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微观角度下中国养老金融模式的创新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如何完善养老金融体系、有效发挥我国养老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已成为我国当前的热点话题。部分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和制度,而我国当前养老金融发展形势依旧严峻。我国应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联系我国实际,让巨大的养老金款项化作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基于此,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等方法,以江苏省无锡市老龄人群体为例,分析我国养老金融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剖析存在的政策问题,判断市场前景。
  关鍵词: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4-0103-03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我国从 2000 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 49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3%,65岁以上的人口是1 4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7.9%。与此同时,全国老龄办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2030年达到8.6万亿元,2040年达到17.5万亿元。而2014—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1]。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市场潜力极其巨大,合理规划和利用数目庞大的养老金,非但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目前的养老压力,更能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重点。
  2.养老金融相关政策。针对我国当前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我国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84号文转发)、《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39号)等各级文件,鼓励养老金融企业发展,鼓励境外投资,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发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推动养老金融市场发展。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从2016年6月中旬开始到7月初结束,共历时20天。其中,数据收集阶段历时8天,主要包括归纳查阅文献、归纳调研要点、制作问卷、现场发放问卷及网上发放问卷等。数据处理阶段历时12天,主要包括问卷整理、访谈整理、撰写调研报告、制作调研报告。
  具体来看,首先我们从报纸、杂志、新闻、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养老金融相关的政策信息,以及无锡市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收入结构。接着设计问卷并发放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网络發放相结合的方式。之后,进入数据处理阶段,我们将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信息、观点进行了整理与归类。第一步,我们对之前所发放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分析,统计问卷题目每个选项的比率,根据数据进行分析。接着,整理访谈记录,从中摘取重点,了解不同居民对养老金融的观点看法。有了这些数据后,然后就开始撰写调研报告了,再根据调研报告制作调研报告,将整个调研报告的重点内容罗列出来。
  二、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英美的发展现状
  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韦尔宾研究表明,发展养老金融有助于人们在公共养老体系与私人养老体系中找到一个成本最低的组合。不过单纯的市场调控容易导致人们盲目追求高回报,因而想要继续发挥公共养老体系的财富分配作用,仍需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英美的养老金融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展开,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英国政府设计了两项低成本的养老金计划,即存托养老金计划和国家职业储蓄信托计划NEST,并通过法案强制性要求所有在职员工都加入职业养老计划,以此推动私人养老计划的全方位覆盖;美国则更注重市场的引导控制作用,私人养老金至今已经成为了美国市场上最大的投资机构。美国养老金融市场涵盖个人退休储蓄账户(IRAS)和各种企业年金养老金计划(DC 缴费确定型计划和 DB固定收益确定型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家庭退休储备基金,占据美国居民家庭金融总资产的 1 /3,相当于美国证交所股票总市值的 85%[2]。
  英美等国家的养老金融发展为我国发展养老金融指出了方向。我国应该联系我国实际国情,综合两国的发展经验,建设我国自己的养老金体系。
  (二)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现状
  养老金的妥善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前院长董克用教授提出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中国养老金融体系三个支柱的设想,即: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养老金。这一设想的提出指明了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建立和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中国当前养老金融现状形式严峻,主要表现为第一支柱金额庞大,第二支柱发展停滞,第三支柱尚未完善。目前,我国社保养老账户一直存在缺口,挪用案例一直在增多,资金亏空巨大,退休人员数量急剧上升,80后、90后的年轻人的养老金缴费,基本用于供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婴儿潮的那一批人,再加上通货膨胀等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养老金融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式。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金融产品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种类较少,创新不足,且大多具有偏向性,只是一些低风险低回报、周期短的金融产品,有些甚至捆绑销售,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保守型居民的需求。
  三、我国养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金融发展的政策隐忧
  根据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一项有关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的调查显示,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每月200元,最高10 000元,最高相差近50倍,与调查中显示的1 500~3 000元这个底线指标亦有较大差异。   虽然关于养老金融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但其执行效力堪忧。首先,部分政府部门依旧对这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光更多地放在诸如房地产这样有明显资金流入的产业,没有加强对养老金融体系建立的推动,没有大力鼓励企业发展养老金融,研发养老金融产品。
  (二)养老金融发展的体制障碍
  我国对于养老金融改革方面的政策体系仍未完善。2012年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被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然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将使缴费和支付水平面临巨大的地区差异,即使按照同一费率和比例计算,也是如此[3]。
