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幽处,春饼惹相思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久没有费尽心思地挑选对味的小馆了。还是某天我们刊物的校对老师问我:“怎么不写了?”我想也就是那样就不写了,顺其自然地犯懒:“您觉得应该继续写吗?”“反正没有它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是个极易感动又讨厌嘴上肉麻的姑娘,淡淡地笑着回应,心里却笃定了要找间好吃的小馆。隔天,便约了朋友走街访巷地寻见——立春小馆。
  进门迎客的大爷话少但笑容很多,后来知道他们一家是老北京,父子打点着店里生意。靠墙冰柜里摆放了许多饮料,怀旧的北冰洋款的玻璃瓶汽水分分钟就收复了我,它亲切的气场就和这小店一样,包裹着每一位食客。
  
  享受,你喜欢的
  不知道对鸭肉的着迷有没有到嗜好的程度,总之无论是全聚德、便宜坊的烤鸭,还是西来顺的马连良鸭子,全令我迷恋不已、屡试不爽。鸭肉有种邪性味儿,咀嚼入腹后还有浓郁的肉香缠绕口鼻,喜欢的人夸鸭肉肥而不腻。在这里,我要断章取义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的一句:“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所以,凡是能点到鸭子的饭馆儿,我都不会放掉这道食材。立春小馆也不例外——酱爆鸭片。
  刚上桌的熘鸭片险些被我托送到别人桌上。“我们没点。”“点了。”上菜的小姑娘肯定地说。“没点。”我看着同行的朋友求证,他却说:“真的点了。”哎呀!怎么能怪“外貌协会”的我,这盘简直太不像鸭肉了!可吃在嘴里,便知道是我喜欢的它。
  甜口儿酱爆,肉质鲜嫩湿滑,吃起来有台湾奶茶里珍珠的QQ弹性。也许经过了“炒糖色”的重口味处理,让水禽的肉腥被削弱了大半,连平时不吃鸭肉的朋友也虚情假意地吃了不少,连连称道。
  老北京特色炒菜和小吃算得上特色。其中京味儿最浓的灌肠、芥末墩让我当开胃菜下了单,没想到小食的分量相当足,结果通通打包。意外的是饭后两小时再打开饭盒吃灌肠竟然还是脆的,只有边缘略干,联想到在怀柔农家院曾吃过的烙饼,外脆里嫩的口感是一致的。心想着下回要问问老板炸灌肠时用了什么密招儿。
  立春的菜单分类着实不少,锅贴、凉菜、海鲜、干锅……虽然品类繁多有定位不清之嫌,但各道菜品称得上精细加工,若是离这儿不远,逐一尝尝也是没错的,并不需太多银子。
  
  回忆的香馨
  小时候,方便面里卧上一个鸡蛋,就是能令孩子欢欣雀跃的美味了。还记得你是先吃鸡蛋后吃面,还是先吃面后吃鸡蛋吗?我总是把好吃的留到最后,即便屡屡被“鲁智深”般的妹妹一口吞食了我小心翼翼留下来的成果,但还是一次次执着地把它保存到最后。好东西是用来压轴的,我一直这么觉得。
  那么,在立春小馆中关于食物的最后一段故事,就留给招牌菜立春春饼吧。
  一盘湿润、柔顺的炒合菜被端了上来。一张摊鸡蛋似乎能包罗万象,服帖地罩在上面。同时,类似于鸭饼的饼连同蒸笼一起上了桌,勾起了口腹之欲。一碟酱肘花伴在旁边,配了酱油姜汁料。立春小馆提供了将近10种能一并卷进饼里的辅菜,炒豆芽、酸菜粉丝、菠菜粉丝、葱爆羊肉、京酱肉丝等,对于这种自由宽泛的选择权,我是很中意的。
  眼前的情景如此熟悉,我自然地掀开一张薄饼摊在手心上,夹了一箸连带着鸡蛋的炒合菜,又搛了两片酱肘花,随即蘸了小料一并圈在饼里。这才发现还有小葱、姜丝、黄瓜丝等辅料,等不及了。先将手里这一卷塞进嘴里吧。
  二十几年前,我也是这么个吃法儿。那时候住在姥姥家,每天中午的指望就是赶紧听到下课铃声,奔回家吃姥姥做的午饭。“吃什么呀?”我总是刚进院门就迫不及待地朝厨房的窗户里嚷嚷,兴高采烈地等着姥姥回声:“春饼,你姥爷爱吃。”
  桌上已经摆上了几碟,有鸡蛋炒韭菜、肉丝炒豆芽、酱肘花、香肠片、酱牛肉和烫面的薄饼,这时姥姥端着刚出锅的菠菜炒粉丝过来了。薄饼有两层,很容易就能将它们分开,而所有的菜都能卷进饼里,好香!多少年后我才知道那一张张作陪衬的烫面薄饼,是用热水和面,晾凉后两两面劲儿擀在一起,中间用菜籽油隔离,这才有了蒸熟后容易揭开的双层饼。
  在立春小馆吃春饼后的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在姥姥家的四合院里,姥爷拿着半导体眯缝着眼睛、安详地坐在竹椅里晒太阳。他跷着二郎腿,嘴边有浅浅的笑意。在梦里,我也清楚地知道姥爷不在了,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泪水不住地流,一次次渗入枕头。我蓦地醒来,心想思念是什么?就是那人那事明明在心底,却永远消失在视野里……
  
