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的救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mpham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丽丝·沃克,美国黑人小说家、诗人、短篇小说作家。她清晰地认识到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作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女权主义为女性告别受歧视地位,取得应有尊重和自我价值进行了不屈的战斗。然而长期的思想沿袭和许多女性缺乏对于自身地位的正确认识,使这一运动在刚开始和某些阶段游离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在女性群体自身,有色人种女性在种族歧视和阶级局限的双重漩涡中,并没有获得她们作为女性为自身斗争的应有权利。“至今为止,现存的妇女解放理论由于阶级局限和文化误解,不能解释女性经验的复杂和多样性,不能代表受性别压迫最深的黑人劳动妇女。”这使有色人种女性的女权主义斗争更处在女权主义运动的边缘。
  面对种种限制与多层边缘化处境,美国出现了诸位旨在为自身权利与自由奋斗的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便是其中之一。她的《紫色》以书信体形式讲述了甘当男权社会的“骡子”的黑人妇女西丽亚一步步慢慢懂得自我抗争的必要,赢得应有的尊重和自由的故事,而小说中另外三位女性的坚定顽强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艾丽丝·沃克正是借《紫色》中诸位女性之口,表达了她对于黑人女性主义深刻的理解。
  
  一黑人女性的自我抗争和探索道路
  
  莎格·艾弗里是与传统观念相背离的典型女性主义形象,然而她却被别人甚至牧师称为“妓女、娼妇”。她之所以不能被传统观念所容忍,正是因为她敢于追求作为女人的自由和独立,很多时候她甚至比男人还勇敢,即使在病重之时“她好像虽然病的厉害,但是如果有条蛇挡路的话,她还是会把它杀死”。
  正是莎格,她带给西丽亚一面“女性之镜”,唤醒了西丽亚从未有过的性意识,让西丽亚认识到了自己不是一块木头而是一个有着女性所有性征和丰富感情的女人。在她的引导下,西丽亚找到了自我的价值,懂得了女性应该走属于自己的路。在这里莎格更像“是一种力量,一种坚定、熟悉的力量,这种力量像来自她的过去的某些东西,使她进入她不敢正视的某种未知的境地中去”。艾丽丝·沃克通过莎格·艾弗里这一形象,向女性传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力量。
  索菲亚是与西丽亚处境相似的农村妇女,但与西丽亚不同,从一开始她就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索菲亚深爱丈夫哈波,但哈波想像某某先生一样将妻子管教得俯首帖耳。不愿服从丈夫的控制的索菲亚,与丈夫大打出手,并说出了,“可我会揍死他的,如果他想揍我的话”。这更像女性与男权抗争的独立宣言,也正是索菲亚的坚定顽强,逼迫她的丈夫哈波以暴食的方式让自己强壮,来“捍卫”男性的支配性地位。
  然而作为一位黑人农村妇女,索菲亚也许能战胜丈夫,却无法摆脱自己的黑人妇女身份,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她被白人市长关进了监狱,并忍辱负重度过了十一年。虽然最后索菲亚在西丽亚的帮助下走上了经济独立的道路,但是她被白人和男权社会伤害的疤痕却永久地保留在了脸上。
  从索菲亚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艾丽丝·沃克对女性抗争的忧虑。女性应该为了自我而战,但是在男权和种族观念根深蒂固的时代,争取尊严与自由的女性难免受到伤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受压迫的女性和男性团结起来,鼓励、帮助被迫害的走向自由的女性。这也是艾丽丝·沃克在1983年放弃使用“女权主义”,使用新的名词“妇女主义”(womanism)的初衷。艾丽丝·沃克认为妇女主义是“献身于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的主义”。在《紫色》中,当索菲亚被关入监狱,身边亲人朋友的想方设法营救,让我们分明在苦难背后看到了黑人种族的团结,他们之间的互帮互助为整部小说增添一抹温情色彩。
  较之索菲亚,同样为女性独立自主抗争的莎格似乎要幸运的多,但是在莎格风光成功的背后,她的心酸和痛苦在其坚强隐忍之下还是被昭示于众。作为一位经济独立的女歌手,她要唱挑逗男性的艳歌,每次回来都是拖着又脏又臭,头发油乎乎的身体。作为一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遇到的男人要么懦弱无力,要么靠她供养,在男女感情上屡受挫折的莎格最终回到了始终如一爱着自己的西丽亚身边。同性之爱在艾丽丝·沃克的小说中得到了发展和肯定。同性之爱也许是治疗女性伤口的良方,或许是女性在男权社会相濡以沫、拥有爱情的最佳方法。
  
