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小抓起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小就已经形成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对于学龄前孩子的习惯无能为力,孩子上学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教育,所形成的习惯就很难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从小时候开始使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非常容易建立,也非常容易巩固,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果能够被及时发现,那么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那么就会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良习惯一旦形成,那就不易纠正,比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再三教诲,在家长的强力管教之下也有了改正的决心,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这部分孩子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如此循环下去大好的光阴就白白地浪费了。也有的孩子在学校家庭共同艰苦努力之下,彻底改掉了。
二、习惯的养成应该循序渐进
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个性情况,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以及能力增长的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运用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向目标要求靠近,使学生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早日养成,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之中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比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积累,到了中学,还要在这已经养成的简单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分析习惯、勇于质疑并创新习惯等。
三、习惯的养成必须严格要求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人用心的引导,并促使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整个过程并不是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方面的培养主要放在学校教学的课堂上进行。在教学中,有许多“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其实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许多方面。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形成,但是也很容易减退。所以,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定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真正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们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在习惯实践和强化训练中还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习惯的养成必须启发自觉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是在家长、教师的强制要求情况下形成的,但是应该尽量培养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同时,借助书籍之中如伟人传记等内容中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案例,从中感悟良好习惯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心中明白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使他们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很小就已经形成了。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对于学龄前孩子的习惯无能为力,孩子上学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教育,所形成的习惯就很难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从小时候开始使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非常容易建立,也非常容易巩固,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如果能够被及时发现,那么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那么就会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不良习惯一旦形成,那就不易纠正,比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再三教诲,在家长的强力管教之下也有了改正的决心,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这部分孩子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如此循环下去大好的光阴就白白地浪费了。也有的孩子在学校家庭共同艰苦努力之下,彻底改掉了。
二、习惯的养成应该循序渐进
一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个性情况,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以及能力增长的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运用切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向目标要求靠近,使学生们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早日养成,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之中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比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积累,到了中学,还要在这已经养成的简单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良好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独立分析习惯、勇于质疑并创新习惯等。
三、习惯的养成必须严格要求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校和家庭的监护人用心的引导,并促使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才有可能实现。整个过程并不是和现实生活隔离开来的,对于学生来说,这方面的培养主要放在学校教学的课堂上进行。在教学中,有许多“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其实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许多方面。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习惯比较容易形成,但是也很容易减退。所以,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定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真正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们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在习惯实践和强化训练中还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习惯的养成必须启发自觉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是在家长、教师的强制要求情况下形成的,但是应该尽量培养孩子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良好的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学生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更多的学生由于思维能力的局限对疑难问题并未意识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同时,借助书籍之中如伟人传记等内容中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案例,从中感悟良好习惯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心中明白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使他们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环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