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相似,岁岁有不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是上海音乐文化的标志。五十多年来,“上海之春”始终坚持新人新作和群众性音乐活动的传统,热情弘扬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一大批经典音乐作品如《红旗颂》《梁祝》等从“上海之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如朱践耳、吕其明、俞丽拿、何占豪、闵惠芬等也都诞生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
  今年的四月至五月,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如期举行,在不算漫长的20天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阿根廷、丹麦等十余个国家的乐队、音乐家、舞蹈家们为上海的市民们奉献了六十多台精彩纷呈的音乐、舞蹈演出,以飞扬的音符和跃动的舞姿,为这座城市带来了艺术的春天。
  朋友,你听过黄河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推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朋友,你听过黄河吗?——纪念冼星海诞辰110周年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由上海爱乐乐团携手海峡两岸及香港的二百位艺术家联袂演绎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民族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大型民族管弦乐〈和平颂〉音乐会》则为观众献上了耳目一新的爱国主题民乐协奏曲以及赵季平作曲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和平颂》;最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系列演出之一,由俄罗斯著名指挥家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夫率领的圣彼得堡交响乐团首次访沪,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音乐会以欢快的格林卡《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歌剧序曲开场,将观众快速带入语境中。这部作品虽已是音乐会的“常客”,可是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夫和圣彼得堡交响乐团却演绎出自己的风格。这位年逾八旬的指挥爷爷将音乐拿捏得干脆到位,情感表现激动而轻松,开头与收束十分果断,一切都是那么地愉快自然。而本场的重头戏——肖斯塔科维奇《C大调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则像是战时老兵在叙述光辉岁月时那样更加让人着迷,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齐奏出现在第四乐章,依照肖斯塔科维奇的本意,这个终乐章在于表现“为报仇雪恨、胜利而英勇拼搏”。在缓慢的铺陈叙述后,乐队逐渐增大音量,进入最后的高潮。铜管强有力地奏出第一乐章的主题,在排山倒海般的凯歌之后,小军鼓奏出了宛若“机枪扫射”式的连续音符,定音鼓奏出乐章的中心主题,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全曲。两部作品结束后,仿佛是早已预料到观众的热情,乐团连续加演了两首作品,分别是大家熟知的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和格拉祖诺夫的芭蕾舞剧《雷蒙达》组曲中的一首间奏曲,将听众从激烈的战场拉回到幸福的当下。
  此外,音乐节还在秉承“积极推动音乐新作的创作、促进音乐新人的成长”的办节宗旨基础上,将新人新作与主旋律紧密结合。例如开幕演出的曲目选择,既有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得主吕其明先生的交响诗《铁道游击队》,又有体现“中国梦”主旋律的原创钢琴协奏曲《中国梦》,既奏响今年音乐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序曲,又充分体现出上海之春弘扬主旋律、扶持新人成长的办节宗旨。
  激励新人不忘缅怀大师
  力推新人新作和原创作品是上海之春创办以来一以贯之的办节宗旨,而本届音乐节正是以一场青年演奏家主打、经典作品重现、呼唤时代主题的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盛大开幕。音乐会以吕其明先生的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铁道游击队》拉开序幕,青年指挥家张亮携上海爱乐乐团,将这部历经半个世纪仍动人至深的赞美诗演绎得气宇宣扬,当场听众无不忆起峥嵘岁月。作为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终生成就奖得主,吕其明先生也坐在观众席静静欣赏。虽然他已是耄耋老人,但他的作品每一次奏响、每一次感动听众都可视为一次新生。
  在聆听老一辈作曲家的经典作品之余,新一代青年演奏家则继往开来,使音乐会大放异彩。罗小慈、王之炅、孙颖迪三位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演奏技术和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王之炅与上海爱乐乐团合作的《苗岭的早晨》和《卡门幻想曲》,一中一洋,处理得惟妙惟肖、精美绝伦。青年筝演奏家罗小慈的原创作品《墨·戏》,在古筝与乐队的太极博弈之中,创造了一次听觉上的饕餮,时而如水墨气韵灵动、时而将人带进武场剑拔弩张,不得不赞叹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改进突破,凡音之起皆为其心动,指尖所到之处亦画上了浓重的个人韵脚。青年钢琴演奏家孙颖迪压轴献上的原创钢琴协奏曲《中国梦》与开幕序曲《红旗颂》互为呼应,相得益彰。
