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的告别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_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未实现秋天与枫叶的合影
  却已经与麦子不再相识
  充满期待的
  橱窗里的婚纱
  最终依然只是陈列品
  时间始终没有完成
  两个微笑的拼接
  那一张红色的纸上
  也最终也没写下
  两个被祝福的名字
  脚步太零乱
  散落在
  每一个幸福曾经到达过的地方
  
  关于桃花的约定
  最终只剩下风,固执地等待
  那遥远的,梦中的家乡
  最终也只能是想象
  每一份努力与牵挂
  苦难或快乐
  最终也只是昨天的底色
  
  熟悉的屋子
  最后也终于空荡荡的
  只剩下熟悉的气息和无限的遗憾
  共同沐浴过的晚风
  只能孤零零地摇摆着路旁的树枝
  月光投下的影子
  像愁绪一样
  很长,很长
  
  当口袋里只剩下负担
  我只能悄然转身
  在一个充满等待的季节
  
  没有要求解释的告别
  把成全当做永远的祝福
  留在每一个熟悉的白天和黑夜
  
  每一道伤痕
  经历着不同的季节
  就此终生无法忘记
  责任编辑 彭琼瑶
其他文献
一脉清流,在石上流淌,这是我读王绍荣诗歌的第一直观感觉。一个人的诗歌竟然是以这样的意象直接进入我的头脑,无须归纳,无须总结——在我的阅读经验中似乎很少。  我想,这可能得之于他的诗歌所具有的个性。  近些年,我就读过他的一些诗作。我真切地感觉到了绍荣诗歌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原素,那就是明净,那就是真实,那就是充盈。  明净。这是最直观的,就像石头上清澈无瑕肆意流泻的清泉。绍荣的诗言,是属于很少杂质的那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不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平民草根,故乡像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后代儿孙就是树枝上的那片叶子。叶片伸展的脉络上,有故乡土壤中升腾的养分;叶面碧绿的毛孔里,滋润着故乡的清泉碧水。不论这片叶子飘落何处,它都来自那棵大树,在它的心灵深处,总会不时生出对那棵大树的依恋和柔情。  小时候,故乡于我而言,只是一个印记。大人们口口相传,把一个虚无飘渺的地名加上他们自认为最有特点的描述,力图让我记住
期刊
一  冬天的月光从天而降,混合着马路灯光,给小镇的夜晚铺上了一层冷冷的月华。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很多。国香关了店门,骑上三轮车,加入到车流中。她要到仓库把明天要卖的小货拉下来。这是几个月来她都在做的工作。平时,从店铺到仓库要十分钟的路程,可夜晚因车多人杂,她骑得慢骑得小心,所以要比平时多花出几分钟。到了仓库将需要的货物挑出来,再把它们整齐地放在三轮车上,再小心翼翼地发动三轮车,返回店铺。这时,
期刊
陈忠实:白鹿原上风  五月的白鹿原,漫山遍野的红樱桃熟了。  陈忠实蹲在白鹿原上。身前身后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大筐小篮叫卖樱桃的庄户人:大车小车停得横七竖八采购樱桃的商贩;扶老携幼来乡村观光的城里客,夹杂其中的是一堆堆的泡馍摊,上面搭着花花绿绿的塑料布。陈忠实蹲在黄土的坡沿上,我稍一转身就找不着他了。  我之此来,怀了朝圣的心情。  西安是圣城。汉唐气象弥漫在庞然连绵的楼群,阅读路牌就像阅读史书。 
期刊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在广大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不论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还是作家文学的创作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走上了正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中国文学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学的认识也日益深入人心。云南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有着天然的优势。特殊的地
期刊
一个闲暇的日子,我们到无为寺去看风景。无为寺曾是大理国时期的皇家寺院,我们还没进入山门,就觉出了浓浓的禅意。山门是一个叫张建春的人建造的,这个张建春用一道山门把世界分成两边,上边是明丽的山水,下边是嘈杂的市井。  或许是因为阳光的衬托,山门放射着光晕,一种物质生命的灵气让我们心思柔软。两副楹联刻于石柱之上,一块牌匾挂在山门上方,“灵鹫山”三个字刚劲有力。一脚踏进门里的时候,我们回头再看那道山门,另
期刊
好多年没联系的老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要我去参加同学聚会。  他叫李睿,是我中学时的同学。我们以前关系很铁,毕业之后,就再没联系过。有时回想起他,觉得应该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就是没忙完的时候,真要是闲下来了,脑子里装的又不是这事儿。这些年没联系,我还是一下就听出了他的声音。  接到电话的那天,我正在给一家杂志社写专栏,听出是李睿,我不禁从椅子上站起来,太意外了,这些年我们没有通过一次话,也没见过一次面。
期刊
一块被祖辈翻挖了无数次的山地  一把垦荒的锄镐代代相传  年复一年  父亲接过祖父手中的锄镐  继续在山地里耕耘  是那块生存的荒地  累倒了一代又一代叫作父亲的人  如今  也累弯了我叫他父亲的那个男人的腰板  父亲——  你那弯被岁月压得如同新月般的脊梁  是一盏点亮我灵魂的明灯  照着我走出大山 踏过泥泞  透过岁月的流云  我看见父亲那黑土地般的脸庞  那是山地回馈给父亲的赠品  在明灯下
期刊
“六月雷雨,鸡(土从)拱土。”每年农历六月第一声雷雨过后,家乡的鸡(土从)将闪亮登场了。美丽富饶的滇西大地又将热情地“勾引”着从远方赶来做鸡(土从)生意的商人。  家乡在云南省永平县,土地肥沃,夏凉冬温,雨量充沛,很适宜众多野生菌类生长,鸡(土从)当数第一。  家乡人何时开始采摘食用鸡(土从),这我无从考查。据《庄子》“鸡(土从)不如晦朔”之说,早在2000多年前鸡(土从)就已经被人们所认识。明代
期刊
“突然”在我的记忆与文字中,来回奔突。于我而言,它暗示了生存所面临的大部分困境。  ——题记  我的1992年  1992年,我涉世未深,对于許多人与物,还处于懵懂的状态。“1992”这个数字背后的那些事件(于我而言就是事件),所给我带来的影响却是始料不及的。这一年,我开始意识到許多事情的发生是意料之外的,特别是疾病。这一年,我突然被烧伤;这一年,我突然之间就无法从床上起来;这一年的許多个早上,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