  那天在立春小馆吃完午饭,腻腻歪歪不肯走人。闲聊、四顾、静坐,融合在小馆的平常里。实实在在饱腹的是一顿质朴的家常菜,而莫名渗满心田的却是对家深深的眷恋。
  
  推荐菜品:小葱拌豆腐、猪肉西葫芦锅贴、立春春饼、老北京元宝肉
  行车路线:六部口往南100米,和平门路口往北200米,路东,地铁二号线、公交15路等可达。
  编辑/冯 岚 icarusfeng@126.com
其他文献
北京2011年7月30日起飞——西雅图2011年7月30日降落。同一天,一架飞机一起、一落,不同的两个机场里,有一个同样的影子:三箱行李,两个背包,和一个自以为翅膀硬了的独行女孩。这个女孩,就是14岁的我。美国让很多人向往,而我,其实并不是其中的一个,甚至觉得那有什么好的,可是我还是来到了美国。来的理由也许是想逃避在中国的学习状态,也许是想换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但是,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我承载了家人对
期刊
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以来,京剧以其敦厚的性情和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形成了思想上最具人文色彩的“国剧”。2010年,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京剧院是国内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以“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和“五大头牌”马谭张裘赵为代表的艺术前辈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  正如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所言,“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于你、于我都是一
期刊
说起王树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听戏的观众无人不知。这位北京京剧院的台柱子不仅享誉梨园,出色的嗓音条件使其在流行歌曲演唱方面游刃有余,被著名歌唱家王昆视为一朵不可多得的奇葩。王树芳多次随团去海内外演出,并在北京、台湾、美国等地成功举办了30多场个人演唱会,场场爆满,是梨园界第一位开个人演唱会的人。  她敢想敢作,是那个年代引领潮流的时尚先行者。身体的原因,王树芳已告别舞台6年,提前过起了退休生活。  
期刊
想象中的采访是在人艺后台偌大的排练厅进行,而现实是他们的员工食堂,杨立新一如平常地排队打饭,自然而然地对每个擦肩而过的同事微笑,有意无意地和大家打趣嬉笑着……  杨立新“攒”下的人缘真令人生畏。  脚踏老北京布鞋,口吐京音,我们的对话,也是对脑海中老北京生活的回忆与感念。  印象的杨立新,现实的杨立新,吻合得竟有些恣意。那么,返璞、本真,算不算他深入人心的一大秘诀?    “专”是“专业”之“专”
期刊
2011年对于北京京剧院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作为全年跟踪采访的《北京纪事》杂志见证了北京京剧院的成长与变化。时值岁末,院长李恩杰回顾了北京京剧院这一年的发展历程,对当下和未来进行了一番梳理。  在保留剧目的加工提高和传统流派剧目的挖掘整理中,北京京剧院成绩不俗。张派《姜秋莲》、谭派《鼎盛春秋》好评如潮,新编历史京剧《蝶海情》和曾获得全国首届文华大奖的《画龙点睛》等新创保留剧目赢得了专家和观众的一
期刊
“爷爷”其实是我的姥爷,之所以叫爷爷,是因为我从小就一直这么叫,惯了、久了,也觉得顺嘴亲切些,就这么叫了20年。打我记事儿起,一年四季爷爷的左胸口外衣上就别着一枚红色的、圆圆的东西,上面还有一个人头侧面像。摸上去硬硬的、看上去闪闪的东西就成了小时候我对爷爷的识别符号,每次看到幼儿园门口有个鲜红闪耀的红点,就知道是爷爷来接我了。多少年后,无论这东西的形状样式怎么变,却总别在爷爷的外衣上。等我长大后,
期刊
提起张瞳,圈儿里人知道他,观众却对不上号儿,他是“脸儿熟又陌生”的演员。一次,我帮他报销医药费,社保所的工作人员端详着医保卡上的照片说,这位老先生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里的老刘吧?其实,刘书友是他最不喜欢的角色,却阴错阳差地接了戏。他不喜欢夸张的闹剧,更不愿作浅薄的笑料。作为家人,我懂得三叔的艺术追求。他钟情于内心纠结的角色,更愿扮演悲剧性人物,如《咸亨酒店》中的落魄文人孔乙己、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期刊
第一次进奥林匹克公园还在奥运之前,不开放,托关系进去的。其时,崭新的园子正热待着五洲健儿,处处警车、警犬,弄得紧张,走马观花,除了大,没留下太多的印象。奥运之后,大园子揭开面纱,免费以飨游客,仗着近,天天惠顾。1年下来,对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人、狗、音乐和风景饶有一番心得,描画出来,就是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一幅彩绘“四扇屏”。    人,有情  先说人,奥林匹克公园里的人分两类,一类是逛园子的,一类是管园
期刊
玻璃门一闪,常秋月款步走进咖啡厅,我与她碰个正着。她举止优雅大方,但不失花旦在舞台上的活泼开朗、天真烂漫。常秋月热情地问我吃过早点了没有,没吃的话这里有卖的,我急忙说吃过了。她豪爽地说:“吃过了那我就不客气了啊。我这两天太忙了,前天刚演出回来。”她点了一份点心、一杯牛奶,又给我点了一杯拿铁。我们拣一张靠窗的桌子坐下,边喝边聊。  此时咖啡厅渐渐变成了一座舞台,大幕徐徐拉开:袅袅婷婷走出一个姑娘,她
期刊
她叫舒晴,1年前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一名80后的年轻妈妈;1年之后,她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首位分手师,并将电影《非诚勿扰2》的“离婚典礼”搬入了现实生活中。舒晴被称为分手师,但实际是“劝和”不“劝分”。虽然公司成立不久,但是在她的调解下,已经有数对濒临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舒晴自己也调侃道,她是“最不称职“的分手师。     不甘平凡,自主创业   舒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和大多数80后女孩一样,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