  新人的成长离不开“大师的肩膀”,为缅怀先贤,鼓励艺术追求,激励新人新作,这一届的音乐节新创了“向大师致敬”系列活动。以5台音乐会以及1项研讨会的形式,纪念闵惠芬、冼星海、黄贻钧、西贝柳斯等大师的杰出贡献。4月29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二胡大师闵惠芬纪念音乐会”是本届上海之春“向大师致敬系列”的第一场演出,音乐会由王甫建指挥,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并邀请了邓建栋、于红梅、陈春园、刘光宇、段皑皑、赵剑华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以及京胡大师李祖铭,共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令人难忘且感动的演出。整场音乐会曲目分为“深情缅怀”、“弦韵永存”、“继往开来”三个部分,表达了对闵先生的思念之情、尊敬之意和继承之心,每一曲每一音都表现了演奏者们对闵先生音乐理念的诠释和践行。值得一提的是,当晚的舞台上并没有安排主持人报幕,而是在左右两边的屏幕上播放闵先生曾经的访谈,作为每首乐曲的导赏,她慈祥的面容和朴素的语句引起了台下人们的无限怀念。而音乐节亦有意将“向大师致敬”系列打造成每年的特色文化品牌,把中外音乐大家的艺术精髓普及给更多市民。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上海之春”不仅仅是音乐舞蹈艺术家们的节日,更是人民群众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盛会。因此,本届音乐节除了举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开放周”这样具有创新精神的活动之外,传统品牌“节中节”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尤其是作为第32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节中节”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国际合唱艺术周的举办广受期待。
  2013年第3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时,为了进一步推动与促进中外合唱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与提升合唱艺术在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经组委会研究决定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合唱艺术周,社会反应热烈,受到广泛好评。首届合唱周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有效推进中外合唱团体艺术交流的同时普及和提高了上海群众文化活动的水平,也使音乐节组委会进一步认识到上海是一座热爱合唱的城市,合唱是实现市民音乐梦想的一个极好载体和途径。为此,上海之春组委会决定将国际合唱艺术周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固定品牌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
  今年是上海之春第二次举办合唱艺术周,共有境内外20余支优秀合唱团在合唱周期间同台献技、交流互动,在剧场演出的同时还将开展多场下基层交流活动以及论坛、讲座等艺术传播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本届合唱艺术周活动的境外团队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认并发出邀请,与首届合唱周相比在团队水准和知名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有来自欧洲的世界顶级合唱团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合唱团和“合唱之国”拉脱维亚的首都合唱团,来自美国著名的杨百翰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和主要为好莱坞和百老汇培养艺人的西塔斯演艺学院合唱团等等。而针对现在越来越受青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欢迎和喜爱的阿卡贝拉人声合唱的情况,今年组委会还特别邀请了韩国极具人气的著名人声乐团“五月树”、新加坡最受欢迎的“麦克疯”人声乐团、以及由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培养的文化演艺团体之一的“一铺清唱”职业无伴奏合唱剧团和来自台湾地区的多次获得各类阿卡贝拉比赛大奖的“蓝色警报”合唱团,希望他们能够推动合唱艺术在青年群体中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及合唱艺术周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一转眼,到6月26日,舒适伯伯已仙逝一周年了。这一年来,凤凰阿姨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近日,在一次探望中,凤凰向我这“忘年交”倾诉了对舒适的思念之情,回忆他们相识70多年、夫妻共同生活40年来的点滴往事。她说,现在唯一安慰的是,舒适晚年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慧秀(“凤凰”原名“严慧秀”),我们真有缘,有你真幸福!”  说起他们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1939年,他们在国华电影