  二寻根与自然神学
  
  作为《紫色》中具有反抗精神的三个典型女性之一,艾丽丝·沃克对于耐蒂这一形象更多的是赋予其精神的探索和信仰的反思。耐蒂作为离家出走的新女性跟随塞缪尔夫妇去非洲传教,看到了“我们的父母——活着的和死去的——哭泣着一心希望能重新看上一眼的土地”。虽然耐蒂们与非洲土著有同样的肤色,但与早已被美国化的耐蒂相比,那里仍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非洲传统。艾丽丝·沃克正是借助耐蒂去探寻潜藏在美国黑人血液里的非洲之根。
  在传教过程中,耐蒂逐渐意识到,虽然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是非洲黑人的处境与美国黑人的处境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妇女在非洲被作为礼品随意赠与他人,她们整日劳作供养丈夫,而不知抗争,她们的地位比美国妇女更加低下。在种族问题上,虽然黑人是非洲的主人,但白人为了种植橡胶树用暴力抢占非洲土地,摧毁土著人房屋,甚至消灭他们的信仰,非洲黑人的无力反抗比美国黑人更甚。难道这就是耐蒂要寻找的非洲之根?
  在非洲的探寻并未找到黑人的出路,于是艾丽丝·沃克将角度转到信仰层次上。作为传教士,耐蒂和塞缪尔的任务是将基督教带入非洲,但在与奥林卡人居住多年后耐蒂的信仰发生了很大改变,上帝不再像是某人或是某样东西,“我们不考虑上帝长的什么样,我们反而自由了”。
  在西丽亚与莎格讨论上帝的对话中,艾丽丝·沃克同样发表了她对上帝的观点。在莎格的引导下,西丽亚认识到人们信奉的上帝“是白人的白《圣经》里的上帝”,而真正的上帝“只有在心里寻找它的人才能找到它”,它“什么都不像”,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东西。
  黑人要摆脱白人的统治,首先就要在精神层次取得独立,而艾丽丝.沃克正是提出了一条黑人独立之路,黑人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不是白人提供的信仰。“我们鼓励每个人的精神直接寻求上帝,直接通话”。
  
  三女性与男性的和解——消除性别主义
  
  西丽亚是一个饱受继父和丈夫虐待而不知反抗的黑人妇女,她被男性当作牲口一样的对待。虽然西丽亚十四岁就被继父强奸,但她从未体验过男女之爱,只是将自己当作一块没有知觉的木头。小说刚开始,从西丽亚第一次见到莎格·艾弗里的照片所表现出的欣喜和爱慕,艾丽丝·沃克就在暗示西丽亚的同性恋情节。随着情节的继续,西丽亚的同性取向进一步被展开。看到莎格,西丽亚就觉得“像有样东西在推着我向前去。要是我一不留神我会抓住她的手,把她的手指含在嘴里”。
  西丽亚与莎格之间的爱,表明了艾丽丝·沃克对女性主义的同性之爱的认可和赞扬。在黑人妇女从男性那里得不到任何感情时,她们有权利追求自己真正的感情,她们珍惜美好事物,甚至于倾注全部情感。而且广大黑人女性也只有在团结互助之下,才能赢得自由和独立。同性恋情节是女性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是女性群体挣脱男性枷锁,回归自我的一种可行性道路,也是一部分女性主义群体的“姐妹的选择”。
  《紫色》在讲述主人公西丽亞的变化历程的同时,也描述了昔日性别压迫的施与者——某某先生的变化。在西丽亚离开之后,某某先生一度自暴自弃,然而最终,他意识到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而不是奴役他人,生活才会有意义。某某先生由此获得新生,并懂得了西丽亚有追求尊严、自由的权利,他真诚地向西丽亚道歉,而西丽亚也欣然接受,他终于从某某先生变成了一个人——阿尔伯特。这象征着两性之间的最终和解。
  从这一层次上说,艾丽丝·沃克对于女性问题的探索超越了传统女性主义,这也正与80年代兴起的新的女性主义观点相吻合。女性主义必须联合男性,将他们看做为妇女斗争的伙伴,才能赢得女性的独立与解放。而女性运动的未来发展目标并不仅局限于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是争取消除性别主义和其他形式的群体压迫。这正如贝蒂·弗里丹在《第二阶段》中提出的观点有着某种关联性,“女权运动只是人类史上一个特殊阶段,一旦它的工作完成,它就会渐渐淡出,光荣离职”。
  
