知动物的化石残骸,科学家将其称为“步行中的海豹”。这只“海豹”大约生活在距今2000万年前,其骨骼完整程度达到了65%。有着鳍足类动物的头颅,体型有点像水獭,腿很像陆生动物,脚上有蹼,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由于它表现出鳍足类动物的诸多特点,因此可能同时适于陆生与水生生活。但科学家认为还不能肯定说这就是水獭。之前的理论一直认为鳍足类的祖先是陆生生物,只是苦于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高校中出现了一群特殊的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身体肥胖、瘦弱、残障以及身体疾病或身体某部位损伤等原因,造成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较差[1]。这一部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382例,双盲法随机分为小剂量组(辛伐他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完成手术的8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
摘 要 分析存在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的大型精密仪器管理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及其中存在的“代理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效益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大型精密仪器;效益;委托代理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489X(2008)10-0005-02  Revelation Seen from Principal-Agency Theory on Man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严重肝外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的25例严重肝外伤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填塞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传统纱布填塞组14例和水囊肝周填塞组11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再次出血率、再次手术率和并发症等差异。结果:水囊肝周填塞组的死亡率、再出血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纱布填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目的:探讨总结高位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经验体会及比较二种开胸径路优缺点.方法:左颈、左胸(简称二切口)胃经胸腔13例,左颈、右胸、上腹正中(三切口)胃经食管床30例.结果:
最近,在挖掘自意大利威尼斯附近一座岛上的许多具中世纪大瘟疫受害者遗骸中,法医考古学家首次发现了疑为“吸血鬼”的骸骨。这是一名女性死者的骸骨,其部分躯体和头骨显示,她的颚
妇产科护理学作为临床护理实践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学科,充分认识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如何提高妇产科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妇产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