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院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健全人格。但同时高职国学教育相关课程面临的课程设置边缘化、课程改革线上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达到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坚决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关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索实践“浸入式”教学模式,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化校园建设。
[关键词]国学教育 浸入式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
课题:本文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一般课题《搭建国学教育与师范专业“桥梁”,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KT2019017)。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侧重实际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在具备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拥有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自身优势,教师要积极应对面临的问题,努力探索其改进措施与方法。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国学教育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而在高职院校中,国学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
1.国学相关课程设置边缘化
在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开设国学的相关课程有所不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儿童文学(古典部分)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其他非师范专业(医护、机电等)开设大学语文(其中有涉及经典作品的章节)。目前,各专业国学相关课程的开设课时逐步压缩,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国学课程每周2课时,儿童文学课程由每周4课时压缩到每周2课时;小学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由3学期授课变为2学期授课,现在又压缩到1学期授课;非师范专业的大学语文一度要求被取消为专业课空出时间,最终确定为每周2课时。课时减少,压缩了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国学相关课程改革线上化
非师范专业在解决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之间的课时问题时,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将语文(五年一贯制开设)课程进行线上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教学受到提倡,这督促教师能够不断学习现代信息化技术,尽快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在学院承担线上教学的多为年轻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较好,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线上教学很大程度上成为其教学的负担。与此同时,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有待提高,线上教学难以随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导致过程性考核成绩偏低,终结性考核成绩不够理想。
3.国学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化
国学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而言,传统的灌输式、单一式、说教式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内心需求,其需要的是富有特色、个性化、挑战性强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课时的压缩,增加了每节课的教学容量,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习效果值得怀疑。所以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又想出成绩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更新思路、变革教学方法。可在教学中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时间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利用课程平台,将容易解决的问题放在课前学生自学,课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课后巩固拓展。这样拉伸了学习的时间,有效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职业需求,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要求和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思路,在高职国学相关课程教学中尝试实践浸入式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的应用
“浸”,即渗透、渗入的意思;“浸入”,即融入到某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已经是被认可的能够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新时期,各高校努力深化“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教育的着力点不再停留在学校,媒体资源、社会资源都在影响着师生的学习理念和接受到的信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不再只停留在课堂与线下,授课时间不再局限于一节课,已经形成了时时可教、处处可学的氛围。教师、家长、社会关系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强调园中的一切活动皆是教育,让幼儿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之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与同伴交流协作,进而发展想象力,建立自信。而幼儿接受知识也不仅局限于幼儿园中,家长的日常行为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其他社会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行动导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现无遗。而学前教育专业对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行为与思维有直接影响。课程团队教师应积极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钉钉直播等辅助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平台预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生活学习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2)契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素养指的是社会人在从事社会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方面。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社会难题。对毕业生来说,找工作难,对企业来说,招员工难。据调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素养不相匹配。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畏难现象频现。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带有抵触情绪进入学校,对大学缺少认识,表现在大学校园不作为。手机不离手,游戏不掉线,学习态度不端正,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常态。二是学生缺乏竞争意识,持“中庸”观点。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表现满不在乎。三是学生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目前,有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四是缺乏创新意识,行为懒散。部分学生缺乏实现理想的决心、吃苦耐劳的干劲,安于现状、思维停滞。职业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会,因此要把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国学教育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树立。 (3)课程思政有效“浸入”国学教育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里的“潜移默化”与“浸”的滋润、慢慢渗透异曲同工。“化”现今大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好的志趣理想、坚定的进取精神、科学的创新意识,“浸”入国学浩洋之中,去汲取“化”的力量。例如在学前教育中,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学生明白粮食得之不易,用餐时要珍惜粮食,避免浪费。又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导学生要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告诉学生要树立远大抱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是单纯地“教书”,更需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才”与“德”并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国新时代建设离不开拥有高素质、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转变理念,不仅要上好思政课程,也要在各专业、各门课程上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好思想、精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必将影响着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而笔者作为人文学科教师,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发现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国学教学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地位。
2.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1)国学教育“浸入”师生日常生活
国学相关课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新时代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现今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更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经典诗词文中的理想、抱负、情怀构成了特有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下又具有了新的内涵,它影响着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2)国学教育“浸入”校园文化建设
关注人文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适时举行“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以及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将“诵读经典,沐浴书香”大型读书月活动常态化,并组织中文专职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中国传统经典选释作为全院的晨读书目,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必须完成两万字的经典诗词摘抄任务,将此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国学教育“浸入”专业学科建设,使各专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宗旨,各专业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地域文化、人文情怀发现本专业的文化内容。
(3)国学教育“浸入”适时适世
国学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将古代经典名篇全部抛给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哪些内容符合时代需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讲授课文陶渊明的《饮酒》篇,引导学生酒是一种文化,自古文人墨客皆喜酒后作诗为文: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或洒脱,或忧愁,借着酒意传达出作者自身的内心独白。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饮酒有度,既是对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将生活与古诗词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它的美,加入现代人的思维再次去体味古人留下的诗情画意。
结 语
高职院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健全人格。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坚决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需求及各专业特色,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浸入式”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浸入国学教育相关课程,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化校园建设,才能培养出一批拥有高素质、精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芮明珠.“浸入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鲁志杰,张文明,孙明霞.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