  参考文献:
  [1] [美]贝尔·胡克斯,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美]艾丽丝斯·沃克,陶洁译:《紫颜色》,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
  [3] [美]拉·艾里森,任绍曾等译:《看不见的人》,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
  [4] [美]贝蒂·弗里丹,小意译:《第二阶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赵文慧,女,1986—,山东省莱芜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的“美”在性质上非常接近道德意识中的“善”,“因此凡是从事美的艺术创造的作家,往往总是比一般人更能超越自身社会地位的限制,从普世的观点来思考和评判社会人生”。阿Q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尽显了人性的弱点,但从中却寓含着鲁迅的人性思考,并最终显示出一种智者的普世情怀。  关键词:阿Q人性鲁迅普世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笔者认为,作为鲁迅笔下的经典,阿Q这一人物的魅力不
期刊
摘要《哦,香雪》是铁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在今天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对其从生态诗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可发现潜藏在文本中被人所忽视的精神生态家园,它是人类诗意的栖息之所。本文结合文本,从都市想象、人的主体性寓言、精神生态家园三个方面予以阐释。  关键词:《哦,香雪》精神生态家园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铁凝的《哦,香雪》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20年过去了,“香雪”依
期刊
摘要 梁启超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新小说”的诞生和中国小说史新纪元的到来。该书虽然为梁启超所自创,但无论从情节发展,还是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明显受到了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和《经国美谈》等书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日本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I131文献标识码:A    在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史上,有着长期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曾在题材、主题、体裁、语言各方面
期刊
摘要沈从文对生态伦理有着深刻思考和形象表达。他赞美自然生态的天赋价值,关注湘西人、物的“德性”之美,表达基于生态伦理的沉痛隐忧。他以文学创作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精神,并同时在启蒙和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使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他建构生态信仰的基础,重造理想和人生选择的导航。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人类的伦理观念逐渐超
期刊
摘要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钟爱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凯蒂虽然从未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出场,却是整个小说的聚焦点。她分别是三个兄弟或怀念或热爱或仇恨的对象。她本是一个“南方淑女”,却最终背叛传统走向堕落。福克纳通过凯蒂这一形象,向读者刻画出一幅南方贵族家庭没落的图景。凯蒂的堕落象征着整个美国南方的失落。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凯蒂堕落失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问世于19
期刊
摘要 爱伦·坡在自己的幽默讽刺小说中构建一个夸张的虚妄的世界,以此来反讽现实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本文试通过分析《辛格姆·鲍勃先生的文学生涯》中的人物形象与对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说明爱伦·坡的小说至今仍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伦·坡幽默虚妄反讽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但因生错了时代,在其
期刊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创作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至30年代,这正是美国的20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作者弗·司哥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象征,他是二三十年代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通过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以物质追求为目的的“美国梦”是必然破灭的。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对比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
期刊
摘要 19世纪是英国小说取得卓越发展的时期。从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到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恋爱、婚姻成为这时期英国小说的共同主题,各个小说家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而形成了独特的爱情婚姻观,本文试就《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婚爱观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19世纪小说婚姻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19世纪,随着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
期刊
摘要 长期以来,简·爱作为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化身已深入人心。事实上,叛逆只是构成简·爱心理状态的一个极为表面化的因素。从现代个体心理学角度考察,简·爱的心路历程,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一个自卑——超越自卑的过程。  关键词:简·爱自卑情结反抗超越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简·爱》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作者“诗意的生平”的写照,而
期刊
摘要“受难的耶稣”形象现已成为原型意义上的文学意象。海明威在其小说《老人与海》中成功地化用了“受难的耶稣”这一原型意象,突出了主人公在受难中所体现出来的男性准则;哈代在《苔丝》中将心甘情愿承受磨难的女主人公苔丝描写成耶稣基督精神的载体,体现了纯洁、忠诚的女性准则。如果说海明威的“受难者耶稣”是被迫选择受难,那么苔丝则是心甘情愿地承受磨难。  关键词:耶稣意象原型男性准则女性准则  中图分类号:I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