  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养老金融体系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有2.8万亿美元,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有15万亿美元,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的养老金有7万亿美元。三者相加约合25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网易财经)。中国截至2014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存款3.1万亿人民币(数据来源于中国人社部官网),企业年金结余较小,个人退休养老金账户还没建立,如果加上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3万多亿人民币,也就约合6万亿人民币,折合1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25。这体现了我国与美国在养老金融体系上的巨大差距,凸显了我国养老金融发展不平衡,二三支柱发展滞后的特点。
  由于我国养老金融制度和体系不完善,加上人们对养老金投资强烈的保守心态,使得其投资收益率甚至不能超过通货膨胀率,这越发打消了企业发展养老金融的积极性,因而除了通用的降低税收等方式,政府需要更加具体的政策出台。
  (三)养老金融发展的观念制约
  当前我国发展养老金融的最大阻碍,依旧在于群众的观念制约。当前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依旧十分传统,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被调查者总占比59%,选择机构养老的被调查者只总占比29%,而选择以房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的被调查者总占比仅为1%。这种传统观念的限制使得人们不愿意拿养老金进行投资,宁愿它随通货膨胀贬值。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的被调查者占42%。中年阶段较老年阶段的人群认识更清晰,但依旧停留在名词臆测的范围内,对具体的养老金融理念、体系、产品都没有足夠的了解,也因此更倾向于短视的、风险低的理财产品。老年人长久以来的观念难以较快转变,这是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
  四、解决对策
  (一)政府对策——加强管理引导
  1.解决亏空问题,健全养老金增长机制。数据表示,2014年底,我国基本养老金结余将达到2.8万亿元,但是按照目前政策,这些资金只能存于银行和购买国债,通过过往十几年的数据表明,这些所能取得的收益基本与通货膨胀持平,没有实现增值,因而建立健全养老金增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养老金从第一期养老金之后的养老金增长比较随意,并没有明确的增长政策和原则,比如与通货膨胀率挂钩,或是与工资率挂钩等。如果将养老金增长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挂钩,对广大群众而言,养老金贬值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那么鼓励引导他们进行养老金融投资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2.理顺基本养老金的管理体制。我国目前金融行业基本格局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各个金融机构业务范围严格限制,互不交叉,这种模式对于养老金融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3]。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我国目前想实现这一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首先,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就是实现全国统筹的最大难题。统筹资金的建立,同样对各级政府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建立完善的体制,明确责任,将公款私用、挪用基金等行为将至最少甚至完全消除。此外,将统筹资金与个人账户分开,将有效地发挥市场的推动效应,鼓励私人投资。
  3.政策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过多地干预养老金融市场将影响市场发挥足够的推动效力,但单纯依靠市场显然会产生相反效应,使得大量企业退出这一行业。因此,我国應把握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平衡点,一方面通过政策干预保障居民的基本养老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推动鼓励私人企业养老金融发展。我国公众普及养老金融知识方面较为落后,对风险的规避意识和能力不足,而当下我国养老金融市场良莠不齐,质量难以保证,公众存在较高的上当受骗的可能。政府应推出相关的保护政策,确保公众的基本利益,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维护投资的利益。与此同时,在鼓励推动市场方面,政府应通过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到养老金融领域,同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成本,努力减少进入壁垒[4]。这也有利于营造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推动积极的市场增长。
  4.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养老的正确观念。目前,我国居民普遍缺乏养老金融规划的意识以及对风险规避方法的了解,养老储备方式以银行保险,居家养老,养儿养老为主,方式非常较为保守。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被调查者总占比59%,绝大多数人对养老金融这个概念“听说过但不了解”。目前的传统看法普遍将老年人视为待养群体,包括老年人对自身的养老定位也并不积极,积极养老观应该看到老年人这个日益增长的重要群体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5]。因此,必须要正确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养老金融的意识,这需要依靠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
  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将养老金融及理财方面的知识教育融入到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辅以宣讲会、知识手册等方式,将养老金融知识渗透到广大群众的固有观念中。
  (二)企业对策——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1.加强跨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我国可以通过改革现有养老金融机构,促进银行与私有企业合作的方式,加强商业银行与各证券、保险企业的合作,发展混业经营。这不但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私人企业发展养老金融的促进,鼓励理财产品创新,更有利于发挥银行的规范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获取数据的优势,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帮助企业实现对客户的分类和差别化管理,研发具有针对性的理财产品,开拓潜在市场。
  2.促进市场细分,不同细分市场提供不同理财产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客户具有不同的需求,不同年龄的客户也有不同的偏好。对于对养老金融理解深度不同的客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的客户,当前种类较少的养老金融市场显然不能满足所有的客户需求。明确这些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研发不同的养老金融产品,才能为企业获取更多更长远的利益,同也能推动养老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
  商业银行可以从人口、地理、行为三个方面分析客户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人口应包括客户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客户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需要的投资回报率不同,需要不同种类的理财产品。地理因素是指客户的地理位置,这其实也从某种程度上包括了当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理念、习俗的影响。行为因素指客户进行养老金融理财的动机、需求的回报率等,银行、企业针对这些群体进行客户分类,退出不同的产品,才能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五、总结
