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程对培养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体育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 体育课程 新课改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领会不深,出现了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考虑创新,不顾继承等问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由于受到场地和资金的制约,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无法正常展开,从而制约着体育改革的向前发展。
2.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3.体育器材不完备,一些学校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操场跑道年久失修。
4.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二、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1.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薄弱、体育经费的匮乏、器材的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限制,制约了小学体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有利的因素,促进小学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向前。
2.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解读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地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使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在体育课上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顺应体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3.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要互动起来。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运动人体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就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学导式”、“发现式”等各种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改革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看做成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上,努力的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者结合起来,以及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五个方面统一协调起来,既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及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要大力发展其个性。
5.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校内教育活动,而是要把校内体育教学同未来社会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小学体育课程就包含在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之中,而在开设体育活动类课程结构之前,应该先由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编写的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大纲,然后教育部门在充分参考各地方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相对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而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育人为根本宗旨,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6.优化体育理论教学方式。体育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极具推广的价值,它包含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卫生和健康方面等一系列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没能进行很好的整合与重构。因此,目前还没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以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同时整合交叉各个方面的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使得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与中学、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相衔接。建立以健身,健康为主线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体育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小就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雷永祥.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与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2008.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学校)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小学 体育课程 新课改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领会不深,出现了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考虑创新,不顾继承等问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由于受到场地和资金的制约,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无法正常展开,从而制约着体育改革的向前发展。
2.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3.体育器材不完备,一些学校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操场跑道年久失修。
4.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二、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1.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薄弱、体育经费的匮乏、器材的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限制,制约了小学体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有利的因素,促进小学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向前。
2.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解读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地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使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在体育课上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顺应体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3.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要互动起来。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运动人体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就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学导式”、“发现式”等各种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改革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看做成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上,努力的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者结合起来,以及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五个方面统一协调起来,既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及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要大力发展其个性。
5.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校内教育活动,而是要把校内体育教学同未来社会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小学体育课程就包含在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之中,而在开设体育活动类课程结构之前,应该先由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编写的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大纲,然后教育部门在充分参考各地方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相对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而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育人为根本宗旨,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6.优化体育理论教学方式。体育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极具推广的价值,它包含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卫生和健康方面等一系列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没能进行很好的整合与重构。因此,目前还没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以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同时整合交叉各个方面的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使得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与中学、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相衔接。建立以健身,健康为主线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体育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小就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雷永祥.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与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2008.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