期刊
采访过众多演员,有个总体感受是,越是老艺术家,越谦逊,且他们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朴素情怀。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就是这样一位。  今年3月“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在上海举办,5月王文娟又带着专场演出回到老家绍兴。90高龄的王文娟办专场并亲自登台,此消息一出,便让大批戏迷激动不已,开票不久演出票就被一抢而空。待演出时,舞台上一长排来自全国各地的王派传人熠熠生辉,其中包括钱惠丽
期刊
沪剧是上海本土特有的戏曲剧种,被誉为“上海的声音”,具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沪剧的发展跟上海这座城市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迅速反映、记录时代的变迁、上海人的生活境况。一直以来,上海市民对沪剧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不少爱好者更是把沪剧当作“流行乐”来哼唱。  近年来,沪剧呈现不错的发展势头,出现了几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好戏以及一批深受老百姓欢迎的现实主义题材剧作。一年一度的沪剧艺术节也显示了沪剧界的整体力量。
期刊
众所周知,华人世界的国际级大导演李安是“后发之人型”成功者的代表人物,他来参加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题为《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主题论坛,既合适又不合适。  合适的是,作为叱咤国际影坛多年的华人导演,他既具有从华语电影出发的立场和视角,又有足够丰富和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回答这样的关于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的大问题。  不适合的是,他大器晚成的经历与低调内敛的气质,与当今牛气冲天的中国电
期刊
六月去南加大参加一个短期心理学班,在洛杉矶碰到了帅帅的意大利男人Giovanni moriconi,他是我朋友的朋友,呢称叫“Gio”,他算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真实生活中的意大利男人。  以前知道意大利男人全都是在《教父》里,我一度以为意大利男人全是拿枪干帮会的,但是认识了Gio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意大利人是分南北的,南部和北部的人互相不对付,南部的意大利人相对来说比较穷,比较爱去美国东岸,也就是《教父》
期刊
2015年,被称为“IP元年”,《盗墓笔记》《花千骨》《琅琊榜》等网络文学改编作品的火热掀起一阵IP潮。2016年,被认为是网络文学的爆发年,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大规模出现。各大影视公司和众多业内人士疯抢着热门IP,研究着下一个影视“爆款”的模样。  只是,改编自热门网络IP的电影、电视剧就一定大卖了吗?现实给出的答案是:未必。不少顶着“大IP”光环的作品质量堪忧,被观众诟病。因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市徐汇中学读高中。我们学校坐落在繁华的徐家汇中心地区,学校的大门坐西向东,正前方是当时上海唯一的一条美丽的林荫大道——肇嘉浜路。出了大门向右拐,一块巨幅电影广告牌高高地矗立在人行道旁,吸引着无数双行人的眼球。我估摸,这块电影广告牌足足有五六米高,十余米宽。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广告牌的左侧一半是新近摄制好的国产影片的广告,右侧一半是刚译制成的外国电影的广告。读高中的那三年里
期刊
7月的国产电影市场之跌宕起伏,就连业内人士都大呼“本身就是一部情节曲折的大片”:从《道士下山》到《小时代》再到《栀子花开》,一方面网络上“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讨伐之声不绝于耳,一方面各大影院的排片和票房却不为所动,全线飘红。按照通常的剧情发展,同档期的其他国产影片,至多只能换来业内同行深怀同情地些许保护和所谓文化精英们“卓尔不群”的赞美,并无益于市场意义上的产业抗衡。然而随后的一部《大圣归来》却
期刊
现在人们谈起上海早期话剧舞台上的女性表演艺术家,往往只记得白杨,这是因白杨始终没有离开舞台,而且后来又演了较多电影,而叶露茜走上话剧舞台较白杨更早,抗战将胜利之际,则服从革命的需要,投身于隐蔽战线的工作了。全国解放后,她始终未能再回到舞台。如今,曾经欣赏过叶露茜表演艺术的恐怕只有像我这样九十六岁以上的老人了。  叶露茜1917年生于广东南雄,在上海读中学时,就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领导的业余演剧活动,
期刊
前不久,曾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过多部著名动画片的马克宣先生驾鹤西去,一时间引来众多缅怀与热议。人们发现,这些动画片的片名,如同刻痕一样,深留在童年记忆里,它们当年带给我们的欢乐,简直石破天惊无与伦比。《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三个和尚》《哪吒闹海》《山水情》……从1956年到1986年,中国有31部动画作品在全世界各类电影节上获奖46次,由此在世界动画界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中国动画学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