  我国的养老资金大部分仍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储存在财政专户中,没有进行投资运营。因此,我国时刻面对着巨额的利息损失。也正是因此,如何恰当合理地利用这笔资金,实现养老资本与金融投资的对接,对我国金融业务发展、正确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现代养老金融发展需要政府与个人的共同重视,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推进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发展,以维护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EB/OL].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3-16.
  [2] 杨秀玲,邸达.国外养老金融业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2014,(52).
  [3] 张佩,毛茜.中国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现实障碍、经验借鉴与应对策略[J].观察思考,2014,(7).
  [4] 余全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养老金融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
  [5] 胡继晔.养老金融:未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J].中国社会保障,2012,(10).
  [责任编辑 陈丹丹]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全面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城市社区治理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学者们从“何为社区,社区何为”的逻辑起点出发,经过十年的学术和实践探索,社区治理研究论域不断拓宽。因此,回顾学者们的研究历程和总结研究成果,定会对今后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给予有益启迪。  关键词:社区治理;逻辑起点;研究论域;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5-
期刊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上海工业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和重构。为了厘清新常态下上海制造业转型难点,切换产值增长动力,检验产业结构间主次关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上海六大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应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制造产业经济产值动力切换。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上海制造业;结
期刊
摘 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需要,也是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既能有效缓解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又能有效推动我国经济产业的良好、有序和快速的发展。化学类专业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又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具有更好的创新创业机会。结合普通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实际,提出针对化学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几个思路。  关键词:化学类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比较我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地农业生产资源环境条件与发展家庭农场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家庭农场适度有序发展、提升家庭农场自身经营能力和效益、完善土地流转等配套政策、加快培育家庭农场职业人才等加快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路径对策。  关键词:台湾地区;日本;家庭农场;发展条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
期刊
摘 要:航空运输在运输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使得航空客运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大地提高了航空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国内外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航空客运市场的经营市场开始出现重要的市场变化,唯有提高服务质量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厦门航空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和分析,以运输总周转量和客运量作为指标,运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模型,对厦门航空客运服务质量的影响
期刊
摘 要:通渭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发展较快,但仍有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县、乡级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力量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现有的服务主要集中于产前等。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有效需求等方面的因素对该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该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物流业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广大企业的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也被视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风向标。现代物流与县域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挥县域物流的经济效应,推动物流业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对县域资源整合、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是目前政府脱贫攻坚的首要举措,其核心是实现扶贫工作的“精准”,然而各地贫困性质具有多样化和差异化特征。因此,深入了解各地贫困现状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必要前提。大别山区被列为国家重点贫困地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当地贫困状况的主要因素,揭示目前扶贫工作进展中的困境,并针对现实困境,结合以往经验提出创新的精准扶贫模式。这对于大别山区尽快实现全面脱贫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其他
期刊
摘 要:延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国先进的示范区,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严重落后于其他地区。基于此,对党在延安时期的经济方针与政策进行探讨,并结合陕北地区当前发展现状,提出陕北地区摆脱贫困的对策。  关键词:陕北地区;反贫困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深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沃土,在国内率先实施了“文化立市”战略,拥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产业龙头企业。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角度展开研究,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 BCC 模型对深圳的文化产业融资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的文化产业在融资方面处于规模收益不变,完善其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同时,从不同方面提出完善深圳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