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chouzhu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资质, 国家推行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证上岗。所以,本文从国际贸易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分析入手,探讨了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紧密,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学生实习岗位欠缺等,并提出了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为了确保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资质,国家推行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证上岗。如报关员、报检员等,只有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把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一、国际贸易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分析
  1.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
  从社会调查来看,外贸企业设置的国际贸易岗位主要有外销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商检员等岗位。约65%的企业分别设置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约25%的企业则采取“一脚踢”的岗位设置方式,即由业务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还有约10%的企业只设置业务员、跟单员等个别重要业务岗位,单证、报关、报检等工作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他人代劳。大中型企业多采取第一种方式,采取后两种方式的主要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外贸企业在未来几年中对各种岗位人员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求的主体还是外销业务员。地方工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是以外销业务员为典型岗位的包括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在内的岗位群。地方工科院校应该根据这一目标岗位群对就业人员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制定出合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岗位人才来源与要求分析。
  据调查外贸企业岗位人才来源主要有向社会招聘、院校毕业生、企业内部培养、其他途径,分别占59%、33%、5%和3%。
  首先,外贸企业获取业务人才的来源偏向于社会聘用,直接从院校招聘毕业生处于次要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外贸业务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2)外贸企业的现职员工流动性较大、跳槽频繁,企业员工流失多,但从社会招聘也相对容易;(3)院校毕业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上手慢,不大适应企业的用人需要。
  其次,外贸企业招聘业务人才时普遍重视专业背景。调查统计显示,考虑应聘人员专业背景的企业占比达到86%。这说明外贸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有较高的要求。
  二、目前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外语能力差的问题、岗位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与我们的培养体系有关。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不紧密。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的国际货运代理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给予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所以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学生实习岗位欠缺。
  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有30—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8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20—3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佳。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三、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教学计划,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建设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将国家在行业内已经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保证开设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还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的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对在校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规划如下。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外经贸业务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五模块课程体系:知识与素质课程模块,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模块,职业一般能力课程模块,其他特质课程模,以及把上述四大模块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块。然后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重在强化实践教学:所有的专业课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式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目前在核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主要教学内容围绕实际工作环节展开,实务操作内容占50%以上。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去,实现“知”与“行”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加强校企合作,创建“战略伙伴”关系。
  我校的校企合作在现阶段为培养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要真正做到和企业的全面合作,达到理想的互利互赢的境界,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要实现多赢,必须确立和遵循互利互惠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向前发展。就技术、人力、资本等而言,企业(行业)能从学校得到什么?学校又能从企业(行业)得到什么?回答好这个问题,才是校企每一次合作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今天,互利互惠机制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认真建立互利互惠机制,才会实现多赢。
  二是与企业创建“战略伙伴”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成为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江苏省应大力鼓励国际贸易外包业务的发展,因此,可以与本地相关公司深度合作,建设校内国际贸易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加强国际贸易服务外包业务的实训。通过该项目运作,一方面可实现产学交替,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熟悉职业规范、动手实践操作。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依托江苏省或盐城市国际贸易行业协会的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将其建成集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毕业岗位调研、岗位见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
  [2]关于珠三角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110315/14304272.html.
  [3]王胜华,郭跃.基于KSAO模式下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与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4):15-16.
  [4]谭璐.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38-3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文素质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在教学中挖掘化学美,体现化学美的育人功能;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 高中化学 人文素质 教育 渗透    现代社会是人性化的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特别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这种以人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社会发展观,越来越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个性。备课是教学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好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 教学设计    传统备课主要是教师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以教材为蓝本,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考纲中列举的考点范围进行备课,这样的备课是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因此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化学科教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下见解。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鼻祖孔子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兴趣教学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兴趣 化学课堂 教学效率    化学是高中理科教育的基础课之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大量运用语言进行叙述、阐释,而这使学生总感觉乏味枯燥。如何打破学生上课死气沉沉的局面?这无疑是化学教学中的难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恰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催化剂。  一、注重实验趣味性的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化学不同于其它理科课程,其中试
摘 要: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科,初中化学教育是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在化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更广泛地参加实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并能通过知识的学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实践性的学习发挥到最大的效果。  本文阐述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并在此基
摘 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引起的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和超负荷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极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的学习观念,释放了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通过精心的指导与讲授,使学生自身的课堂学习行为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力因子。  关键词: 生物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活力因子    一堂课,好比一池清水,表面虽然波澜不惊,内部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投上一粒石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情感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而教学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最直接的原因。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呢?青少年学生都有好奇、好动、好问等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可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因此,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情境,以情激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激励策略,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在此背景下,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如何
摘 要: 本文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实践教学,阐述了伙伴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所发挥的优势。  关键词: 伙伴教学 兴趣组合 合作精神 创新思维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极为重视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改善,特别重视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结构高速改革的阶段,每一位教师也都在努力探寻、构建更加人性化的、更利于课堂中的人际
摘 要: 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实施生命教育是必要且急需的。目前阅读疗法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阅读可增强大学生心理免疫力,使大学生珍爱生命,认识、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大学生 生命教育 阅读疗法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激烈、最动荡的时期,是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水平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