[3]房伊宁,刘永峰.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国学教育之我見[J].新西部,2020(6).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商洛
[关键词]国学教育 浸入式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
课题:本文为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一般课题《搭建国学教育与师范专业“桥梁”,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KT2019017)。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侧重实际应用,要求学生能够在具备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成为拥有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文化自信方面具有自身优势,教师要积极应对面临的问题,努力探索其改进措施与方法。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国学教育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而在高职院校中,国学教育面临着以下问题。
1.国学相关课程设置边缘化
在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开设国学的相关课程有所不同。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儿童文学(古典部分)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其他非师范专业(医护、机电等)开设大学语文(其中有涉及经典作品的章节)。目前,各专业国学相关课程的开设课时逐步压缩,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国学课程每周2课时,儿童文学课程由每周4课时压缩到每周2课时;小学教育专业的古代文学由3学期授课变为2学期授课,现在又压缩到1学期授课;非师范专业的大学语文一度要求被取消为专业课空出时间,最终确定为每周2课时。课时减少,压缩了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国学相关课程改革线上化
非师范专业在解决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之间的课时问题时,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将语文(五年一贯制开设)课程进行线上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教学受到提倡,这督促教师能够不断学习现代信息化技术,尽快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授课方式。在学院承担线上教学的多为年轻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较好,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线上教学很大程度上成为其教学的负担。与此同时,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有待提高,线上教学难以随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导致过程性考核成绩偏低,终结性考核成绩不够理想。
3.国学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化
国学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而言,传统的灌输式、单一式、说教式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内心需求,其需要的是富有特色、个性化、挑战性强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课时的压缩,增加了每节课的教学容量,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学习效果值得怀疑。所以在这种内容多、时间少,又想出成绩的情况下,教师必须更新思路、变革教学方法。可在教学中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时间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利用课程平台,将容易解决的问题放在课前学生自学,课中解决重难点问题,课后巩固拓展。这样拉伸了学习的时间,有效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职业需求,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要求和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改变思路,在高职国学相关课程教学中尝试实践浸入式教学模式,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的应用
“浸”,即渗透、渗入的意思;“浸入”,即融入到某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已经是被认可的能够构建高效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1)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新时期,各高校努力深化“三全育人”工作,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教育的着力点不再停留在学校,媒体资源、社会资源都在影响着师生的学习理念和接受到的信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不再只停留在课堂与线下,授课时间不再局限于一节课,已经形成了时时可教、处处可学的氛围。教师、家长、社会关系都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强调园中的一切活动皆是教育,让幼儿能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之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乐于与同伴交流协作,进而发展想象力,建立自信。而幼儿接受知识也不仅局限于幼儿园中,家长的日常行为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其他社会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发展和行动导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现无遗。而学前教育专业对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的行为与思维有直接影响。课程团队教师应积极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钉钉直播等辅助教学手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平台预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关心学生的思想情绪波动、生活学习问题,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
(2)契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素养指的是社会人在从事社会工作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方面。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社会难题。对毕业生来说,找工作难,对企业来说,招员工难。据调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素养不相匹配。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畏难现象频现。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带有抵触情绪进入学校,对大学缺少认识,表现在大学校园不作为。手机不离手,游戏不掉线,学习态度不端正,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常态。二是学生缺乏竞争意识,持“中庸”观点。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和表现满不在乎。三是学生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目前,有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中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大局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四是缺乏创新意识,行为懒散。部分学生缺乏实现理想的决心、吃苦耐劳的干劲,安于现状、思维停滞。职业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会,因此要把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之一。国学教育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美德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新树立。 (3)课程思政有效“浸入”国学教育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实现立德树人。这里的“潜移默化”与“浸”的滋润、慢慢渗透异曲同工。“化”现今大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美好的志趣理想、坚定的进取精神、科学的创新意识,“浸”入国学浩洋之中,去汲取“化”的力量。例如在学前教育中,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导学生明白粮食得之不易,用餐时要珍惜粮食,避免浪费。又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导学生要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志者,事竟成”告诉学生要树立远大抱负,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作为教师,要认识到教师不是单纯地“教书”,更需要在“育人”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才”与“德”并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国新时代建设离不开拥有高素质、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必须转变理念,不仅要上好思政课程,也要在各专业、各门课程上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好思想、精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和创新必将影响着新一代人才的培养。而笔者作为人文学科教师,经过不断尝试和摸索,发现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国学教学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地位。
2.浸入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国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1)国学教育“浸入”师生日常生活
国学相关课程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在新时代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现今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更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经典诗词文中的理想、抱负、情怀构成了特有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在新时代下又具有了新的内涵,它影响着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2)国学教育“浸入”校园文化建设
关注人文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适时举行“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以及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将“诵读经典,沐浴书香”大型读书月活动常态化,并组织中文专职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中国传统经典选释作为全院的晨读书目,要求学生每一学期必须完成两万字的经典诗词摘抄任务,将此作为学生期末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将国学教育“浸入”专业学科建设,使各专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宗旨,各专业学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地域文化、人文情怀发现本专业的文化内容。
(3)国学教育“浸入”适时适世
国学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将古代经典名篇全部抛给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哪些内容符合时代需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讲授课文陶渊明的《饮酒》篇,引导学生酒是一种文化,自古文人墨客皆喜酒后作诗为文: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或洒脱,或忧愁,借着酒意传达出作者自身的内心独白。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必须饮酒有度,既是对自己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尊重。将生活与古诗词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它的美,加入现代人的思维再次去体味古人留下的诗情画意。
结 语
高职院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健全人格。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坚决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需求及各专业特色,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浸入式”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浸入国学教育相关课程,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文化校园建设,才能培养出一批拥有高素质、精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芮明珠.“浸入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鲁志杰,张文明,孙明霞.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途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
[3]房伊宁,刘永峰.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国学教育之我見[J].新西部,2020(6).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